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柳州發展的血淚史,一個是廣西的長子,一個應該是才(財)子

說到廣西城市經濟的發展,都會拿南寧和柳州做比較,有很多人說南寧是吸全區的血、說南寧是舉全區之力建設起來的一座城市!在此,我們來回顧一下柳州的發展歷。

1,解放後,時勢和國家選定柳州為廣西龍頭城市

解放後廣西的龍頭城市一定是柳州,因此得到了很多政策的支持,僅僅解放後的1950年至1978年,廣西基本建設大中型工業項目(300萬元以上)中,投資在南寧市的共有10個,投資總額為19372萬元,平均每個1937萬元;投資在柳州市的共有12個,投資總額為102568萬元,平均每個8547萬元。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似乎投資柳州的項目不比南寧多多少,但總投資額是南寧市的5.29倍!更是桂林的6倍以上。縱觀50-78年,國家和自治區投在柳州工業的資金(不包括城建資金),僅大的項目(小項目還未計入)按當今可比價有數千億之多!整個90年代之前,廣西的鐵路都是圍繞柳州而建:湘桂線、黔桂線,枝柳線等等,可是貴為首府的南寧,竟只通一條湘桂線,南昆線直到90年代末才建成。桂中這麼一個山區馬平縣,竟集中了廣西70%以上的工業、鐵路資源!甚至廣西的第一條高速公路都是先建給柳州,而首府直接被忽略,這在全國少見啊。可以說解放後廣西的經濟建設重心在柳州,為了柳州,廣西其它地方作出了很大的犧牲。

南寧柳州發展的血淚史,一個是廣西的長子,一個應該是才(財)子

不得不說到柳州鐵路局,不能不提起這麼一段血淚史。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對新中國實行軍事包圍,我國東南沿海受到嚴重威脅。1964年,美國把侵略越南的戰火燒到我國南部邊境,並制訂了對我國進行突然襲擊的計劃。嚴峻的國際形勢促使我國領導人開始考慮建設中西部後方的戰略問題,提出了一切新建項目貫徹“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山區小城柳州正符合這樣的要求。從此,柳州又一次得到了特別關照,上級源源不斷地投入巨資,得以開展如火如荼的建設,特別是在工業上得到了跨越式發展。只可惜,柳州人太不爭氣了,上級給了多少錢,就做了多少事。工業的飛躍發展並沒有帶動其城建更好更快地發展,省外同標準同批次建設的城市,老早就把你整個廣西甩了很多條街!

老一輩的人還清楚記得,1969年為響應毛主席“三線建設需抓緊,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號召,包括南寧在內的廣西各地青年抱著滿腔的熱情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踴躍、無條件參加鐵路三線建設,奔赴枝柳線工地(即如今的焦柳鐵路),她們打著紅旗扛著鍬,揹著揹包,搭起帳篷草棚,一夜之間一眼望不到頭的男女民兵住滿柳州修路沿線的大山小路,河邊鄉里。一場戰天鬥地,氣壯山河的修路場面迅速展開。枝柳鐵路建設,打破了鐵路建設史上的人數之最,最多時人員幾乎可以相當於當時一座中等城市的全部人口。上馬的速度快,完工的時間短。建設者們以修建一條促進社會主義建設的建設路、各族人民的團結路與幸福路的精神鼓舞自己,勞動競賽此起彼伏,整個工地彩旗飄揚,大橋隧道齊頭並進;專業和非專業人員互相配合(國家要求鐵路修建採取專業隊與廣大群眾相結合的辦法,建設隊伍由各地抽調民兵組成,並按軍隊建制組編)。而民兵擔負著路基土石方、中小橋涵、短小隧道、擋牆護坡、施工便道、房屋建築、道渣、砂石用料等工程任務。雖然沒有現代化工程機械,但他們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和幹勁,徒手鋪出了柳州的鐵路樞紐(這裡沒有任何的誇張成分)。條件異常艱苦,施工機械特別差,基本上是靠人力。伙食也特別差,每餐送飯只要送一塊腐乳都是伙食超支,更多的時候喝鹽水。夏天要頂著三十八度以上的烈日勞作,一身的汗水可以讓人體比素描還要逼真。冬天要冒著嚴寒下水作業,經常加班加點,通宵達旦是常事,體能消耗過度的無法形容。部分同志因此病倒,有些同志工傷致殘,更有甚者長眠於枝柳線工地上。更多的年輕同志則是因參加枝柳線建設錯過了美好的青春年華,如今成了孤寡老人。

南寧柳州發展的血淚史,一個是廣西的長子,一個應該是才(財)子

《火車開到我侗鄉》,這是一首隨著枝柳鐵路的建成而流行開來的民歌,謳歌鐵路修到侗家山寨,從此侗家人告別“十里山路九道彎,這山難過那山澗”,結束與外界封閉隔絕的狀態。這首歌應該列為柳州人每天必唱的歌曲,讓他們牢記歷史,懂得感恩!

支柳同志徒手築起的湘黔、枝柳鐵路這兩條鐵路是20世紀70年代三線建設熱潮中的產物,在我國鐵路網中成為連接東西、溝通南北的重要通道,密切了柳州山區與區內外各地市和沿海城市以及工業發達地區的橫向經濟聯繫,極大促進了山區資源的開發、地方工業的發展和貿易的繁榮,改善了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促進了柳州城鄉的巨大變化。三線建設的決策就是在這樣緊張而複雜的國際形勢下確定的。當時,湘黔和枝柳鐵路被列為三線建設重點工程(如今年輕人也許不知道什麼叫“三線”。從戰略上講就是:我國沿海和邊疆為一線,介於中西部的中部地區為二線,離沿海和邊疆較遠的腹地稱為三線)。柳州,你才是真正的時代幸運兒(當時),你才是真正的舉全區之力建設起來的一座城市。

這還沒說完,還得說說柳州的工業史!

