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過早站立好不好?

夜空中最亮的星77

寶寶的成長髮育,需要順應孩子自然發展規律,如果違背規律,揠苗助長,只能適得其反

尤其看到很多媽媽為了省事,把寶寶放到學步車裡,讓寶寶自己隨便或站著,過跑來跑去,在寶寶還沒有真正學會自己站立,自己走路的時候,千萬不能過多提前學習這些本領。


小兒的神經發育符合頭尾規律

先從三個月開始抬頭,到四個月五個月的翻身,六個月的坐立,九個月的站立,爬行,十一個月站立,直到一週歲到一歲半學會獨立走路,都是經過從上到下的發展過程。也是寶寶能力逐步發育,大腦神經的控制平衡能力逐步增強的過程。

一歲以內的寶寶都是頭重腳輕的,上半身重量大,而退步的骨骼發育還不完善,肌肉力量不夠,過早讓寶寶學習走路,只能加重下半身的重量,導致O型腿,X型腿。


另外,在寶寶的足弓沒有發育完善的時候就讓學習走路,足部支撐力不足以承受身體重量,容易導致扁平足。

寶寶出生後一年內,脊柱發育較快,四肢發育相對慢一點,提前學習坐,站,走,會導致脊椎變形彎曲,影響身高。

寶寶的成長,一定要遵循嬰幼兒成長髮育規律,在適當的月齡學習恰當的本領,再加上大人適當的引導,會促進寶寶這項能力的發育。

所以在寶寶該翻身時讓他翻個夠,該爬的時候,就讓寶寶爬個夠,該學習走路時就別怕摔著而不讓走。

這就是恰如其分,過猶不及。


精靈故事

孩子在出生頭一年,屬於他們大動作快速發展時期。寶寶的發育是為階段性的,如:三個月左右能抬起頭、六個月左右可以坐起來、七個月學會滾、八個月可以爬行、週歲開始走。

十二個月前,孩子骨骼發育還不完全,若是過於早就學走路,孩子的體重就會造成腿部負擔變重,導致腿部出現O、X形。學習走路時,脊柱因要支撐人體重量,易造成變形,長時間下去,形成脊柱畸形。寶寶可以真正站立前,一定要有良好肌肉力量、平衡力。學習站力為成長髮育不可缺少的過程,應自然,漸進發展。可有些家長想要寶寶早點學會站力,好快些學會走路,有時會拔苗助長,這樣不利於他們的生長。

寶寶學站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一、自主性:

寶寶可以自己扶著旁邊東西,如沙發,桌子,床等可以借力的物品來站起。這種情況,家長可以不去阻止,也不去鼓勵。

二、人為性:家長扶著寶寶讓其站立,一般都為架著寶寶腋下讓他們站立。這樣行為是要反對的。

寶寶學站立,走路時注意事項:

1、寶寶自己站起,父母需注意孩子腳跟是否著地,若為整個腳掌著地,腳跟著地,那可讓孩子自己站。若在孩子扶東西站起時,為腳尖著地,家長需控制孩子站起。因為腳尖著地,時間過長,不利下肢肌肉發育。

3、孩子站不穩時,家長需及時扶好他們,防止孩子被摔倒,嚇到,導致不敢再學站走。

4、不宜讓孩子站時間過長。一次站立不超五分鐘,否則會易影響下肢形狀,且造成孩子疲勞。


共享醫生網

小寶寶過早站立不好。當時上育嬰員的老師就提到這個問題,現在把筆記貼出來。

寶寶大動作(又叫大運動)指的是身體和四肢的運動。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年,是寶寶大動作能力發展最快的階段。每一項大動作發展都與支配該項動作的神經和肌肉的成熟程度有關,隨著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的增強,寶寶在出生的前幾個月內就能基本實現對頭部的控制,隨著身體協調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提高,他們開始學習翻滾、坐、爬、站立和走路。而對應的發育有一定階段性: 3個月抬頭、6個月能坐、7個月會滾、8個月會爬、週歲才能走。


而在學會真正站立之前,寶寶必須具備足夠的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

寶寶學站是成長髮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應該是水到渠成,循序漸進的。但有的家庭為了讓寶寶快速學會站,以便於迅速學會走,可能會存在“揠苗助長”的現象。

