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農村創業做種養殖,是不是一個坑?

viki丶

你好,我本人就是回農村創業養殖的。

我原本的工作是在瀋陽一家央企房地產公司做商業購物中心的企劃推廣工作,年薪在20萬左右。2016年底我辭職回到農村創業做寵物狗養殖,品種是拉布拉多犬。



我認為辭職回農村創業做養殖業並不一定是個坑,關鍵要看養殖內容的選擇是否符合市場需求,看是否懂得做品牌化經營。如果您的創業有市場需求,且經營的好,肯定會取得創業成功的。

以我個人為例,我做的是拉布拉多伴侶犬的繁殖與銷售,經營的犬舍的名字是月亮灣拉布拉多犬舍。實際上,月亮灣拉布拉多犬舍成立於2009年,是於2016年擴大規模,在瀋陽周邊農村,我們購置了十畝農業用地進行開荒建設,並且區別於目前全國上千家拉布拉多犬舍,一直致力於繁殖適合城市家庭生活的高品質伴侶拉布拉多犬,除血統和品相外,還特別注重對拉布拉多犬性格的培育,到目前為止,我們犬舍已經成為全國前五名的拉布拉多專業犬舍,不論是犬舍品牌知名度,市場口碑都非常好,自然也就不愁銷售。




我認為每一個行業都有做得好的,也都有做的不好的,關鍵是看大家怎麼經營。


月亮灣拉布拉多

少俠,你可算問對人了。

老夫今年三十八,自三十歲開始養殖之後,好似經歷了兩個生死輪迴,這不,如今看起來已經是八十三的“高齡”了。

養殖業豈止是坑!此乃天坑!!!

不是虛言!

乃是老夫周不順的泣血真言,經過七年,呃,不,八年,八年加持的緊箍咒。

老夫周順,哦!不!周不順!原來也是一名帥氣陽光、玉樹臨風、人稱少女殺手的腹黑小周總一枚呀,孬不孬,好不好,也正是時下“網上流行的高管創業”大軍中的一個呀!(其實,我呸!狗屁的高管,很痛苦很不爽很不開心的做了幾天狗屁副總廠長罷了,啥勇氣可嘉退出,幹不下去了唄,沒路走了唄,不創業怎麼辦?)

但創——業幹新農業之後,就創業了,創傷的創,業障的業,丟臉丟死個先人闆闆哦!

且聽老夫言簡意賅的訴說一遍自己的經歷,少俠自可判斷養殖業是不是人乾的了。



老夫生於一九八零,家窮人不醜,一米八沒有,好像是重點大學本科畢業(憋業),工作後升職快,顛簸多,垃圾食物吃太多,二零一零年,差點——卒!

於是,為保小命,遁跡山林深處學習中藥,種菜養雞,命就一半,還敢信誓旦旦,探索食品安全、安全農業解決之路,自此進入天坑被活埋!

起先,在某軍事基地旁邊辦場養綠色品質小雞,因部隊眼見天天熬煮中藥餵食,糧食投餵無非玉米麥麩,因此當即許多兵弟弟們表示訂雞——此後,無法立足安身。外賊與內鬼聯手,連番偷雞,更在晚上放狼狗撲殺雞群——此場,卒!

爾後四川某地大山,5000元起步,又逐漸辦起了養殖場。苦!很艱苦!住的懸崖邊廢棄土房,買苗被坑了許多次,苗養不活。開始也賣不掉,20一斤無人問津,後來逐漸賣到50,這在當地是天價了。但辛苦養成的老雞,某天,一場“狗瘟”感染,中藥西藥,禽流感特效藥,各牛逼獸醫都經歷了一下——滅絕!



再幹,又是小偷,持續不斷的偷,山林裡都被做了各種標記。年終臘月十五,一家四口,口袋裡剩1000元整!

對雞特別瞭解,靠年末十幾天販賣土雞,賺了幾萬,趕緊跑回安徽老家,年三十晚上火車上簡單吃了一頓年夜飯——想想落淚可憐。

回老家,想造福家鄉,轟轟烈烈幹一場,自多方拉投資,準備起建有機基地,以中藥雞為主打,帶動一方,同時,通過收售農家土雞土雞蛋等土產方式,渴望做點業績出來。

各種謠言滿天飛,侮辱,嘲笑,說窮大學生,快死的人,搞個屁……

給錢租地,一手簽字一手給錢,親叔嬸鬧事,最兇,不給山,不給田,兄弟多的隊長手遮天,直接霸佔水庫……

仍然堅持,逐漸平息,基地建不成,先拉個小的,投資百萬建微小農場模型。

逐漸小有名,但是是因為雞蛋3元一個,雞兩三百一隻,農人們經常看見我發貨。

從湖南調回來的精品土雞苗,一月內,滅絕!

