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做心理測試的人都是一些什麼性格的人呢?

missja

隨著網絡科技的發展,日常生活中已經遍佈了網絡,而這也使得更多的孩子更早地更多地去接觸到網絡。題主提到的“心理測試”可以說基本都是通過網絡傳播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吸引著這麼多人去做這些“心理測試”呢?

首先,網上有很多的“心理測試”,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許多,比如更加好玩了,更多普遍了

除此之外,許多心理測試的測試結果普遍讓測試者認為測試很準。這是因為許多測試結果都會採用一些較為籠統的描述、較為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等,故而會讓絕大多數測試者相信這個測試結果是想法準確的。而這也就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侖·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稱為“巴納姆效應”。

所謂的“巴納姆效應”,又稱為福勒效應,星相效應,當人們用一些較為普通的,含糊不清的,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並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

再者,就是當這些心理測試較為好玩,或是測試者認為較為準確的話,也往往會將其傳播,比如現在有很多做測試的小程序,為了積攢流量,就會將其做得好玩,甚至是引導轉發分享。而如果當自己的朋友圈都在分享同一個測試的時候,許多人也會出於對自己描述的好奇或是

跟隨大眾的心理,而進行測試,並與其他人一起討論調侃等等。


總而言之,愛做心理測試並不能說明一個人的性格如何,只能說,有些人是出於好玩;有些人是出於對自己的模糊認識,無法客觀認識自己,需要通過一些描述來讓自己清晰;還有一些人就是從眾心理較為嚴重。但無論如何,市場上的許多心理測試,雖然標榜著“心理”,但其實並不是那麼地具有參考性。

以上。祝生活愉快!

以上內容為【每日談心·鄭燕雲】原創,轉載請聯繫。


每日談心

不僅僅是周圍的許多孩子愛做心理測試,很多成人也喜歡,朋友圈裡隨處可見各個年齡層的人做的各種娛樂性心理測試的結果展示。
我們人想要認識自己,而認識自己又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需要付出非常高昂的代價,這代價包括漫長歲月的等待、大量金錢的付出,以及難以計量的身心的損耗。現在,有一個免費或者價格低到相當於免費的機會,讓我們可以只花幾十分鐘,甚至只要花幾分鐘,稍微地動一動腦子,就可以多認識百分之一的自己。這不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嗎?當然不能錯過了。於是,我們去做各種各樣的智力測試,興奮於“哇,我的智力竟然可以媲美愛因斯坦!”;我們去做各種各樣的人格測試,激動於“哇,我是天生的領導者,連人格測試也知道!”;我們去做各種各樣的壓力測試,驚呼於“哇,原來我承受的壓力已經超過了百分之九十的人!”;我們去做各種各樣的心理年齡測試,沾沾自喜於“看看看,人家心裡還是個懷有赤子之心的完美寶寶呢!”……
愛做心理測試的人,首先是愛自己的人,對自己感興趣的人,想要更多瞭解自己的人。其次,寄太多期望於通過心理測試來了解自己,從側面也顯示出測試者心智能力的相對不夠成熟。當然,有一些人做心理測試,只是為了娛樂消遣或者好奇或者跟風或者無聊,並不熱衷於跟測試結果較真,這種就另當別論。最後,愛做心理測試的人還可能是在研究測試、利用測試、開發測試也說不定。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趙咪咪


暖心理

愛做心理測試的人都是一些什麼性格的人呢?我不知道ta們是什麼性格,反正我是感覺無聊無趣沒什麼意思,就玩一下心理測試,還有一定的好奇因素,因為每次測試都不知道是自己是什麼說明 ,覺得挺好玩,挺有趣的,所以我就挺愛心理測試的。我心理測試,有的很準,有的也不算太準。反正我就拿一種玩的態度,和好奇的態度。覺得每一次心理測試都像一場冒險似的,不知道前方是什麼?所以我一般喜歡心理測試,反正閒著也是閒著。

以上只是個人看法,不喜勿噴,謝謝


李寺酒

愛做心理測試的人大多數比較孤獨,或者是想了解自己,出於好奇心,想要知道自己屬於哪種類型。

他們大多數知道這種測試僅僅是玩玩,不太準,但是就是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想法,就是要試一試。

這就像是比較喜歡研究星座的人,自己屬於哪種星座,瞭解這個星座又有怎樣的性格,是否與自己的性格相符。

大多數人會因為這種性格與自己很像,從而影響到自己的心情,有好有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