醫學的角度看,小孩的骨骼鈣化不完全,骨質較軟,孩子只有到十一個月左右時下肢骨胳的強度才能支撐起他的體重,如果在此之前,孩子的下肢骨骼還未有足夠的承重能力負重時,勉強孩子去學站立、走步,容易造成孩子的“O”型(羅圈腿)、X型腿;三、四個月的寶寶脊柱的生理彎曲也沒形成,同時肌肉的力量不足,不能耐受過強的壓力和運動,過早坐立,可影響脊柱的發育和彎曲度;再如大人經常向上牽著嬰兒的手走路,由於孩子肘部橈骨小頭的環狀韌帶薄弱,這樣可能發生橈骨小頭半脫位;過早的走路小腦發育尚未完善,也影響孩子的平衡功能,容易發生意外。


趴是大運動發育基礎,最好是學會了爬再訓練孩子站立,否則孩子學會了站立就不會再練習爬了。所以,多訓練一下寶寶趴和爬吧。


灝媽育兒手札

門診中,經常看到一些家長或老人雙手扶著四、五個月的寶寶腋下在自己腿上站著,時不時還給孩子借力蹦幾下。當醫生上前制止,說明弊害時,總有很多家長尤其是老人,順理成章的回答:“孩子就喜歡這樣撐著站起來,不給他站還不高興。” 又或是:“這樣可以鍛鍊孩子的雙腿力量,我們周圍都是這樣給孩子鍛鍊的。” 針對這些扶站行為錯誤的認識,今天我們就來為家長們上一課!

正常寶寶大動作發育中,4 個月時候,踏步反射比較明顯,扶著寶寶的腋下,寶寶可以站著進行踏步動作。

可是,千萬別以為寶寶可以扶著彈跳了就習以為常。要知道寶寶離真正走路的時間還早呢,經常扶著寶寶腋下彈跳或行走,會影響髖關節和腿部發育,反而對寶寶成長不利。

所以,家長不要以孩子喜歡為由,過早讓寶寶站、走、蹦跳。因為小寶寶不懂事,所以孩子的生長引導,應該由家長主導和負責。

扶站的兩種區別

一種是自主扶站:孩子會自己借力於身邊的沙發,欄杆,玩具等站立起來。通常情況下,不干預不鼓勵。

一種是人為扶站:家長扶著孩子的身體使其站立,大多數情況都是架著腋下幫孩子站立。這種情況,堅決反對。

注意,這裡所說的 “扶著站”,是指嬰兒在家長的幫助下,架著腋下被動站立,而不是指寶寶自動自發的行為。

為什麼反對人為扶站

首先家長們得了解寶寶生長髮育的基本知識 (之前在《寶寶大動作發展系列》文章中也一直強調)

:寶寶的肌肉力量發展,是自上而下的,先是脖子,胳膊,肩膀,背部,腰部,骨盆,最後到腿和腳,不可以跨越式發展。

當寶寶上面的肌肉力量沒有足夠強壯的時候,單純的練習下半身的肌肉,是吃力不討好的。

這樣的鍛鍊,沒有任何意義,並不會對大運動發展有什麼好處,因為腰背,胯骨的肌肉力量還不夠強壯,基礎沒打好,樓房是搭不起來的。

非但沒有好處,還會可能造成以下的結果。

1、形成壞習慣

肌肉是有記憶的,長期維持一個錯誤的姿勢,肌肉就會習慣於這種姿勢,再改就有點難了。

小月齡的寶寶因為腿的肌肉力量不足以支撐自己的時候,會傾向於把腳的力量也用上來想要幫忙,這樣的用力就會導致 “踮腳” 和 “膝蓋繃直” 的習慣。

經常這樣做,肌肉形成記憶了,腳一接觸地面,就習慣於繃起來,這樣就很影響真正學步的進程,也會影響身姿。

有些寶寶學會走路了之後,還是非常喜歡踮腳,很可能就是很小的時候形成的壞習慣。

2、耽誤平衡能力的形成

平衡能力也是寶寶需要體會和學習的,他需要經歷跌跌撞撞,搖搖晃晃的階段,才能訓練自己的肌肉學習如何用力才能讓自己保持平衡。

但是 “扶著” 這件事,本質就是一種過度的幫助,寶寶如果習慣於被扶著保持站立,很舒服很輕鬆,很可能就懶得學習平衡能力了,反而會拖後學步的進程,也會讓扶著的家長不堪重負。

