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各地區旅遊景點簡介

桃江縣隸屬於湖南省益陽市,地處湘中偏北、洞庭尾閭。自秦置縣,因境內桃花江得名。總面積2068平方公里,轄15個鄉鎮,人口89萬,素有“美人窩”、“屈原第二故鄉”、“楠竹之鄉”、“茶葉之鄉”、“建材之鄉”、“有色金屬之鄉”等美譽。

桃江已發現礦產資源25種,探明儲量15種,其中陶粒板岩、花崗石、石灰石、銻、金、錳、鉬、鎢等在全國佔重要位置。擁有楠竹115萬畝,居全國第三、湖南第一,“桃江竹涼蓆”、“桃江綠茶”為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是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產糧大縣、全國油茶林示範基地建設縣,修山面、桃花江擂茶、竹筍宴、桃江沙鱉、鮓埠牛肉、武潭魚、馬跡塘和菜等美味佳餚香飄四海、馳名天下。

桃江處於長株潭城市群、武漢城市圈、成渝經濟圈三大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同時輻射的中心點;是“長三角”、“珠三角”發達地區向中西部產業轉移的戰略走廊;是湖南千億竹產業核心基地;已納入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有桃江經濟開發區和灰山港工業集中區兩大省級工業園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備,儲備有50餘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和2000餘畝工業熟地;有3座大型的水電站和即將開工建設的桃花江核電站,是全國綠色能源縣。

建置沿革

桃江在春秋戰國前屬荊州地域,置縣前屬益陽縣。《廣輿記》、《大明一統志》、同治《益陽縣誌》均載:“益陽置縣始自秦。”至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益陽縣轄26裡,其中11個裡屬今桃江全境。

清襲明制,順治十一年(1654),益陽縣轄26裡裁為23裡,桃江全境仍是11個裡。

民國元年(1912),益陽縣劃分7個鎮,其中鮓埠鎮、桃江鎮及大橋鎮部分,為今桃江縣境之地域。

民國27年(1938),益陽縣轄27鄉兩鎮,其中桃谷、舒鳳、桃江、金沙、桃源、子良、大橋、三山、瑞龍、慄埠、馬埠、鮓埠、武潭13個鄉為今桃江縣境。民國35年(1946)秋,益陽縣擴鄉並保,設14個鄉,其中桃林鄉(原桃谷、桃江)、舞鳳鄉(原舒鳳、三山、瑞龍)、碧螺鄉(原武潭、鮓埠)、九崗鄉(原馬埠、慄埠)、桃源鄉(原子良、桃源)、志源鄉(原金沙、大橋)6個鄉為今桃江縣境。

1949年8月3日益陽縣解放,設8個行政區,暫保留原有保甲區劃,其中六、七、八行政區為今桃江縣境。1950年7月,劃鄉建政、廢保改鄉、鄉下設村,益陽縣共設11個行政區,其中六、七、八、九、十一共5個區,轄107個鄉鎮為今桃江縣境。

1951年7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執行中共中央關於100萬人口左右的大縣領導困難,可以劃小的指示,析益陽縣六、七、八、九、十一區,置桃江縣,並籌備成立桃江縣人民政府,屬益陽專區管轄。1951年9月14日,籌建中的桃江縣人民政府首任縣長田園簽發民行字第1號文件,告知啟用桃江縣人民政府新印鑑。正式宣告桃江縣人民政府開始辦公。

1952年2月16日,中央政務院下達命令,正式批准桃江縣人民政府成立。1952年3月27日,益陽專區專員公署以民行字第354號文件,轉發批文,致桃江縣人民政府:“奉省府1952年3月12日〔52〕府民行創字第0006號令,桃江、藍田、雙峰等縣已奉中南軍政委員會2月24日電,轉中央政務院2月16日電令批准,應即成立縣人民政府。”自此,桃江縣正式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版圖。

1952年11月,益陽專區撤銷,桃江縣劃歸常德專區管轄。1962年12月,恢復益陽專區建置,桃江縣屬益陽專區管轄。1994年3月7日,益陽地區撤地建市,桃江縣屬益陽市管轄至今[1]。

風景名勝

摺疊桃花江景區

桃花江景區由桃花江、鳳凰山、花園洞、鳴石灘、鹿鳴橋、犀牛洲、寡婆磯、牛劍橋、夏曦故居、腰子侖戰國楚墓群、桃花江廣場等景點組成。

桃花江:發源於桃江與寧鄉兩縣交界的城牆大山,原名楊柳溪,

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各地區旅遊景點簡介

桃花江進入縣境的子良巖,在縣城匯入資水至志溪統稱桃花江。全長82.2公里(其中楊柳溪全長57.2公里,桃花港至志溪25公里)桃花江的得名和江畔景緻史料多有記載,歷代文人騷客亦多謳歌吟詠據《新唐書·地理志》載:“望浮驛為唐代一千六百三十九個驛站之一,驛站由荊州至長沙所謂望浮驛即今之桃花江地。”又清同治《益陽縣誌》載:“桃花江資水所過之名。桃花港楊柳溪尾之名。在桃谷山西蓋緣山為號江又緣港為號。”故桃花江是指縣之楊柳溪至益陽志溪河的資水入口處的河段同治《益陽縣誌》載:“桃花江,治西南六十里資水所徑昔居人種桃夾岸,因名”每至春暖花開,“桃花亂落如紅雨”據傳,劉宋時潘子良在桃花江上游的一石巖上(子良巖)煉丹,巖上桃花井有一汪清泉。一日,桃花仙子出遊至此,以泉為鏡,顧盼梳妝,臨走時依依不捨,取下羅帕在泉水中擰了又擰,豈料泉水沾了仙氣,立刻沸騰起來,朵朵桃花溢出水面,匯成一條桃花溪。另據舊志載:“子良巖,上有桃花井,舊時往往有桃花出水面。”清代縣人蕭大猷曾有“桃花盡日隨流水,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桃花亭集句嵌字聯。20世紀30年代,著名音樂家黎錦暉為桃花江的風光和美女所傾倒,寫下了名曲《桃花江是美人窩》,新加坡唱片公司灌製了唱片,華僑胡文虎兄弟的南洋菸草公司特製了“桃花江”牌香菸,將其歌詞及美女印在煙盒上,使桃花江之聲名不脛而走,遠播東南亞。

鳳凰山:又名桃骨山。縣城之東,楊柳溪入資水處。縣治所在地。山上古木參天,蒼勁挺拔。山下江面遼闊,百舸爭流。相傳楚國左徒、三閭大夫屈原放逐江南,曾來這裡寫下千古名篇《天問》。古有天問臺、天問閣。今僅有一石碑,陰刻“古天問閣遺址”6字,數丈之處可辨。天問閣遺址下江邊,岩石重迭,期間約4米見方一塊平坦的青石巖,伸向江中名屈子釣臺(又名天問石),傳為屈原垂釣處。釣臺後石壁上之鐫刻,左刻屈原徬徨山澤之形象,右刻一八角亭,中有神像,今仍依稀可辨。古時山上建有鳳凰廟。據傳,一日,屈原站在山上仰天發問之際,忽狂風大作,暴雨傾盆。一棲息在後山古樹上的金色鳳凰,張開五彩翅膀飛向屈原,為他遮風擋雨,後為屈原保護神。屈原死後,鳳凰不知去向。當地父老認為鳳凰就是屈原的化身,遂在山上建鳳凰廟,尊屈原為鳳凰神。此山亦得名鳳凰山,然廟毀於清道光年間一場大火。山上的躍龍塔,系花崗石砌成,高25.5米,坐北朝南,七層八面,上瞰浮邱之雄,下窺資水之險。塔內碑刻題記:“大清乾隆時,桃花江市人公置塔基,道光十四年甲午夏各里紳耆公建。”

花園洞:縣城東4公里處的端陽山有一盆地名花園洞。清同治《益陽縣誌》載,這裡“林壑幽邃,有石鼓數座,莫知所自,傳為屈原讀書處,有屈女繡英墓,洞口有三閭橋”。今存遺址。洞口之三閭橋,為鄉人紀念屈原而修,是現今縣境最古老的民間石橋之一。歷代多次重修,最後一次橋碑刻有“咸豐八年歲次戊午仲冬穀旦立”。1988年桃江縣人民政府再次修復。花園洞近有書房村,因屈原曾在此讀書而名。還有上馬石,為屈原上馬之處。屈原平生愛花,其詩篇中時有讚美芝蘭香草芳馨之辭句。今花園洞人亦好種花木,有花圃10公頃,尤其彭氏兄弟所種之蘭花頗負盛名,多次參展全國蘭花博覽會,20餘次獲金銀獎。

