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專稿|第四屆中國青年批評家論壇:如何實現有效的策展寫作?

雅昌专稿|第四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如何实现有效的策展写作?

雅昌专稿|第四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如何实现有效的策展写作?

“批評的立場——第四屆中國青年批評家論壇”嘉賓合影

“中國青年批評家論壇”是武漢美術館的一個品牌論壇,自2012年創設以來今年已是第四屆。武漢美術館館長樊楓在談到此次論壇時表示:“武漢美術館自開館以來,一直以自身的獨立價值判斷和態度介入到當代藝術問題的探討中,實踐自身的社會文化責任。論壇旨在聚合時代新生的青年批評家群體,對當下的藝術生態與藝術實踐做出評判和梳理。”同時,樊楓亦介紹說:“在本次論壇結束後,我們武漢美術館會將批評家撰文和論壇紀要集結成冊,出版文集,為現階段的當代藝術史研究保留一份可資探討的文獻資料”。

雅昌专稿|第四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如何实现有效的策展写作?

“批評的立場——第四屆中國青年批評家論壇”論壇現場

整場論壇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李昊、鍾雨、項一、鄧玉峰這4位“七號實驗空間項目”的參展藝術家及其他藝術家,圍繞“批評家與藝術家:對方眼中之我”這一話題,與青年批評家展開討論,以兩種身份進行理論探討與創作實踐的碰撞;第二部分則是撰文批評家的主題演講和在場嘉賓的自由發言,以批評的立場探討策展式寫作的有效性與社會價值。雅昌藝術網根據論壇第二部分撰文批評家的主題演講進行整理,闡述10餘位青年批評家們“批評的立場”。

雅昌专稿|第四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如何实现有效的策展写作?

武漢美術館館長助理宋文翔主持本場學術論壇

雅昌专稿|第四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如何实现有效的策展写作?

武漢美術館館長樊楓發言

(按照發言順序排序)

樊楓(武漢美術館館長):在我們將展覽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的項目來進行統籌佈置的當下,批評和策展滲透在美術館的每一項展覽工作中。由於公立美術館的自身性質,我們不僅要注重某一個展覽的策劃,現在也越來越意識到要形成所有展覽的總體佈局——針對一個展覽進行的總體規劃、某一個在不同時間段裡持續的品牌推進、同一時間段不同展覽的搭配、前後時間段展覽的順暢銜接,我相信民營美術館、私人美術館也都會有同樣的需求。這樣的需求是基於對展覽呈現效果的考慮,同時也是由於策展工作和對展覽有著相當大依賴性的批評工作依託於美術館這些實體。我想這也是我作為長期參與展覽工作的美術館工作人員對本屆青年批評家論壇的一點期待。

雅昌专稿|第四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如何实现有效的策展写作?

論壇特邀嘉賓、批評家、合美術館執行館長魯虹發言

魯虹(論壇特邀嘉賓、批評家、合美術館執行館長):按照我的理解,90年代後期,策展的概念才在中國出現,那麼策展應該是研究和批評的延伸,但是研究不充分、批評不充分的情況是非常普遍的。在我看來,策展應該是包括了兩類:針對藝術史而言和針對當代藝術而言。針對藝術史的策展應該是具備回顧研究的功能與意義;而針對當代藝術的展覽要有清晰的問題指向,根據問題選擇與問題有關的藝術家,通過作品充分呈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位藝術家都有不同的方案,這樣的展覽才看成為批評的有效延伸。

雅昌专稿|第四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如何实现有效的策展写作?

《美術》雜誌副主編盛葳發言

盛葳(《美術》雜誌副主編):批評在今天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轉變,一方面手機的出現使得媒介變成虛擬的傳遞,不再基於過去傳統資本主義制度的批評有某種規範的格式,但是它來得很直接,這幾天的熱門批評正說明了藝術批評的方式正在發生變化。

另一方面,針對某一個具體展覽而言,策展未必一定是寫作,策展人方式本身就構成一種藝術批評。很多藝術創作方式或者藝術家的行為已經大大超過藝術批評和藝術策展的思維方式,今天即使是策展人跟不上藝術家的思維,如何重新使策展煥發活力,藝術批評也是非常有效的方式,這種批評和策展是一體的,並不是簡單的策展式寫作。

雅昌专稿|第四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如何实现有效的策展写作?

獨立策展人、批評家戴卓群發言

戴卓群(獨立策展人、批評家):對於我個人來講,之前經常會把策展作為一種行動來界定一個行為方式,但是行為不像行動那麼積極,可以選擇回應也可以選擇不回應。整個中國當代藝術這幾十年以來受到商業化的影響而不斷變化,藝術在當下策展的現實中非常複雜,所以今天更重要的問題,其實是在現在普遍存在的宏大框架下的策展,如何保持研究、批評、策展的有效性而不是將它們變成歷史的羅列、資料素材的堆積或者藝術家的集體性行為?策展人應該幹什麼?真正批評的有效性在哪裡?

雅昌专稿|第四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如何实现有效的策展写作?

