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諸侯繁多,為什麼何進招董卓?

龍紫魂

我來完整還原一下何進召董卓事件。屠戶出身的大將軍何進、世家公子哥袁紹,一番胡亂安排,導致東漢遭受滅頂之災。這其中,袁紹的罪惡遠遠超過何進。

一、何進沒有實力,袁紹出於私心召了董卓

整個東漢外戚掌權是個傳統,所以何進當了大將軍。但此時的何進,仍然沒有實力,他的核心幕僚就是袁紹。

在地方官裡,袁紹為何想到了董卓呢?在當時,董卓的軍事能力是公認的,跟皇甫嵩齊名。董卓是堅決反對宦官亂政的,政治立場符合何進、袁紹的期望。最關鍵的是,董卓是袁紹家族“門生故吏”之一,他的仕途幾乎是袁隗(袁紹叔叔)一路安排的,得以從基層做到封疆大吏。在袁紹看來,沒有誰比董卓更讓人放心。

二、何進的軍事安排並沒有錯

注意,何進雖然是大將軍,但是剛剛掌權上位,手上並沒有嫡系軍事力量。為了脅迫何太后打壓宦官,他一方面召地方軍入京,一方面培植自己的軍事力量。

1、派幕僚王匡、鮑信(曹操好友、時任何進的騎兵隊長)到山東募兵。他們招募的軍隊還沒到達首都洛陽,何進就被殺了,後來兩位都是討伐董卓的立場堅定派。

2、派三路人馬募兵。張遼去河北、張楊去山西、母丘毅去丹陽(精兵之地),前兩位都是荊州刺史丁原的部下。何進要求這三位,各人至少招募一千精兵。

3、命令各路部隊在首都周邊演習、製造誅殺宦官的氣氛。東郡太守橋瑁在成皋、丁原在孟津,高喊誅殺宦官。丁原原本是荊州刺史,此時任武猛都尉,很快又是執金吾(首都衛戍司令),是比董卓提前到達的地方軍。

4、命令董卓駐守上林苑。上林苑在哪呢?長安附近,是漢朝皇家陵園所在地,離首都洛陽很遠。

經過何進的一番運作,宦官們嚇壞了,開始有所收斂,各方勢力有所緩和。如果此時,大家都保持克制,漢朝還是和平的。

三、袁紹的昏招

袁紹一看,何進準備跟宦官和解,決定打破平衡。他利用自己“假節”的權力,命令董卓進京,開進洛陽城西的平樂觀。何進仍然不放心董卓,命令諫議大夫種劭前去阻止,並嚴厲斥責了袁紹。

董卓的部隊一行動,宦官受不了,搶先下手殺了何進。袁紹早就想對宦官趕盡殺絕了,何進被殺成了最好藉口,他與兄弟虎賁中郎將(中央警備團團長)袁術一起,殺入皇宮,宦官被殺光,死者超過兩千。

至此,外戚、宦官都被殺了,一時出現權力真空。皇帝倉皇出逃。董卓聽說消息,立即帶兵向首都挺近,路上撿到了大寶貝(皇帝)。

董卓的軍事實力並不強,畢竟只帶了三千西涼兵,跟丁原實力差得遠。他策反呂布、殺掉丁原,終於掌握朝政。


九州歷史

何進招董卓入京,這裡面有複雜的背景,其主要原因不在於何進,而是袁紹,正是在袁紹的堅持下,董卓才得以冠冕堂皇地率領涼州軍進入了洛陽。

一、何進招外兵入京是在袁紹挾迫下做出的決定

漢靈帝臨終前重演了外戚、宦官惡鬥的一幕,漢靈帝本人站在了宦官的一邊,外戚何進形勢較被動,但在袁紹的幫助下,何進掌握了實權。

漢靈帝死後,宦官蹇碩一度想清除何進一黨,被何進僥倖躲過,結果蹇碩被殺,其餘宦官表示支持何進和妹妹何皇后,何皇后的兒子劉辯如願地當上了皇帝。

從何進的角度看這場鬥爭就算結束了,今後他與宦官聯手掌權,這是最佳結局,但袁紹不幹,因為對袁紹所代表的黨人而言,此時“革命尚未成功”,如何能就此收手呢?所以袁紹反覆勸何進誅殺宦官,何進缺乏政治智慧,既不敢明說反對,也不敢向宦官們下手。