鳴石灘:為桃花江鎮西雙江境之一溪河灘塗。據清同治《益陽縣誌》載:這裡“巨石中亙,溪水奔騰傾瀉,聲如殷雷。兩山夾束,蒼崖古木,披拂淵渚”。灘之右岸畔石上有圓柱孔橋。清初女詩人郭純貞曾建水閣一座於灘北。居人云:“昔郭純貞出家後建水閣於茲,其父郭都賢自沔陽新鎮歸裡,住持東林,貞女移居於此,以便定省也。”岸畔之石孔橋,郭都賢曾題聯曰:“此間少這座橋樑,辜負園林一勝;隔岸借他家田畝,湊成丘壑雙清。”灘側有巨石,長1.5米,高2.1米,石上楷書陰刻之“印心石屋”4個大字,為清道光皇帝賜給兩江總督陶澍的御字,正中有“道光之寶御印”,首書“道光乙未臘月”,引首“清虛靜泰”四字,後書“御筆”二字,蓋有“慎德堂御書房”方璽。是陶澍得書後,鐫刻於此處石上。此石刻至今保存完好,大都清晰可辨。此地已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處。

鹿鳴橋:位於資江北岸,與鳳凰山隔河相望。現為牛潭河鄉獅子山村鹿鳴橋村民小組境內。橋建於元代。據傳,當橋墩砌好的當天晚上,一隻山鹿來到橋墩邊跳不過去,長鳴三聲。橋因此而得名。此橋橋板由4塊長2丈4尺、寬9寸3、厚9寸的條石鋪成。明洪武二年(1369),鄉人在橋頭立下刻有“泰山石敢當”的小石碑。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一學生遊覽資江風光,途經此橋時,曾寫下“桃潭水滿觀龍躍,添谷豐登聽鹿鳴”的聯句。橋於1969年修建防洪大堤時被拆除。

寡婆磯:位於牛潭河鄉羅家潭村羅家潭村民小組的資江河邊。自古以來,這裡的地下河床盡是整體麻石,凸出水面,形成磯頭。資江流向磯頭,匯成急流,而下方就是深淵湍急的羅家潭。船民們每次駕船到磯頭時,就要用篙子全力地把船撐上。但是,鐵質的篙尖碰上河底光溜溜的整體麻石,篙子怎麼撐也撐不住,經常發生連人帶篙掉入河潭事故,淹死者不計其數。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一對夫妻駕船至此,符姓妻子在後掌舵,丈夫在前撐篙,剛進入磯頭急流,一篙撐下,便連人帶篙掉入河中淹死了。喪夫的妻子悲痛萬分,發誓馴服這噬人的磯頭。這年十月,河床露出水面,符姓寡婦請來石匠,用鋼釺將磯頭麻石鑿成一道道縫溝,讓船伕們的篙子一插就扎穩了,能夠用力把船撐過磯頭。自此就安全多了。後人為紀念這位好心的寡婦,就把這個地方叫為寡婆磯。河床干時,人們還可看到寡婆磯磯頭的那些縫溝。

犀牛洲:位於屈子釣臺的上游,為資江的一河洲。洲上大都為鵝卵石,期間雜生著叢叢小草,形同皺紋,活像一個引頸江心的犀牛頭。左側有一尊長30米、寬5米的花崗岩石,酷似蛤蟆,叫蛤蟆石。蛤蟆頭望羞山,傳說是那個逼羞姑而死的縣太爺化身。洲方圓3平方公里。洲上道路縱橫,樹木蔥蘢,綠草如茵。它瀕臨資水,近靠城關,交通方便,景色優雅,可闢為犀牛洲公園。曾有詩讚曰:“橫臥江洲上,靈犀一點通,澗邊茅草綠,江畔小禽鳴。日夕歸來晚,濤聲兩岸風,欲觀真面目,還靠有心人。”

牛劍橋:俗稱牛腳橋,亦稱仙人橋。位於黃泥田鄉花田村,小(烏)金(柳橋)鄉村公路線上,跨越馬橋溪。橋長20米、寬3.87米、高2.25米,全部由花崗石挽拱構成,橋面鋪著厚厚的青石板。據清同治《益陽縣誌》載:“牛劍橋建自唐時,初橋勢高闊,石樑甚巨。灘上,有老人背劍騎牛,指示輒成。今橋旁石上有牛蹄跡存焉,故以此為名。”現橋南石上有仙牛蹄跡和仙人足跡,相傳為仙牛與騎牛背劍的仙人留跡於此。橋建於唐憲宗元和十年(815),距今已有1100餘年歷史。因此橋墩橋板均用巨石,且結構奇特,素有“湖南第一蠻橋”之稱。

夏曦故居:夏曦是中共早期知名的共產黨人,1926年曾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夏的故居位於雙江楊家坳,距桃花江鎮3公里。為磚木結構的四合院,北向,分前門、後院、東西廂房三大部分,中有天井,兩邊走廊通道前後。前門為平頭槽門,兩端有高封火牆。牆角上翹,有土磚圍牆,圍成院落。房前屋後,翠竹叢生,楊柳依依,景色清新。

腰子侖戰國楚墓群:為桃花江鎮腰子侖茶園坳的一大片古墓群,佔地8萬平方米以上,有500多座古墓。已清理挖掘的兩座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壁整齊,四周伴出白膏泥。出土器物均為楚式青銅劍、陶鼎、鬲、壺等(戰國楚墓曲型器物組合)。此古墓群現已列為重點文物保護處。

金盆廣場(又稱桃花江廣場):坐落於桃花江鎮芙蓉路與桃灰公路交叉處的金盆村(內容詳見本志第十三篇第二章第一節“廣場”目)。

摺疊洪山竹海景區

洪山竹海(又稱桃花江竹海,下同)景區為洪山竹海及其所轄的觀竹樓、竹博物館、東林寺、金盆庵和周邊鄉村的竹鄉農家樂、花果山鄉境內的花果山莊(美人窩度假村)組成。

洪山竹海:位於縣城東郊的猴慄嶺,是一個3400公頃竹林

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各地區旅遊景點簡介

桃花江竹海連片的茫茫竹海。桃益一級公路從其間穿插而過。據史料記載,清咸豐二年(1852)12月,太平軍攻克益陽縣,洪秀全將益陽縣改名得勝縣,曾派兵在猴慄嶺一帶駐紮,此山故名“洪山”。此間丘崗起伏,一般海拔100米~250米,主峰雪峰坳335.4米。竹海翠竹挺拔,坡連坡,山連山,登上觀竹樓,放眼遠眺,竹浪翻騰,似航行於碧波盪漾的大海之中。1961年,時任中南局第一書記的陶鑄到此視察。1992年10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書記處書記的溫家寶蒞臨竹海,題寫了“楠竹之鄉”4個大字。2001年5月,87歲高齡的張震上將在竹海留下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桃江二者有,遊人皆滿足”的墨跡。益陽自1993年舉辦國際竹文化節以來,洪山竹海為接待國內外嘉賓的主要場所。竹海是省2A級旅遊景區景點。

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各地區旅遊景點簡介

桃花江竹海

觀竹樓:坐落於洪山竹海深處。20世紀70年代初,縣林業局為便於森林防火瞭望和觀看竹林,在此修建一棟高3層、建築面積達600平方米的樓亭,名曰八角亭。90年代初,根據湖南省省長陳邦柱提議更名為觀竹樓。1992年8月,竹海所在地的桃谷山鄉黨委、政府投資重新裝修,樓亭面貌一新。

竹博物館:館址設觀竹樓第一、二層,建築面積350平方米。1995年由湖南省計委立項。2000年3月中旬確定總體設計方案,9月底裝飾、布展結束。館設詠竹、歷代名人墨竹等10個部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原中共湖南省委書記熊清泉題寫館名。是年9月29日開館。湖南省計委巡視員、桃江籍人士劉學文為博物館建設立項、籌資、設計、尋畫、編撰《古今詠竹詩集》等,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國林科院院長江澤慧、國際竹藤組織副總幹事竺肇華等參觀後,說它是一部竹資源、竹產業、竹文化的百科全書。

