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流利使用英語聽說讀寫的人,在看或者聽英文的時候還會不會將英文自行腦內翻譯成中文來理解?

黃康銳

當然不會!因為,所謂“流利”,指的是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熟練,自如,從容使用英語的人從漢語思維向英語思維轉換的過程很快,幾乎是瞬間完成的。既然已經轉換成了英語,那麼,那就意味著所有的表達都與漢語無關了。如果英語使用者使用英語時,仍將英文自覺地,或不自覺地在腦子內翻譯成漢語來理解,說明這位英語使用者並未完成英語思維的轉換。

英語思維的含義是:在使用英語時,徹底阻斷並忘記母語,用英語思考,思索,領會,理解,交流,反饋接收到的外部信息,並熟練,自如,從容地使用英語表達其所思所想,形成本能的、條件反射式的思維方式。對中國人而言,從漢語思維向英語思維方式的轉換通常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有些人很快(幾個月),有些人很慢(幾年甚至更長)。這取決於你快速適應英語語言模式的能力;排出漢語干擾的能力;你的先天模仿能力;你對英語國家文化的積累,理解的深度和厚度;你英語學習時的練習方法和練習強度,你英語學習的效果和進步程度等諸多因素。英語思維的轉換和建立,是英語學習者擺脫漢語干擾,進入英語思維模式,準確理解英語,掌握英語的最重要的標誌(既:入門標誌),緊抱漢語不放並試圖藉助漢語來學習英語不僅無助於英語的快速,有效的提高,而且將使你遠離英語本身,永遠在英語的門外。

英語學習者儘快完成從漢語思維向英語思維轉換需要注意的要點是:

1. 在任何階段,任何時候學習英語時,學習者都應該盡最大努力阻斷漢語,忘記漢語,排出干擾,並自覺培養緊隨語言環境進入英語思維模式的習慣。

2.在任何階段,任何時候學習英語時,學習者都應該自覺告誡自己:漢語和中國文化與英語和歐美文化無任何關係。

3. 在任何階段,任何時候學習英語時,學習者都應該不間斷地,反覆地用英語口頭回答問題,做練習,思考問題。

4.寫作英語文章,或用英語演講之前,直接用英語打腹稿是一個非常好的,快速切入英語思維模式的有效方法之一。

5.用英語口頭複述文章的Main idear, 用英語講故事,以不同的Topic 口頭練習英語的表達能力等方法是培養儘快建立英語思維模式的常見方法。英國郎曼公司大約在三十幾年前就出版有與新概念英語配套的初,中,高級英語口語複述教材,建議英語學習者以這套教材為範本結合自己的英語程度遞進式學習。

6. 學習時牢記:任何形式的英語材料(包括書面的,聲頻的或視頻的)如果自己不能上口,不能概括地口頭說出來,那就是浪費時間,就是徒勞的“學習”。


Rudolf936

你要問我為什麼?沒有語言環境,一直都處在漢語對話的環境中,突然讓你用英語交流,是個人都會要有個翻譯過程,這個是大腦下意識的行為,沒有身臨其境的和native speaker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沒有經過在國外沉浸式的學習,想要直接用英文思維去溝通,無疑是痴人說夢。

在我認為,用英語交流應該會分為3個階段,每一步都是一個能力提高的過程。

英文翻譯為中文,再翻譯為英文輸出

目前應該大多數朋友都在這個階段,我也不例外,缺乏外語語言環境,只能通過這種形式,形成我們中式思維的英文,不論是口語還是閱讀,書寫,都存在這個問題。Chinglish可不是浪得虛名啊,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正視這個學習階段,不論是我們還是外國人,他們學習漢語的時候也會遇到這種情況,如果能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多聽英語原聲視頻,有機會多和native speaker交流,會慢慢擺脫這個階段的。當然,it's easier said than done -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沒有一定的積累,不會有量變引起質變的結果。

英文思維交流,但是仍然為中式輸出

英文到中文翻譯的這個環節已經沒有了,證明你已經到了一個對英語應用比較熟練的階段,至少和對方交流是沒有問題,隨著你的閱讀量增加和語言環境的適應,對方表達的意思你已經能夠通過換位思考,直接用英語來理解了。但你的反應,仍然是下意識使用自己的母語來對應。於是,你還是需要中文->英文來輸出給對方,沒有大的語言背景,和未經過長時間的語言書寫訓練,是不太可能跨越過這個過程的。