3、耽誤了其他大運動發展的時機

小月齡的寶寶主要的任務是學會抬頭和翻身,大一點要學會獨坐,然後學爬,這樣按部就班的發展,每一種動作都是寶寶身體協調能力,肌肉力量的鍛鍊和飛躍。

但是如果你從很小的時候就總是扶著站太久,寶寶會因為這種姿勢視野更好,而很喜歡,他很可能就不喜歡趴著,這樣腰背的核心肌肉力量沒有機會鍛鍊,獨坐就很可能拖到很晚,這樣身體不穩定,精細動作和吞嚥能力,都會受影響滯後。

如果寶寶對站著太感興趣,他也很可能就直接跳過爬行,協調能力也沒機會鍛鍊,長大以後也會協調能力也會不太好。

小月齡寶寶下肢的力量,和他的髖、膝、踝各個關鍵的穩定控制能力還不夠,長時間的站立實際上是一種過度負荷的活動。早站沒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尤其是有一些相對弱的小寶、早產的小寶、早期運動能力發展中有點欠缺的孩子。

為什麼不干預不鼓勵自主扶站

正常來說,寶寶的第一次自主站立都是扶站的。通常情況下,對待孩子自主扶站的態度是不干預不鼓勵。

當孩子的腰部,腿部等的肌肉力量已經到位了,他自己扶著東西能腳掌著地的站起來了,說明這是自身發育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家長無須干預。但是也不需要鼓勵,寶寶幾個月大的時候,很容易被家長情緒影響,我們貿然的鼓勵強迫孩子練習,也是會起到相反的作用,無益於孩子發育。

所以在孩子自主扶站的時候,不干預,不鼓勵,給孩子足夠的時間來適應調整站立的感覺。

“扶著不會站” 有問題嗎?

有些寶寶會有這麼一種問題,就是當大人扶著他腋下的時候,他的腳並不會自覺的蹬地,而是喜歡把兩隻腳抬起來,像是懸空的坐著,類似於這樣:

一些家長會很擔心,因為大多數寶寶,哪怕只有兩三個月,一扶著都會很喜歡站著,甚至會在大人腿上蹦蹦跳跳,那麼不會扶著站的寶寶是不是不正常呢?

雖然這樣的寶寶確實是少數派,但是也不代表不正常。

大多數這樣的寶寶,只是因為偏好問題而不喜歡被扶著站,他可能腳掌的觸覺比較敏感,碰到堅硬的平面會不爽,或者雙腳承重的感覺讓他害怕,又或者他更喜歡其他姿勢,不喜歡站立的姿勢,都是有可能做出這種動作來拒絕被動扶站。

所以寶寶被扶著不去站,很有可能是意願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

但是確實有少數寶寶,因為肌張力低,所以有無法扶站的的問題。

但是肌張力低的寶寶,呈現的不正常狀態會很多,並非只有 “不能扶站” 一種,最大的不同,就是會讓人感覺渾身沒骨頭,儘管月齡很大了,依然很綿軟。

肌張力有問題的寶寶,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大運動發展極度遲緩,如果你的寶寶抬頭,翻身,獨坐都沒有什麼問題,他的肌張力就沒什麼問題,就算是不愛扶站,也無需著急。