東林寺:位鎮西,今縣衛生局址。由唐將尉遲恭、秦叔寶監修,因坐落浮邱寺之東,故名。明末郭都賢辭官不做,削髮為僧,曾隱居此寺。1995年,佛源大師出資在洪山竹海西側重修東林寺。

金盆庵:又稱青龍庵。位於洪山竹海景區內。據舊志書桃花江圖:“此庵坐落青龍山,與端陽山對望,背靠青峰,下臨深淵。四周古楓崢嶸,香樟濃郁,杜鵑、山茶奼紫嫣紅,杉林、修竹碧綠凝翠。庵宇古樸雅靜,氣象雍穆,其勢不凡。殿臺神像,高約丈餘,形態魁偉,端莊靜穆,遊人甚眾。”

竹鄉農家樂:分佈於洪山竹海周邊的桃花江鎮七里村、花果山鄉船形灣村。其經營以戶為單位,經營範圍主要為休閒、觀光、娛樂、垂釣、餐飲、住宿等。2000年9月28日,縣境竹鄉農家樂有16戶開業。至2001年12月,發展到54戶。

花果山莊:又名美人窩度假村。因坐落在花果山鄉境內而名。系一新建的旅遊景點,集自然山水風光與休閒度假於一體。位於縣境至花果山公路北側,離縣城和益陽市均在10分鐘~15分鐘車程。進入山莊,有“美人窩”3個白色大字鑲嵌在水庫高壩上。整個度假村以天然水庫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水庫水面30公頃,四周翠竹青山,鳥語花香,清幽嫻靜。度假村內,建有風格各異、功能相錯的建築群落。若置身莊內遊覽,綵船搖曳,漣漪倒影,淑女香車,亭榭樓臺,盡享自然山水風光之美。

摺疊桃花湖景區

該景區由主景桃花江森林公園及園區桃花湖、子良巖和毗鄰的七尖山、猴公山等景點組成。

桃花江森林公園:位於縣境南部,距縣城35公里處。園區南北寬6.9公里,

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各地區旅遊景點簡介

桃花湖東西長7.4公里,總面積1390.5公頃。園內有一蓄水7260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桃花江水庫,水面460多公頃,明淨如鏡。園區森林覆蓋率達94.6%,植被、群系類型多,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有57科362種木本植物和30餘種屬國家、省級保護的野生動物。園內有桃花湖、白鷺島、飛水巖、石門峽、子良巖、鷹嘴巖和美女梳頭等多處景點。該園1992年被確定為省級森林公園。1996年開始引資建設,公園門樓“桃花勝景”題詞為臺灣陳立夫先生所書。其兩邊的牌樓聯“大壩橫空,蓄滿湖光山色;仙人削壁,放開江水桃花”為縣人作家胡則丘所撰。

桃花湖:即桃花江水庫遼闊水面而成的人工湖。湖中有數座小山,恰似天然島嶼。島上茂林修竹,鳥語花香,建有亭臺樓閣,可供遊人觀賞、休息。其中一島棲有無數白鷺,稱為白鷺島。自有湖以來,白鷺每年三月來島,九月遷徙。湖水碧綠清澈,乘高速汽艇一圈,需時半個小時。湖之四周,高山起伏,山巒疊翠。青山倒映湖中,景色十分迷人。有遊人夏茂榮遊湖後賦詩云:“桃花江自大山來,碧水源頭異境開。二月林中紅豔豔,三冬峰頂白皚皚。湖邊每有天涯客,山上全無世上埃。如此公園如此景,何人遊罷不長懷!”

子良巖:位於縣城南35公里的松木塘鎮,為一數十丈高的峭壁懸崖。子良即劉宋時期煉丹仙人潘子良。清嘉慶《益陽縣誌》載:“子良巖亦有仙人石,如椅、胯座及兩肘時憑藉痕宛然。子良巖峭壁懸崖,下有深潭,石橋橫其上,長約三丈許,廣僅容足。”崖頂有一會仙庵,傳為潘子良與天仙相會聚談之所。庵門額上有“會仙觀”三字,兩邊有聯雲:“道院聳仙岩,依然秋月春風,天地沉浮開醒眼;環巒鑲玉鏡,幾度夕陽芳草,山川變幻壯奇觀。”道院中正面神龕上,有潘子良、汪必顯、李雲臺三仙塑像。廳中楹柱上有一聯曰:“澤及生民,劍斬魚頭留史話;人圓好夢,印還官府入仙家。”崖間有一從上至下的深深裂縫,十分險峻,傳為仙人設下的試心溝。一窄窄的條石支架為橋,名會仙橋。相傳修仙磨道之人,只要心誠志堅,即可過橋成仙。子良巖附近還有桃花井、棋盤石、響鼓侖等奇景異石。1966年修建桃花江水庫時,被水淹沒。峭壁之上所刻之“石破天驚,仙山第一”8個大字,今依稀可見。據傳,這8個字是在1935年秋,會仙庵中的子仁和尚脫光上身,運用氣功,飛身貼於巖壁。左手一飛天神掌,緊粘巖稜。右手勁揮腕筆,一氣寫成。

七尖山:在松木塘鎮境內,海拔646米。據舊志記載:“七尖山,七峰齊聳,層巒疊嶂,繚若雲煙,故又為雲膚山。山中為羅浮洞洞口,飛瀑懸巖出,為白水溪。”《益陽名勝志》謂:“二山環合,一溪中出即是山也。”傳說大禹治水時,日行千里,斧劈萬山,十分辛苦,腳上穿的草鞋磨得稀爛,皮破血流,也不顧及。一天,他疏浚資江後,登上浮邱山一望,心中甚喜。一看腳上草鞋無法再穿,脫下用力一丟,草鞋落處化為城牆山脈。草鞋上剩下的七個耳子擁在一起,化為了七尖山。七尖山,七峰突起,侵雲插漢,地勢十分險要。清代縣籍名人黎光地披塗而登,造幽窮險,既領其勝,欣然賦詩:“七尖亭亭出雲表,獨立峭拔世未窺。寄巖怪石列獅像,古松老柏蟠虯螭。俯視群嶠在地底,兒孫羅拜呈參差。林幽徑險人不到,雖有佳境誰能知。”

猴公山:又名猴崗山、猴家大山,位於松木塘鎮黑煙洞,與寧鄉縣交界,海拔917.5米,其峰狀如石猴,主峰若額,旁峰似臂,臂伸如手,捧迎紅日,儼然“猴公捧日”。山頂有三仙殿,供奉姜、楊、陳三仙神像。據傳,唐末猴公山有姜、楊、陳三位英雄,武藝高超,因不滿朝廷腐敗,揭竿而起。官府算計圍剿,三英雄殺開血路,返回猴公山修道成仙。後鄉人修建三仙殿以示紀念。“文化大革命”中,三仙殿被毀。20世紀80年代群眾集資重修。殿下一巖縫中,湧出汩汩清泉,四時不涸,可供數百人飲用,人稱猴公泉。登上山巔能一覽遠近山河形勝之美。西可望安化芙蓉村,南可睹寧鄉溪水,東可賞雪峰雲霧,北可鑑浮邱形影,天高氣爽之際,則可辨碧水洞庭。主峰西側百米一支峰,僅寬兩米,兩側陡峭如壁,高聳千仞,直下山底,令人不寒而慄。主峰南一石山空懸數十丈,傾而不墜,人皆望而生畏。

