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讀經典:溫病學142方證(21-30)

21.翹荷湯(《溫病條辨》)

病機:上焦氣分燥熱擾及清竅。

脈症:耳鳴,目赤,齦腫,咽痛,苔薄黃而幹,脈數。

治法:清宣上焦氣分燥熱。

處方:薄荷6g 連翹6g 生甘草3g 山梔子6g 桔梗9g 綠豆皮6g

應用:用於中耳炎,鼻竇炎,咽炎,扁桃體炎,牙周圍炎,流行性急性結膜炎等。

中醫讀經典:溫病學142方證(21-30)

22.普濟消毒飲(《東垣試效方》)

病機:風熱疫毒,壅於上焦。

脈症:壯熱煩躁,腮部腫痛,頭痛,口渴欲飲,咽紅腫痛,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處方:黃芩15g 黃連15g 橘紅6g 玄參6g 炙甘草6g 連翹6g 牛蒡子6g 板藍根9g 馬勃6g 殭蠶3g 升麻3g 柴胡6g 桔梗6g

應用:用於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等。

23.代賑普濟散(《重訂廣溫熱論》)

病機:風熱時毒,充斥肺胃,攻竄頭面。

脈症:憎寒發熱,頭面紅腫,咽喉疼痛,舌紅苔黃,脈數實。

治法:疏風清熱,解毒消腫。

處方:桔梗、升麻、浮萍、金銀花、連翹、玄參各9g 牛蒡子、芥穗各8g 蟬蛻、黃芩、大青葉、白殭蠶各6g 薄荷、人中黃、馬勃、射干、大黃各4g

應用:用於大頭瘟,急性扁桃體炎,麻疹疹出不暢等。

中醫讀經典:溫病學142方證(21-30)

24.通聖解毒散(《證治準繩》)

病機:風熱時毒壅盛於肺胃及腸腑。

脈症:高熱,煩躁,口渴咽痛,目赤,頭面及兩耳上下前後紅赤腫痛,便秘,溲熱赤短少,舌赤苔黃,脈數。

治法:清透熱毒,攻下洩熱。

處方:防風12g 川芎12g 白芷12g 金銀花12g 連翹12g 牛蒡子12g 山梔子12g 滑石12g 芒硝6g 大黃6g 桔梗6g 甘草6g 犀角3g(水牛角24g代) 大青葉3g 薄荷3g 淡豆豉6g 鮮蔥白三根

應用:用於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顏面丹毒等。

25.腮腺寧沖劑(《傳染病實用方》)

病機:風熱疫毒,侵入營血。

脈症:腮腺腫大連及頜部,壯熱,煩渴,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處方:葛根6g 赤芍藥9g 連翹9g 大青葉9g 栝蔞9g 天花粉9g 金銀花9g

應用:用於流行性腮腺炎。

26.六神丸(《喉科心法》)

病機:熱毒上攻咽喉。

脈症:咽喉潰爛,疼痛,口舌生瘡,舌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解毒,利咽止痛。

處方:牛黃5g 蟾酥0.5g 硃砂5g 珍珠0.5g 既可外用吹喉,亦可內服。

應用:用於猩紅熱,白喉,扁桃體炎,口瘡等。

27.永安止癢湯(《古今名方》)

病機:外感風溼,蘊於衛分。

脈症:疹色淡紅稀疏,皮膚瘙癢,發熱惡風,精神倦怠,胃納欠佳,舌紅苔薄白,脈數。

治法:祛風活血,利溼止癢。

處方:麻黃6g 殭蠶6g 防風6g 荊芥6g 薄荷6g 炙甘草6g 蒼朮9g 桃仁9g 紅花9g 當歸9g 赤芍藥9g

應用:用於風疹,蕁麻疹,皮膚瘙癢等。

中醫讀經典:溫病學142方證(21-30)

28.宣毒發表湯(《痘疹活幼至寶》)

病機:麻疹鬱肺。

脈症:惡寒輕,發熱重,咳嗽,鼻塞流涕,眼淚汪汪,痘疹隱現不出,口腔頰黏膜出現麻疹黏膜斑,煩躁口渴,小便赤。

治法:辛涼透疹。

處方:升麻3g 葛根3g 前胡3g 桔梗3g 枳殼3g 荊芥1.5g 防風1.5g 薄荷3g 炙甘草6g 木通3g 連翹3g 牛蒡子3g 杏仁3g 淡竹葉3g

應用:用於麻疹疹前期及其他痘疹,疹出不透者。

29.發疹紫草湯(《醫方類聚》)

病機:正氣不足,疹毒內陷。

脈症:痘疹疹出即沒,神疲乏力,伴低熱。

治法:扶正祛邪,涼血透疹。

處方:紫草9g 炙甘草6g 糯米9g 黃芪9g

應用:用於麻疹。

30.化毒清表湯(《麻科活人全書》)

病機:疹毒內侵,犯於脾肺。

脈症:麻疹發疹期壯熱,咳嗽,涕濁痰稠,目赤羞明,疹點外透。

治法:解毒透疹。

處方:前胡3g 葛根3g 知母3g 連翹3g 桔梗3g 牛蒡子3g 木通1.5g 玄參3g 黃連1.5g 天花粉3g 地骨皮3g 淡竹葉3g 生甘草1g 燈心草1.5g

應用:用於麻疹出疹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