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的博物館,從此由市博率領

我市現有博物館20家,其中國有博物館12家,除市博外包括:榆社縣化石博物館(二級)、喬家大院民俗博物館(二級)、渠家大院晉商文化博物館(三級)、日升昌票號博物館(三級)、平遙縣博物館(三級)、平遙縣雙林寺彩塑藝術館(三級)、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三級)。此外,還有靈石縣博物館、昔陽縣博物館、介休市博物館、左權縣王艾普抗日戰爭紀念館。

民辦博物館8家,為山西中醫藥博物館、祁縣雨樓傢俬博物館、壽陽縣生雲博物館、旭峰酒器博物館、苗世明藏報博物館、左權縣文史博物館、平遙文濤坊兵器博物館、太谷晉商博物館。

晉中市博物館作為我市文化領域的重點工程,於2015年5月開工建設。該館位於市城區北部新城廣安街南側,鳳鳴街北側,新建北路西側,佔地面積26329.94平方米。建築高度32.4米,地上四層,地下一層。目前,博物館建築主體施工已經完成,正在緊張的陳列布展階段。

晉中市博物館的陳展設計思路可以概括為“4165”,即4個定位,1條主線,6大亮點,5項輔助。“4個定位”指理念定位、文化定位、作用定位、主題定位,力求通過陳列的語言把晉中市博物館打造成“晉中歷史的教科書,晉中風采的大屏幕”,“專家的研究室,群眾的大教室”;“1條主線”,通過梳理晉中歷史文獻、出土文物、地方民俗風情以歷史時間為線串聯起晉中歷史的重點和亮點;“6大亮點”指“一村”(晉中史前第一村)、“一珍”(晉中商周第一珍)、“一境”(佛教藝術第一境)、“一街”(天下晉商第一街)、“一路”(萬里茶海第一路)、“一彩”(革命風采第一畫),通過6大亮點支撐晉中博物館在山西乃至全國陳列體系中的地位;“5項輔助”即主題序廳、青少年曆史學堂、文化交流展廳、休閒水院、茶吧,通過輔助設計滿足晉中博物館的公共服務、休閒教育功能。

榆社縣化石博物館位於榆社縣城迎春南路,1983年7月興建,是山西省唯一的一座縣級化石專題博物館,共展有各類化石1000餘件,包括一級品85件、二、三級品915件,其中榆社劍齒象、大唇犀、三趾馬、劍齒虎等都是該縣獨有、聞名全球的珍品。與化石相媲美的,還有至今國內唯一的吳季子劍,以及享譽世界的石佛、石刻、青銅器、瓷器等。2006年,榆社縣對該館進行了改擴建,新建後的博物館佔地面積4100平方米,建築面積1760平方米。館藏化石1000餘件,是研究700萬年前至100萬年前榆社盆地古地理、古氣候及生物進化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館內有基本陳列“古脊椎動物化石展”。其中尤以兩頭活體疊加在一塊死掉的大唇犀骨架化石和長約3米的象牙化石最為著名,成為榆社化石的標誌。此外,該館還收藏有這些年考古發掘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尤以唐代前後的佛教造像最為突出。

榆社化石主要是紫色的河湖相沉積的代表,數量大,種類多,層位連續,延續時間長,其中有些化石填補了距今大約500萬年至200萬年的空白層位,因而在國內外古哺乳動物研究方面佔有特殊地位,令國內外古生物學家格外注目。

介休市博物館是民國十年(1921年)由介休知縣張賡麟在介休文廟明倫堂創設,其前身是介休教育圖書館。該館於1989年9月正式開館,是晉中市最早對外開放的博物館。為更加全面集中地展示介休的歷史文化,2011年10月,介休市博物館的新館建設工程開工,2013年9月竣工落成。新館建築面積8858.3平方米,較好地滿足了博物館各項功能需求。2014年5月18日正式對外開放,是介休具有地標意義的公共文化場館。博物館館藏文物8408件,館藏品主要分為青銅器、瓷器、陶器、書畫、古錢幣等13個類別,並結合藏品特點和介休的地方特色推出《館藏文物精品展》、《介休琉璃藝術展》等4個基本陳列展覽,在展文物344件。開館4年來,先後舉辦了《“北澗南鳴”中國畫聯展》等各類展覽33次,觀展人數達到30萬人。

為充分發揮博物館服務社會的功能,拓寬與社會溝通和交流的渠道,2015至2018年,博物館積極策劃組織了7次不同主題的社會教育活動,以博物館常規展覽為資源,開展了“博物館進校園”、 “指尖上的舞蹈——剪紙生肖猴”等33項社教活動。5月18日,圖文並茂的展板和精彩的講解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參觀、版面以城市的記憶為主線、詳實的講述了介休市2800多年來的發展變遷、涵蓋了這個市的古文化遺址、古建築、石刻石碑、介休三賢等歷史名人典故、晉商文化等多方面內容,立體化地展示了介休市豐富的歷史文化。

位於太谷縣的山西中醫藥博物館,於2012年3月開放。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專家組評估,該館被確定為“全國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目前,該館館藏文物上萬件,內容涵蓋中醫藥古籍善本、書刊,動植物標本、製藥器械、圖片等多個類別。博物館主體由數控觸摸屏區、中醫藥文化區、藥材區、傳統制作工藝區、山西醫藥發展史和頤聖堂室“五區一室”組成。

在省高校新校區山西中醫藥大學校園內,有一座中醫藥博物館。該館於2014年5月啟動,2015年8月13日正式開館。該博物館由校史館、醫史館、中藥標本館三部分組成。校史館布展面積500餘平方米,用詳實的歷史史料全景展現了山西中醫藥大學艱難起步跨越發展的辦學歷程和辦學成就。醫史館布展面積700餘平方米,展示內容以中華文明發展為大背景,以中醫藥學發展為主線,重點展示山西中醫藥發展的歷史貢獻。中藥標本館布展面積860平方米,分為山西藥用植物標本、山西道地大宗中藥材、中藥材樣品標本3個展區。

藏報博物館的主人苗世明是土生土長的左權人。少時家貧輟學,他憑藉偶爾得到的報紙求學尋知,繼而走上了愛報、集報之路。迄今為止,他收藏海內外報刊6萬餘種,110萬餘份冊。1998年6月,他在自己家中開辦了華北地區第一個家庭藏報館。2001年5月,他的集報成果被載入吉尼斯紀錄大全。2003年,他在古城平遙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私家藏報館。2008年,他嘗試舉辦流動藏報展。如今,他的藏報館已是國家和省級教育示範基地。

走進博物館,各具形態、涵蓋歷史與現實的報紙躍入眼簾,有真實再現新中國光輝歷程的各類報紙,有體現歷史性、趣味性、獨特性的館藏珍奇報紙,包括清代的名國珍奇報、少數民族報刊等。最奪人眼球的有異型報紙,特大報、最小報,發行時間最短的報,還有手掌報、明信片報、名片報、絲綢報、扇子報等不一而足。自苗世明藏報館開放以來,共接待中外參觀者超過一千萬人(次),有800多家中外媒體對其進行過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