何進被袁紹等人逼得沒辦法了,才推脫說妹妹何太后不同意,這才給了袁紹藉口,袁紹提出引外兵入京,向何太后施壓。所以,整個事件都是由袁紹在背後操作的,何進只是被迫同意。

二、在各路外兵中董卓是距離洛陽最近、也是最“現成”的一支,對進京的積極性也最高

做出引外兵入京的決定後,袁紹首先想到了董卓,因為董卓正率領一支數千人的軍隊從涼州開來內地,是“現成”的外兵。

董卓在涼州為朝廷身歷百戰,立下赫赫戰功,不久朝廷拜他為前將軍,但隨著戰功的累積,董卓的個人勢力也快速膨脹,董卓不服管的問題也暴露出來這,引起了朝廷的擔憂。為了解除董卓的兵權,朝廷於漢靈帝中平六年(189年)下詔徵董卓為少府卿,這是九卿之一,主要負責管理皇家事務。

董卓對此毫無興趣,他上書請朝廷收回成命,理由是其所部湟中義從以及秦胡兵等聽說他要走,都“牽挽臣車,使不得行”。對於董卓的抗旨朝廷居然沒有辦法,後來有人又想了個主意,改任他為幷州牧,讓他把所領的兵交給皇甫嵩後立即赴任。

但董卓對此仍然沒興趣,再次抗旨,不交出軍隊,也不打算去幷州上任,他還上書辯解說:“我掌兵10年,士卒和和我關係太好了,都要為我賣命,我乞求帶著他們去幷州,效力邊垂。”

最終朝廷向董卓做出了妥協,允許他帶3000人馬去幷州上任,董卓這才極不情願地領兵前往幷州,但一路上慢慢吞吞,走到黃河邊上的河東郡就停住了,他在此觀察洛陽的情況。董卓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接到何進以少帝名義發來的詔書,讓他不必去幷州,先率兵來洛陽的,董卓當然十分高興。

三、袁紹誤認為董卓是“自己人”,所以才把他招來

袁紹之所以想到董卓,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董卓曾經是“袁氏故吏”,在袁紹的心中他是“自己人”。

董卓在擔任西域戊己校尉時,不知因為什麼事被免了官。當時段熲兼任涼州刺史,很賞識董卓,段熲見董卓被免官後無事可做,就把他推薦到了洛陽,在司徒袁隗那裡任職,擔任的職務是司徒掾。

司徒是三公之一,比九卿的地位還高,因而可以“開府”,也就是組建自己的辦事機構,司徒掾是司徒府裡內設部門的負責人,董卓從此成了“袁氏故吏”。

出身於汝南郡的袁氏一門“四世五公”,所以他們的門生故吏遍天下,能成為“袁氏故吏”中的一員,當時在官場上是值得炫耀的資本。由於這個原因,董卓此後官運亨通,先後擔任了幷州刺史、河東郡太守,成為一名地方大員。

袁紹之前對董卓可能並不太瞭解,僅僅從“袁氏故吏”這一點就認為董卓會聽他的,所以積極推動董卓入京,結果這個決定把他害得不淺,不僅自己得逃命,而且一家上百口人最終死於董卓之手。


南門太守

天下諸侯是眾多,但並非只招了董卓一人進京。當時共招了4批部隊:幷州牧董卓、東郡太守橋瑁、執金吾丁原、王匡和鮑信的募兵,但最終只有董卓一人成事了。

之所以要招外官入京,都是因為何進優柔寡斷,不足以成事。當時宦官勢力和外戚勢力鬥爭激烈,而飽受壓制的士大夫集團在鎮壓黃巾之亂時重新走上歷史舞臺,於是朝堂變成了三股勢力競爭的戰場。以袁紹為代表的士大夫集團依附在外戚何進門下,兩方勢力想一起除去宦官勢力。

漢靈帝突然駕崩,何進抓住機會搶先立自己的外甥劉辯即位,在這場爭奪皇位的鬥爭中,宦官集團落了下風。這件事後士大夫集團多人被何進提升至高位,為了免除後患,袁紹建議何進要除盡宦官。何進先將此事告訴何太后,何太后考慮如果沒有了這些宦官,就不能制約外戚和士大夫,那麼皇權很有可能被強臣架空,於是堅決不同意,何進這時也猶豫了。袁紹看到何進動搖了,又多次勸說,但是何太后的母親舞陽君和何進的弟弟何苗接受了宦官的賄賂,多次從中迴旋,而何進優柔寡斷一直沒下決心。

