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電子技術是從哪方面超過俄羅斯的,原來就是跟著蘇聯走的怎麼就超越了?

靠良心掙錢

俄羅斯的電子技術並不是真的落後,這只是想象了,其實它的水平並不比西方比,只不過它有了一段彎路。蘇聯時代,對於電子技術發展方向出一個偏差,早期電子技術是以電子管為核心的,蘇聯在這方面並不落後什麼的,問題是,在當時的核戰背景下,蘇聯認為更適合於核戰條件下,再加認為它適合於自已的實際條件,故而在西方已大力發展晶體管技術時,沒有及時放棄時電子管的心思,這等於繞了一下彎路。

大家都知道電子技術的特點就是高速更新,所以蘇聯只是出了一點問題,就是在技術發展上,與西方有了不小的區別,但是蘇聯回過味之後,追趕起來也相當快,其實到上世紀80年代時,蘇聯在新一代電子技術領域也相當不錯了,許多方面已縮小了與西方的差距,可惜解體了,造成技術速度一下子放慢了。

中國的電子技術在早期確實是為學習了蘇聯,但是中蘇分手的時間也早,所以並沒有真正的全面仿蘇聯的路子。60年代時,70年代時,我們已經在接觸西方的電子技術了,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我們向西方個面學習,發展集式電路,進入本世紀之後,我們憑藉各方面技術的進步,在電子技術領域已有超越俄羅斯,但是這個優勢並不是很大,俄羅斯在技術領域的功底依然相當深厚,並不是導那麼好力開的,從近年展示一此成果看,俄羅斯在許多方面也有進步的,只是我們只是在理論上更先進一點了。


講武堂

俄羅斯的技術發展路線老是走偏的,準確說美國走一條路那俄羅斯非得再開闢一條路,在蘇聯時期俄羅斯的電子管水平還是相當好的,但是在二戰後美國大力發展晶體管時俄羅斯還抱著發展電子管的心思,就因為電子管在打核戰爭的情況下不會失效。




比如說在發展機床上的發展路線,美國等北約國家大力發展數控機床,而俄羅斯則一直採用專機生產線,就是生產一種產品專門設計一種機床,專人專機模式太浪費了。一但產品不生產機床也就沒用了,導致前蘇聯的生產成本,效率都比不上北約國家,蘇聯雖然認識到數控機床的好處,但由於蘇聯在集成電路上的缺陷,也發展不出數控機床。

比說說雷達上,正常的發展路線是有源相控陣雷達,但前蘇聯亂點的科技樹發展的無源相控陣雷達,我不懂有源相控陣雷達和無源相控陣雷達的優缺點,但從中美俄現在都發展有源相控陣雷達上來說蘇聯當年技術路線上走歪了。



我國從改革開放後開始發展集式電路,經過這麼多年的國家支持雖然比美國還差一點,但早就超越俄羅斯了,雖然俄羅斯的工程師都很出色,但受於國家整體科技上我國的電子方面超越俄羅斯5年還是不成問題的。在2005我國在電子工業就超越俄羅斯了。俄羅斯的電子工業就是性能不足就提高功率,比如米格31的無源相控陣雷達,可以在地面烤焦一隻兔子你也可以想像的到。


GE發粉

我說兩條吧,一是俄羅斯近年來一直在中國進口戰機相控陣雷達所使用的TR組件,二是誰知道俄羅斯居有完全知識產權的筆記本有多重?明此,你就知道俄羅斯電子技術的落後。

國人但知一樣事,上世紀90年代引進的蘇-27戰鬥機,當我們的飛行員進至座艙才發現,堆滿了儀表,但是它非常好用,就是要費一點事,以後經過改造,我們打造出了自己的殲-11B,大家自可對比,乾淨漂亮了許多,要在解放了飛行員,使其從繁瑣的儀表中解脫出來。當然俄羅斯近年電子技術進步也是明顯的,如果有機會看一眼蘇-35的座艙就能明白,已經完全實現了玻璃化。這個自然不消說得,我們有一說一。

還是蠻漂亮的,對吧?

這當然是二十年以前的水平,自不可同日而語。

這是A-50U“塔甘羅格”的座艙,改進自A-50“支柱”,共有4架完成了改裝,主要是旋轉的相控陣雷達天線,以及換裝PS-90A發動機。共有11架a-50在役。

俄羅斯迎來預警機A-100“首相”時代,在伊爾-76MD-90A運輸機的基礎上研製而成,據說是雙相控陣雷達體制。


魂舞大漠

如果說中國電子技術超過俄羅斯,我不敢苟同,只能說中國電子技術在某些方面超過了俄羅斯。

蘇聯當時是可以與美國抗衡的存在,其電子技術不言而喻。後來,蘇聯電子走了不少彎路,先是認為電子技術不適合核戰爭,後來又認為人工智能投入太大,浪費國家資源。如此蘇聯在電子技術方面逐漸與美國拉開了差距。現如今,俄羅斯在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方面都不如我國。

但是這樣就認為,中國的電子技術比俄羅斯強,那就大錯特錯了。俄羅斯電子技術在尖端領域的應用非常厲害,比如導彈、航空、軍事領域等。事實上,神5、6就得到過俄國人的支持;1957年,前蘇聯就送了第一顆衛星上天,美國卻在1958年發射第一顆“探險者”人造衛星;俄羅斯的導彈技術不知領先美國多少年,與中國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

總之,我們不可夜郎自大,中國電子技術還需要時間的沉澱。


haoyue王

很簡單,不跟著蘇聯走,跟著歐美走走了唄。


天明遙遙山海關

大規模集成電路啊!!!

蘇聯在電子管、晶體管時代都是很有造詣的,無奈趕不上第三次工業革命啊....

中國90年代開始從作坊加工起步,然後代工生產,積累了大量的人才和工藝,量上去了質也跟著走,為了賺更多錢,差不過十來年前開始提產業升級的概念,然後靠代工發財的老闆和部門在政策的支持下大肆搞收購和設計逆向工程,然後暗度陳倉的用層層的股權關係獲取技術和專利。俄羅斯在這30年裡因為開放程度過低,基本上沒有趕上節奏。


Prideland

這其實是個典型的誤解。

蘇聯在軍事設備上電子管是因為要預防核戰爭。

但是並不代表蘇聯在集成電路上技術差,恰恰相反。

解體前,蘇聯和美國是地球上唯二的有能力從沙子開始生產計算機CPU的國家;包括芯片產業的各個分支蘇聯都有成熟技術,某些方面還超過美國。只不過民用的很少,國防用的電子管設備居多。典型被思路帶偏了。類似的問題還表現在飛機發動機上,蘇式發動機並不差,不過蘇聯的經驗是大戰期間飛機就是消耗品,飛不了20次就被擊落了,所以沒有意義。


簋鴿子

民用和軍用相輔相成!用戶多樣化才能收集更多反饋改進技術,另外民用商品化可以促進競爭和技術革新!原蘇聯是計劃經濟,效率高,但是不具備以上優勢!我們把兩者結合的相對較好,相互促進,後發制人!


全金屬外殼79

前蘇聯的電子管技術不能看做是技術落後的產物,誠然現代是晶體管技術為主流,但是電子管技術還是很有獨特性的。做邏輯電路晶體管優勢明顯,如果做功率器件,濾波電路電子管絕對是有優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