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清潔肉”欲上桌,監管成難題

用動物細胞在實驗室培育而成的雞肉、牛肉和鴨肉等產品正大踏步地邁向美國餐桌,與此同時如何對它們進行監管,成了擺在專家、政府官員等相關人士面前的一道難題。

據美國《科學》雜誌官網近日報道,美國眾議院撥款專家小組日前的一份草案稱,有些立法者希望能制定相關規則,對此類“人造肉”進行監管。草案還建議由美國農業部(USDA)負責監管這些由畜禽細胞製成的產品,但並未獲得廣泛認可。

“清潔肉”來勢洶洶

與市場上已有的以植物為基礎的肉類仿製品不同,實驗室生產的肉類源於動物,也稱為“清潔肉”。雖然不同公司的製造方法不同,但這些充滿未來主義風格的食品全都始於動物。

一般而言,研究人員首先從動物身上提取切片,找到可以自我複製的細胞,這就是“種子”,然後在人工環境下對這些“種子”進行培育,最終得到細小的可食用的肌肉組織。這些細小的肉條適合被壓制成漢堡中使用的肉餅,或用於煎炸的肉塊。

2013年,世界上首個用動物細胞人工培育的肉做出的牛肉漢堡(成本約為33萬美元)在美國誕生。自此,這一領域開始慢慢興起。

目前,已有數家公司涉足這一領域,製作自己的肉類。例如,位於加州舊金山的孟菲斯肉類(Memphis Meats)公司正在開發牛肉、鴨肉和雞肉;另一家同樣位於舊金山的JUST公司則利用從雞的羽毛中分離出來的細胞,製造出了名為“伊恩”(Ian)的雞肉產品,該公司首席執行官表示,2018年底,人造“清潔肉”可能出現在美國和亞洲國家的各大餐廳,第一批面向餐廳的“清潔肉”包括雞塊、香腸和鵝肝。

“清潔肉”也吸引了科技大佬的關注。2017年,微軟總裁比爾·蓋茨和維珍航空理查德·布蘭森等都參與了孟菲斯肉類公司1700萬美元的A輪融資。

美國國家科學院(NAS)則認為,“清潔肉”是未來10年內最有可能通過生物技術進行大規模生產、具有極高增長潛力的領域。

主要“魅力”是節能減排

“清潔肉”的擁躉們說,除了避免屠宰動物外,與傳統肉類生產相比,實驗室培養的肉類在生產的過程中不耗費飼料和水,也不需要進行垃圾廢物處理。通過提取動物的細胞進行培育,生產過程全部在實驗室完成,因此耗費的能源更少,佔地更小,釋放的甲烷和其他溫室氣體也更少。

科學家估計,導致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排放有14.5%來自飼養家畜,這一數字超過了交通運輸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一些環保人士認為,“清潔肉”產業可能是減少全球變暖的關鍵,研究預測,該生產過程可將有害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96%。

但目前“清潔肉”的價格仍是阻礙其進入市場的重要因素。荷蘭莫沙肉類(Mosa Meat)公司預計,“清潔肉”要達到商業可行的目標至少需要十年時間。

當然,業內人士也指出,隨著技術不斷進步,“清潔肉”的價格會大幅下降。

如何監管成難題

新事物就像潘多拉魔盒,除了帶給人們驚奇和喜悅,也會帶來一些問題。“清潔肉”給人們帶來更多選擇和憧憬的同時,也給監管機構帶來了難題——包括如何認定這一基本問題。

今年2月,美國畜牧業協會(USCA)就請求美國農業部將“牛肉”和“肉類”侷限於那些“以傳統方式出生、飼養和收穫的動物的產品”。

另外,由哪個部門監管?目前在美國仍未有定論。從歷史來看,美國農業部下屬的食品安全和檢驗局監管肉類、家禽和雞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負責對其國內生產及進口的食品、藥品、疫苗、生物醫藥製劑等進行監督管理,並監督轉基因動物。

儘管美國眾議院撥款專家小組建議由美國農業部來對“清潔肉”進行監管,但有些人認為,一盤由動物肌肉細胞製成的菜餚,看起來更像必須經由美國FDA審查的細胞製品,而不像農業部監管的屠宰產品。紐約市非盈利研究機構“新收穫”(New Harvest)執行主任伊薩·達塔就直言:“在屠宰場進行核查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與檢查實驗室培育肉類設施時需要的專業知識大相徑庭。”

“新收穫”對在培養皿中培育和收穫動物細胞的研究進行資助。達塔表示,該領域仍然很少受到學術界的關注,還有很多基本問題亟待釐清。

羅薩·德勞羅議員則認為,確定監管機構還為時尚早。人們對這類食品的優勢和劣勢尚未足夠了解,在採取重大政策之前,應該先讓專家權衡利弊。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生物技術監管專家託德·奎肯則表示,實驗室培育的肉類面臨的監管困境與基因工程面臨的監管爭議如出一轍,都是監管系統跟不上科技發展步伐的表現。他說:“技術進步很快,的確很難跟蹤所有新產品和日新月異的技術。‘清潔肉’即將端上餐桌,而我們還不知道如何處理它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