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是宋代文化成就了杜甫?

河北解放

著名文學家余光中先生曾說:“杜甫其實在唐朝並不出名,真正出名是在北宋。”

事實上,在杜甫所生活的年代,他的詩並沒有被特別推崇,甚至算不到頂尖詩人行列,杜甫經歷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三朝,唐玄宗天寶三年即744年編選的三卷本《國秀集》,收錄作者88人,收詩220首,杜甫甚至李白都無一首入選,而與李白同歲的王維,則入選了7首。而755年至965年之間,唐人所選編的六部唐詩集,只有兩種選了李白杜甫的詩。李白的詩地位還高一點,曾與裴旻劍舞、張旭草書一起被唐文宗御封為“三絕”,當然這也與皇帝的個人喜好有關。

杜甫的詩受到重視,那是他死後數十年的事了。第一個推崇杜甫詩的人是元稹,杜甫遺體歸葬河南時,他還曾經參與,還親自為杜甫撰寫墓誌銘。元稹甚至認為杜甫的詩超過李白,元稹之所以如此推崇杜甫,主要是為他的新樂府運動鋪路。白居易對杜甫也比較推崇,他認為杜詩的格律工緻,過於李詩。韓愈是中唐的文壇首席,他曾有詩“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韓愈好友張籍對杜甫也是推崇備至,有一次,張籍把杜甫一篇詩燒成灰燼後,拌入蜂蜜,小口小口地喝完後,大為滿足,說道:“令吾肝腸從此改易。”其實在整個唐代,已有部分詩人開始重視杜甫的詩,認識到它的價值,但這還只是侷限於個別詩人,整個詩壇對杜詩的重視程度並不高。

而到了宋朝,杜甫就被幾乎每一位文人推崇備至,從歐陽修開始,蘇軾、黃庭堅、王安石等詩壇大家無一不推崇杜詩,普通人都以不知杜甫為恥。在整個宋代,文人們對杜甫的尊敬,不是個案,而是整座詩壇的共識。南宋葉適說:“自從慶曆、嘉祐以來,天下士人都以杜甫為師。”兩宋最具影響力的詩派——江西詩派,就以杜甫為“一祖三宗”之“祖”。

為什麼杜甫的詩在唐代評價不高,到了宋代卻被推崇備至呢?這與唐宋兩朝文人的思想心態有著很大關係。唐宋之間雖然只隔了五十多年,但文人風氣、心態卻截然不同。唐朝文人比較自我,心態上兼容幷包,為官、隱逸、情愛都是人生追求。而到了宋代就不一樣了,皇權更為集中,要求士大夫們忠君、仁愛,儒家的一套成為唯一的主流,宋代理學講求“內聖”“正心誠意”,即是內省和反思。於是李白式的放蕩不羈、個性鮮明的風格受到打壓,杜甫符合儒家要求的憂國憂民的詩成為榜樣,其思想境界符合當時的主流,同時才華橫溢、用詞精煉,是可以參酌、學習的對象,不像李白的詩渾然天成,不好模仿,所以宋代文人便將李詩放在一邊,轉而學習杜詩了。


作家桑妮

杜甫是唐朝眾多詩人中的一位,雖然成就最大,但在當時名聲並不是很大。

現在說李杜是大唐的雙子星座,但李白在唐文宗時被封為三絕之一,這是有明文的。杜甫呢,如果沒有宋人的推崇,他可能就被淹沒掉了,這個推動他的人,那是王安石。

唐朝杜甫的詩,柳公權的字,韓愈的文章之所以被推崇為後世作文寫詩寫字的標準,是因為宋朝的時候,需要這樣一個標準,他們幾個確實有這樣的實力。但這種實力,是後人發掘出來的,在當時沒有得到公認。


傅船山

我只能談談粗淺的看法。

我們知道,詩歌到了唐代,可說發展到了一個頂峰,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和杜甫為代表的現實主義成了雙峰並峙的局面。但是杜甫遭受安史之亂,對現實黑暗極其不滿,他的詩歌很多都反應出人民的苦難和統治集團的腐朽,被稱為“詩史”。到了北宋王朝,統治者為了為了緩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維持龐大的國家統治機器,加重對農民抽血吸脂,不顧老百姓死活,那些御用文人粉飾太平,實際上國家暗藏危機。文學上也延續了晚唐五代的頹風。北宋初期 柳開,王禹偁有意繼承杜甫等人的傳統,糾正文藝上的頹風。詩歌向杜甫學習。把詩歌引向現實主義的道路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