寶寶學步,能不扶就別扶

事實上,無論我們訓練寶寶站立還是走路,都最好不要依靠外力扶著寶寶,幫他省力,幫他保持平衡。

應該設計環境,讓寶寶發揮自己的能力,不停的探索試錯,他才能更加明白如何控制身體,如何用力,最終形成正確的肌肉記憶。

你越是提供外力,他越是依賴你,反而會影響自身能力的形成,甚至出現非常錯誤的姿勢。

就算是會走路了,因為之前被保護得太好,平衡能力在學步期間沒有得到鍛鍊,走路也會搖搖晃晃,跌跌撞撞,容易摔倒。

明白這些,你就會更加了解,“被動扶站” 這件事是有多沒意義了,充其量只能算是個親子游戲,偶爾扶著蹦蹦跳跳樂一樂。

只有寶寶通過自身努力做到 “主動扶站”,才是對他大運動發展,真正有益處,有影響的事。


瑪利婭蒙特梭利

10件孩子不宜過早做的事,揠苗助長式的行為危害太大!想孩子快快長大是每個父母的心願,但成長是一個過程,有很多事情我們不能讓孩子太早去做,下面羅列了10件孩子不宜太早做的事。

1

不宜過早豎頭抱

朵媽這裡的豎頭抱和豎頭不一樣,豎頭抱是豎著抱寶寶,有別於橫著抱,而豎頭就是平日裡的抬頭,一般來說後者在月子裡就可偶爾練習,前者要大約6月齡後才能完全豎立。

過早危害
寶寶的頸椎發育是個過程,不能操之過急,過早豎頭抱會增加寶寶脊柱壓力,不利於脊椎發育,過重的壓力可能導致脊柱的發育出現畸形、不正常彎曲等情況。

2

不宜過早學走路

有些寶寶10個多月就練走路,個人覺得太早了,成長應該一步一個腳印,什麼月齡就學做什麼,12月齡以下的寶寶建議多爬,鍛鍊四肢的協調性。當然不排除學走路學得特別快的寶寶,成長也是因人而異的。

過早危害
12月齡前,寶寶骨骼尚未發育完全,如果過早學走路,寶寶身體的重量會加重腿部負擔,造成腿部O形或X形。學走過程中,脊柱為了支撐身體的重量,可能發生變形,長期下去,造成脊柱畸形。

3

不宜過早把屎把尿

有些爸爸媽媽受家裡老人影響,或寶寶原本就由祖輩帶。這時祖輩會直接把屎把尿,還口口聲聲說,你們小時候就這麼長大的,也沒見有什麼問題啊。這時,你大約就啞口無言了。可現在年代不同了,育兒應更科學,你要勇敢的對他們說不。

過早危害
過早把屎把尿的危害一大堆,隨便都能羅列:對脊椎不好、對括約肌不好、成年後易生痔瘡、可能脫肛等,對身體不好的同時對寶寶心裡也可能會有影響:擔心拉不出來被罵、想拉又不敢作聲等,總之危害多多。

4

不宜過早鍛鍊如廁

學會上廁所是寶寶向獨立邁出的重要一步,但教會他們這項技能,需要合適時機、足夠耐心,甚至是讀懂他們需要上廁所的各種表情。有的寶寶學得快,有的寶寶學得慢,父母不應該著急,循序漸進就好。

過早危害
一般寶寶如廁訓練可在1.5歲~2歲左右開始,太早訓練不僅起不到任何效果,還可能使原本排便規律的寶寶因突然轉換的排便方式便秘,造成排便恐懼症。

5

不宜過早分床睡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都1歲多了,便嘗試著分床睡,我個人覺得實在沒必要,孩子慢慢長大就會變得不那麼依賴你,順其自然吧。而且孩子和父母睡一起,父母可以隨時觀察孩子是否蓋好被子。

過早危害
寶寶獨自睡覺可能踢被子導致感冒或掉下床。父母不在身邊睡不踏實,尿床、口渴後無人知曉,要大哭來吸引父母的注意,這一系列的動作要的時間更長,從而影響孩子睡眠質量,不利身體發育。

