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唱大戲,臺下觀眾寥寥無幾,對於這個問題你怎麼看?

笑笑就過去了LSD

說起來這事,挺讓人遺憾的。曾經,不管是在饑荒年代,還是戰亂頻仍時。戲劇,都不曾停下前進創新的腳步。一代一代戲劇人的精彩表演給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送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和無限的精神愉悅。並由此讓目不識丁的人們領悟了為人處世的種種道理。



記得小時候,每到農閒季節,大人孩子都盼望著劇團進村裡唱大戲。曾經,河南多少有名望的戲劇大師,表演藝術家都曾經蒞臨過我們那裡,把精湛的聲腔藝術留在了窮鄉僻壤。讓喜愛戲劇的父老鄉親們念念不忘了好多年。

比如,豫劇界的大師常香玉,唐喜成。牛得草, 馬金鳳,崔蘭田,桑振君,等等。越調大師申鳳梅,毛愛蓮;曲劇大師張新芳,海連池等等太多了。都記不得了。還有道情,四平調等少數劇種的藝術家也都來我們這裡演出過。現在想想,那時候能有幸觀看大師們親自表演的經典劇目,真是一種幸福呀。



反觀現在。記得去年路過一個鄉鎮,可能是一個超市開業吧。請來一個劇團唱戲。也許那天有點冷,或是別的原因。偌大的場地上空空蕩蕩一個觀眾也沒有。只有演員們在舞臺上賣力的表演。想想小時候熱鬧的舞臺,再看看如今的情景。難道,中國優秀的戲劇傳統文化就這樣逐漸沒落了嗎?

還有,前幾天看央視一檔訪談欄目。有一個戲劇界的老師說的一段話發人深省。她說:“過去,都是窮人唱戲,為了活命,現在,都是有錢人家的孩子在學戲。”這段話到底表達的是一種無奈還是感慨?只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戲劇發展到今天,之所以被廣大群眾邊緣化,尤其是地方劇團,生存更加艱難。自有其社會和人們自身的方方面面的原因。但是,無論如何,由多少代戲劇界的老前輩嘔心瀝血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不應該變成今天的這個樣子。因為,不是人們不需要戲劇。是人們希望戲劇有更廣闊的天地!再者,電視上看到的表演和身臨其境觀看的演出,身心的感受完全是不同的!



我們的戲劇如何革新與繼承。還有很遠的路要走!珍重,表演戲劇的人們。珍重,熱愛戲劇的人們。舞臺很小,戲劇很大!

我是今夕月映。堅守一種信念,堅持一份純真。歡迎共敘農業,農村,農民的話題。


今夕月映

現在在農村唱大戲,臺下的觀眾卻寥寥無幾,很多農村都會遇到的現象。這種現象是如何造成的呢?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下面我來講解下自己個人的見解。

1、農村裡人員的減少。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發展,農村裡多人都外出打工,有些家庭基本上都沒有一個人留在農村。村裡人員的減少,導致觀看的人數也相應的減少。


2、環境因素限制。農村裡唱大戲基本都是在室外,有時候在空地搭個臺子,有些條件好一點的在祠堂裡搭個專業的戲臺。演出的環境並不是那麼舒適,夏天太陽曬,冬天北風颳,對觀眾觀看的熱情也是有影響的。

3、文化的認同感降低。因為西洋文化的入侵,與大眾娛樂脫軌,在年輕人潛意識裡,他們的中國文化認同感已經變低。人們對唱大戲的這種娛樂形式已經漸漸淡去了,對一些年輕人來說唱大戲平常接觸很少,類似於接受新事物一樣,人們對未知事物及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低,以至於年輕人缺乏對觀看大戲的熱愛。


