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軍團滅了金國後為什麼不直接滅南宋,反而大部分西征?

成吉思汗終其一生,也沒有滅掉金國,也沒有滅掉西夏,更沒有染指南宋。與三路攻金的3年戰爭中,成吉思汗分兵抄掠華北和東北,讓金國首尾不能相顧,喪失大片國土,金國無奈下遷都汴梁,在遷徙途中,契丹人叛亂,成吉思汗即刻發兵中都城,用了一年多時間攻下中都。此後,成吉思汗將金國攔腰切斷,金國只有河南、陝西一帶地方,國力遭到極大摧殘。

按正常邏輯,蒙古人應該宜將剩勇追窮寇,怎麼放下了風燭殘年的金國不打了,反而發起了第一次西征,給了金國喘息之機?

其一、金國防禦更加堅固。金國此前處處防守,處處被動,是因為金國地方太大,要防守的地方太多。如今金國主動收縮防禦,百萬大軍防守在中原幾個省的地方,刀槍林立,蒙古人再想像之前那樣運動中尋找戰機不容易。而且,中原地區城池密佈,城堅牆厚,蒙古人不擅長攻城戰,貿然發動滅金國之戰,極有可能陷入被動的消耗戰,以蒙古有限的人口,非到萬不得已,不會打這樣的消耗戰。

其二、窮寇莫追,金國雖然屢遭打擊,但是在中原地區經營百年,實力尚存。如果逼急了,金國必然會主動尋求西夏、南宋等國的結盟,到時就會形成中原體系的國家聯盟對陣蒙古人。如果放著不打,金國解決了生存危機後,對於南宋結盟的事情就不會上心,他們彼此之間就會有爭端,甚至發生戰爭。《三國演義》中,郭嘉遺計定遼東,用過這樣的心計。

其三、鞏固政權的努力。成吉思汗是蒙古汗國第一代大汗,在遊牧部落,草頭王遍地是,只要有人有槍就能自立山頭,鐵木真的蒙古汗國遠沒有現在這樣的深入人心,沒有強大的正統性、號召力。鐵木真在削平內部各個部落的反叛分子後,就先消滅乃蠻部的屈出律王子(控制著西遼政權),防患於未然。他也擔心前線限於膠著時候,其他蒙古部落有影響力的人物登高一呼。

其四、相對於中原地區的高山、河流、攻堅等不利於蒙古人的作戰環境,西征路上的大草原,一望無際,最是適合不過了。對於頑抗的人,蒙古人圍城斷絕城中給養,也往往能夠奏效,比如花拉子模的撒馬爾罕就被圍城6個多月。這段期間,蒙古人就在當地放牧,也不需要輜重。因此,西征的難度要遠遠小於南征,而且征服的民眾大多都是遊牧部落,習性相同,方便快速徵發充做炮灰士兵。

所以,蒙古人西征回來後,實力猛然上升了一個檔次。來自中東地區的回回炮、拋石機等都裝備到了蒙古軍,而且波斯人等高鼻深目的高加索人都加入到了蒙古軍隊,參加了滅西夏、金國的戰爭。

蒙古人通過西征,最終將東亞的朝代更迭戰爭打成了國際戰爭。因此,蒙古人在金國放棄中都後,並沒有立刻發動滅金戰役,是因為蒙古人考慮到金國實力強大,遠非一日可破。而如果金國拼死一搏,對蒙古人也會造成大量傷亡,因此他們選擇了軟刀子滅金,前後花了23年的時間。

至於南宋,蒙古第一次發生衝突是在拖雷強行借道南宋,在三峰山之役中大破金軍,南宋與蒙古軍隊在四川境內發生的一系列攻防戰。如果將山東的紅襖軍也算作宋朝地盤的話,那麼蒙古人在1227年進入山東時,也曾與宋軍發生過沖突。這都是小範圍的衝突,因為蒙古與南宋的敵人——金國還在不停的喘息著。

1234年,金國滅亡,南宋在一雪“靖康之恥”,告慰宗廟後,在興頭上北伐,史稱“端平入洛”,最終被蒙古擊敗,損兵6萬。蒙古與南宋的戰爭,才正式宣告開始。從這一天開始,一直到1279年,蒙古人搭上了一個大汗,才用45年的時間,滅亡了他們認為的偏暗偏弱的南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