袁紹看情況危急,看來不能靠何進這個軟蛋了,這次不抓住機會,以後還會被宦官翻盤,於是鋌而走險向何進出了一個風險極大的主意。袁紹對何進說:“可以調集四方猛將豪傑,領兵開往京城,對太后進行兵諫”,何進覺得這個主意很好,不用自己左右為難了。於是下令招幷州牧董卓進京,又派部下王匡、騎都尉鮑信回家鄉募兵,派丁原帶兵在孟津放火,派東郡太守橋瑁在成皋駐兵。

之所以說風險極大,就是因為把各路軍隊逼近都城,一旦有人圖謀不軌,而袁紹自己控制不住,那就成了兵變,到時候東漢朝廷是誰的朝廷就未可知了。

各路軍隊把氣氛一造起來了,何太后心慌了,匆匆把宦官們都遣回家去,宦官們也都慌了紛紛向何進請罪,這何進居然又軟了,放這些宦官回去。袁紹很不甘心,於是冒充何進的名義發佈假命令,讓各州郡抓捕宦官的親屬們入獄。宦官們走投無路,只能鋌而走險,他們藉口最後一次侍奉太后,又一次進宮,然後發佈矯詔招何進入宮,
何進沒有設防隻身入宮被宦官們殺了
當何進的部下聽說何進被殺,紛紛闖進宮誅殺宦黨,另可錯殺不放過一個,很多沒做壞事的宦官也被殺了,臉上沒有鬍子的人也被殺了不少,有的人緊急之下脫下褲子證明自己的身份。部分宦官劫持少帝逃到洛陽西郊,正好董卓的軍隊在這裡遇見了少帝,於是撿了個大寶貝似的,帶著軍隊浩浩蕩蕩開進了洛陽城。
這種情況完全在袁紹意料之外,袁紹預想的是:在各方勢力共同的壓迫下,將所有宦官勢力全部減除,然後就只剩士大夫和外戚勢力了,這之後在慢慢圖謀搬掉外戚勢力,最終實現士大夫當權,自己攝政的美好願景。哪怕後來何進突然被殺,袁紹也有機會在混亂中穩住陣腳的。可是結果偏偏是董卓帶著少帝,以保護皇帝維護治安的名義,堂而皇之的帶著軍隊進宮。而且袁紹也小瞧了董卓,董卓行事果決,以迅雷之勢搶佔了優勢,把控住了朝廷。
至此袁紹弄巧成拙,本應該是士大夫當政,變成了歷史上罕見的軍閥當政。
總而言之,袁紹是這件事的始作俑者,董卓被選中為進京的人之一也有運氣的成分,但他也抓住了轉瞬的機會,把控了東漢朝廷,從此東漢進入了更加紛亂的時期。


以古觀今

何進在184年黃巾起義後,當上了大漢朝的大將軍,風光無限。但是,漢朝的中央軍已經在黃巾起義中被消滅殆盡,漢朝中央不得不讓各地刺史、太守組織兵馬,保境安民。由是漢朝末年,將領擁有私軍,很多豪傑人士開始崛起。

此時的漢朝新募的中央軍戰鬥力很低,於是漢靈帝招募精壯編成西園八校尉,曹操、袁紹等人都是其中校尉。這本是何進進獻的忠言,但由於漢靈帝認為黃巾起義的危險期已過,憂心何進的權勢太大,不願讓何進統掌大權,安排了小黃門太監蹇碩做中軍校尉,大將軍何進也要聽從蹇碩指揮。

漢靈帝的人事安排,給漢朝中央造成了內鬥。考慮到40多年前,外戚梁驥毒殺了兩個漢朝小皇帝衝帝和質帝,漢靈帝安排宦官分權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太監統管禁軍,客觀上造成了大將軍何進被架空權力。漢靈帝還想廢長立幼,廢掉原太子劉辯,改立劉協,併為此託付交代給了蹇碩。何進是劉辯的舅舅。

