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兩朝為什麼要"修治洛陽還晉家"?

再造碧水藍天

頭條上,一直有洛陽與西安,河南與陝西之爭,這種爭鬥沒有什麼實在意義。修治洛陽還晉家。這句話是記載在《資治通鑑》中的典故,講的是隋煬帝楊廣修造洛陽城的故事,這個家指的是晉王的家,與西晉東晉王族沒有關係,根本不是修好洛陽回到晉朝老家的意思。

隋煬帝楊廣通過陰謀手段,除掉太子楊勇,即皇帝位。即位後,他始終生活在恐懼中,覺得在大興(西安)城中,始終有楊勇的陰魂糾纏他不放。這種傳言,自然不會被遊方道人放過。於是就有人為楊廣解惑說,大興所在的雍州五行屬金而楊廣命屬木,因此相剋。他建議修治洛陽城,讓長安仍舊成為晉王的屬地。這個建議是為隋煬帝量身定做的,當然獲得隋煬帝的認可。



洛陽是中國最早的古都之一,夏商兩朝均在此建都。武王伐商成功後,也曾修築洛邑,提出遷都於此,宅茲中國。東漢魏晉在洛陽連續建都之後,又經歷了十六國南北朝的戰亂,魏晉洛陽城己經殘破不堪,而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即甩開舊成,建設新的洛陽城,這就是隋唐洛陽城的基礎。新建的洛陽規模宏大,窮奢極欲,以至於隋末李世民攻入洛陽時,認為太過奢華,要求燒燬其中的兩座宮殿。




東晉南渡,北方又連續動亂,中國的經濟中心開始向東向南遷移,無論是八百里秦川還是河洛之地都難以供養大國之都。隋煬帝又開鑿了大運河,方便南方糧食北運。中國的地形西高東低,從江南向洛陽運輸己經是逆流而上,再向更高處的長安運輸成本更高,這也是遷都洛陽的經濟原因之一。唐末動亂後,洛陽建都的成本也難以承受,五代、北宋大多選擇更東的開封建都。特別是絲綢之路的阻斷,使得洛陽、長安尤其是長安,不在是中國之中,導致這對中國的雙子星再也沒有成為王朝的都城。




衝擊時評

呵呵,“修建洛陽還晉家”一句童謠被說成萬民瞻仰。如此讀史之人顯然是飢不擇食,任憑何人但凡說出一句可以滿足自己那點小玻璃心的話就津津有味的大嚼。自卑可憐到何種地步?本來自娛自樂也無關天道之事,但你拿出來蠱惑大庭廣眾就不對了,天道得仗義執言幾句。

幾十年的西晉,驕淫奢侈政治腐敗造成中華大地幾百年的動盪,卻被人描繪成萬民敬仰,實在不知是不是心念五胡?被魯迅先生稱之為“吃藥喝酒Y亂的魏晉”也被大書特書大讚特贊,真是“鄭衛淫風”千古難化。


話說遠了,說說“修建洛陽還晉家”這話的出處吧



大家看到了吧,就這麼一句童謠、讖語,典型的封建迷信。被人別有用心的拿來利用,大讚特贊。心心相念那個把五胡召開,讓中原幾無漢家郎,腐敗驕奢淫逸的晉王朝。

天道還是那句:自己在家想念五胡算了,別出來忽悠人了。


天道TD

題中的這句話本是讖語,不足為憑,估計題主也只是拿來做個引子,“修治洛陽還晉家”這句話並非隋煬帝提出,其出處是唐初杜寶編撰的《大業雜記》:“時有術人章仇太翼表奏雲:"陛下是木命人。雍州是破木之衝,不可久住,開皇之初有童謠雲;修治洛陽還晉家。陛下曾封晉王,此其驗也"。帝覽表,愴然有遷都之意。”

《資治通鑑》中也引用了這段話:“章仇太翼言於帝曰:“陛下木命,雍州為破木之衝,不可久居。又讖雲:‘修治洛陽還晉家。’”帝深以為然。”


古代謠諺讖語的殺傷力比之當下的網絡謠言也是不遑多讓的,楊廣在奪位之爭中雙手沾滿了至親的鮮血,不無逃離犯罪現場的心態,但遷都是大事,尤其對於得位不正立足未穩的楊廣來說,無故遷都更易給人造成“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印象。此時,術人的話連同這句帶有暗示性質的讖語,無疑給他提供了強大的理論依據。

唐代的帝王,印象中唐高宗武則天夫婦尤其偏愛洛陽,巧合的是,李治在繼位前也是晉王。

其實隋唐以後政治中心出現東移的跡象,更加現實的驅動力還在於洛陽的地理位置更便於獲得江淮地區的物資,尤其是糧食的供給。



關中地區地狹人多,民食不足的問題至少在隋文帝時就已出現,開皇年間,京師倉庫常虛,開皇十四年隋文帝帥文武百官就食東都。唐高宗也前後四次率百司禁軍到東都就食。帝王家尚且如此,民以食為天,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呢?

