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構建全方位監督新格局 把紀檢監察機關首要職責挺起來

4月2日,江蘇省履職記實信息平臺運用監督管理考核辦法(試行)經省紀委常委會省監委會討論通過,運用“執紀監督+互聯網”模式,利用信息化手段,省紀委對省管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黨委(黨組)履行主體責任情況實施全過程記實、零距離監督。

“監督是紀檢監察機關第一位的職責”,江蘇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省監委主任蔣卓慶表示,必須一體貫徹監督執紀問責和監督調查處置雙重職責,加強紀法貫通、法法銜接,構建黨統一指揮、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

江蘇省紀委省監委以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為契機,著力健全執紀監督體系、豐富監督舉措、拓寬監督功能,不斷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建立“1+5”工作機制,實現“專業化”監督

日前,江蘇省紀委向灌南縣、丹陽市、揚州市江都區委下達監督意見書,對其環保領域存在突出問題進行專責監督。

去年底,江蘇省紀委收到該省環保廳報送的2016年和2017年1—9月份全省環保監管情況報告,其中灌南縣、丹陽市、揚州市江都區環保問題比較突出,嚴重影響了居民群眾的生活環境。收到報告後,省紀委由黨風政風監督室牽頭主辦,第九、第十紀檢監察室分塊負責,專題研究問題,深入開展督查,向上述三個縣市區黨委提出推動落實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政治責任的監督意見。

行動迅速,握指成拳,這得益於該省紀委省監委建立的“執紀監督1+5”工作機制。“1”即省紀委省監委一個綜合部門,加強對執紀監督工作的整體規劃和協調指導,承擔指導推動、統計分析、調研評估等5項基本職能;“5”即第七至第十一紀檢監察室,集中精力對聯繫地區和單位的日常監督,重點圍繞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遵守和執行黨章黨規黨紀、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等9個方面重點內容,開展日常監督。

“中央把維護和淨化政治生態明確為紀檢監察機關新的職責定位,既要盯住‘關鍵少數’,也要管住‘絕大多數’。”江蘇省紀委省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負責人坦言,這就要求把更多力量、更多精力投入日常監督,構建一支專業化的監督力量。

在這之前,該省紀委省監委對黨風政風監督室的職能進行了拓展,承擔執紀監督指導協調推進工作,整合執紀監督室、派駐紀檢監察組力量,形成執紀監督工作合力。監察體制改革後,新設5個執紀監督室,其中2個聯繫省級機關、省屬國有企業和高校院所,3個聯繫設區市,集中精力,一心一意搞監督。

這樣的架構設計,旨在提高監督的專注程度和專業水平。“隨著執紀監督與執紀審查部門分設,雖然我們的聯繫單位大幅增加,但聯繫更加緊密、情況更加熟悉。”江蘇省紀委第七紀檢監察室主任陸野,雖說是個老紀檢,但也時常感到壓力不小,“必須專心搞監督,才能把問題搞透、把監督做實。”

出臺三個“30條”規定,凸顯“規範化”監督

在江蘇省屬高校中,南京師範大學是一座比較大的高等學府,僅辦學區域就有5處。“兩個獨立學院一直沒有配備專門的紀檢監督力量,校辦企業及二級法人單位的監管力量配備也不足。”南京師範大學黨委常委、紀委書記徐衛明介紹,校黨委換屆後,校紀委落實省紀委工作規定,提出要增配紀檢力量,得到校黨委支持,本學期開學後就已落實。

派駐機構和國企、高校紀委是做好執紀監督工作的重要力量。“在調研中發現,有部分單位紀委‘三轉’尚未到位,還存在力量配備不足、管理激勵機制不到位等突出問題”。江蘇省紀委副書記、省監委副主任王立平表示,必須從制度上進行規範,相繼出臺派駐機構工作規定、省屬高校紀委工作規定、省屬本科院校紀委工作規定三個30條“軍規”,就是為了明確職責定位,規範工作運行,完善工作機制,加強工作考核,真正讓監督有效管用。

