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給中國美食取得名字,瞬間高大上,看最後個名字我憋不住了!

老外給中國美食取得名字,瞬間高大上,看了名字最後個我憋不住了!

老外給中國美食取得名字,瞬間高大上,看最後個名字我憋不住了!

1.魚香肉絲,外國人稱:特調微辣酸甜汁焗豬柳配馬來香蔥

魚香肉絲,是一道特色傳統名菜,以魚香味調味而得名,屬於川菜。相傳靈感來自泡椒肉絲,民國年間則是由四川籍廚師創制而成 。相傳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戶生意人家,他們家裡的人很喜歡吃魚,對調味也很講究,所以他們在燒魚的時候都要放一些蔥、姜、蒜、酒、醋、醬油、泡菜等去腥增味的調料。魚香肉絲選料精細,成菜色澤紅潤、富魚香味,吃起來具有鹹甜酸辣兼備的特點,肉絲質地柔滑軟嫩。是下飯菜的必選。有一天晚上,女主人在炒另一道菜的時候,為不浪費配料,就把上次燒魚時的剩料放在這款菜中炒和。當時她還以為這款菜可能不好吃,不好向男人交待。她正在發呆之際,她的丈夫做生意回家了。不知是肚飢之故,還是感覺這款菜的特別,男人還沒等開飯就用手抓起往嘴中咽,還迫不及待地問妻子此菜是用何做的。當她吞吞吐吐時,意外發現丈夫連連稱讚其菜之味。她丈夫見她沒回答,又問了一句“這麼好吃是用什麼做的”,此時妻子才一五一十地給他講了一遍 。

老外給中國美食取得名字,瞬間高大上,看最後個名字我憋不住了!

2.鍋包肉,外國人稱:法式醬糖風情軟炸香豬排。

鍋包肉,原名鍋爆肉,是一道東北菜,光緒年間始創自哈爾濱道臺府府尹杜學贏廚師鄭興文之手。成菜後,色澤金黃,口味酸甜。

鍋包肉是為適應外賓口味,把鹹鮮口味的“焦燒肉條”改成了一道酸甜口味的菜餚。通常將豬裡脊肉切片醃入味,裹上炸漿,下鍋炸至金黃色撈起,再下鍋拌炒勾芡即成。

老外給中國美食取得名字,瞬間高大上,看最後個名字我憋不住了!

3.番茄炒雞蛋,外國人稱:法式甜酸西紅柿片配黃油雞蛋粒。

西紅柿炒雞蛋(或番茄炒雞蛋)是一道以番茄、雞蛋作為主要食材,以植物油、白砂糖作為輔料製作而成的菜餚。口味酸,鮮,鹹。

是許多百姓家庭中一道普通的大眾菜餚。它的烹調方法簡單易學,營養搭配合理,也符合大眾口味。雞蛋炒西紅柿是營養素互補的很好實例。此菜口感甚好,紅黃相間,鮮香酸甜、色澤鮮豔,營養豐富,具有健美抗衰老的作用。

老外給中國美食取得名字,瞬間高大上,看最後個名字我憋不住了!

4.臭豆腐,外國人稱:宮廷秘製酸辣黃金酥。

臭豆腐,中國傳統特色小吃,在各地的製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有北方和南方的不同類型,臭豆腐在南方又稱臭乾子。其名雖俗氣、卻外陋內秀、平中見奇、源遠流長,是一種極具特色的中華傳統小吃,古老而傳統,令人慾罷不能。製作材料有大豆、豆豉、純鹼等。

在中國以及世界各地的製作方式和食用方式均存在地區上的差異,其味道也差異甚大,但具有“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的特點。南京、長沙的臭豆腐乾相當聞名,臺灣、浙江、上海、北京、武漢、玉林等地的臭豆腐也頗有名氣。

天津街頭多為南京臭豆腐,為灰白豆腐塊油炸成金黃色,臭味很淡。武漢街頭的臭豆腐多以“長沙臭豆腐”為招牌,但製作方式並不相同,是用鐵板澆油煎,中不空並且為淡黃色。

老外給中國美食取得名字,瞬間高大上,看最後個名字我憋不住了!

5.涼皮,外國人稱:墨西哥風情小米椒澆汁精製白玉面.

涼皮,起源於陝西關中地區的美食,是擀麵皮、麵皮、米皮、釀皮的統稱。流行於中國北方地區。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綠色無公害食品。

因原料、製作方法、地域不同,有熱米(面)皮、擀麵皮、烙麵皮、釀皮等。口味有麻辣,酸甜,香辣等各種口味。 涼皮歷史悠久,據說源於秦始皇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

老外給中國美食取得名字,瞬間高大上,看最後個名字我憋不住了!

6.熱乾麵,外國人稱:芝士佐香辣濃醬伴意大利麵條.

熱乾麵是武漢人過早(武漢人將吃早餐叫做“過早”)的首選小吃,武漢人對它的感情,已無需多言。單講從外地來過武漢的人,他們再次想起武漢,多半是因為想起了武漢的熱乾麵。熱乾麵對武漢人或者在武漢呆過一段時間的朋友來說,它不再僅僅是一種小吃,而是一種情懷。未食而鄉情濃濃,食之則香氣噴噴。儘管美味,但是身處外地的朋友,卻無法享受到這份福氣,因為它只能現做現吃。

老外給中國美食取得名字,瞬間高大上,看最後個名字我憋不住了!

7.小籠包,外國人稱:精緻小麥麵餅包裹濃汁肉眼扒。

小籠包,別稱小籠饅頭,在蘇南、上海、浙江一帶習慣叫做小籠饅頭,四川叫做小籠包子,一個蒸籠裡有10個包子,10個包子為一籠,它源於北宋京城開封的灌湯包,南宋時在江南承傳、發展和演變而成。小籠包是常州、無錫、上海、南京、杭州、嘉興、蕪湖、徽州、嵊州等江南地區著名的傳統小吃。

常州小籠包味鮮,無錫小籠包味甜。而誕生於清末同治十年的上海南翔小籠同樣歷史悠久,享譽中外。

老外給中國美食取得名字,瞬間高大上,看最後個名字我憋不住了!

8.油條,外國人稱:精選西班牙橄欖油炸制鹹味法棍。

油條,是一種古老的中式麵食,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鬆脆有韌勁,中國傳統的早點之一。《宋史》記載,宋朝時,秦檜迫害岳飛,民間通過炸制一種類似油條的面制食品(油炸檜)來表達憤怒。類似的油炸麵食,其起源遠遠早於宋朝,可追溯到唐以前,具體時期不得考證。

早在南北朝時期,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其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就記錄了油炸食品的製作方法。《齊民要術》曰:“細環餅,一名寒具,翠美”。唐朝時期,詩人劉禹錫在《佳話》中也提及寒具。《苕溪漁隱叢話》中提到:東坡於飲食,作詩賦以寫之,往往皆臻其妙,如《老饕賦》、《豆粥詩》是也。又《寒具詩》雲:‘纖手搓來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寒具乃捻頭也,出劉禹錫《佳話》。”然而這種叫“寒具”的食物應該形似女子佩戴的纏臂金,類似撒子,並非油條。油條應是南宋以後對油炸麵食的又一創新。

油條的叫法各地不一,東北和華北很多地區稱油條為“餜子”;安徽一些地區稱“油果子”;廣州及周邊地區稱油炸鬼;潮汕地區等地稱油炸果;浙江地區有天羅筋的稱法(天羅即絲瓜,老絲瓜乾燥後剝去殼會留下絲瓜筋,其形狀與油條極像,遂稱油條為天羅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