想來,要麼想辦法使關中及周邊地區糧食增產,但此時關中的自然條件已非秦漢時期可比,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的現象加重,而漢末以來頻繁的戰爭破壞也造成大量的耕地及水利設施荒廢;即便到唐前期的承平時代,有限的產量增加也抵不過人口的增長。

要麼從外地調運糧食到關中,但考慮到運輸的成本及沿途的艱險,代價是很大的,如三門峽一段的河道狹窄,水勢湍急,水下又多暗礁,行船極為困難,漕船常有傾覆的危險。而陸路的成本更大,運輸量卻十分有限。國力強盛時,或可勉力維持,一旦天下有變,關中地區的吃飯就成了大問題。
隋唐以後的關東地區無論是可耕地面積,還是獲得漕運補給的成本都要優於關中,但要捨棄數百年王氣所在的帝都,估計當時的帝王們也很糾結吧。


愛君笑1

因為自東漢起,魏晉皆建都洛陽,經歷五胡亂華,由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實現了北方的一統,人心所向在於“天下之中”的洛陽城。從南方講,南渡的士人多是司馬氏西晉朝的達官後裔,他們的政治信仰也在洛陽。

其次,經濟上,西安的農耕條件次於洛陽,而且洛陽是大運河的中心,商貿繁華也非西安偏處關西所能比擬的。唐朝天子常常因為漕運不濟和關中歉收,而將整個政府機構遷到洛陽,名曰“就食東都”,人稱“逐食天子”。


再次,文化上洛陽的地位極其崇高。從語言上看,唐詩的用韻依照《切韻》,而《切韻》正是依據洛陽語音為標準制定的,而不是關西的方言。為了籠絡關東的文人學士,唐王朝在東都洛陽設考場,舉行全國規模的科舉考試。

楊廣即位當年的年底,親自來到洛陽,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認為邙山之南,伊闕之北,瀍水之西,澗河之東是絕好的軍事要地,他決定在此營建東都城。公元605年3月,他命尚書楊素為營建東都太監,納言楊達為副監、宇文愷為將作大匠,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展開了大規模的營建東都洛陽的工程。第二年的正月東都建成。正在江南巡遊的隋煬帝聽說之後,即速從江都出發,四月到達東都洛陽。接著六宮百官也遷居洛陽。洛陽遂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過百萬,富商數萬家,城西的西苑是全國最大最美的花園。



隋唐兩朝修治洛陽還晉家得到了中華正統的地位,隋唐兩朝開國與西安,名義上是兩京制,但西安實際上只是象徵性國都,帝王們更鐘情於洛陽,盛唐時期在洛陽執政達50年之久,武周時期洛陽直接上升為中華神都,地位遠超西安,盛唐過後唐朝進入衰落期,洛陽西安同時衰落,洛陽失去中央行政機構,西安繼續象徵性存在下去,天子九逃、國都六失,天子號令不出長安!殘唐的國都在哪裡已經微不足道了,唐天子已沒能力遙控全國了。


再造碧水藍天

"修治洛陽還晉家"?河南人又在發明史書了,就那個和宋朝比肩的窩囊王朝,還“還晉家”?要不要太搞笑!

西晉時期,司馬王朝腐朽無能,最終導致五胡亂華,給華夏帶來了長達三百年的大亂世!做為國都所在的洛陽很自然的成為五胡入侵的重災區,皇帝被胡人俘虜,扒掉衣服赤身綁在牛車上在洛陽遊街示眾,妃後遭胡人輪姦後轉賣,十萬河南人被當做糧食燒食。

《南齊書·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芮芮虜、河南、氐、羌》載:“河南,匈奴種也”。

《南齊書·卷五十九·列傳第四十·芮芮虜、河南、氐、羌》載:“芮芮、河南,同出胡種。稱王僣帝,擅強專統。氐、羌孽餘,散出河、隴。來賓往叛,放命承宗。”

到了南北朝後期,鮮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權也遷都到了洛陽,繼續書寫河南和洛陽的融合史。

隋唐建都長安,開啟了華夏曆史上的鼎盛華章,文治武功冠絕古今!自然對晉朝的疲軟窩囊鄙視至極!唐代詩人張籍的《永嘉行》就描述了晉代國都洛陽被破,河南滿地胡種的情景——

黃頭鮮卑入洛陽,胡兒執戟升明堂。

晉家天子作降虜,公卿奔走如牛羊。

紫陌旌幡暗相觸,家家雞犬驚上屋。

婦人出門隨亂兵,夫死眼前不敢哭。

九州諸侯自顧土,無人領兵來護主。

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

這首唐詩鮮明的表達了唐人對晉朝的鄙視,對其不能維護華夏文明的痛恨,怎麼可能"還晉家"?不要太想入非非自作多情啊!


瞬息之間744

我們要就事論事,不搞地域歧視或攻擊。大家都是中華一家親,不要內訌,可以百家爭鳴,各抒己見。言歸正傳,回答本題如下。

洛陽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是河出圖洛出書之處,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論軍事地位,得中原者得天下,它是天下之中。因為隋唐兩朝都發跡於少數民族,為了得到廣大漢族的擁戴與正統地位的確立,所以修治洛陽還晉家。晉朝在歷史上雖然名聲不好,但當時有不少貴族遺少流落在外,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