摺疊浮邱山景區

浮邱山景區由浮邱山、浮邱寺、浮邱銀杏、煉補亭、望浮驛道遺蹟、安樂山、回龍寺、磊石侖、馬鞍石、七姓公頂、陶宮寶第遺址等景點組成。

浮邱山:楚南名山,位於治西南8公里處,背依雪峰山脈

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各地區旅遊景點簡介

浮邱山,俯瞰八百里洞庭,海拔752.4米,峰巒起伏,周有48面峰。雨後初晴,遠看若浮,近看似丘,故名。清嘉慶《益陽縣誌》載:“浮邱勝蹟,山後有風洞,洞上有石屋鎮壓。山僧雲:洞開則狂風大作,故無啟者。其石屋傳為飛來。山頂有丹池,為劉宋時浮邱子煉丹處。池旁小石間或有齒痕,俗呼齒石,謂浮邱子初入山時缺供,煮石為糧,其未化者,齧之而不可食,則棄其餘也。山上有寺,寺側有井,時而泛溢,時而涸竭,其中由溢而竭,由竭而溢,皆可立待消息,最奇。山寺之前有三峰,矗立如閣,人稱三閣寨。山之半有水田……山之腰有龍洞……山之末修山對峙。”今山上尚存風洞、齒石、飛來石屋、丹臺、古井、井泉、龍洞(又稱火雲洞)、石洞等古蹟,供遊人觀賞。浮邱山遍佈景觀,有文為記:“兩晉道觀,隋唐佛殿,三楚名山,有銀杏參天,留鍾入耳。雲煙盡幻,棧道盤桓。風洞丹臺,仙蹤齒石、飛瀑流泉空谷蘭。登極頂、看洞庭浩渺,資水波濤。春來色彩斑斕,喜廟會尋芳三月三。賞陶澍遺蹤,都賢雅韻,印心石屋,帝子碑聯。貞女才尼,梅林詩畫,相思竟是木魚緣。遺興我,上浮邱山攬勝,墨飲情酣。”

浮邱寺:位於浮邱山頂,為湘中最古老的宗教聖地。初建於南北朝,始為道觀,唐代後皈依佛教,為三進四合院,設有玉皇殿、壽佛殿、祖師殿和老佛殿。至今,玉皇殿有壁摩清道光帝御題“印心石屋”四字。寺中真武祖師,佛道兩家共同敬奉。每年農曆三月三、九月九的廟會,為真武祖師的祭祀盛典,鄉人前往聚會膜拜者眾。明末江西巡撫、縣籍人士郭都賢曾題一聯曰:“中國有聖人,是祖是師,咄咄西來東土;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玄玄北鎮南天。”現今所存寺宇系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年(1770~1775)重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兩江總督陶澍的副室賀氏捐資重修壽佛殿和中殿、後殿。

浮邱銀杏:生長於浮邱山山頂、浮邱寺周,株數達22,樹齡均在1400年以上。現有16株仍開花結實,長勢良好。其中最古老的一株樹齡達2400年,其胸徑120釐米、高18米,亦在掛果結實之列。另有一株高20米的,相傳為唐高宗時浮邱寺第一代禪師榮樂法師手植。浮邱山山頂尚有櫻桃、楓香、苦櫧、枸骨(俗名貓公刺樹)、木犀(俗稱桂花)等古樹。現今浮邱山山頂銀杏參天、古樹叢生、清新幽靜,是為景觀。

煉補亭:位於高橋鄉千秋塅之穿天坳頂。為往來過客歇息之茶亭。亭名取女媧煉石補天之意。“煉補亭”三字用楷書石刻懸於亭額。兩旁門框上鐫有楹聯,聯雲:“煉石功深,好為煎茶添活水;補天術幻,但看遠岫起浮雲。”另有一聯為:“四面雲山誰作主,一亭風月最宜人。”亭側有古樹數株,稱之為“穿天雲樹”,曾有詩詠之雲:“古木森森隱碧亭,一山風月最宜人;補天昔展媧皇術,煉石全憑造化功。”亭於1980年被拆毀,現存有“煉補亭”石刻和亭側古樹。

望浮驛道遺址:據《新唐書·地理志》載:“永泰元年(765)都督翟灌自望浮驛開新道,經浮丘至湘鄉。”清嘉慶《益陽縣誌》載:“驛站為桃花驛,舊置哨船,為外委駐紮之所,相傳舊驛道實經期間,地與浮丘相望。”望浮驛即桃花驛。驛站設今之楊家坳,以海拔752米之浮邱山在望,故名。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知縣江闓重修。望浮驛道經縣境50餘公里。隨著時代的推移,已逐步失去其作用。但今驛道遺蹟穿天坳和驛站遺址楊家坳尚存。據民國《益陽縣誌》載:“浮丘新道,因浮丘山峽,高數十仞,里人甃石級以上,勢若雲梯。”此即指所過之穿天坳,其位於浮邱山麓東南高橋鄉境內。這裡兩山夾峙,仍保持有青石鋪砌之驛道,其低處今為水庫,傍山而上,越嶺處,舊有茶亭,供行人憩息。附近存有一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所刻之青石碑,為寶(慶)安(化)益(陽)三邦共組成之“路會”購地建亭之記載,惜字跡漫漶,僅能識其大意。原驛站楊家坳,離縣城4公里處,舊非此名。據傳,清代年間,這裡新遷來一黃姓人家,其男子是被流放而來當驛站“火把差”的。每日入夜,“火把差”要高舉火把,等候驛道上騎馬而來的驛差接過火把急馳而去。黃姓一家苦於此役,忽於一夜計上心來,謊報急病暴亡。自此以後,黃姓依外祖改為楊姓。楊家坳亦因此而名。

安樂山:位於浮邱山鄉洪橋頭,海拔197米。山上有仙靈峰、天門洞、清風石、翠竹泉等名勝。據民國《益陽縣誌》記載:“安樂山高壓浮邱,層巒聳秀,林壑幽美,遠望浮邱一帶,環抱如畫。”民國時期,山腰建有安樂寺,青瓦紅牆,壯麗雄姿,佛像描金,栩栩如生,遊人香客不少。寺廟已毀,現僅存遺址。

回龍寺:位於沾溪鄉福堂灣村境內的回龍山。此山竹木青蔥,景色宜人。傳說在遠古年代,觀音菩薩在安化天水山救出一條被浮邱祖師壓在石山下的惡龍,放它歸海,並叮囑其要行善造福,千萬不能危害人民。惡龍聆聽,頻頻點頭,熱淚雙流,誓願改惡從善,益於人間。過了些年月,惡龍思念觀音,想再次面謝救命之恩。尋至天水山,不見觀音,只得回海。行至今回龍山,回首仰望,跪拜三次,因而得名回龍山。據說惡龍跪過的岩石上,至今留有很深的膝蓋痕跡,還有幾片龍鱗嵌於巖面,閃閃放光。清乾隆三年(1738)建回龍寺于山上。寺院兩宅,內宅為觀音堂,外宅為祖師殿。民國初年,有一熊姓官僚,因有幾個兒子均為軍閥中的將軍,希賴神靈庇佑,子孫旺相,曾捐鉅款在寺前重建寺房一棟,命名皇經臺。每年秋後,邀來各地僧尼誦經懺悔,以求神佑,寺堂香火,盛極一時。每逢佛事,四方朝拜者日以千計。縣境解放後,寺毀,遺址尚存。

磊石侖:位於浮邱山鄉範金村境內。一條石板路通往侖頂。侖上樹木鬱鬱蔥蔥,翠竹婀娜多姿。侖頂兩個巨石相磊,高五丈餘,合圍三丈餘,色呈黑褐,藤繞須掛。石頂椅形,端坐遠眺,霧海浮邱,修山美女,躍龍寶塔,資江帆影,歷歷在目。傳說唐末,洞庭水漲,沖決堤垸,白浪滔滔。呂洞賓、何仙姑等八仙得知後,挑土擔石,去堵堤救災。鐵柺李腳跛,本來就行走緩慢,加上肩挑一擔巨石,更加落後,行至浮邱雲空,忽聽雄雞高唱,不覺一驚,扁擔滑落。面前兩石掉在此侖頂,身後一石跌於梅林寺一帶,今稱曬穀石。扁擔拋去老遠,化為桃谷山鄉境內的扁擔侖。鐵柺李一身輕爽,速去洞庭。而這一擔石頭,永落人間。此兩石相磊,中間卻未合縫。有人在兩頭將繩拉緊,平縫而過,中間無阻,彷彿磊在上面的那個巨石吊在空中一般。石旁豎碑數塊,雕刻詩文。此石遠近傳聞,引來遊人甚多。