4、娛樂形式的多元化。現在娛樂形式多元化,看電視、看電腦、唱卡拉OK、跳舞等,人們不僅作為觀眾觀看,還參與其中。而大戲演來演去就這麼幾種劇本,很少有新的創作題材


5、觀眾年齡的侷限。
現在看大戲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但是老年人現在因為一些身體原因,無法來到臺下看大戲,而年輕人聽不懂又不喜歡看。我記得小時候我的父母曾帶我去看大戲,我聽不懂他們唱什麼,又沒耐心聽他們唱,吵著不看,要回家,還問我父母:“為什麼很簡單的一句話,他們要唱老半天呢?”,父母看得有滋有味。正是年齡的侷限,文化理念的不同,所以導致看戲的人越來越少。

以上幾種原因造成了在農村唱大戲,臺下觀眾寥寥無幾的現象。所以如何發揚傳統文化方面,需要我們各界人士做出不懈的努力,讓大家喜歡上大戲,熱愛大戲,傳揚大戲。


福福福755

小時候,十里八村不管哪個村唱大戲,也不管路遠不遠,幾個小夥伴吃完飯就你找我,我找他,聚在一起走著去看大戲。可能只有爺爺奶奶輩的能聽懂在唱什麼,小孩子完全不懂在唱什麼。今年過年我們村子唱大戲,根本就沒有多少人看,冷冷清清。現在看大戲的觀眾寥寥無幾,我總結是以下幾個原因。


1.現在業餘生活豐富。以前幾乎沒有業餘生活,家裡有電視的寥寥無幾,大家吃完飯就無事可做,我媽經常說他們小時候晚上不管哪個村子有電影都會去看,因為晚上太無聊,好不容易有點事情來打發無聊的時間,肯定會去湊熱鬧。但是現在家裡電視電腦,大人孩子都捧著手機看電視看動畫片,唱大戲的吸引力肯定沒有手機電視大,現在看大戲的一般都是老人。

2.工作繁忙。以前農村幾乎沒有上班族,大多數都是白天干農活晚上沒事做。現在農村上班的人數高達百分之七十,很多人下班回家做完飯吃完飯七八點鐘,洗洗涮涮就該睡覺了。白天還要忙著去上班掙錢,更沒有時間去看大戲。



3.節目太單一,沒有吸引力。現在對於戲曲這一古老的表演形式重視度低,也不會去創新,所以年輕人根本不感興趣,只有老人會去懷念。就比如我奶奶,在家裡看電視除了新聞聯播就是戲曲節目,但是我家除了我爺爺能陪奶奶看戲外其他人都會嫌棄戲曲太吵。


小時候其實也看不懂,但是會被戲臺外的零食所吸引,現在農村超市裡的零食種類很多,現在這小孩子隨時隨刻都可以吃到想吃的,這可能也是看戲的人越來越少的原因吧。


農人馬小妞

筆者對農村唱大戲這話題一直比較關注,很樂意就這話題發表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農村業餘生活日益豐富多彩,群眾的娛樂活動日趨多元化。早些年有電視,現在有手機,尤其是村裡的年輕人,更喜歡這些貼近時代,信息化強的業餘娛樂方式。再者,現在生活條件提高了,家家戶戶買了小車,現在正興起鄉村旅遊,逢年過節,年輕人更喜歡開車外出到周邊的景點旅遊,人們茶餘飯後不再主要聚集在村頭曬穀場上看大戲的傳統方式。這些時代變化使得傳統的曲藝大戲的觀眾變少,看大戲的人基本上都是村裡的老人和一些鐵桿粉絲。

二,農村大戲劇團不創新節目少,由於從事大戲編劇的人少,加上人們對大戲這些傳統曲藝興趣減少,因此這些傳統的大戲節目內容陳舊,不能夠及時根據時代脈搏推出新作品,新作、佳作少,因此造成觀眾越來越少。

三,演員後繼無人。現在的年輕人個性、興趣愛好都比較少喜歡傳統的曲藝,他們的娛樂更喜歡現代化的方式,更喜歡彰顯個性的活動,而不願意學習這些傳統的曲藝,這造成現在很多的地方大戲劇團演員基本上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級,演員的老齡化又從另一方面影響了一個劇團的創作力和吸引力,因此沒有缺乏年輕人喜歡,導致傳統大戲的沒落。