“‘30條’讓監督有章可循”,剛剛交流到江蘇國信集團的紀委書記鄒允祥表示,“底氣更足了,力量更強了”。

如今,江蘇省級層面形成“委機關執紀監督部門+35家派駐機構+30家省屬國有企業紀委+80家省屬高校紀委”的工作網絡,並強化不同部門、前後環節的相互制約與監督,確保執紀監督工作始終在制度的軌道上運行。

瞄準風險點精準施策,實施“嵌入式”監督

4月2日上午,中海石油氣電集團郭淑霞在登錄江蘇環評審批信息登記系統發現,該公司在江蘇濱海LNG配套輸氣管線項目環評審批結果已實時上傳,不能進行更改。現在,實時上傳環評審批結果信息在該省環保系統已成為常態。

“提升監督效果,必須找準監督工作的切入點。”江蘇省紀委常委、省監委委員陳志揚說,我們充分發揮派駐紀檢監察組的“哨兵”和“探頭”作用,從所在單位職能職責和內部運轉中掌握第一手資料,瞄準被監督單位的要害崗位和關鍵環節,從駐在部門權力運行的特點規律中發現問題,將監督嵌入到事前醞釀、事中討論、事後執行全過程,做到精準發現、精準施策、精準解決。

去年,江蘇省紀委案例綜合分析中心在剖析典型案例時發現,在環保系統發生的一系列腐敗案件,暴露了環保系統在黨風廉政建設方面存在不少突出問題和制度漏洞。“以環評為例,有的環評機構與審批部門之間存在利益輸送現象,環評結果沒有實時上傳公開,可以更改數據,存在尋租空間”,該省環保部門紀檢組負責同志表示。

開展嵌入式監督,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江蘇省紀委通過典型案例分析,結合駐省環保廳紀檢組監督中掌握的情況,認為省環保廳黨組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存在薄弱環節,向其下達監督意見書,督促其舉一反三查找問題,制定整改方案,並在兩個月內整改到位。

“我們認真落實省紀委監督意見書針對環評工作有關要求,主動完善制度,建立省市縣三級環評審批信息實時聯網報送系統,公佈環評機構及環評工程師相關信息、環評文件全本、技術評估意見、項目批文等,實現環評數據實時上傳公開,在一定程度上堵塞了腐敗漏洞。”該省環保部門有關負責同志表示。

實現三個“全覆蓋”,消除監督“盲區”和“死角”

江蘇省鹽城市鎮村共有31萬名黨員,佔全市黨員總數的63.5%。面對村(居)幹部違紀率和鎮村幹部信訪舉報量“兩個居高不下”的突出問題,該市探索市級巡察向基層延伸,做到巡察對象下沉一級、整改責任上調一級。

今年初,首輪巡察由市委巡察組對4個鎮黨委開展巡察,縣委巡察組進駐4個鎮的16個村(居)黨組織。“市縣聯動巡察的鎮村,都是信訪反映較多、矛盾相對集中的地方。”鹽城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市監委主任王小紅介紹,巡察發現突出問題168個、問題線索33條。

深化改革、合署辦公,江蘇已形成巡視、派駐、監察“三個全覆蓋”的監督格局,打通對公權力監督的“最後一公里”,建立起發現問題、糾正偏差、懲治腐敗的有效機制。

“巡視、派駐、監察全面覆蓋、同向發力,既是‘形’的重塑,更是‘神’的重鑄。”江蘇省紀委省監委組織部副部長成竹表示,隨著省市縣三級監委順利履職,江蘇正在開展縣級監委向鄉鎮(街道)派出監察機構、監察專員試點工作,今年上半年在各設區市分別選擇若干個縣(市、區)試點,下半年在全省面上推開,明確相關主體間的責任邊界,賦予必要的監察權限,進一步強化基層紀檢監察工作力量,確保公權力為廣大群眾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