馬鞍石:位於浮邱山鄉西峰寺村的馬鞍山。傳說唐太宗盛世年間,大將尉遲恭監修西峰寺時,兵馬駐紮此山。寺宇竣工,尉遲恭臨走之際,丟失馬鞍一幅。一夜之間,馬鞍竟變成了山頂上的一座巨石,形狀與馬鞍一模一樣,因名馬鞍石。此山亦因此而名馬鞍山。據當地老人口述:以前馬鞍石下有一巨洞,洞口1米左右,有石梯下洞。洞的第一層平坦寬闊,可容十餘人。第二層像一客廳,有石桌1張,石椅4條。桌上擺著4個酒杯。第三層像一臥室,左邊有石床,床上堆放石被,第四層如演武廳,石架上掛滿刀槍、寶劍。第五層有石門常閉。傳說此洞是仙家勝地。一般人可進第一層,若進第二層時,有毒蛇猛獸傷人。第五層是聚仙園,每年八月十五夜,皓月當空之時,有仙鶴飛鳴,琴聲悠揚,慶雲飄飄,檀香嫋嫋,無數仙人飄然入洞。這時,石門大開,呈現出世外桃源之景。相傳有一位八十公公曾隨仙人入洞,親眼見過洞中景物,出洞後,他到處傳揚,據傳這位公公作古之後,已升入仙班。今馬鞍石猶存,石上鐫刻之“尉遲恭遺鞍”字樣尚依稀可辨。

七姓公頂:為矗立於洪橋頭鄉太平寨寨頂之一石碑。洪橋頭鄉大水洞出口,右側一山高聳,名仙人寨。左側一山巍立,稱太平寨。相傳元末動亂年間,朱洪武大戰陳友諒。陳敗,朱追殺。朱兵強將勇,“見石開刀,見人就殺”。因陳是桃江杉樹侖人,朱追殺不止。人們見朱的兵馬殺來,拼命奔逃。逃往仙人寨的人甚多。當時有一玉清仙人,雲遊半空,見此情景,想救寨上百姓。他降落雲頭,變個叫化子(乞丐),臉青鼻腫,口歪眼斜,手腳稀爛,衣衫破襤,周身蛆湧,臭氣難聞,走上寨來。寨上的人已經擁擠不堪,看見這叫化子如此模樣,齊聲吆喝,趕他下寨。玉清仙人本來是有意試探人心,又急忙爬上寨去,沒一人憐憫,被再次趕了下來。他仰天長嘆曰:“危難之中,心還如此不正,救之何意也。”玉清仙人仍保持原樣,向太平寨走來。這寨的人卻大不相同,不但不趕他走,反而拉他上到寨頂,贈衣更換,送餅充飢。他望著太平寨笑曰:“人食五穀,心地差異,決救此寨。”這時,追兵蜂擁殺來,仙人寨上鬼哭狼嚎。眾多百姓被殺得屍橫頭滾,血流滿寨。追兵又瘋狂地殺奔太平寨來。說時遲,那時快,只見那叫化子左手一指,大水洞口一聲巨響,衝出一股強大的洪流,繞太平寨一圈,浪高數丈,擊岸如雷,追兵躲閃不及,大都死於洪浪之中。寨上的人們清醒過來時,叫化子已還玉清仙人原貌,腳踏祥雲,飄然而去。當時清點,寨上的人雖多,但只有楊、李、印、吳、潘、周、陳七姓。戰亂平息之後,七姓聚集寨頂,搭起高臺,敬拜仙人。頂端矗立巨碑一塊,刻有“七姓公頂”四字,永做紀念,古蹟至今猶存。大水洞、仙人寨、太平寨也因此而得名。

陶宮保第遺址:位於雙江鄉楊家坳村。據史書記載:“宮保第即是陶氏桃江別墅,又稱為陶宮保第。其主人為清兩江總督安化陶澍。約經始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澍於桃江流連已久,巡撫江蘇時,遂於浮邱山麓廣置田產,北至鳴石灘,南至沙田灣,西至廣濟橋,東至金柳橋,縱橫數十里,阡陌相連,春督秋收,無殊采邑。”又據志書記載:“陶澍距桃江五里之楊家坳則營住宅一所,以所娶益陽十二里賀氏居之。”據當地老人描述:當時的宮保第,罩地數畝,房屋百間,四廂五宅,高樓亮瓦,建築堅固,雕刻古雅。第門碼頭左右有青石猛獅一對,入門正廳有8盞宮燈高掛。外觀氣勢雄偉,內視富麗堂皇。宮內有將士駐守,刀槍閃閃,威風凜凜。丫環綵女,衙役欽差,長工勤雜眾多。老爺名士,鄉紳地保,朝奉參拜者來往甚頻。佃工勞苦耕作,流盡血汗,所得黃金谷粒,年年流進第倉。後陶宮保第逐年冷落。縣境解放後,其房產分給了貧苦人民。今第房已拆毀部分,古蹟遺址尚存。

摺疊羅溪景區

該景區位於高橋鄉的羅溪和鸕鷀渡鎮板溪流域地段,面積89平方公里。區內分佈有銅鑼山、羅溪三疊、羅溪湖、棋盤石、一線天、仙人橋、生死戀樹、團甲公碑、天瑞山、風景寺橋、張子清故居、郭都賢墓、梅山村等景點。

銅鑼山:在高橋鄉羅溪村,海拔847米,下有羅溪瀑布壯觀。

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各地區旅遊景點簡介

羅溪瀑布清代縣籍才子黎光地曾遊此山,留有“瀑布上流一千尺,銀河倒瀉飛鳥遲”的詩句。

羅溪三疊:羅溪源自海拔847米的吉安侖,匯合五大山溝十多條溪水,流徑5裡,遇一大岩石──飛水巖。此巖矗立,刀劈斧削,中間微凹,盡顯陽剛之氣。溪水從103米高處飛瀉而下,撒玉拋珠,銀簾卷地,形成瀑布壯觀,其跌水鏟成一潭,復從潭中溢出,又鏟成一潭,如此三溢三跌,跌入谷底,人稱羅溪三疊。期間水聲若鼓響雷鳴,震撼山谷。

羅溪湖:為羅溪中游的一座人工湖,堤壩高36米,面積26.8萬平方米。此湖青山環抱鑲嵌在藍天碧雲間,湖中野鴨低翔,山巒倩影倒映,形成“竹影映湖魚遊樹,天光入水鴨穿雲”之景。

棋盤石:位於羅溪上游2公里處的神仙峻嶺上之一柱奇石。石高30餘米,方正如磐,石面達9平方米。神仙嶺原名青松嶺。相傳南北朝劉宋時的隱士潘子良修煉成仙後,偕同汪、李二徒常在青松嶺上小憩,三仙圍坐石上對弈自娛。一日,一樵夫在半山腰望見方石上晃動三個人影,驚呼“危險”!話音未落,方石上倏地騰飛起3只白鶴,翩然遠去。樵夫好生納悶,就壯起膽子攀援上巖,見到的是幾粒散落的棋子,一盤未能下完的殘局。他恍然大悟,方知剛才驚動了三位下棋的仙家。事後,山民便將青松嶺易名神仙嶺,給那方奇石取名為棋盤石。

仙人橋:位於羅溪湖東南方。期間有兩座青巒對峙,中間隔著一條紅巖河。半山腰上,平伸出一塊大青石板,橫亙在紅巖河上,儼然一座天橋,其橋長10米、寬1米,橋體厚0.8米。相傳,潘、汪、李三仙看到當地樵夫、藥農過河不便,就搶在雞鳴之前悄悄地架好了這座連接兩山的橋。山民感念三仙之善舉,將這座橋命名為“仙人橋”。清代才子、高橋人黎光地有詩云:“未從橋上遇神仙,且向紅河巖上眠,畢竟仙人在何處,雞鳴犬吠豔陽天。”

生死戀樹:為羅溪下游一大一小的兩株櫨樹。其依偎如戀人。相傳,此樹系當年曹操率領82萬人馬下江南時親手所植。據山民介紹:早於1950年,兩株樹死了一株,活著的一株孑然一身,卻始終痴情地守護著伴侶,共送晨昏。後另一株竟突然綻發新枝,鄉人稱奇。