從霍邱拉回來的土雞苗,弱,只活一半。

農家的土雞土雞蛋開始頻繁出問題,賠錢!

又被小偷盯上,持續偷盜超半,報警多次,無法湊效。

農民在租地範圍內,偷打除草劑,死一片。

山上被投毒,野鳥、一些樹都死了,報警無效,謠言又起,雞得了瘟疫死的!

有人鬧事甚至打架砸門砸人,報警沒起實際效果,反而差點被訛詐賠償(我們受傷)。

回家至今第四年,第一年鴨子被大量偷,第二年平穩,起建農場,第三年,農場卒!

養殖的難題在哪?

政策調控,限制養殖,小戶無法滿足規模需求。

種苗、獸藥、飼料、防疫無處不有坑,哪個環節出問題,都能滅絕!

普通品,市場飽和,價格波動震盪,不好掌控。

綠色、有機品質成本高,尤其是風險成本、人工成本,看售價可觀,實則盈利很困難。

綠色、有機難以走量,飯店餐館食堂,不管有星沒星,高檔低檔,基本不會使用如此好的食材。

惡性競爭,劣幣驅逐良幣,造假猖狂,以假亂真,市場混亂。

技術要求高,每一種對應一門技術,沒個三年五載,無法搞懂,個別稀罕技術,三五十年,也未必能摸到門路。

農村社會環境複雜,看似淳樸,但處處暗藏“農業殺機”,沒有契約精神,沒有法律意識,補貼、手續辦理(特別涉及建築)煩煩煩,難難難,死死死,建築手續齊全的情況,依然有強拆得風險。

說了這麼多負面的,說一個積極的

——就是因為太難了,才需要年輕人們,有志氣的青年來飛蛾撲火一般的改變。

——就是因為太難了,雖然資本熱情投入,但基本都是死回去,因此,才有可創業的空間。

說到後面,調侃不起來了。



如果你真想做,放手幹吧,至少自己一家人吃得好、健康,對顧客也有莫大幫助好處。後面會改變的,不相信我,請相信時代。

補充一句,我還在幹!

幹勁十足,直到某個春天將我葬埋!

我生於春天的農村,也願靜靜的消失在農村的春天裡!若有可能,我生前殺生無數,願死時削肉喂鳥,碎骨肥樹。


半農周不順

本來不想回答的,可是忍不住。回農村搞養殖是不是坑?主要是取決於你的技術以及人脈。

第一:搞養殖最主要的是技術問題,你首先要確保存活率,存活率上來了就變相減少虧本,所以第一你要確保存活率(給動物打針,預防疾病,場地消毒)。其次就是讓其快速增長,不要和我說什麼土雞土鴨,什麼生態。要知道餵養時間越長成本越高,越不容易回本。別人養兩個月,你養十個月,別人都賣五次了,你才賣一次,請問你覺得你賺的多還是他賺的多?(飼料為主,雜糧為輔)

第二:人脈。人脈的主要作用是幫你找場地,幫你銷售,給你找出路。搞養殖失敗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出欄的時候賣不出去,這就需要你擁有強大的人脈。我所說的人脈不是說他們有多富有,而是他們能幫你推廣幫你銷售,幫你出主意。如果你有時間也可以用車拉的集市上去賣,至少我姐夫就是,他一次喂一千多隻鴨子,鴨子出欄的時候,他每天拉兩百多隻鴨子出去賣,只要不是太低於市場價,就可以出售。

最後提醒,在該出售的時候一定要出售,不要太糾結價格,因為你多飼養一天你就多損失幾百上千,多養十天你就已經虧本了。

當你覺得你有那技術或者你朋友有那技術,而且出售沒問題,或者問題不大,那麼你可以試試,祝你成功。


嘴甜先生

這個題目好!是回鄉農村青年最關心的問題。據我在基層工作幾十年的經驗看來,返鄉創業的不是坑。而是大浪淘沙:

