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杭州西泠印社才是中國近代文化標杆?

茶三兩


評價西泠印社為中國近代的文化標杆,這還是有現實依據的。

首先,西泠印社所研究的內容,決定了它的文化價值。它是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而這些內容,正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所在。

社員們不但自己創造字畫印刻,還不遺餘力地保護傳統文化遺產。1999年建成的中國印學博物館內,還收藏曆代字畫印章達6000多件,蔚為壯觀。


其次,西泠印社所達到的地位,決定了它的文化高度。它目前是研究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的國際性研究印學書畫的民間藝術團體,被稱為是"天下第一名社"。

有這麼厚實的榮譽和卓越的貢獻,天下再找第二家這樣的文化社團,幾乎都不可能了。


第三,西泠印社所踐行的堅持,決定了它的文化品質。自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等人所創建,且歷經社會動盪,在風風雨雨中堅持至今,實屬不易。其對中華文化傳承所作的堅持,就是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筆尖上的旅行

藝嶼EYESVOT |西泠印社

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來到藝嶼陪我一起聊聊藝術那些事兒。

先推薦一部央視紀錄片,看到海報就已經引人入勝了。



從西泠印社的傳承歷程,折射出中國知識分子百年精神史。

紀錄片《西泠印社》六集,聚焦創社四傑及吳昌碩、李叔同、啟功、趙樸初和饒宗頤等知名社長及社員。

“義”、“士”、“俠”、“禪”、“隱”


時代精神與文化責任感

西泠印社,成立於1904年,至今已逾百年曆史

西泠印社成立之時,西學東漸之風日盛。

在當時去做“印社”,等於是去發揚日益衰微的傳統文化,四位創始人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都是篆刻家。

西泠印社的宗旨是“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也就是說身為篆刻家的前輩們,並不僅將眼光囿於印學,而是放眼整個傳統文化,學術考證鑑定無所不包。

金石印學書畫,都是傳統國學的載體,研究這些也就相當於傳承了傳統國學,在西學東漸的背景下,很多人對中華都是抱著自輕的態度,在這樣的環境下能研究國學,銜接傳統的並始終堅持如一的,只西泠印社一家,標杆意義不言自明。

西泠印社不止有四位君子型創始人,前兩任社長,

吳昌碩

,近代藝術大師,被譽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

馬衡,著名金石考古學家、故宮博物院院長、著名金石鑑賞家,

在這兩位藝術巨擘的帶領下,西泠印社吸引了大批當時的優秀藝術家,李叔同、黃賓虹、馬一浮、豐子愷、吳湖帆、商承祚等等均為西泠印社社員,康有為、楊守敬等為贊助社員……這些都是在近現代文化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當時的西泠印社,人才濟濟一堂,可以說是文化藝術的殿堂。

保護與傳承

西泠印社的文化標杆意義,還在於其對傳統文物的保護,西泠印社的文物保護意識是空前的,當時在浙江餘姚出土了一塊漢碑,漢唐文化的中心在中原,因此南方很少出土漢文物,再加上南方潮溼文物不易保存,這塊漢碑實屬難得的國寶。

然而當時已有日本商家向餘姚富紳購買漢碑且已成交,國寶即將外流之際是西泠印社舉行義賣、四處籌措將漢碑贖回。

吳昌碩在決定贖回漢碑時曾言,“要是眼睜睜看著漢碑被日本人買走運到日本去,我們這批讀書人的臉面都要丟盡,無論如何一定要將它贖回來。”在當時能把保護文物當作一種社會責任,難能可貴。


藝嶼EYESVOT

詩書畫印是中國文人畫中不可或缺的四大要素,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印的主要載體是大、小篆,它充分體現了中國書法篆刻藝術的美。西泠印社創建於一九零四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等召集同人發起創建,專業從事各類篆刻、書法創作、文物藝術收藏與研究,是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文人社團。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是海內外研究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響最廣國際性的研究印學、書畫的民間藝術團體,有以天下第一名社”之譽,李叔同,黃賓虹、馬一浮、豐子愷、吳湖帆、商承祚等均為西泠印社社員,楊守敬、盛宣懷、康有為等均為贊助社員。吳昌碩為第一任社長,其以詩書畫印四絕著稱於世,繼吳昌碩之後的歷任社長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饒宗頤都是金石篆刻及書畫方面的大家,在他們的共同努力與推動下西泠印社有了長足的發展,堪稱中國近代文化標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