一線天:羅溪上游,奇峰錯列,有一座斷裂的石山,猶如刀削斧劈,一山被分成兩半,上為隙,下為洞,形成“一線天”奇觀。相傳,羅溪村有個名叫伍春牛的後生子,常上山打柴燒炭,對年邁的老母竭盡孝道。一次,他燒炭時將一根神香木點著了,一股香菸直衝霄漢,奇香繚繞凌霄殿,驚動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忙差太白金星下凡察看。伍春牛挑柴下山,在山道上遇見一位銀鬚飄灑的老者。老者問:“你打柴燒炭為啥?”春牛答:“家中唯有我和母親相依為命,靠打柴燒炭謀生。”老者讚許地點點頭,含笑問:“說不定遇上哪天時來運轉,你是要功名還是要富貴?”春牛答:“我不要功名也不要富貴,只求燒炭時上天賜我涼風。”太白金星很佩服這個沒有半點貪念的後生,上奏玉帝應允,點化春牛為仙。春牛登仙后,十分想念母親。玉帝差他回去接老母登天。他回到羅溪,恰逢天下大亂,兵連禍接,老母已隨村民躲進了一個狹長的山洞。春牛進洞使出神力,揮掌劈向山頭,山體頓時開裂,一縷光線射來,救出老母和鄉親們。此地亦成“一線天”景觀。

團甲公碑:羅溪一帶,不少吊腳樓依山傍水而建。許多農家還在用明清時期以青石打造的儲水缸,還有用楠竹製成的梭筒鉤,鉤起水壺、吊鍋、爐鍋在火塘上燒水、煮飯、炒菜的,顯古樸厚拙的農家民俗。羅溪村口一古樹下,有一團甲牌律碑。碑上陰刻:“奉憲永禁私宰賭博盜賊抹牌淫戲窩匪,一切不罰(法)情事如違究治,同治九年冬月團甲公立。”此碑系清同治九年(1870)當地團甲為究治不法情事、整肅民風而立,是為古蹟。

天瑞山:又名天柱山,位於鸕鷀渡鎮板溪,海拔708米,板溪水流於東,山秀峰孤,矗如巨柱擎天。昔有僧人湯庵生坐石誦經49日,不食煙火,石上湧水,禱雨者得水即雨。

風景寺橋:位於鸕鷀渡鎮湘民村,處於板溪與錫溪兩水相匯處。橋長19.4米,寬5.4米,高8米,為花崗石砌成的石拱橋,橋頭立4個雕刻精美、威武雄壯的石獅子。橋於民國6年(1917)由革命烈士張子清的祖父張紹階籌資主修而成。全橋結構堅固,設計美觀大方。

張子清故居:張子清是中國工農紅軍創始人之一。其故居在板溪風景市石橋附近,今僅存遺址。故居三面環山,一面開闊,面臨板溪。屋基雜石砌成,前門左有大樟樹數株,右有香楓十餘棵,竹林為屏,矮垣環繞,端莊清幽。

郭都賢墓:在板溪郭家灣之月形山,距縣城29公里,其墓經歷年久,今已冢平碑去,成了農家菜圃。據老人述,郭墓為土坑豎穴,土堆高數尺,墓前原有碑,墓冢依山就勢,下用山石圍砌兩圈,以防滑坡,民國時期墓毀。

梅山村:位於鸕鷀渡鎮板溪,為戰國末年農民起義將領梅鋗隱居之地。據《宋史·蠻夷傳二·梅峒傳》載:“梅山東起寧鄉縣司徒嶺,西抵邵陽白沙砦,北界益陽泗裡河,南止湘鄉佛子嶺。”古時疆界不至於此。自秦末以來,由於戰亂,生活在羅霄山脈的瑤民不堪苛政重壓,流離遷徙至雪峰山脈志溪、獺溪、錫溪、板溪、沂溪一帶,其地恰為梅鋗曾經隱居過的地方。時人為紀念這位農民起義將領,以“梅”命名的地方不少,板溪有“梅山”,石井頭有“梅水洞”,橋頭河有“梅溪”,關山口有“梅嶺村”。定居於板溪一帶的瑤民,民風驃悍,性格剛烈,不懼強權,被官府稱之為“梅山蠻”。晚唐時起,梅山為蠻民所轄,“不與中國通”,成了國中國,割據近150年,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官兵攻破梅山,梅山蠻地方割據才得以消失。

摺疊馬跡塘景區

該景區為馬跡平湖、九崗山、丫頭山、善溪洪崖寺、石門摩崖石刻、磨刀洞摩崖石刻、璩氏花橋、伍家侖人民英雄烈士紀念塔、熊亨瀚墓等景點組成。

馬跡平湖:從縣城西行45公里,就是馬跡塘。據清同治《益陽縣誌》載:“紫雲宮前沂溪潭中有石,上有馬跡蹄印,相傳為關羽神馬所留,故稱馬跡塘。”1976~1982年,在馬跡塘顏家灘建起了我國第一座最大的低水頭貫流式燈泡型水力發電站──馬跡塘電站。電站大壩斬斷資水,形成一個長15公里的人工湖,稱之為馬跡平湖。湖面清澈碧藍,波光瀲灩,綠柳含煙,漁歌互唱。夜晚,大壩華燈齊放,月光、燈光、漁火互映,宛若天庭。平湖兩岸,九崗山、丫頭山、天池山、犀牛山、山山含翠;注湖眾水,沂溪、敷溪、龍溪、善溪,溪溪泛波,平湖景色,令人心曠神怡。

九崗山:位於馬跡塘鎮,海拔510.5米,面積25平方公里。

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各地區旅遊景點簡介

九崗山九峰如簡,排成一列,屹立天灣津上。上有白雲峰、風香洞等勝蹟。遊人有“九峰頂上煙霞罩,朝夕相輝日月明”及“泥潭碧波映九崗,林中笑語伴飛雲”之句。山頂舊有寺院,規模宏大,名青山庵。庵宇一進三殿(聖帝、祖師、觀音),牆外古木參天,中有銀杏數株,幹粗枝大。“文化大革命”中,庵宇拆毀。今僅存遺址。

丫頭山:位於馬跡塘鎮丫峰村,與安化縣交界,海拔602.6米。其有兩個山頭,一高一低,狀如“丫”字。傳說它是古時候一對仙女摟抱在一起而化成的一山兩峰。

善溪洪崖寺:縣境天灣之善溪,傳為堯時武陵高士善卷隱居之地。溪畔曾建有洪崖寺。寺上首有善卷祠,現已廢。清咸豐年間(1851~1861),益陽縣令(後升任湖廣總督)李瀚章曾來寺巡遊,寫下《洪崖寺記》一文。文之開卷寫道:“餘蒞任明年春,公餘無事,乘蹇、策車、敝驢,南遊數百里,宿洪崖寺。寺之中屋,小而狹,淺而逼,二、三老僧居之,無足異,異乎是鄉也。”繼而讚頌此善卷居地“山深水曲,木茂土肥,老者古而樸,壯者健而馴,幼者秀而慧,衣冠不飾,禮義相先,有魏晉之遺風焉。”寺之規模及寺地純樸民風均顯現於文中。

石門摩崖石刻:石門在縣境西南泗裡河之石門村,為明末江西巡撫郭都賢隱居之地。民國《益陽之勝地與名人》載:“石門山,在今治西馬埠鄉潭家園,以山麓有石壁直立,左右廂柱,屹立如門,故名。石門以內,泉石幽邃,另有天地,郭都賢丁丑為母營葬,甲申自江西解組於此,時清世祖入關年也。”

磨刀洞摩崖石刻:位於大慄港鎮朱家村磨刀溪邊的崖石上。所刻字為豎列、繁體、楷書、陰刻、字體蒼勁,刻工精細,每字大小約5釐米見方。石刻文每字之下方刻有約20釐米見方的“一鑑塘”三字,其為橫列、楷體、空心陰刻。刻文面1.5×0.8米。石刻原詩文為高僧朱崧高所作,由石工黃世位於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刊在磨刀溪的崖石上。其頗具歷史考究價值。

璩氏花橋:建於大慄港鎮首溪港村的花橋港小溪上。為花崗石拱橋,寬3米,長14米。護欄的青石板上雕刻有兩條騰飛的蛟龍,擁簇著方正雄渾的楷書橋名──“花橋”。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傳為一位名叫璩貞女的刺繡能手所建,因名璩氏花橋。此橋橋齡雖有600餘年,但至今還能通行汽車。