此時的何進有兩難:內憂外患。

內憂:權力被架空,軍權被分割。何進直接掌握的軍隊很少,而且戰鬥力不高。

外患:地方實力派擁兵自重,不服中央。劉備就曾怒斥督郵,更不用說其他地方大員。

漢靈帝駕崩後,蹇碩被何進設計殺死。其他中常侍因為求情於太后,何進不方便直接下手,何況太監手裡也有兵權。

於是何進召外兵入京,其心智有兩個。

第一,藉助外兵與朝堂聯手,逼宮何太后,誅殺宦官。解除內憂。

第二,外兵入京,所帶兵士不會很多,還需要留下相當數量士兵防守當地。藉著進京的機會,何進在自己的主場,藉助其他外藩的勢力,逼迫尾大不掉的外藩更換防區,免得落地生根,形成獨立王國。不服氣的,就可以以謀反罪處置,達到提升中央權威的目的。

這樣的計謀,被宦官探聽得知,宦官們提起發動了政變,刺殺了大將軍何進。群龍無首,何進幕僚袁紹衝進皇宮,又殺盡了宦官。由於大將軍已死,董卓、丁原、橋瑁等人帶兵也在近郊,外藩亂京的局面已經形成。

何進如果不死,借力打力的計策就可以實現。讓漢朝幾大軍區互調主官,並且立即執行,製造兵不識將,將不知兵的局面,漢朝中央就可以掌控住地方,除了外患。董卓初次帶兵入洛只有3000人,局面完全在何進掌握中。

何進想畢其功於一役,但是一個意外的襲擊讓何進送了命。董卓抓住機會,率先入兵,而那個在城牆上本該出現組織各地討逆軍鎮壓不臣的大將軍被殺了。漢朝此後大權旁落,軍閥混戰,民不聊生。

所以,何進不僅召集了董卓,也召集了各個地方山頭,在何進要一勞永逸的除藩計劃幾乎快要實現的當口,作為操盤人的他陰溝翻船,被暗殺了,於是漢朝中央權威開始墮地了。


而知而行

天下諸侯繁多,為什麼何進招董卓?何進可不只是招董卓,按他的意思,他是要聚集天下諸侯,後面不還有丁原呢麼。

何進請天下所有諸侯共聚洛陽,這些諸侯中,董卓只是其中一員。

董卓的朝中優勢“資源”由下文可知:

“卻說前將軍、鰲鄉侯、西涼刺史董卓,先為破黃巾無功,朝議將治其罪,因賄賂十常侍倖免,後又結托朝貴,遂任顯官,統西州大軍二十萬,常有不臣之心。是時得詔大喜,點起軍馬,陸續便行,帶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提兵望洛陽進發。”

這樣的人何進能不忌憚麼,這樣的異己當首先剷除!

殺些宦官,何進沒能力?笑談。他的目標不是太監,何進殺太監,即便自己不動手,丁原一到,解開呂布的狗鏈,多牛的太監也禁不住他那一戟。何進的目標就是殺董卓,這也是召集天下諸侯的原因,利用天下諸侯來殺董卓,何進有能力殺太監,可沒能力直接幹掉董卓,所以如此大費周章。

董卓為何是何進的頭號絆腳石?

黃巾起義,董卓戰敗,朝廷本來是要處罰董卓的。董卓卻因為和太監們的關係比較莫逆,所以沒有受到任何處罰。

在朝中勢力中,在朝廷大員中,董卓也有自己的人脈,看看看,董卓升官了?!

總結:

  • 董卓和太監們關係融洽。

  • 董卓在朝中權貴圈中有優秀的人脈。

  • 董卓麾下20萬大軍,實力雄厚。

董卓“常有不臣之心”,“總編劇”已經定性了,既然已經交代清楚了,那麼可以說何進是絕對知道董卓的小九九的。

反問一句,既然何進知道,為何還要引狼入室,這不是傻麼?何進還真不傻。這就進一步證明何進絕對是想對付董卓,而不是想借著董卓殺太監。

後來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卓,證明何進的計謀可操作性極強!

