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三度法則:當心惰性,偉大是熬出來的,能力是累積出來的!

馬化騰三度法則:當心惰性,偉大是熬出來的,能力是累積出來的!

一、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對你造成傷害的,並不是你不理解的東西,而是你所理解的東西,並不像你理解的那樣。其實戰略也是如此。

有人說,沒有戰略的企業,整個組織就是靈魂上的流浪漢。

而生意人和企業家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戰略”二字,可回到現實中,很多企業存在的問題並不是不重視戰略,而是把“戰略”一詞給濫用了。

比如一些企業經常把“戰略”和“戰略性”混為一談,很多工作被冠以具有“戰略性”意義,像戰略性人力資源、戰略性成本管理、戰略性採購等等。

這些工作對企業經營有重要意義,但不一定屬於“戰略範疇”,如果這種情況越演越烈,則會出現企業內部很多職能部門推出的各種管理工具逐漸取代了真正的戰略這種現象。

二、

回到戰略本身,我們會發現,一個具有強大戰略地位的公司,往往是強大和笨拙並存,這樣的公司往往會面臨三種惰性的牽絆:戰略惰性、能力惰性和人員惰性。

而企業只有克服這三種惰性,進入到“快戰略”境界,才能讓公司既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同時又保持高度的敏捷性,像通用電氣和騰訊那樣“大公司罩上小公司的靈魂和速度”。

那騰訊是如何實現快戰略?快戰略的內涵又是什麼呢?接下來我們來重點分析一下馬化騰總結出來的騰訊“快戰略”方法論——三度法則,也就是速度、靈活度和冗餘度。

馬化騰三度法則:當心惰性,偉大是熬出來的,能力是累積出來的!

三、

第一,速度,完美是速度的殺手。

我們知道,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最大特點是變化極快,這就導致傳統的用戶分析、市場調研、產品制定三年規劃,已經不合時宜。

而所有的創新行為和想法都必須在最短時間呈現出來。所以現階段一個好的產品往往是從不完美的MVP(最小可行化產品)開始的。

就像小馬哥說的一樣:有些人一上來就把攤子鋪得很大、恨不得面面俱到布好局;有些人習慣於追求完美,總要把產品反覆打磨到自認為盡善盡美才推出來。但這些做法在實踐中經常沒有太好的結果,因為市場從來不是一個耐心的等待者。

怎麼辦呢?這其中的秘訣就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要想小步快跑,就需要減低負荷,快速實現單點突破。要拋棄一切暫不重要的其他功能,把極簡的功能展現給客戶。

無論客戶好評或客戶差評,都要以最快的速度知道客戶反饋和市場結果,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快速迭代不斷讓產品完美起來。

四、

第二,靈活度,獵豹的殺手鐧不是速度,而是快速的變向能力。

“速度”體現出的是相對值,速度的高低,是與競爭對手的速度相關。

“靈活度”體現出的是概率值,比如成功避開對手攻擊的幾率有多高,能否根據客戶需求的變化而快速應變。

衝刺中的快速度往往會減低靈活度,因為速度的慣性會讓快速調整變得非常困難。

比如獵豹,作為陸地上運動速度最快的動物,它確有著極快的絕對速度,但是其“靈活度”(快速變向能力)才是其捕獵時真正的“殺手鐧”。它同時擁有速度和靈活度,就是敏捷。

對於企業來說,同時擁有體量規模、速度、靈活度是當下最重要的競爭要素。

很遺憾,這三個競爭要素是相互排斥的,不管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如果不保持敏感的觸角、靈活的身段,一樣會得大企業病。

五、

第三,冗餘度,為了避免浪費時間,容許適度浪費金錢。

在快戰略中,時間是一種最為稀有的資源,浪費時間比浪費金錢更為浪費。因此,為了避免浪費時間,騰訊容許適度浪費金錢。

比如兩個團隊同時研發一款產品,鼓勵內部競爭、同步試錯,不把戰略性的產品研發放在一個籃子裡孵化。

俗話講,火車快不快、全靠車頭帶。而騰訊三度法則的徹底釋放,還需要一個最重要的火車頭:馬化騰。

馬化騰是一個“高速度”的工作狂人,他的工作速度帶動了整個組織的加速度。從《騰訊傳》中我們可以管窺一豹:

一天早上來到公司,發現Pony(馬化騰英文名)凌晨4點半發的郵件,總裁10點回了郵件,副總裁10點半回,幾個總經理12點回復了討論結論,到下午3點,技術方案已經有了,晚上10點,產品經理發出了該項目的詳細排期,總共用時18個小時。

更何況,騰訊“快戰略”的動力不僅僅是馬化騰一個火車頭,騰訊事業群組織架構早已成為一個動車組,每節車廂都有動力裝置,因此跑得又穩又快。

回到我們任何一個企業當中也是一樣,如果想讓你的團隊很拼,那作為企業老闆,也需要在制定快戰略後帶著團隊奔赴在最前面。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所有內容了。你也可以思考一下,在你的企業中,哪些環節可以使用快戰略?應該如何實現?歡迎留言和大家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