伍家侖人民英雄烈士紀念塔:位於馬跡塘鎮的伍家侖上,旁有革命烈士墓,不遠處豎有馬跡塘愛國教育基地碑。塔是紀念1949年8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馬跡塘伍家侖與國民黨軍隊激戰中壯烈犧牲的將士而修建的。1967年,伍家侖闢為茶園,命名為八一茶場。20世紀70年代,這裡修建了革命烈士墓和烈士塔,供後人瞻仰和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熊亨瀚墓:位於縣城西34公里之大慄港鎮五羊坪資江南岸田間。熊亨瀚英勇就義,遺體移歸故里,安葬在故居附近山上。1967年,大慄港區中學和中共五羊坪支部聯合倡議重修烈士陵墓。重修之陵墓,墓基寬闊,墓冢坐北朝南,長方形卷頂平底,長2米,寬0.8米,高0.55米。內墓磚砌,外殼用水泥澆灌,密實堅固,墓前臺階下豎青灰色墓碑一塊。1983年,縣人民政府頒文,將熊亨瀚墓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摺疊修山景區

該景區由主景修山、主景內之軒轅祭臺及修山周圍的陸溪、明燈山景點組成。

修山:亦名湘山。縣城西北14公里處,海拔326米

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各地區旅遊景點簡介

修山,濱資江北岸。清同治《益陽縣誌》載:“峻峰如削,卓立資濱,或以即為湘山,黃帝南巡所登”。遠望修山,宛若仰臥少女,面目秀美。近觀則見一峰聳立,形如裸女。人稱東方維納斯。民間神話雲:很久以前,此處無山,僅竹林一片,林間一少女,美麗羞澀,人稱“羞女”。因遭壞人調戲,衣裙脫落,羞不能已,化而為山。今修山頂峰形如美女頭,下有兩峰並立如乳,兩山樑垂直而下,若兩腿中間有兩緩坡夾山溝,儼如女人羞處,因又名羞山。山麓有泉,傳為羞女淚水所化,泉清甜美,鄉人以此泉加工麵條,質軟耐煮不渾湯,曾為清代貢品,現為湖南省名牌產品。

軒轅祭臺:位於修山主峰和修山東麓。修山主峰上設有祭天台,山頂平臺北面有一道泥土築成的半圓形圍垛,為祭天明堂遺址。修山東麓鳳鱗港中的一個圜丘之上,為祭地臺遺址。此為公元前2697年,軒轅南巡修山,實現炎黃聯盟時,在這裡主持祭天大典和祭地大典之處。

陸溪:即修山之柳溪。為“楚狂”陸接輿隱居之地。據清善化(今望城)進士孫良貴《楚南水考》載:“書堂修山之陸溪,為接輿修道著書之處。”今修山下首有舒塘(即書堂),上首有柳溪,陸柳近音,故柳溪即古代陸溪。此處旅遊資源尚待開發。

明燈山:位於修山鎮涼水橋村,海拔324.3米,相傳山上明代曾建一庵,庵前豎一高柱,聳立半空,每晚懸掛天燈,遠近可見,故名。其山南望資江,北通常德,地勢險要,至今流傳“打鼓侖打鼓,明燈山點燈,羊牯漯出兵,常德城起火”之諺。山上盛產竹木,縣境解放時庵毀,今尚存遺址。

摺疊舞鳳景區

該景區由舞鳳山、烏旗山、黃葉山、黃旗山、獅子橋、仙人巖等景點組成。

舞鳳山:在烏旗山鄉舞鳳山村,海拔324米。形似鳳凰展翅,翩翩起舞。山南有個小山頭,像4個雛鳳隨其左右,母鳳昂立、相護。《一統志》載:“白鹿生生兮欲銜花以獻瑞,五鳳翩翩兮振羽而呈祥。”所以舞鳳山又名五鳳山,山群方圓10裡之寬,埋藏有1億噸豐厚的優質陶粒巖礦,巖頁面滿嵌鳳翼花紋,玲瓏璀璨,光怪陸離,可加工做美觀硯石和畫屏以及輕型陶粒巖裝飾品。

烏旗山:位於烏旗山鄉烏旗山村,海拔288米,面積約3平方公里。相傳尉遲恭監修三堂街龍牙寺時,插烏旗屯兵於此山,故名。主峰半腰建有廟宇,廟旁有吊井深20餘丈。廟前有桂花樹,高數丈,胸圍5尺餘,秋季桂花盛開,香飄十里。山上古木參天,翠竹成林,風景優美。

黃葉山:位於三堂街鎮湖蓮坪,海拔263米。民國《益陽縣誌》載:“回龍山以北為黃葉山,峰稜秀拔,障立如屏,左扼沾溪,右控資江,二水合流其北,天瑞諸山,至此而訖。”唐初,山之腰峰建有庵堂。民國時期,山上古木參天,深秋季節,漫山黃葉,故名黃葉山,也稱黃金山、皇謁山。古之勝蹟,今存遺址。

黃旗山:位於三堂街鎮,海拔353米,楠竹密集。相傳唐太宗派武將尉遲恭、秦叔寶監修龍牙寺,秦駐此山,插黃旗為號,故名。

獅子橋:位於三堂街鎮背後烏旗山要道的入口處。這裡有一對青石雄獅。身高七尺,威武雄壯,傲然屹立,守衛橋頭。傳說在宋朝時,烏旗山下有一金獅村。村裡有一戶姓李的人家,家境十分貧困。所生的10個兒子都因貧病交迫,奪去了性命。夫妻忍飢挨餓,度日如年。但相依為命,真摯恩愛,在六十花甲之年,生下一女。夫妻倆喜從天降,給女兒取名乖兒。乖兒越長大,越是乖巧伶俐,聰明超群,且身材秀氣,如花似玉。老夫老妻愛若掌上明珠。一天,有一縣太爺路過金獅村,恰遇乖兒挑柴過身。縣太爺見乖兒美如花神,三魂飄蕩,七魄輕飛,色迷心竅,即刻停轎,盤問不休。三天後,差人說媒,送來彩禮。因乖兒早已許身給本村一英俊後生,見縣太爺提親,哭斷肝腸,決不依從。李家夫婦甩掉彩禮,撫兒相拒。縣太爺大怒,選定吉日,糾集一夥親信走狗,前來搶親。他們搶著乖兒,走近村口石橋時,突然橋頭上跳出一對金毛雄獅,張開血盆大口,吼聲驚天動地,兇猛撲來,縣太爺躲閃不及,被兩獅撕去耳朵,咬斷腿骨。其餘同夥嚇得屁滾尿流,紛紛逃命。村裡人隨即趕來,雄獅忽然不見了。從此,村民雕刻了一對石獅,守衛橋頭,故名獅子橋。20世紀70年代,人們在左獅背上刻有“萬山紅遍”,右獅背上刻有“換了人間”8個大字,以示獅子之神威。

仙人巖:位處三堂街鎮太平橋村的響水洞口。其四面平坡,中間聳立一石,形象似人。高5米餘,腰圍6米餘,近看似仙人吟詩,遠看如仙人觀魚,故名仙人巖,巖上刻有“崇德”、“道光二十年”等字樣和碑文。因年代久遠,日曬雨淋,碑文已模糊難認。但常有人來巖前敬香朝拜,發誓求吉。

摺疊楠木山景區

該景區由楠木山、天池山、清真寺、夏思痛墓等景點組成。

楠木山:位於武潭鎮北1公里處,海拔275米。“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山上有楠木古寺,山周圍有犀牛山庵、九崗庵、江南庵、香池庵、關羽廟等多個祠廟。此山為縣境宗教第二大活動場所,遊人、香客眾多。楠木山還有柿木仙洞、仙鳥埡、仙米坳、天子峰、油鹽二古井、桃花仙子等十多個自然景點。

天池山:位於武潭鎮境,與常德鼎城區交界。海拔297.8米,三臺聳立,中坳有池,四季不涸,因而得名。

清真寺:位於鮓埠回族鄉南京灣村,地處全鄉回民聚居區內

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各地區旅遊景點簡介

清真寺。回民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教旨提倡清廉、清白、清貧、清高、清潔和真誠、真實、真良、真善、真為,所以教之寺院名曰“清真寺”。該寺坐西朝東,面積2000多平方米,四周青磚圍牆,高壘堅固。寺宇雄偉,雕刻古雅。正寺共3宅,第一宅為塔普堂。中宅為經堂,系阿訇與赫裡話(經文教員)講習經典、儀典、教典、教義的場所。進而是正堂,即集會與施儀的大廳。廳內雕樑畫柱,五彩金輝,詩、詞、牌、匾甚多。其中一聯是“滌淚洗心求至禮;黜華存實守真傳”。第三宅為朝禮大殿。殿寬30餘米,長40餘米,可以跪坐千餘人。大殿全系木板鋪成,工整雅緻,莊嚴潔淨。每逢星期五(默爾日)教眾聚禮。每年齋月,寺內人特多。回民都來參加封齋、聖紀、古爾邦三大節日。漢族人民與外教人在節日入寺,皆以賓客相待。此日,富者盡力施捨,貧者欣然得祿,遠近之人盡歡而散。此寺始建於清康熙初年(1662),嘉慶九年(1804)由車門塅移建於南京灣大房嘴。“文化大革命”中,大殿被毀。1986年修復為原貌,供教眾施禮朝拜和遊人遊覽。