何進是個腦殘?千萬別這麼說了,做到那個位子那麼多年沒死,都是人老精樹老滑的人物,何進要是腦殘,滿朝文武豈不都是天生智障。


古今通史

何進並非只招了董卓一人,實際上何進招來的外兵並不少,董卓、丁原、橋瑁等人都在列。當時何進想要誅殺十常侍,但是遭到了何太后的反對,他的弟弟何苗也由於收了好處站在了十常侍一邊,於是何進便依袁紹之計招來外兵逼宮,想讓何太后改變心意,只是沒想到玩砸了。

身為大將軍的何進殺宦官為何要藉助外兵

何進出身屠戶,因同父異母妹妹被選入宮成為貴人,何進這才被拜為郎中,後升遷為虎賁中郎將,任潁川太守。光和三年(180年),何貴人被立為皇后,何進因而又升為侍中、將作大匠、河南尹。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何進因而被任命為大將軍,奉命率領左右羽林軍駐守都亭,後擊敗張角的部下馬元義,因公被封為慎侯。

中平四年(187年),滎陽發生暴動,中牟縣長被殺,何進的弟弟河南尹何苗擊敗反賊,平息了暴亂。何苗因功被封為車騎將軍,濟陽侯。

但之後漢靈帝想廢長立幼,以王美人之子劉協為帝,於是設立西園八校尉分何進的兵權,以小黃門蹇碩為上軍校尉為統率協助劉協。

漢靈帝死後,蹇碩的確想按照漢靈帝的旨意殺了何進立劉協為帝,但由於司馬潘隱給何進提醒,最終失敗,劉辯順利繼位。之後何進殺死蹇碩,西園兵馬落入何進手中。

之後何進在袁紹的建議下,準備殺死十常侍,並將計策告訴了何太后,何太后卻說“宦官統領禁省,自古到今,漢家老規矩,不可廢。況且先帝剛逝世,我怎麼堂而皇之與士人共事呢?”加之何太后的母親舞陽君和何苗接受宦官的賄賂,也站在了十常侍一邊。

從局勢上來講,何進手中有兵,但十常侍手中同樣有兵,加上何家人大多站在了十常侍一邊,這讓何進無法下手。

再之後,何進便在袁紹的建議召集各地外兵,想要以此來逼宮,讓何太后妥協。

各路諸侯齊聚京師

眼看計劃不能順利執行,袁紹等人又向何進進言,要求召集四方猛將和豪傑,讓他們都帶兵趕往京城,以此逼迫何太后妥協,何進同意了這一計劃。

於是何進開始召集天下兵馬趕往京城,“遂西召前將軍董卓屯關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東發其郡強弩,並召東郡太守橋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燒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誅宦官為言。”(《後漢書》)

面對各路兵馬,何太后仍然沒有鬆口,何苗更是跑來勸說何進。這下何進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於是袁紹又進言說“交構已成,形勢已露,事留變生,將軍復欲何待,而不早決之乎?”(《後漢書》)

何進於是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持符節,專命擊斷;從事中郎王允為河南尹。袁紹則派洛陽方略武吏監視宦官,使董卓等馳驅驛上,準備進兵平樂觀。

這才讓何太后終於害怕了起來,罷退全體小黃門。諸常侍小黃門都去何進那裡請罪,聽何進怎麼處置。袁紹勸何進當於此時誅殺了他們,一臉勸說多次,何進卻沒有采納。

宦官未誅,自己身死

何進沒有決斷,袁紹於是自己拿主意,寫信告各州郡,假傳何進的意旨,令他們逮捕宦官親屬。

而何進這邊則由於謀劃時間太久,最終導致了消息的洩露,

189年8月,何進入長樂請求何太后同意,盡誅諸常侍以下,選三署郎進宮守宦宮的住房。

何進的突然入宮讓十常侍意識到事情不妙,張讓於是派人去偷聽談話,得知何進果然還是要殺了自己等人。於是張讓帶領段珪、畢嵐等幾十人,拿著兵器埋伏在宮中。

何進入坐禁闥,張讓等責問何進說:“天下大亂,也不僅僅是我輩的罪。先帝曾經與太后不和,幾乎把太后廢了,我們哭泣解救,各人拿出家財千萬作為禮物,和悅先帝之意,只想依託你何氏的門戶而已。現在居然要殺滅我們的種族,太過分了吧?您說宮中汙穢骯髒,公卿以下忠誠廉潔的是誰呢?”之後,尚方監渠穆拔劍斬何進於嘉德殿前。