建議在這個階段,有機會就要多使用英文對話,書寫,實在沒法在短時間內實現反饋,就用筆記到紙上,多說多思考。為什麼對方要這麼說?這個習語為什麼要這樣使用?不同的短語用在不同語境中代表的意思一樣嗎?多問自己一些為什麼,不斷嘗試用對方的思維方式,體驗式的學習永遠是記憶最為深刻的。

英文中文無縫切換,已然沒有第二語言之說

達到這個境界,你的英文水平應該是非常好了。熟練的使用英文-中文切換,對話中時常出現的英語幽默,俚語,習語等等,都能get到對方的point是什麼。這有點類似金庸筆下的獨狐求敗,利劍重劍都草木竹石之一,不執著於冰刃而已。說白了,能達到這個階段,絕大多數人都是要通過留學,或者到國外生活,工作一段時間,要麼就是在外企工作,全天都處於英語交流的環境下,否則想達到這個階段,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小結

不可否認,現在的英語教育,還是停留在啞巴英語的階段,強調閱讀和書寫,忽略了口語交流,當然語言環境也是一個致命傷,這裡拋開不表。我們要想學好英語,或者其他外語,就要儘量使用對方的思維方式,暫時屏蔽母語驅動的下意識思考,增加自己的詞彙量和閱讀量,尤其是不要怕開口,開口說了,你就成功了一半。

最後祝大家能夠在英語學習之路上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大劉的英語世界

首先承認自己不是英語大佬,但是據我推測,答案是大多數情況下,不會。

我們仔細想一下,我們說英語的時候,會想中文,而幾乎不會在說中文的時候想英文。還有,如果你會流利的廣東話,也會流利的普通話,在你說普通話時,不會去想廣東話,反之亦然。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覺得平時說英語的時候總是會去翻譯成中文呢。如果你仔細想想,會發現我們其實是在腦子裡把中文翻譯成英語之後,再說出來的。其實,這正是因為不能熟練地應用英語的結果,更深層次的,是內心的畏懼,擔心單詞說錯,擔心語法出錯,擔心說出來被別人笑。究其原因,一可能的確是英語基礎不夠好,對完整的句子沒有深刻的印象,在說的時候只能依靠“現場翻譯”,這種情況下說出來的,多半是Chinglish(中式英語)。二是基礎很好,會讀會寫,但平時說得很少,一到了需要說的時候,就會去仔細想中英文的對照關係,語法單詞都會考慮,自然說得不流利。

那麼,既然大佬在說英語時,不會想中文,那麼他們在想什麼呢?我覺得是和句子或者句子中某個單詞相關的畫面,比如說在說apple的時候,會自然而然地浮現出蘋果的畫面,至於是哪個蘋果,視情況而定。再比如說,說到The fat cat sits on the mat的時候,



腦海中就會浮現出一隻胖貓坐在墊子上的畫面。這和平時我們說中文的時候,是一樣的。

我為什麼說大多數情況下呢,因為在說有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單詞的時候,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對應的中文,比如說panda,2008 Olympic Games,PLA,PRC等等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雷同,不勝榮幸


Discovery797

不會。這個我還挺有發言權的吧,國內專八,然後在澳洲生活八年了。語言說到底還是幫我們傳達意思和互相理解。所以腦子裡自動就理解意思了,不需要轉換。但是我發現很有意思的是,說不同語言的時候,性格會有些許不同。比如我自己,講英語的時候會挺直接,但是講中文的時候就會委婉些。我的西班牙朋友說她講西語的時候,手上的肢體不言就會不由自主多起來。語言說到底,還是背後文化的體現。在英語國家中,我自認為比較看重的一些價值或優點是integrity (誠信), humour (幽默), empathy(有憐憫心),independence (個性獨立)等等。學習語言也是對一種文化的理解。


crazyapple1

當然不會了,舉個例子回答這個問題,比如自己老家的方言和普通話,自己在講方言的時候需要先轉普通話嗎?答案是不需要。

如果能流利使用英語讀寫,本身已經有這門語言的思維去思考了,就不會再存在去翻譯的過程。而是可以自如的在兩種語言中轉換應用。


勇峰Jason

這個肯定不會。儘管我英語不好,但曾於國企破產第一次去廣東外企工作,遇到英語特好的人,作為美方老外的翻譯人員經常忘記漢字怎麼寫說普通話也有卡頓現象。問過翻譯,她說大腦裡也是英文。

