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看古裝劇的你是否知道“朕”這一稱呼何時開始的?

每天看古裝劇的你是否知道“朕”這一稱呼何時開始的?

朕,zhèn,從舟從灷(zhuàn)。本義為舟縫。另引申為跡象、徵兆。凡言朕兆者,謂其幾甚微,如舟之縫,如龜殼之裂紋也。根據漢許慎說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兩塊木板間隙。以其極為細小譬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義

朕在先秦時期是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秦朝以後專作皇帝自稱,商、周天子卻多自稱予一人。

每天看古裝劇的你是否知道“朕”這一稱呼何時開始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嚴格來說,除非僭越或者中國處於分裂時期,否則東亞漢文化圈只有一個皇帝--中國天子,只有一人能自稱“朕”。

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穀”、“寡人”,隨著秦朝建立,秦王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流傳至辛亥革命中國帝制終結。

“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稱。例如東漢末年,群雄爭霸,割據局面出現,曹操雖然也是魏的君主(魏王),但漢獻帝仍然在位(漢朝名存實亡),掌握朝廷大權的魏王曹操也只自稱“孤”或“本王”,沒有自稱“朕”,因為他沒有稱帝;而毫無實權的漢獻帝卻可自稱“朕”,因為漢獻帝是皇帝。

每天看古裝劇的你是否知道“朕”這一稱呼何時開始的?

《史記•李斯列傳》:初,趙高為郎中令,所殺及報私怨眾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毀惡之,乃說二世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

也有傳聞說:“朕”通“政”。“政”乃秦王自稱。後改為朕。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朕”,說:“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但是,這裡要做兩點說明:

第一,“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代並不等於後世的“餘”、“吾”、“我”之類的第一人稱代詞。正像顧頡剛、劉起紆兩位先生在《〈尚書•湯誓〉校釋譯論》指出的那樣:“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單數第一人稱領格(所有格),即‘我的’。”如:《尚書•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澤的官員。”《大盂鼎》(金文):“勿廢朕令”。意思是:“不要拋棄我的訓令。”《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

每天看古裝劇的你是否知道“朕”這一稱呼何時開始的?

或許有人說,《尚書•湯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會說話不算數”。許慎《說文•舟部》釋“朕”:“我也”。這些不都證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後世的“餘”、“吾”、“我”嗎?我們認為,今本《尚書•湯誓》已非原汁,難免被後人摻假。秦火以後,僅憑西漢儒家學者伏生口授,打上漢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許慎是東漢人,他對先秦詞義的理解就更難確切了。

每天看古裝劇的你是否知道“朕”這一稱呼何時開始的?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開始為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稱“朕”。例如《後漢書•和殤帝紀》:“皇太后詔曰:‘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這種情況在帝國專制政體早期“朕”作為皇帝專有名詞尚未具有高度權威時短暫存在過,但是後來再無任何皇太后,太后自稱為“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