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多次示好中國對臺灣意味著什麼?

梵蒂岡國務卿帕羅林周六在意大利北部發表演說時表示,希望與中國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並對於中梵關係有望改善感到鼓舞。帕羅林還表示,要現實地接受,雙方仍有很多分歧需要解決。梵蒂岡是西方發達國家中唯一仍與臺灣保持外交關係的國家,同時也是唯一沒有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西方發達國家。現任教宗方濟各上任後一直致力推動與中國改善關係,今年8月,他乘坐的飛機前往韓國途中,曾首度飛越中國領空,教宗在通過中國領空的時候,問候中國領導人及中國人民,這被外界認為是中梵關係出現緩和的跡象。

梵蒂岡面積僅有0.44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國家。人口1380人,其常住人口只有540人,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教皇是國家元首,由紅衣主教選出,任職終身。這是一個袖珍到不能再袖珍的國家了。但梵蒂岡的影響力卻一點也不亞於任何大國。尤其在信奉基督教的世界裡,教皇擁躉者不計其數。美國《時代》週刊的一句話最能夠概括教宗的影響力:“世界上沒有另外一個宗教領袖在亮相時候,可以贏得10億教徒的掌聲”。即便是發達的網絡時代,也絲毫沒有削弱教宗在教徒心中的地位。

中梵兩國之間至今尚未實現關係正常化,主要原因在於梵蒂岡當局干涉了中國內政。它體現在臺灣問題以及中國教區主教任命權問題上。只有解決這兩個矛盾,中梵關係才能回到健康發展的軌道上來。中國政府對與梵蒂岡改善關係的立場是:梵蒂岡必須斷絕與臺灣的所謂“外交關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梵蒂岡不得干涉中國內政,包括不以宗教事務為名,干涉中國內政。新教宗方濟各最近數次暗示要與中國改善關係,今次,梵蒂岡國務卿公開釋放善意,且得到中國外交部正面回應,顯示中梵建交已經提上議事日程。

香港《文匯報》不久前引述權威人士消息報道,中梵之間談判了近4年的主教任命協議已基本達成,目前已呈交給梵方,正等待回應,預料梵方應該在今年底或明年初給中方一個回應。據權威人士透露,中梵雙方在主教任命權上已達成默契,在中梵雙方未就主教人選達成一致的前提下,雙方都不會有單方面的任命行動,不會強行祝聖。中國政府支持的教會在中斷兩年多之後,已開始任命得到梵蒂岡批准的主教,這一跡象顯示,雙方長期緊張的關係正逐漸好轉。

中梵建交,如箭在弦。這恐怕已經是到了最後關頭。十三億中國人群中,擁有數量龐大的信眾,這對梵蒂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捨棄臺灣轉向中國,教宗的選擇不會有太多的猶豫。得悉消息的臺灣當局,近期緊急派遣官員欲前往梵蒂岡“穩固邦交”以阻擾中梵改善關係。這“最後的努力”恐怕也只能以螳螂擋車來為此行劃下句號。

大陸與臺灣“外交休兵”是國民黨馬英九執政時代的產物,是大陸對臺充分展現善意的一個表現,是基於“一箇中國”,“九二共識”原則上對臺灣渴望在國際上有所表現的一個照顧。在民進黨蔡英文上臺之際,中國與臺灣斷交多年的岡比亞建立外交關係,就被媒體稱作是對蔡英文的一次警告。如今100天過去了,民進黨當局仍然未就“九二共識”作出正面回應。臺灣社會正承受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帶來的嚴重後果。陸客驟減,經濟滑坡,派系傾軋,亂象叢生。蔡英文民調滑落到“死亡交叉點”。如果中梵順利建交,後續效應值得觀察。兩岸會否重現“烽火外交”,臺灣對應會否使得兩岸關係再度進入冰凍期,而兩岸關係惡化對臺灣造成的衝擊會否促使臺灣各界反思“九二共識”的作用,這又將對臺灣未來的走向產生什麼影響?我們騎驢看戲,走著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