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本打算遷都西安,對於明朝,西安、北京、南京哪個更適合做國都?

笑看人生144186695

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了明朝,定都應天(南京)。其實別看朱元璋在家鄉受了不少罪,屬於典型的貧農,在家鄉的主要經歷就是給地主放牛和做掃地僧。但他卻是一個家鄉情結較重的人,他一開始本來打算定都其家鄉臨濠(濠州,今安徽鳳陽),後來在劉伯溫的苦勸下才定都南京,但還是給其家鄉弄了箇中都的名分,所以後來在1421年明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後,南京成為了留都,實際上還有個中都鳳陽。

隨著明朝對全國的統一,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這時的朱元璋全局觀念更加強了,已經有遷都的打算,目標最後鎖定在了西安(1369年朱元璋改奉元路為西安府)。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考察西安,1392年,朱標回來後向朱元璋做了詳細彙報,父子二人對西安做新的都城都是很滿意的,然而就在這一年朱標不幸病逝。長子朱標的英年早逝對朱元璋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其不得不重新選定接班人,立其孫朱允炆(朱標之子)為皇太孫,這時已經65歲的朱元璋再也沒有提遷都之事,把主要經歷都用在了對這位新立的接班人朱允炆的培養上了。

先說說南京,從公元300年到公元600年間的這段時間,南京作為三國時的東吳、後來的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這六個朝代的國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然而這六朝都是偏安政權,不是大一統的朝代。南京有長江作為天然的屏障,但是位置有點太靠東南。如果作為大一統的王朝的國都的話,對北方的輻射能力較弱。

再說說北京,北京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都,歷史上有過不同的名稱,明朝開始稱為北京。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商後建立了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後,將召公奭(召公奭是西周宗室大臣,與周武王同輩)封在薊地(薊國,中國商代到春秋中期存在1000多年的諸侯國,位於今天的北京市區北,或系黃帝部落之後裔所建),建立了臣屬西周的諸侯國燕國。公元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吞併薊國後,建都薊(今北京市)。遼朝時北京是陪都。1153年,先後滅掉遼及北宋的金國把國都從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遷到了北京(中都大興府),1214年金朝又遷都汴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真夠能折騰的。元朝時北京(元大都)不僅是全國的政治中心也是交通中心。明朝時,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遷都北京後,北京成為了明朝的政治中心。1644年清兵入關後隨即遷都北京,後統一全國。

所以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1421年明朝遷都北京)有其合理性。但是筆者認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元朝和清朝時,北京作為國都是明智的,比如對於清朝而言,其發源於東北,以北京為國都,可以輻射蒙古高原甚至西北地區,南又可控中原,所以在1644年清軍攻入北京後,立馬將其作為新的都城,古人並不傻,只不過古代的科技和經濟水平沒有現代高而已。但是對於明朝而言,遷都北京似乎並不太明智,特別是明朝中後期以後,明朝對於蒙古各部以及東北地區的女真控制力減弱,京城在事實上已經處於了邊境地區。1449年,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明朝京師精銳主力受到瓦剌蒙古也先部的重創,明軍二十餘萬人中死傷居半,明英宗被俘。瓦剌蒙古也先部乘勢進攻北京,要不是兵部侍郎于謙力排眾議,要求堅守京師,並詔令各地武裝力量至京勤王,打了一場漂亮的北京保衛戰,恐怕那時明朝真的就要偏安了。

那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蒙古也先部一旦攻破北京,明王朝基本就會偏安呢?因為冷兵器的古代,王朝的軍隊主力一般會放在都城,對於明朝而言,這時一旦京城淪陷,南方的軍隊並不是主力,能夠自保就不錯了,但是再恢復中原就很困難,等蒙古部或者女真在中原立足後就更難恢復。但是如果當時明朝把國都放在西安,然後用重兵把守燕雲之地和河套平原,就會很不一樣。由於西安遠離邊境,蒙古部或者女真部突破燕雲之地或者從其他地方攻擊到西安,以當時明軍的實力(明軍要強於北宋軍隊)只要不犯大的錯誤,在加上各地的明軍,對於深入明內陸腹地的蒙古部或者女真部就可形成合圍之勢。如果明朝遷都西安,明軍主力在關中地區,再加上各地的軍隊,無論蒙古部以及後來的女真部斷然不敢貿然深入中原。國都不失,明朝就不會輕易滅亡。

西安(明朝時開始稱西安)作為13朝古都,自然有其道理。古代關中渭河平原的富饒只是其一,更在於形勝和地理。關中,北有黃土高原,南有秦嶺,西有隴西高地,東有黃河之險以及中條山的阻隔,在險要之地設立關隘,再加上關中之地的富饒和巨大人口,進可攻退可守,儼然一個國中之國,震懾和統御其他各地。戰國時的秦國正是以關中地區為基礎最後統一了東方六國。如果朱標不死遷都西安或者後來的明成祖朱棣遷都西安而不是北京,明朝後來的很多事情估計會很不一樣。以上所做的分析主要是針對冷兵器的古代特定歷史時期和歷史條件下做出的,主要是對於明朝遷都問題所做出的分析。現在的很多情況和條件已經發生了改變。


十三叔看歷史

個人覺得,明朝最合適的國都應該是西安,但是不應該馬上遷都西安,而應該在開國三十年左右遷都,大概在朱元璋晚年就行,而北京,南京對於明朝來說都不合適,雖然西安也有不足,但是相對而言更合適。


南京偏居東南,富庶之地只適合短期國都。

考慮到現實情況,在明朝開國前期,定都南京也是最好的選擇。相對於四川、西北、北方,東南是朱元璋的大本營,明朝開國初期,北方不穩,時有動盪,而其他地區都是剛統一的地方,需要融合過渡期,只有把國都定在東南才安穩。