獨立策展人、批評家鮑棟發言

鮑棟(獨立策展人、批評家):評論寫作和展覽策展都是一種話語實踐或者說都是一種藝術實踐,展覽本身就可以作為一種實踐方式,它可以被理解為廣義的寫作。利用展覽機制、節奏、空間、基本單元設計、海報等等都可以作為整體的一部分,都可以作為話語性回應,因為任何一件工作都不可能脫離上下文,上下文就是任何行動、言論和作品都具有文本性。

策展人的角色可能不是一個宣判者,反而是一個生產者。他本身不是說介紹一批最近發現新的現象或者新的藝術家、跟一些他可能覺得可以對話的藝術家來一起創造一種新的可能,而是通過展覽來創造一個語境、去提示一個新的東西,最後什麼樣子自己都無法控制,很多時候策展人把權力交給藝術家的,藝術家跟策展人是舞伴的關係,雙方都有互動性,並不是某一方決定的。比如說邱志傑這樣的藝術家本身也是策展人,這類藝術家本身就參與到藝術寫作裡面,在這樣的前提下就很容易理解今天作為策展式寫作的文本與藝術家作品之間的關係,是內部平等互文的、平行的,有時也會交叉的實踐。

雅昌专稿|第四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如何实现有效的策展写作?

獨立策展人、批評家郝青松發言

郝青松(獨立策展人、批評家):策展寫作的有效性主要在什麼地方?我認為主要是在策展主題思想的有效性。當我們在策展時最初的原動力在哪裡?應該在思想、觀念,那裡是一個出發點,是一個生產力,也就是說我們會從思想到批評,然後再到策展寫作,然後再到策展。思想才是策展的源頭,當然它更是批評的源頭,更是策展寫作的源頭,策展人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作為思想者的策展人。

雅昌专稿|第四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如何实现有效的策展写作?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鄭聞發言

鄭聞(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副館長):首先我想談談語言的問題。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到現在,一方面,在我們的藝術家創作中,藝術語言突飛猛進,展示方式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他們以各種不同方式向前走;另一方面,我們的批評語言在總體上來說卻是滯後的。當代藝術是最有反思態度甚至是前衛性的思考方式、語言方式和藝術方式,但是到最後往往使用的表達方式卻是新聞聯播式的,所以今天很大的問題在於人家覺得你不好玩了,我們已經沒辦法和觀眾對話了。如何與時代信息產生對話讓我們的評論和寫作不會變得對這個時代無效、如何保持和時代共同進化甚至是變異的步調這可能是需要我們去考慮的現實。

雅昌专稿|第四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如何实现有效的策展写作?

中國美術館副研究館員、策展人魏祥奇發言

魏祥奇(中國美術館副研究館員、策展人):關於展覽我主要談四點自己的體會:一是策展寫作語言問題。現在的策展人的文章或者理論家的文章有一種過度詞彙化的傾向,就像物理學家用物理學家的語言一樣,當代批評和理論策展也有自己的語言體系,這種語言用繁瑣的線索說一個很簡單的事情,就容易把自己陷入精英化狀態裡面去。今天中國的當代藝術已經沒有像90年代面對社會生活的先鋒氣質,越來越語言化、越來越走向藝術性,和社會生活的關係也已經很遙遠了,這是一種精英化的方式,也是職業化的結果。二是策展寫作的開放性。現在的策展寫作往往要提出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必須是真的問題,有些展覽以研究性為主,會有很強的藝術研究性質的展覽策劃,在相關研究跟進上也能做得比較好;但是如果面對當代藝術的展覽,關於近現代美術史的研究在美術館系統是非常有限的,它沒有很長的藝術史時間線索的寫作,在歷史的梳理或者研究性上往往不夠系統,這就更要求策展能夠展現它的研究性價值,所以在進行當代藝術策劃時這種研究性如何能夠持續地推進,就要求策展人的工作需要具有持續性、明確自己的策展範圍。三是關於策展人和批評家的職業化。寫作、策展是一種職業分工,它們和大的生產體系是連接在一起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如何保持策展人、理論家自己的獨立姿態其實非常重要,我們要求藝術家的藝術與他的做人有一致性,作為策展人對學術的價值追求與他的做人也應該有這種一致性。

雅昌专稿|第四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如何实现有效的策展写作?

中國美術學院媒體城市研發中心策展部主任、

策展人宋振熙發言

宋振熙(中國美術學院媒體城市研發中心策展部主任、策展人):批評也好、策展也好,本身就是知識的生產,這是毋庸置疑的出發點。批評本身原來以文字為載體進行傳播;但是在現在娛樂至上和消費至上的語境下,再用文字形式來進行批評寫作能夠達到的有效性確實很弱,那麼我們是否可以利用立體形式的策展來進行更深層面的批評寫作,一方面完成研究工作和前期批評工作,另一方面實現對公眾的回應?

很多策展人在做展覽時陷入到文本遊戲當中,尤其是知識性生產裡面的文本堆砌、辭藻美學玩法裡面達到自娛自樂的狀態,展覽本身的公共性和開放性事實上是無法實現的,我認為我們還是應該警惕這種在寫作上辭藻化的文本性展覽。

雅昌专稿|第四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如何实现有效的策展写作?