舉個例來講解就知道了,我到近四十才練五筆輸入法,口決背了我一週滾瓜爛熟後,五筆字打到很熟練比很多年輕人還快,此時就是看字或想字打字,再也記不全五筆口決了,手往鍵盤上一放該打字時手指自動往哪個鍵敲擊。


聖賢亦有過

達到這種境界是人在聽英語與說英語時腦子中是兩種不同的狀態:聽英語的時候你腦海中是一無所有的,聽懂與聽不懂是不受你控制的,就像某人突然叫你的名字,你的反應是條件反射出來的;聽說讀寫四個技能當中,聽力技能是獨立於你的控制的,就好比媽媽不厭其煩的叨嘮,你想聽不懂都不行,你只有聽懂之後假裝聽不懂或聽不見,英語聽力的近似母語級別也是如此。

說英語到了出口成章的時候,你腦海裡面出現的是邏輯,這種邏輯的基本構成要素分為三種:

真實的與真實發生的;預測的與假設的;可能的與將來的,這三種要素對應的是英文的語法體系,通俗來說就像數學一樣,什麼時候用加法,什麼時候用減法,各種各樣的預測與分析等。

在說英語的時候無論腦海裡有英語或中文,你都無法擺脫說不下去的尷尬,你可以通過說中文感受一下,就能體驗到邏輯的重要性,無論你是要講故事還是編謊話都是一個道理。

總結經驗教訓與分享,語言的真實順序依次為:聽力、你、說、讀、寫,你可以控制自己不說,不讀,不寫,你控制不了不聽。祝你早日實現聽力頂峰能力,你就能體驗到為什麼聽英語的時候你腦子裡是一無所有的了。


一句話精通語法

不會。當你的英文熟練程度已經達到流利,別人說英語時,尤其是英美人,你的大腦語言系統完全處在英語語言解碼狀態中。這種現象和我們的方言與普通話轉換一樣,處在一種自由運行狀態,兩種語言系統可以自然互動和融合。一旦大腦裡出現翻譯現象,那麼你的交際就會出現遲緩現象。


聽風英語

想知道自己的英語“流利”到什麼程度,有一個標準:你在夢中講多少英語?

如果一個老外用英語跟你道別時,你隨口說出一個bye,你還你頭腦中還會出現“再見”兩個字嗎?

說到底,這個“流利”還是個程度問題。越流利,需要轉換的越少。但咱們母語是漢語的人 ,真正“流利”講英語的能有幾個?不過讓你到美國呆上十年,回來後和老爸老媽說漢語,恐怕還有幾個詞要先轉換成英語。


高枕隱士

說實話,這個每個人不一樣。

具體要看是怎麼學習英語的,如果是傳統的老辦法,非要一對一翻譯過來學習的人,在腦中要自行翻譯成中文的可能性較大;而對於偏理解性學習的人來說,看到英文的東西,腦中會自行意會,不一定非要翻譯成中文。

就我個人而言,我屬於後者,我比較喜歡,因為意會能提高你的語感,讓你下一次遇到同樣的語境時,你自然而然知道用哪一句比較恰當。只有當遇到不認識的單詞時,這就需要查字典去看中文是什麼,然後再對比相近意思的詞,再去感受這個詞用在這個地方的感覺,這樣也有利於去記憶生詞。

有一點很重要,在翻譯英文句子的時候,千萬千萬不要機械地翻譯,機械的翻譯不僅讓你不能理解一句話的意思,反而會影響你學習英語的進度。特別是在中譯英的時候,當你找不到對應的英文時,你就把這句中文用不同的方式都表達一遍,然後再看有沒有合適的英文對照。

不管哪一種方式,只要能理解就好,每個人適用的方法都不一樣,不用非要如何,自己順手就好。


一個在飛沙走石下逆風行走的瘋子路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