我們鄉鎮有近300個企業,其中不凡有回鄉創業的青年,他們都成功了。

如某企業的葉老總,原是在俄羅斯留學的,回來後在我們鎮辦了一個木材加工企業。如今企業發展壯大,成為一個集團,準備上市。

其它小的企業老總是在外打工回鄉創業的更多,都取得了成功。例子很多。

搞種養殖成功的也有,如栽種花木的,成功的大有人在。如有一位老闆在外打工回來後,先搞木材加工,現在又承包土地種花木,花地又養雞,年收入相當可能。

當然,也有失敗的,如果總結一下他們失敗的原因大致相同:一、是沒有選好項目。看人種什麼,養什麼,跟風上,最後自己老是跟人後邊跑,跑跑就掉隊了。二是經驗不足。如養豬,沒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又不虛心學習求教,不是生病,就是趕不上行事,最後只好關門大吉。三是三分鐘熱度。沒有恆心,遇到一點困難就打退堂鼓等。

總之,回鄉創業是好事,但要知己知彼,選擇對路,虛心學習,不怕吃苦,一定能夠成功的。


鮑宜龍

說是坑未免也太誇張了,但是不得不說回農村創業種養殖確實是高風險的投資。十個人有一個人賺了就不錯了。我覺得關鍵還是在於個人經驗方式。只要你有技術,有啟動資金,有銷路就可以去搞養殖,如果沒有那還是老老實實打工上班好。我也是在農村搞養殖種植的人,不算成功,只能說尚可,一年小几十萬。但是自己見了太多虧的人。


都是現殺現賣的

目前來說現在農村的搞養殖的三種人,第一種假養殖,這是目前算是最多的養殖戶了,套取國家資金。修個養殖場或者註冊一個合作社,其實什麼都沒有,每年就要拿國家好幾十萬的錢,我們這邊一個養殖竹鼠幾十只,可是人家有關係在縣裡的註冊合作社上面報的是幾千只。每年國家給他十幾萬。第二種就是小養殖戶,小養殖戶比較多,這一類都是一些實實在在的農村人,想靠養殖賺點錢養家餬口。小養殖戶有優點也有缺點。我目前也是這個模式。散養土雞,放養黑豬,黃牛,蚯蚓,種香椿等等。明年還有項目要啟動。這樣的模式就是太累太苦,風險小一些。但是想做大,年賺幾百萬幾千萬很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在家賺點小錢。第三種就是大老闆來農村投資。比如我們村的地很多都被綠航果業徵用了。目前裡面全都中果樹了。我們這邊有一個萬畝林場,裡面有上萬畝的地,以前是種烤煙的,最近幾年烤煙效益不太好,就沒人種了,被長沙的一個大老闆買去了,明年準備在山上養殖黃牛,豬這些。這一類有錢人的模式就不做過多的討論。畢竟不是一路人。


我目前就是散養土雞,放養黑豬,黃牛。然後牛糞雞糞養蚯蚓,蚯蚓就直接送漁具店,蚯蚓糞種香椿。目前也只是育苗,明年開春移栽。我回農村時間不長,兩年。第一年只賺了幾萬塊。第二年就是今年還不錯。但是我都是小規模,一千多隻雞,一百來頭豬,十幾頭黃牛。黃牛的模式和雞,豬,不一樣。我是一年養兩批。一批只養四五個月,買進來只是育肥,一批買十幾頭,養幾個月就賣掉。一批賺幾萬塊。沒辦法,我想養蚯蚓,因為第一年我完全就是靠蚯蚓讓我度過難關的。我不可能放棄他,養蚯蚓就要牛糞,雞糞這些。說實話在農村養殖技術可以學,關鍵就是銷路。我第一年養雞,那完全就是送給別人的。別人買了不好吃,只要剩下一半以上就可以退回來。我們這邊有度假村,還有一個養牛場,沒到快過年的時候縣城裡很多人來這裡買牛肉,只有這裡的牛肉不打水,所以很多人來買。等他們來了我就趁機給他們推銷我的土雞,來人了免費給他們殺雞吃,那個牛場老闆人對我很好。每次還幫我宣傳。慢慢的銷路才好起來。在農村養殖最大的問題就是銷路。我目前種植的有一點中藥材白及,這個東西太貴了,自己投不起那麼多的錢。所以不打算髮展了。



農村創業種養殖真的不是那麼容易的。想進來的人一定要慎重。


張家界小伍

“回農村創業做種養殖,是不是一個坑?”我只能說,農業投資千萬別衝動,要反覆論證,找到屬於自己的模式,才敢嘗試。而且,步子不要邁的太大,摸著石頭過河,你總得先摸一遍,才知道深淺吧?您說呢?