解放後廣西乃至中央為什麼都選擇柳州作為經濟發展的龍頭呢?因為柳州在解放前有一定的工業基礎。

抗日戰爭爆發後,部分沿海工廠內遷到柳州,柳州的工業得到進一步發展。1944年秋,日本軍隊侵佔柳州,一些企業倉促疏散,廠房和無法運走的設備被日軍破壞,柳州電廠成了廢墟,印刷業全部被毀壞。抗戰勝利後由於當時的軍政當局忙於內戰,社會動盪,物價飛漲,經濟崩潰,柳州工業步履艱難,工業發展的勢頭降到最低點。

柳州真正實現工業的突破性大發展是解放後的事,尤其是汽車、冶金、機械、化工等都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才在中央與區政府的支持下逐步形成的,特別是大躍進運動期間,中央在柳州規劃了新工業區,部署了十大重點建設項目:柳州鋼鐵廠,柳州熱電站,柳州空壓機廠,柳州化肥廠,柳州第二化工廠,柳北水廠,柳州微型汽車廠,柳州水泥廠,柳江造紙廠,以及由上海遷來的建築機械廠即今柳州工程機械廠。不久後,在備戰的思想下,再次從上海將針織廠,標準件廠等企業內遷來柳州。柳州同時在積極吸收內遷帶來的先進管理人技術的基礎上,建設了油漆廠,製藥廠和開關廠。至1960年,柳州市工業總產值已經超過三億元,全市人口增加到三十五萬。1966年,當時中國第一,世界第十三的先進方案的柳江大橋復建。大躍進是柳州的一個超常發展的時期,奠定了柳州的工業城市地位。一直到改革開放前,在計劃經濟的年代裡,得到了國家及全區之力支持的柳州初步形成了機械、冶金、汽車、建材、化工、紡織等工業組成的工業產業體系,形成了柳州工業長遠發展的基本框架。

2、 改革開放後,廣西的龍頭慢慢的從柳州變為南寧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沒有了國家與全區的大力支持後,斷了奶的柳州工業地位慢慢被削弱,後來不得不賣身以求生存。1981年,柳汽加入東風集團,2003年又進入東風與日產合資成立的東風有限公司;1994年,柳州特種汽車廠併入一汽集團;2001年,五菱加入上汽大家庭,次年又與通用聯姻;2008年,柳州運力也正式加入中國重汽集團。

在新世紀初,柳州五菱汽車有限責任公司當時的生產能力不足10萬輛,發展面臨資金、技術的嚴重製約。於是只能拱手相讓給上海汽車集團,還有賤賣給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但不管怎樣,人家來了,就讓五菱一躍成為年產60萬輛整車的大型企業,進入工業企業全國五百強,為今天成為中國產量第一的汽車單企奠定了基礎。2016年,上汽通用五菱成為中國首家年產銷突破200萬輛的車企。從2002年至今,十多年增長高達20倍,上汽通用五菱已從曾經的“西部小廠”成長為行業翹楚,領跑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可惜此時的成就不歸功於柳州了。有很多人說,歷史上先後把柳州定位為廣西的政治中心、工業中心與交通中心是錯誤的,這種實為舉全區之力建設柳州的戰略是失當的。

南寧柳州發展的血淚史,一個是廣西的長子,一個應該是才(財)子

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其說區府偏袒了南寧,倒不如說歷史,是上層及國家戰略都選擇了南寧作為龍頭城市。南寧在改革開發的幾十年確實得到了太多的政策支持與照顧,特別是廣西將鐵路局從柳州搬遷至南寧,對南寧的基礎設施投資帶來了超級多的貢獻,要致富先修路,南寧把最有利的條件先鋪好。因此南寧的經濟,南寧的城市規模得到了高速的發展,也確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南寧柳州發展的血淚史,一個是廣西的長子,一個應該是才(財)子

南寧作為廣西新的政治中心(之所以說“新”,是因為已經選擇過桂林、柳州,但實踐證明那兩個地方承擔不起這個重任)、教育文化中心、北部灣經濟區核心城市”、“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在歷史的呼喚中,臨危受命,充當“救火隊員”的角色,勇於擔當,肩負重託,重新發力,引領廣西向前衝。儘管如此,南寧交出了足以令人感到自豪的成績單,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驚歎了區府與中央!在前進的道路上,南寧沒有令人失望,她逐步體現出了中國通往東南亞的“黃金走廊”,也體現出了在中國的發展建設中重要的經濟地位和戰略地位。因此,國家又選擇了南寧,並把南寧定位為“一路一帶”戰略的重要節點城市以及南方的軍事重鎮之一(陸軍總部)。國家與區府對南寧的重新定位與選擇,是時代戰略的需要。南寧也正常定位了自身發展的方向,第三產業,服務業為中心。目前南寧作為國家與東盟外交的橋樑,在未來的發展中將會繼續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南寧的發展還會繼續壯大,能否輻射周邊的城市,帶動周邊的城市發展還是個未知數。在全區重點發展南寧為中心的時候,其他城市則無法得到太多的照顧了,或多或少犧牲了其他城市的發展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