在得知何進死後,袁紹等人帶兵入宮,將宦官全部殺死。

而後董卓依先前召令入京,不久即廢少帝劉辯,另立劉協,又迫殺何太后,殺何太后之母舞陽君,何氏家族滅亡,東漢最後一個外戚專權勢力被剷除,而漢朝也從此走向了戰亂。

香茗史館,專注中國古代史,歡迎關注交流

香茗史館

東漢末年,關於何進招董卓一事,《三國演義》與《三國志》及《後漢書》的說法並不一樣。

《三國演義》紹曰:“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盡誅閹豎。此時事急,不容太后不從。”進曰:“此計大妙!”便發檄至各鎮,召赴京師。

《三國演義》寫道:何進召董卓進京是公開行事,除了董卓外,還有四方英雄之士,發檄文到漢朝各地,召集他們入京。但《三國志》和《後漢書》在描寫何進召董卓進京時,用了“密令”“私呼”這樣的詞彙,說明董卓不是公開奉詔進京的,而是秘密進京。

《三國志.董二袁劉傳》靈帝崩,少帝即位。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誅諸閹官,太后不從。進乃召卓使將兵詣京師,並密令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內。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臣輒鳴鐘鼓如洛陽,即討讓等”欲以脅迫太后。
《後漢書.董卓列傳》及帝崩,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謀誅閹宦,而太后不許,乃私呼卓將兵入朝,以脅太后。

西涼位於今天的甘肅,古稱涼州,洛陽在今天河南,古稱豫州。從地圖上看,確實離洛陽很遠,要穿過河西走廊和關中平原,東出潼關後南下到達洛陽。在古代交通不發達情況下,從涼州到洛陽上千公里路並不容易快速到達。

至於為什麼何進會捨近求遠,密招董卓進京,我認為主要是為了保密。《三國演義》認為何進大張旗鼓招四方英雄進京,這有違常理。政治鬥爭你死我活,政治陰謀企能四處公開?在當時,董卓在地方勢力中並不出名,讓他進京不容易引人注目。此外,西涼地處偏遠,所經之處人煙稀少,便於隱蔽前行。對何進來說,容易達到出其不意的目的。

再者,何進出身低下,號稱“屠戶”,雖然他當時權勢正隆,但在講究門地的東漢,各派清流和中原各地方實力派並不看得起他,雖然何進千方百計想真正進入名流圈,但並不容易融入,所以何進想招中原各諸候入京也不會和他同心同德,所以他反而容易接受董卓這樣的軍閥。

另外一個原因是,董卓當時實力並不強,《三國志》說,董卓進京時只帶了三千兵馬,後來為了顯示他人馬多,還得天天裝模作樣帶兵早出晚歸,弄些唬人的架勢,讓人誤以為他有數十萬人。

正因為董卓實力並不強,何進不認為董卓入京會最終失控。當然,他也沒能看到這一幕,因為董卓沒到洛陽,何進就被宦官砍頭了。


華哥雜談

天下諸侯很多,為啥何進單召董卓進京?(邀)

其實何進也不是單召董卓,只不過董卓早有進入中樞,掌控中央大權的想法,並作了相應準備而已。看三國演義第三回: 【曹操對何進曰:“宦官之禍,自古有之……若欲治罪,當除元惡,但付一獄吏足矣,何必召外兵乎?事必宣露,吾料其必敗“。何進怒曰:“孟德有私意耶“?



操退曰:“亂天下者,必何進也“!進乃暗差使命,賚密詔星夜往各鎮而去】這裡說的很清楚,使者是派往各鎮,並不是只派往西涼,說明何進打算能召多少諸侯,就召多少。只是後來實際應召的諸侯不多,而且其他諸侯也沒有啥準備。比如,董卓召集朝中大臣,商議廢黜少帝,另立陳留王劉協為新皇帝時,荊州刺史丁原就當場站出來反對駁斥,丁原是應何進之召進京,還是臨時進京辦事不清楚,但說明當



時在京的諸侯,並非董卓一人。而丁原,董卓兩個人之間的鬥爭,由於董卓分化,瓦解,拉攏呂布成功,最終把丁原幹掉。京城附近的其他諸侯,估計噤若寒蟬,沒人敢出面。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更不是等閒之輩,董卓死後不但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更為兇殘,在楊彪等大臣故意挑撥,戳弄下,李傕,郭汜相互攻擊殺伐,持續不斷,天天殺來殺去,把長安一帶搞得荒無人煙,餓殍遍野,說明長安附近的諸侯,大都是平庸之輩,見勢頭不好,沒有人趟這混水,早都溜之大吉了。(12:02)