而東南,就只有南京比較合適了,金陵城虎踞龍盤,又有長江天塹,對於沿海,威脅還不大,畢竟十四十五世紀西方殖民國家還沒有大規模到達。


北京不適合做國都,尤其是明朝開國初期。

到徐達收復燕雲,這個地區已經丟失五百年了,雖然漢文化還在,但是畢竟破壞嚴重,而且經過戰亂,北方民生凋敝,在北京很難統籌調節全國,再加上要從南方運送各種需求,以當時的國力肯定消耗甚重。

另外,安全問題也不得不考慮。元朝雖然敗退,但是依舊有實力,尤其是大將王保保,屢次帶兵犯境。明朝前期雖然軍事實力強大,但是打仗這種事難說,瞬息萬變,一旦北方有變動,其他各地也會躁動不安。


西安相對於北京、南京,更有優勢。

西安位置不錯,在關中地區,雖然也是久經戰亂,但是千里沃野,修養兩年自給自足不是問題。而且,有險可守,進可以取西北,出擊北元,退,可以東進中原,再不濟撤回江南。

但是,遷都西安還是要等北方徹底平定,國力回升以後,如果明朝建國後便遷都,不僅無利,反而掣肘多多。所以,修養二三十年很重要,等一切妥當,而歷史上朱元璋也是這麼做的,等自己駕崩後,太子朱標繼位,遷都西安,然而天不遂人願,朱標在考察西安回來後,不幸英年早逝!遷都計劃破產。

個人看法,歡迎朋友們評論區補充交流!

【潁州小史官,與你一起暢談文史野趣,喜歡的別忘記右上角關注哦!】

潁州小史官

首先排除北京,北京完全不適合當時的明朝。

一方面當時,元軍退守蒙古草原,而朱元璋又北伐失敗,意思就是沒有完全消滅元朝殘餘勢力,定都北京,很容易受到攻擊,假如元朝捲土重來,你打得過還好說,你打不過不得跑?不又得遷都?


另一方面,當時北方經歷了諸多戰亂,民生凋敝。擱現在來說就是基礎設施太差,人力物力跟不上。

西安很適合,但是卻傷了老朱的心,所以沒遷

之所以西安最適合,是因為西安是歷代王朝的國都,秦朝,西漢,唐朝,都是以西安建都,因為西安地處華夏之中心,是統治者統治四方之地。而且經過明初一段時間的發展,明朝有能力建都,人力物力都可以支持。

所以朱元璋晚年是打算遷都西安的,於是派太子去了西安考察。並且建造了現代西安的鐘樓。西安鐘鼓樓是公元1380年老朱下令建造的,鐘樓的屋頂是重簷攢尖式木結構式,是古代最高建築等級,鼓樓通高36米,比天安門城樓還要高出一米,採用皇家彩繪,在等級制度森嚴的明代,這間接說明了,朱元璋建都的想法。


然而,朱標到了長安發現時過境遷,關中地區已經不是秦漢之世。長安過於偏西,遠離富庶的經濟中心,雖然有運河,但是沿渭水逆流而上,漕運困難,長安只有戰略優勢,卻無經濟優勢。最重要的一點是自隋唐以來,關中糧食吃緊,需要其他地方提供支持而這無疑是一筆極大經濟負擔。再加上太子舟車勞頓,結果病死了。這下老朱不開心了。想著這地方不好,把我最疼愛的兒子剋死了。不去不去。所以最後沒去成。

南京最適合明初建都。

一方面南京是朱元璋緩稱王,高築牆,廣積糧的根據地,一方面又是南方當時的中心。對於明朝來說,遠離北方元朝殘餘勢力又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不至於勞民傷財。何樂而不為。

南京唯一的不足就是位於東南,不利於全國
的控制。所以老朱才總有遷都的想法。


至於後來朱棣遷都北京,一方面是因為北京是他的大本營,另一方面是因為他是篡位啊,留南京他不好意思啊。但南京後來還是作為陪都的。

有同學問了,現在不怕人家北方的元朝勢力了?可以說的是,不怕,經過明朝朱元璋的經營,明朝已經逐漸強盛,國力強大,之所以想此時建都北京,就是為了威懾北方元朝舊勢力。不然萬一人家打過來,你北京沒守住,你住在南京。這麼多年辛辛苦苦對北方的治理,不又白乾了。


萌萌噠的魷魚

真實的歷史事實已經發生了還論述什麼?就是北京適合

北方是防衛重點,如果不在北京定都必然形成經濟上、政治上、外加軍事南重北輕,結果,最後必然是劃河劃江而治!西安,遠離經濟中心又遠離國防重點區域,幹嘛呢?

另外北京做元朝都城,名聲在海外影響力其它城市也比不了,明朝在繼承元朝眾藩之宗主國地位的情況下,無疑北京更有優勢!

如果當時朱元璋一開始就把北京做為首都,那麼會促進北元殘餘中一部分和外藩的歸附,配合一定的政治手段,瓦解北元勢力會容易得多。可惜朱元璋沒有,大概是把目光過多放在內的緣故,這樣時間就拖後,時機也就錯過了。但是朱棣無論因為什麼定都北京,歷史已經證明其無疑是正確的,保明疆土未縮而有小三百年國祚。


出思

印象中朱元璋並無打算遷都西安,其個人意願之地只有鳳陽(他的老家)。但因種種原因而作罷,其子朱棣繼位後,因為元蒙而遷都北京(當時稱為北平,寓意“平定北方”,也即平定元蒙,可惜至死也未能如願。至於“天子守國門”這段,更像是後人的粉飾之詞,有可信之處卻不可盡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