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鄙視鏈之下,買房置業的終極抉擇

在城市鄙视链之下,买房置业的终极抉择

1

不知從何時起,每個領域似乎都存在著一個“鄙視鏈”,比如,學校鄙視鏈、電影鄙視鏈、遊戲鄙視鏈,甚至連發個朋友圈,都隱含鄙視鏈。

總之,或許你在前一秒才找到優越感,下一秒就可能跌落在白眼裡。

但眾多鄙視鏈中,最令人瞠目結舌的,還是——相親鄙視鏈。

而且這種鄙視隨處可見,也許是在北京的中山公園,也許是在上海的人民公園,又或許是在廣州的天河公園。

反正在這些地方,相親者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明碼標價,“有本地戶口和房子”成了標配,沒有就難以立足。

在城市鄙视链之下,买房置业的终极抉择

籍貫、戶口、房產、學歷……說到底,相親鄙視鏈也是階級鄙視鏈、城市鄙視鏈。

2

中國有660多個城市,在城市化進程不斷髮展的時代,城市的鄙視鏈也在隨時發生變化。

行政級別鄙視鏈。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的政治級別從上往下是:

直轄市>副省級城市>非副省級省會城市>普通地級市。

在普通地級市下面還有一些縣級市,一般我們口中的“城市”是指地級市及其以上城市,而縣級市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十八線”。

高政治級別的城市會享有一系列資源配置便利。被賦予高政治級別的城市發展速度往往更快,在一個區域內的重要性隨著時間推移也會逐漸提升。

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四大直轄市在行政級別上都一樣。

但是,北京作為國家首都,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明顯是老大,處於鄙視鏈頂端。

在城市鄙视链之下,买房置业的终极抉择

GDP鄙視鏈。

我們來看一份榜單:

在城市鄙视链之下,买房置业的终极抉择

2017年,上海是唯一一個GDP破3萬億的城市,作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上海坐擁的資源不用多說,其他城市暫時是代替不了的。

北深廣都是“兩萬億俱樂部”成員,而且深圳首超廣州,足見深圳的經濟活力驚人。

重慶、天津、蘇州、成都、武漢、杭州等一批強二線城市也紛紛進入了“萬億俱樂部”,未來可期。

總體,在GDP的鄙視鏈上,上海處於頂端。

城市商業魅力鄙視鏈。

城市商業魅力指標體系不僅僅是GDP,還包括了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五大指標。

在城市鄙视链之下,买房置业的终极抉择
在城市鄙视链之下,买房置业的终极抉择

鄙視鏈的頂端還是上海。

北上廣深這四個一線城市未來的定位都是成為超級城市,比肩紐約、倫敦,聽著就很牛逼有沒有。

在新一線中,成都佔住了老大的位置,杭州、重慶、武漢緊隨其後。

一大波強二線城市正在崛起,“搶人大戰”也在火熱進行中,這批“強二線”要成為新一線的勢頭很猛。

其中杭州、蘇州、武漢、成都、重慶尤其不可忽視。

這一輪鄙視鏈,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強二線城市

但想必在四個一線城市中,很多朋友最想買深圳,一張深圳4月的房價地圖就會讓很多朋友望而卻步。

由於統計口徑有別,真實房價需“房價地圖的數字乘以1.3倍”,而且這只是均價哦,如果你想挑到滿意的房子,至少是房價地圖的數字乘以1.5倍。

之前在深圳調研,看過20萬/㎡的深圳後海豪宅,我的感覺就是,這個城市最貴的豪宅一定不是以這個城市的收入水平來決定的,而是站在這個城市最頂層的權力和富裕階層,而且也不一定純粹是這個城市的,越有前景的城市越多外地來買房。

例如,很多買深圳房的是香港人,即使是深圳20萬/㎡的豪宅,在香港人眼裡,還是便宜,所以房價自動用錢為這個城市篩選了居民,篩選了值得留下來的人。

這一點,有機會會在以後的文章和大家詳聊。

總之,對於很多人來說,北上深是買不起和買不到的了,均價都是5萬以上,手上沒幾百萬現金,你別告訴我你要去看房。

廣州,廈門,三亞等城市是買得起但買不到,均價在3萬以上,但是限購呀。

武漢、天津、重慶、西安等等這些強二線城市應該就是你目前為止買得起還買得到的。

三四線城市是買得起但不想買,這些城市因為“棚改”、去庫存化,導致了房價上漲,但這種上漲是沒有實際紅利支撐的,風險很大。

總的就是:

買不起也買不到>買得起但買不到>買得起也買得到>買得起不想買

4

但買得起房的也先別偷笑,買房也有鄙視鏈呢~

有房無貸>有房有貸>無房無貸。

此外,房子還分三六九等。比如在北京:

城六區>郊區房,城北>城南,環數低>環數高,學區房>非學區房,住樓房>平房,三居室>兩居室……

--------------------------------

在城市鄙視鏈之下,買房置業的終極抉擇:能買一線,絕不買二線;能買市區絕不買郊區,要站在鄙視鏈的頂端買房。

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

雖然這些鄙視鏈條看起來很可笑,但也是當今社會下資源分配不均勻、城市分化、貧富不均、心裡不平衡以及“生而不平等”等因素長久以來佔據人們生活所產生的必然結果。

由於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消費結構具有有效需求的過度集中、需求強度與購買力層次明顯脫節的特殊性,進一步擴大了不同收入階層在財富創造和財富積累上的差距。

這是典型的“馬太效應”: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當“馬太效應”體現在房價飛漲的市場環境中,房價和財富互為推手、彼此促進,因而,飛漲的房價已經成為中國國民財富結構兩極分化的最重要的催化劑。

房地產的財富效應不僅加大著高檔住房家庭、普通住房家庭與無住房家庭之間的貧富差距,也會將這種財富積累一棒接一棒地繼續“傳遞”下去,

從而造成“代際之間”的不公平。

這樣“富二代”就可能不斷地演化,變成“富三代”、“富四代”……而那些無力支付住房沉重壓力的就可能變成“窮二代”、“窮三代”……

城市分化,如何挑到最適合自己的城市和房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