四,最後,筆者呼籲,大戲屬於本地一種傳統文化,很多作品都十分優秀,應該弘揚下去,這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戲曲工作者要不斷推陳出新,不斷結合時代發展,多創作,多出新品佳品,這樣才能吸引跟多的觀眾。政府部門大力宣傳,挖掘這些傳統曲藝節目的亮點,加大資金投入,幫助這些傳統曲藝重振雄風。筆者注意到,現在很多地方將本地優秀的大戲曲目列入各級政府的非遺項目,很多地方重新興起唱大戲,這些都是很好的現象。


愚人跳農門

關於這個問題也許不同的地方習俗也有不同吧。我是住在張家口市的一個縣城裡,土生土長的80後農村人,雖現在不住農村,但父輩還在農村務農,並且我經常回家幫助幹活,所以我就從我熟悉的農村談這個話題吧。

首選是能聽懂戲曲的人相對少了很多。孩提時,我們跟著大人去看戲,只要知道附近村哪裡有戲看,便早早就去了佔好位置,大人們為了看戲而去,我們是為了紅花熱鬧而且,根本聽不懂。不是有首歌《說唱臉譜》,他就很好的說明了,年輕人很少能聽懂戲曲了。


其次是能聽懂戲曲的人現在多為老一輩人了,因為年老而行動不是很方便了,稍遠一點的地方他們是不會選擇去的。這是很現實的事,村裡多為空巢老人,除了種地和看好孩子以外,很少有精力去做些什麼,況且本來一人去看戲就不容易了,有時還照顧孩子就不想去折騰了。


再則,現在生活條件相當我們小時候已經好了不少。我們孩時家裡有電視還是比較少的,人們沒有多的娛樂項目,看看戲曲熱鬧熱鬧。現在人人家裡基本都有線電視了,看個戲曲頻道以不是難事。再加上以前人們有的DVD,還保留著光盤,或現在還能買到光盤。也就減少了人們外出看戲的慾望。而且還方便。


最後就是戲曲文化吸引力對於農村人們不是很高。現在喜歡戲曲的人們明顯沒有喜好舞蹈或唱歌的人多。而且現代年輕人只有為數不多的特別喜歡的或學習戲曲的會去看看。


大家覺的還有什麼原因呢,歡迎一起討論。


迷茫的而立之年280

戲劇,對我來講,有一種抹不掉情懷。始終忘不掉五六十年代的廟會,一遇唱戲,摩肩接踵,人頭攢動,禮炮震天動地,喝彩響徹雲霄,其熱鬧場面,很像北京春節期間古廟會的景象。

我們村地處忻(忻州市)崞(原平市)兩市交界,周邊有四大廟會,從農曆三月十七開始,每隔十天一個廟會,三月二十七、四月初七、四月十七。我們村的廟會從十七開始到二十結束,會期四天。

一遇廟會,互相攀比,好戲連臺,名角薈萃。十二紅(真名:劉保山,鬚生,後為張家口晉劇一團團長)、五月鮮(劉明山,旦角)。水上飄(包頭市晉劇團團長,青衣)、九歲紅(鬚生,以演悲情戲,曳頭上的長髮見長)捨命紅(鬚生)筱玉鳳(原平市晉劇團團長,晉劇筱派藝人傳承者,旦角,青衣,鬚生均在行)還有十三旦,七歲紅等⋯⋯,連魯迅先生在北平叫過好的毛毛旦,也曾在廟會演出。

往往名角一登臺,幾千人的廣場,頓時鴉雀無聲。一次【水上飄】在永興演出《殺樓》,飾演閆婆惜,出場後繞場三圈,其臺步之輕盈,真如水鳥水上仙飄。全場四五千人,啞然無聲,待其"嗖"一下,跳在桌面上,盤腿而坐後,全場暴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哈彩聲。



八九十年代,在城裡工作,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二前後十天廟會(亦稱物資交流大會),老一代名角王愛愛(青衣)、郭彩萍(小生)、武忠(鬚生)還登臺,雖然不再轟轟烈烈,但是中老年人還能撐得住場面。

這幾年每逢村裡廟會,我總要專程從北京回村一趟,名角的衰微,舊廟折毀,新廟式微,不過㘯面還是比估計的好一點,老年人坐場看戲,青年人看熱鬧,也還熱熱鬧鬧,總能見見舊人,過過"廟會的"戲癮"吧!