雅昌藝術網總編謝慕發言

謝慕(雅昌藝術網總編):策展的有效性到底是什麼?我想它應該是兩種方向的。第一種方向是通過策展人的有效寫作能夠拉低當代藝術的欣賞門檻,展覽現場的文字描述能夠讓普通觀眾看得懂、展覽能夠吸引大量的普通觀眾去觀看。第二種方向是通過策展人的有效寫作能夠讓專業人士瞭解這個展覽所提出的問題或者策展人所研究的課題,展覽能夠講清楚策展人所關心的話題、展覽能夠講清楚策展人的學術研究成果。

然而我們現在面臨的現狀是:相當大比重的策展人並不重視能夠拉低當代藝術欣賞門檻的有效寫作;不少策展人在大眾普及的策展寫作能力上的缺失;部分展覽中對出版物的刪減所帶來的展覽理論文獻的徹底遺失。我們回頭來看當下行業內的策展,不僅有不少博物館展覽的策展水平超越了美術館及當代藝術機構——博物館已經告別了還原文物發掘現場的原始階段並走向系統性、細節性的策展階段;甚至很多拍賣預展的策展水平也超過一些學術展覽的策展寫作——不僅在專業領域的寫作上說服觀眾,也能夠在大眾普及的寫作上打動觀眾。

最後針對今天的話題,我還想談談策展人與媒體的關係。從媒體角度來說,媒體寫作應該是展覽寫作的延伸部分和推广部分,它不一定能夠延伸展覽的學術價值,但一定是具備推廣價值的。然而我們當下的媒體寫作面臨的現實是:一方面媒體面對的展覽太多、需要的背景知識太多,基於這樣的前提,希望媒體報道者看懂每一個展覽就變成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另一方面媒體無法獲得展覽的有效信息,在展覽傳播之前還需要去做翻譯出展覽有效信息的工作,策展人與媒體的弱溝通阻礙了展覽的有效傳播。

陳明(《中國美術報》副總編):什麼是展覽的有效性和社會價值?有效性和社會價值要放在一個特定環境才能加以判斷,對於專業領域之外的觀眾而言,很多基本的藝術概念都是非常陌生的,這就很難實現展覽的有效性更無法談及展覽的社會價值;甚至對於專業領域來說,不同類型的藝術形式在其他藝術家眼中的有效性也是大打折扣。所以我非常贊同謝慕所說的,從傳播角度來說,我們必須要實現策展的有效寫作、要越過策展人與媒體的溝通壁壘,否則我們的展覽始終侷限在孤芳自賞的專業領域,很難產生廣泛的社會效應。

蔡家園(《長江文藝評論》副主編):從我觀看展覽有其是當代藝術展示的需求來講,這個展覽的策劃是否成功,很重要的是它能否提出一個概念,這個概念或者有新意,或者能夠引起共鳴。從我對策展人策展思路的理解來講,策展人是否具備跨學科的知識和綜合協調能力,引入不同的作品形式、作品內容,最終將它們組織成獨特的策展語言,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

仇海波(合美術館策劃部主任、策展人):

過多地從策展本身去討論策展,這是否是一種過於保守和僵化的方式呢?在當下,我更願意去考慮的是如何去到策展的邊界從而讓策展這個行為變得更富有創造力。正像是我對藝術作品的認知一樣,當一些東西沒有辦法去定義或者我們原有的認知系統無法對它進行判斷的時候,我覺得它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雅昌专稿|第四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如何实现有效的策展写作?

武漢美術館展覽部主任張文博發言

張文博(武漢美術館展覽部主任):問題意識和研究能力是策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作為策展人在與藝術家、藝術機構等各方溝通的過程中,雙方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實踐經驗,那麼我們如何實現有效的對話?如果無法實現有效的對話,如何讓這一場相互妥協的展覽實現展覽的有效性?這些問題是我在這一階段思考和實踐更多的。

雅昌专稿|第四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如何实现有效的策展写作?

武漢美術館展覽部雷祺發發言

雷祺發(武漢美術館展覽部):我今天的發言主題是“嚴肅的批評就是歷史”。在網絡時代,很多文章、很多展覽都是匆匆而過;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應該去建立嚴肅性的展覽;對於嚴肅性的批評,也應該是有它的高度與標準的。

雅昌专稿|第四届中国青年批评家论坛:如何实现有效的策展写作?

武漢美術館學術總監高小林發言

高小林(武漢美術館學術總監):對於批評,大家講得很複雜,我倒認為只是簡單的幾點:一是講人話。儘管當下不講人話是全民弊病,但是作為文字工作者來說不講人話就是職業道德問題。二是要有社會責任感。一個批評家可能沒辦法對學術負責,但是在批評的過程中、在傳播批評的過程中輸出的價值觀應該是對社會負責的。三是要言之有物。策展寫作歸根到底是要給觀眾看的,如果你的寫作空洞乏味,那麼你也正在將觀眾拒之門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