6

不宜過早添加調味品

為了讓輔食口感更好,有些媽媽添加原汁原味輔食不久,就開始放入香油、醬油、鹽之類的調味品,這樣不對。寶寶吃了含調味品的輔食後,再給他們吃原汁原味的輔食就難了。

過早危害
過早的添加調味品,會加重寶寶身體和腎臟負擔,誘發寶寶長大後出現高血壓等疾病的可能。

7

不宜過早戴手套

寶寶用手去感知世界,刺激大腦發育,如果早早的戴手套,勢必影響其發育,讓寶寶手暴露在外,感知冷暖並無妨。如果害怕寶寶手冷,可以把手放進袖子裡。

過早危害
不利於寶寶手指的發育,不利於精細動作的鍛鍊,讓寶寶無法探知未知的世界。

8

不宜過早接觸電子產品

現在的寶寶沒一個不喜歡電子產品,手機、平板是他們的愛,操作起來相當熟練,簡直讓我驚訝,包括朵朵。人生那麼長,以後多的是機會看手機玩平板,沒必要在頭幾年就玩。

過早危害
過早接觸電子產品,不利於正常語言發育,阻礙孩子正常交流。除此之外就是影響視力發育,電子產品的畫面多采用明亮的色彩,過長時間的注視,會引發孩子視神經疲勞,誘發近視。

9

不宜過早學腳踏車

孩子的骨骼正處於發育階段,肌肉的力量不夠,騎車時需要用很大的力,而目前市場上出售的兒童車,腳踏板之間的距離很寬,且座位與腳踏板間的距離很遠。

過早危害
腳和下肢長期用力過猛,會使兩膝內側突出膨大,下肢過度向外展開,形成“X”形腿,甚至有的孩子形成內八字腳。

10

不宜過早和寵物親密接觸

接觸寵物能培養寶寶的愛心,但親密接觸還是要保證寶寶的安全。最近寶寶被小狗咬傷的新聞層出不窮,媽媽們千萬小心,教寶寶有愛心的同時還要教他們保護好自己。

過早危害
即便是寵物,身上同樣有各種細菌,它們是細菌的攜帶者也可能是傳播者。小寶寶抵抗力本身就不如成人,所以儘量不要親密接觸,可以讓孩子近距離觀察和適度接觸。


END


我是朵朵媽媽,為寫文章放棄減肥的職場媽媽。做及格的職場媽媽,帶娃、職場、婚姻、生活,關注我們,讓你每天都進步一點。


朵媽是大王

個人認為沒有什麼絕對的好與不好,跟每個孩子的實際情況有關係。如果孩子發育的好,不缺什麼營養,即使站得,走得過早也不會有什麼問題。我的兒子十個月完全獨立行走,沒發現落圈腿啥的,,而且幾乎沒有因為獨自走路摔倒過,因為我觀察到,跟孩子自身的協調能力,還有四肢的力量有很大關係。所以,不是絕對是因人而異。


春兒2018

小兒的發育有一定階段性,3個月抬頭、6個月能坐、7個月會滾、8個月會爬、週歲才能走、24個月能雙足並跳、30個月會獨足挑。也就是說,嬰兒從出生到一歲就完成了從爬行動物的(四肢)爬,到人{下肢}站立的幾億年的生物進化過程,這,不能不令人感嘆!幫助孩子鍛鍊,要按此規律順其自然才是科學育子之道。

嬰兒生長髮育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漸進過程,換句話說,一個健康的孩子,不論是智能或是體格的發育都會隨年齡而水到渠成的逐一健全起來,家長決不能拔苗助長過早的介入孩子的發育過程,如扶著僅僅3-4個月大的嬰兒“學坐”、甚至“學站”,更有的家長擔心寶寶“摸爬滾打”會外傷,常常直接從坐不經過爬就過渡到站立,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從醫學的角度看,小孩的骨骼鈣化不完全,骨質較軟,孩子只有到十一個月左右時下肢骨胳的強度才能支撐起他的體重,如果在此之前,孩子的下肢骨骼還未有足夠的承重能力負重時,勉強孩子去學站立、走步,容易造成孩子的“O”型(羅圈腿)、X型腿;三、四個月的寶寶脊柱的生理彎曲也沒形成,同時肌肉的力量不足,不能耐受過強的壓力和運動,過早坐立,可影響脊柱的發育和彎曲度;再如大人經常向上牽著嬰兒的手走路,由於孩子肘部橈骨小頭的環狀韌帶薄弱,這樣可能發生橈骨小頭半脫位;過早的走路小腦發育尚未完善,也影響孩子的平衡功能,容易發生意外。