李彬文

一.空村太多

因為土地收入不高,有的家庭把土地承包出去了,他們憑藉每年的那點租金是不能夠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的,所以很多年輕人選擇出去打工,村裡的大部分人都走完了,剩下的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他們數量上也不能,而且還要在家裡忙,根本就很少有時間出去看大戲。


二.生活質量的變化

以前家庭娛樂條件單一,只能是在自己家裡看電視或者出去村裡走走,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幾乎每家每戶都有了網絡,手機是每個必須都有的,大家更多的是願意待在自己家裡,聊聊天,玩玩手機,只要有手機,就可以看盡天下事,再也不用擔心了。

三.看不懂,沒興趣

只有我們對一件事情感興趣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去做好它,沒有興趣我們是不願意去做的。很多人看不懂,聽不懂,所以他們也就懶得去捧場了。


轉校生315



對這個問題我覺得要分開看,農村唱大戲臺下觀眾為什麼少?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1.演出地區的人員分散,不夠密集。2.演出的團體演出質量不高,在現在這個網絡高度發達的今天。網絡已經普及到了社會的每個角落,通過網絡大家已經能看到演出質量很高的團體演出。對名人名角有一定的認識,一些業餘團體對演出質量要求不高吊不起觀眾的胃口也是正常!通過正常渠道瞭解經常活躍在基層演出的正規團體舞臺下的觀眾從來都是水洩不通的。我曾經不止一次到鄉下去看過禹州市豫劇團的演出,每次都是人滿為患!另外由周少軍帶領的海宣池曲劇團,王紅麗帶團的小皇后豫劇團等都是每到一處必須人山人海。所以,活躍在農村市場演出的一些基層團體亟待提高自身的演出水平是當務之急!



豫劇唐派

成長於農村,對於戲曲也算是一種愛好吧,基本常見的劇目都聽過,或是知曉講的什麼故事!曲劇、豫劇、越調、四平調、大平調、大弦戲、樂腔、道情、黃梅戲等皆有所賞析!關於題主所說的問題,我認為從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好事!

一般而言,凡是當地經濟等條件比較好的,農村唱戲聽者較少;凡是農村當地經濟條件較差的,唱戲聽戲的較多!

我小時,豫北農村古會唱戲,聽者雲集,觀眾眾多,而今聽者很少,甚至聽唱的沒有唱戲的多!

但現在豫南唱戲和聽戲的就如同豫北上世紀的九十年代,試看豫南二十年後,農村唱戲聽戲的會很少!

經濟條件等好了,人們工作的機會多了,就沒有時間聽戲,經濟條件好了,人們的追求就多了,愛好就多了,聽戲的自然就少!

戲曲走向沒落,是時代發展之趨勢,但也不會消亡,它是眾多曲藝等文化中一朵奇葩,定會長久留存,雖然我也盼戲曲繁榮,但戲曲的不繁榮是發展趨勢,所以盡人事,歡樂人生即可!

本回答不涉及其他問題,至於所說豫北和豫南,也並沒有厚此薄彼,僅是一個觀點,可能不當,諸位見諒!


水粒一滴

1.現如今豐富人們娛樂生活的項目設施多了,比如手機,電腦,電視等,

2.農村年輕青壯年外出打工,村裡剩餘人口本來就不多,

3.部分劇團沒有創新,年年都是老一套,就那幾出戏年年唱,觀眾都聽膩歪了,

4.劇團演員演出水平不足,不能吸引觀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