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只練琴4小時卻奪得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冠軍,這可能嗎?

wm30947889

每天只練琴4小時卻奪得肖邦國際鋼琴比賽冠軍,當然可能!前車之鑑阿格里奇,三年不練琴,臨時抱佛腳,竟然奪得肖邦鋼琴大賽冠軍!

1957年,阿格里奇16歲時,憑藉天賦在三個星期之內連續贏得日內瓦國際音樂比賽和布梭尼國際鋼琴比賽兩項桂冠,一舉成名。1960年,阿格里奇與華裔作曲家、指揮陳亮聲結婚生子,退出舞臺。但這段婚姻不成熟,到1964年結束。在生活上,阿格里奇不是那種相夫教子的媽媽,陳亮聲因為夫妻之間無法協調,帶著女兒一走了之,拒絕和阿格里奇再接觸,給了鋼琴家巨大打擊。(後來陳亮聲與我國著名演員斯琴高娃再婚)

1965年,肖邦國際鋼琴比賽之前,阿格里奇心情不好,更沒有事業心,甚至已經三年沒有練過琴了。後來在著名鋼琴家阿什肯納奇的妻子斯蒂芬的鼓勵和幫助之下,阿格里奇重新找到對於鋼琴的熱情,並拿下肖邦國際鋼琴大賽的冠軍,風靡世界至今。

話說回來,練琴除了必要的像體育選手一樣的保持肌肉、關節、神經的反應力,對於職業演奏家,主要是練習難點和音樂邏輯,所以不是初學者那種純粹的擾民的音階、八度練習。

當然,在網上也看到過愛麗絲·沙良·奧特這種年輕鋼琴家的單手反覆練習指法的過程,整個一疲勞練習法,為的是肌肉記憶,任憑手指像機器一樣在鍵盤上運動。

因此,演奏家每天練習時長因人而異,如何練習更是秘訣和天分。

每天只練琴4小時奪得肖邦冠軍,其實已經不短了。我猜對於趙成珍這樣的優秀人才,為了應對肖邦大賽,重點還是練習、掌握肖邦不同作品演奏的特點以及整體表達。


消炎藥兒

這其實沒有什麼不可能的、傳統的教學方式總是讓學習者一直重複重複的練習、每天要求7-8個小時或者更多小時的練習、

音樂不像體操或者雜技要依靠大量不間斷的練習才能達到完美的動作和協調性、音樂提倡的還是在聽方面的練習、好不好聽有沒有感覺才是最重要的方式、

如果沒有正常的學習音樂或者樂器的方式、單單靠大量的時間練習那是沒啥效果的、還是要講究方式和方式的、鋼琴更是有這樣的要求、另外一個就是教師方面的重要性、

有個好老師能讓你少走幾年的彎路、就如我現在的老師他一直提倡彈琴不是多就好、也不是快就好、而是你要知道自己在練習什麼、彈奏的東西能不能理解、單純傻傻的練習那隻不過是高級的複製機器而已。

所以對於趙成珍的每天只練琴4小時就奪得比賽冠軍、這個沒什麼不可能的、個人的天賦加上努力又有一個很負責的老師為他安排屬於他的練習方式、那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還是要“因材施教”啊、無論學習什麼都是有屬於自己的方式和方法的、一點個人小經驗、希望能辦到你。


鴻圖吉他

就像很多學霸一樣,明明天天是往死了學,拼了命的刷題考高分,但別人問起來的時候,硬要風輕雲淡的:啊,沒有啊,我昨天看球賽呢,沒看書。你看昨天的那個電視劇了嗎?我一天要睡十個小時呢

認真的看看他們的黑眼圈…你真的相信這些話嗎…更糟糕的是你可能會照做,吃吃玩玩樂樂,最後成績一塌糊塗。

露絲·史蘭倩斯卡的自傳裡面有一句話,寫到她小時候作為“天才”出名後,不管是誰來採訪,她爸爸一律說,她每天只練兩個小時琴,因為這樣更能凸顯她天生有天賦的形象,而不是一個“天賦不夠努力來湊”的普通習琴者。

然而真相是她從小就被逼著每天練八到十個小時。

再往前幾年看郎朗的自傳,寫到他小時候每天練琴八到十個小時被鄰居投訴好幾次未果,鄰居在家門口大喊“如果你兒子每天要練習這麼長時間才能成功,那他就不是真正的天才。”

當時郎爸憤怒地喊出“我兒子是天才,而且你們以後都要花錢聽我兒子彈琴。”

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是持否定態度的,鋼琴家吃的是手藝飯,練琴是本職工作,是義務,天才不天才是建立在練習時間是否足夠的基礎上的,更何況練習這種事沒有門檻,練習時間不是有沒有天賦能決定的,我更願意相信肖賽金獎得主是一位刻苦用功的鋼琴家,而並非什麼每天練四個小時琴的“天才”。


易賽藝術賽事專家

從純技術的角度來說,學習樂器靠的是肌肉記憶和聽覺記憶。而這兩種記憶,相對於視覺記憶要難得多。但如果有人恰恰是這兩種記憶能力出眾,而且又選擇了學習音樂,至少他容易出成績。藝術的問題是靠文化修養和個人感受,這個不容易說清楚。參賽拼藝術,更比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