爬行是幼兒生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嬰兒的一種綜合性的強體健身活動,更是他降生後的第一次全身協調運動,爬行可以促進肌肉、骨骼、神經、大腦的發育,防止脊柱彎曲,使他們的運動、神經等系統在爬行中得到充分的鍛鍊和協調,而且還可以為孩子更早、更好地認識周圍世界打下良好的生理、心理基礎。而“摸爬滾打”,也鍛鍊了寶寶的意志和膽量,有利於寶寶的個性培養,家長千萬不要忽視嬰兒爬行的這一重要的發育階段。

人的發育過程中,翻身、坐、爬、立、走、跑等階段缺一不可,如果出於溺愛,而提早或是剝奪了孩子的的階段性的發育過程,那麼寶寶的四肢及各種感官協調得不到足夠的訓練,大腦中本應由此而形成的全身各有關部位的協調運動和神經聯繫就不能建立,這樣就會導致孩子出現感覺統合失調。到孩子長大後,就有可能出現學習困難、多動症、脾氣不好等種種不良情況,因此,“拔苗助長”對寶寶的健康是不利的。

一般來說,正常的孩子,他的發育指標是水到渠成的生理過程,家長要明白,孩子個體發育不但受遺傳影響,而且還受所處的環境、撫養方式等多種因素制約,因此,儘管年齡、月份相同,就個體來說,但其發育指標會有某些差異,有的快些,有的則慢些也就不足為怪,甚至還與季節有關,像是冬天出生的嬰兒走路可能遲些,因為他們1週歲左右正值第二年的冬季,穿著臃腫的厚衣服,活動自然不方便,看起來則似乎發育較慢。只要遵照寶寶的生理發育規律科學育兒,保障營養、經常戶外活動,到一定年齡自然會坐、會走,父母不必過於擔心。

當然,媽媽在經歷了艱辛的十月懷胎和刻骨銘心的分娩,這種血濃於水的情感人屆有之,但這決不可成為忽視科學的過度溺愛,唯此才能保障寶寶的健康成長和發育。


靜淨153010487

其實每個孩子差異性很大的。我家女兒現在7個半月,自己扶著東西慢慢能站起來了,根本就沒有人教過她,她的運動都是她自己學會的,女兒從小就愛自己在床上玩,趴的多,早早就學會抬頭,在出月子就能抬頭了,4個月的時候就能在床上匍匐前進,半歲了就能爬的很快了,到現在7個半月,能扶著東西站起來,翻身自如,從趴變換為坐跟大人一樣,一個人在床上玩,就跟大人一樣,完全自如。這些完全是她自己一個人學的,根本就沒有刻意練習。兄弟的男孩,比她小4天,現在才能慢慢的匍匐前進,趴著抬頭跟她4個月抬頭差不多,發育就相對慢一些,在對比了好幾個孩子的發育後,我發現,一般老人帶的孩子發育相對緩慢,因為他們都愛把孩子抱著,讓他一個人玩的時間少,大部分時間都在人身上抱著,所以小孩自己運動的時間少,學習的機會就少,發育就會緩慢。所以,當自己帶過孩子以後,你才會知道這些,我是90年的,我女兒一直是我們兩口子帶著,沒人幫著帶,所以女兒從小就抱的少,一直就喜歡在床上玩,發育相對都比較靠前。

最後說一下,孩子的發育都是最好都靠他自己,不要去刻意訓練什麼,儘量讓他多玩,多趴,他自己的本能會讓他自然學會爬,坐,站這些能力,他自然去學這些,就證明他的肌肉,骨骼達到了要求,自然就會學習相應的動作。

最後說一句,切忌多抱小孩,切忌多抱小孩,切忌多抱小孩,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多抱小孩,對小孩弊大於利。


Ananlg

我覺得不好吧!孩子什麼時候該幹什麼都應該有一定的時間順序。過早站立孩子的身體發育還沒有達到該承受身體重力的時候,兩個小腿還不能夠支撐住身體的重量,容易使腿變形容易適得其反,所以孩子最好還是一歲左右的


free情感說

孩子快10個月 8個多月開始 可以迅速匍匐前進 可以肚子離地 手膝趴著 但是不怎麼會手膝爬 現在很喜歡把這東西站… 大人坐在旁邊就抓著大人衣服接力站起來 大人不給 就大叫 試圖自己把著柵欄站… 怎麼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