流譽後

事實上何進並不是只招了董卓一個人的,而且這個無論於公於私都可謂愚蠢至極的敗筆也並非何進自己主導進行的。不過歸根結底還是何進咎由自取,為自己的愚蠢和無能埋單,招致滅亡。



其實鬥爭的背景還是針對權力的爭奪。東漢大部分時期都是由宦官集團和外戚貴族集團輪流把持政權,延續到東漢末年愈演愈烈。這次對付十常侍的鬥爭表面上看來是,以大將軍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和十常侍為代表的龐大宦官勢力,兩方的鬥爭。實質上卻是有第三方勢力在伸手要權,那就是同樣龐大的士族集團,他們才是真正推動和主導這次鬥爭的幕後黑手。



何進表面上是掌權的外戚實力代表,但他出身低微,既愚蠢無能又毫無主見。宮裡聯結妹妹何太后,朝局卻只能依靠士人集團的傑出人物幫助他鞏固權力。由於漢靈帝的無底線縱容,以十常侍為首的宦官集團實實在在把持了大部分的朝政,其根基在於對整個內宮的控制。在這次鬥爭中,他們實現了對何太后的控制和利用。導致何進的外戚集團最重要倚仗之一已經淪為宦官集團最有利的工具。

而士人集團天生就是和宦官集團處於對抗敵對態勢之中的,所以以袁紹等為代表的士人階層是最積極主張消滅整個宦官集團的。他們手中最厲害的武器就是何進,也正是他們的慫恿促使何進與十常侍等人成為不死不休的政敵。何進本身很忌憚勢力根深蒂固的宦官集團,加之妹妹何太后、弟弟何苗受到宦官的賄賂利誘,不支持他反而庇護宦官們。所以何進感到除掉宦官集團非常艱難,無法下定決心。



於是袁紹等人開始出餿主意,意圖是由外而內,召集實權外將豪傑等人,以軍事威脅的手段來京城除掉宦官集團。因此召董卓、丁原、王匡、橋瑁等人入京行動,期間袁紹還屢借何進的名義做安排針對宦官集團的部署,以此來迫使遊移不定的何進下決心誅殺宦官。

最終無能又沒有擔當的何進,始終處於舉棋不定的搖擺之中,應袁紹等人的要求召了董卓等外軍入京,自己卻先被十常侍設計謀殺在內宮之中。士人集團也趁機發動蓄謀已久的政變,一舉誅滅整個宦官集團。不曾想最後被強勢的西涼軍閥董卓,用最直接粗暴的武力兵勢摘了果子,輕易掌控了大權。



回到問題上來,並非何進一定要召董卓,其實是他在士人集團的主導下,也想以外軍的武力清除異己的宦官集團,達到掌握大權的目的。董卓作為有實力的邊鎮將領,在朝中又沒有勢力歸屬,所以是很合適的選擇之一。而董卓也抓住了這次機會,借何進之死招誘了他們屬下的軍隊,又殺掉了丁原吞併了他的軍隊,幾乎掌握了京城的所有軍事力量,進而以武力獲得朝廷的掌控權。袁紹等士人集團措手不及,只能眼看著政變的果實,落入被他們引來的軍閥手中。同樣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如切如磨

只能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這次徵詔並非只有董卓,只是董卓早有準備,所以這傢伙跑的快。

實際上何進招了很多人:招董卓駐關中上林苑,又使王匡召集弓弩手,丁原燒孟津。事實上能招來的都招來了。後漢書關於這段有詳細的描述

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

但是為什麼董卓這麼快呢,實際上董卓被任命為幷州牧,他根本就沒上任。他就駐紮在河東郡觀察洛陽的形式。

四月,靈帝駕崩。董卓看到何進掌權以後,知道他想除掉宦官。就主動上書,彈劾中常侍等人。同時立即就向洛陽進發。

事實上,在何進招了這麼多人後就後悔了。但是請神容易送神難啊,何進派諫議大夫種邵,阻止董卓進京。

種在繩池遇到董卓,讓他去討伐匈奴。董卓根本就不理他。直奔洛陽而來。

董卓到洛陽時,大將軍何進被誅殺,少帝外逃。打聽到少帝被中常侍劫到了北邙山,於是他就直奔北邙山。就這樣控制了少帝,後廢少帝,立獻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