夏思痛墓:夏思痛為辛亥革命功臣,逝世後墓葬於武潭鎮東流村龍家灣田野間。其墓條石壘砌,高臺突起,冢高1.5米。墓前立青石墓碑一塊。碑高1.68米,寬0.73米,厚0.12米,直鐫“夏思痛才人之墓”,旁鐫“二十四年一月于右任敬題”,字跡碩大,楷書陰刻。字旁飾龍鳳繞柱紋,周邊飾卷草花紋,刻工精細,線條流暢。1983年,桃江縣人民政府頒文為縣級重點保護文物。

摺疊河溪水景區

該景區由甘泉山、雪峰山、白鶴山、三仙殿、神仙坳、救十寨、九龜尋母、梅蘭古井等景點組成。

甘泉山:位於河溪水鄉境內。明朝時期,此地有一成林的楓樹山,泉潰塘的甘泉流經此處,故名。又名古佛堂、泉塘閣。這裡有甘泉、佛堂和水榭亭閣。其歷史淵源有待考究。

雪峰山:位於灰山港鎮境之金沙洲,與寧鄉縣交界,

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各地區旅遊景點簡介

雪峰山海拔近800米,是武陵雪峰延伸而來的一支餘脈。三峰聳立,氣勢雄偉,峰頂積雪,難於消融,故名。山北峭壁上,有3個石洞。左邊1個,高5米,寬6米,深3米餘。能住數十人。傳說黃元菩薩自西土飛來之初,安身此洞。後因顯聖,感動鄉民,在石壁下建庵。庵中塑黃元菩薩金像,左腳踏火輪盤,右手高舉火炬,煞是威風。左右立二十四位諸天,虎視眈眈,十分神氣。庵裡暮鼓晨鐘,遠聞數里。庵前一棵數十丈高的神天樹,合抱成圍,蒼翠欲滴。傳說是黃元菩薩的遮陽傘。樹旁有塘,塘中心有一塊5尺方石伸出水面,常與水平,水漲石高,色呈金黃,光芒閃耀。每到夜間,光照庵宇。傳說此方石是黃元菩薩的一顆金印。今石已毀,遊人嘆息。山東有個穿衣石。傳說凡上山敬神者,必在此整理容裝,意念專心,求神拜佛,才有靈驗。穿衣石下,有寨子侖,山勢險峻。侖腰部有涼心亭,人行至此,頓覺清涼舒適。過亭200米處為半山嶺,凡上雪峰山者,至此已走完一半行程。庵宇在望,稍歇片刻,勇氣大增。19世紀初,鄧赫績在雪峰上聚眾起義,俠士高紳與之相呼應,打劫地主豪紳,山寨興旺,名震三湘。今山上建有國營茶場,“雪峰山毛尖”茶列為全省名茶之一。

白鶴山:位於河溪水鄉最西端的猴家大山地段。其山勢巍峨,山上茂林修竹,鬱鬱蔥蔥;流泉瀑布,花香鳥語,乃為避暑休閒的好去處。山下小溪邊,一座公路橋橫跨南北,“仙鶴橋”三字鐫刻於橋欄上。橋上刻有“仙橋飛渡朝山去,白鶴翱翔接客來”的對聯。來到山腰,放眼遠眺,青蔥翠綠的山巔,像一隻白鶴騰雲駕霧昂首而飛。傳說很久以前,一位散仙曾乘白鶴在此飛昇,山因此而得名。山腰建有寺廟,名曰“三仙殿”。寺觀後面,懸崖峭壁。攀援而上,壁上有一丈見方、深米許的仙人洞。從洞下山,見峭壁上掛一瀑布,飛流直下,聲震山谷,在陽光映照下,銀帶飛珠,煜煜閃光。白鶴山,山上山下皆有秀美的人文和自然景觀。

三仙殿:位於河溪水鄉的白鶴山中,殿內有道士住持,供奉著姜、楊、陳三仙。正堂有清道光名臣陶澍“體物不遺”的題匾。姜、楊、陳乃明清時期除暴安良的俠義英雄,而慘遭豪紳殺害。後鄉民在白鶴山修建寺院,塑3尊金像,四時祭祀,以示懷念和崇敬。來殿上香的人常年不斷,遊人甚多。

神仙坳:位於河溪水鄉境內。古時,此地風景幽雅,彷彿神話中虛無縹緲的仙境。相傳明初,坳上常有二人圍坐石桌下棋。一天,一英俊青年旁立觀棋入迷,連聲稱讚。棋手見之,說聲“快走”!驀地,一聲巨響,造一石洞,將青年閉入洞內。待其出時,見鄉村父老多亡,與他同年摯友,盡皆白髮銀鬚。後說此青年修仙而去。鄉民自此稱此地為神仙坳。

救十寨:位於河溪水鄉陽雀塅之北。海拔600餘米。東西走向,東西長約5公里,南北寬約0.5公里,寨頂平坦。據傳,宋末元初,元世祖驅兵南侵,攻下這座山寨。元將將扼守在這裡的兵民殺得一個不剩,就只有寨底一個深洞躲進的五對男女倖免於難,此寨因名救十寨。現寨滿是油茶樹,還修了電視發射臺,是為景觀。

九龜尋母:位於河溪水鄉毛慄坪與苦竹溪村交界處。據文物資料記載,九龜尋母實為黃君山。中間一主山突起,頂端呈圓形。四周有九座小山稍突,形狀似龜,龜頭伸長仰望主山,像尋母而來,故此得名。山上有巨墓、嵌白玉碑一塊。據碑文考證,為三國名將黃忠的母親墓葬。傳說開井時,在山坡築爐熔鐵,安葬時,用鐵水澆鑄。黃忠生時孝敬母親。母葬後,每年掃墓。每來一次,從毛慄坪村口用紅毯鋪至墓前有3裡許。黃忠雙手捧著盛滿酒的高腳杯,一直跪拜至墓前,呼母叩頭,祭酒慟哭。隨身將士無不感動。相傳劉備、諸葛亮、關雲長、張飛等陪同黃忠來掃過墓。他們在黃君山巡視一週。諸葛亮觀其九龜名勝,古樹環繞,濃蔭遮蔽,澗曲泉鳴,生氣盎然。其境之美,悠然心會,便拉著黃忠的手笑曰:“九龜如生,靈氣罩地,除你之外,還得出九個名將,蜀之榮幸也。”劉備即言:“黃將軍人才出眾,武略超群,出你一個,賽過十個也。”誰知劉備一句,竟成了金口玉言,九龜氣而不靈,僅出黃忠,英名流傳千古。昔黃君山古木參天,一片蔥蘢,翠竹靈泉,紫雲繚繞,鳥語花香,如同仙境。現墓基尚存,白玉碑已失。此山可供遊人玩賞。

梅蘭古井:位於牛田鎮郭家塘村,為明成化年間劉梅蘭所挖,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該井水質好、色澤清、冬溫夏涼,從未枯乾過。清嘉慶十五年(1810)兩江總督陶澍來此曾題寫“輝增天祿”之匾額。次年春,陶澍的同僚陳雅琛亦曾到古井一遊,留下《梅蘭攬勝》一詩。詩曰:“暮春天氣好,攬勝樂無窮。柳絮迎風舞,桃花映日紅。高人才雅淡,騷客韻玲瓏。寫景堪舒興,悠然萬象中。”現今古井已修繕一新,陶澍“輝增天祿”的臨摹字體陰刻於井上頭青石板上,並將陳雅琛詠景詩抄錄在井旁水泥壁上。其自然風景人文景觀相映成趣,乃為一旅遊小景[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