這些年,阿兮一直關注農村返鄉創業,看過太多例子。分析一下,大概有這麼幾種:

一、農村走出來,在城市打拼賺了錢的大老闆,為情懷要回老家改造農村。

這幫人是真熱愛田園生活,也真心想做事,但大多對農業一竅不通,空懷一腔情懷,一投入就是幾千畝地,要按照老輩子的種地方式,不用化肥不用農藥和除草劑,一切都是人工,想種出老味道。初衷真好,可結果一年上百萬的扔進去,泥足深陷,進退兩難。

這種的,我也是見過幾個。都是其他生意賺的錢,在填坑,勉強維持著破碎的夢。

二、學農出身的年輕人,想靠知識改變家鄉,返鄉創業。

這幫考上農業大學,畢業後一直服務農業的農村娃,也是積累了大量的植保知識與實戰經驗,講種地用肥用藥,那都是一流,也是受土地流轉影響,心血來潮想要回去承包土地荒山等,搞果樹種植和土雞等的荒山養殖。可資金太單薄,只想到了前期承包費用和啟動費用,沒想到那荒山種樹養殖,不是能一下子就看到錢的,週期太長,可每天睜開眼就要投入,不停地投入,到最後資金鍊崩斷,也是掉入了甜蜜的坑裡,你明明能預測到幾年後的變化,可你撐不過去眼下。

我認識幾個優秀的好青年,就是一腔熱血撒在荒山了,很心傷,但這就是農業,你沒那麼雄厚的資金,不能攬金剛鑽的。

三、無利不起早,為拿補貼的偽情懷返鄉創業。

這類人有多少?不說,但指定是有,早些年流轉土地的大基地那麼多,後來弄得人去屋空,荒草遍地的,也是不少。按照農民的說法,霍霍完走了,原來的糧田都變荒草地了。

四、真正知己知彼有頭腦的新農人,不跟風,做自己特色的農業種養殖。

返鄉創業成功者,我也遇到幾個,也都做得不錯。一個就是阿兮家鄉一個叫小劉家的村,出了個25歲返鄉當地主,成為本地引進獼猴桃第一人的張雲梅。她對自己的獼猴桃園定位相當準確,只栽了6畝獼猴桃,還用的是培育出的一個新品,別的地方沒有,特別甜。定位在賣獼猴桃種苗。

她利用獼猴桃園旁的小水庫,養殖大雁,鴨子,獼猴桃園裡養土雞,種植花生,花生榨油,剩下花生餅喂樹,達到一種原生態的平衡。她網絡玩得好,朋友圈每日發的都是散養的家禽各種自由自在果園裡閒逛,水庫裡暢遊,優哉遊哉。

她的大雁蛋、鴨蛋、土雞蛋,全部被排隊預定出去三個月,獼猴桃在八月十五之前,獼猴桃還沒熟透時,已經被訂購一空。她的模式很小,統共不過五六十畝地。但她是成功的創業,四個年頭過去,她今年終於有了收益,賺了三十萬。按照她的說法,白扔了四年多的錢了,終於見到了回頭錢。

五、提醒:回鄉創業,千萬不要貪多嚼不爛,小規模獨特剛需農業產業,還是很受歡迎的。

多小?五十畝以下,最多一百畝,先試水也不錯。船小好調頭,許多的可能與方向。

坑,不只是農業領域,各個領域都有。說穿了,我們走平地還能摔個大跟頭呢。你能怨平地有坑嗎?擅泳者,溺於水,這也只能是因為膽兒太大,太自信了。農業有風險,投資需謹慎,這句話適用於任何行業。吃飯還能咬了舌頭呢,難道我們從今後不吃飯了?

牢牢記住看準了才下手,衝動是魔鬼。千萬別每天跟風,今天養螞蚱,明天養蛤蟆,後天又要養竹鼠,疲於奔命,最後啥也做不好。

農村農民農業,民諺民俗民風。歡迎關注阿兮隨筆交流互動,為您分享農村事,共同探討三農話題。

阿兮隨筆

說實話,在今天農村的產業化發展還不完善的情況下,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市場雖然廣闊,但並不是一個非常好的項目。前幾年做農業產業化的都賺到錢了,但隨著近兩年返鄉潮的風氣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湧入農村市場。在資本的介入下農產品的市場被進一步的壓縮,利潤也越發的減少。


1.大棚技術普遍

從前幾年山東壽光的大棚風光無限,再到今天壽光大棚之鄉的落寞和暗淡。只能說隨著農業化的大潮來襲,大家都開始走上了大棚種植的道路上。現如今反季節蔬菜已經成為普遍,越來越多的人投入了種植規模化的道路,嚴重的壓縮市場,供大於求的市場讓很少小型個體戶開始虧本。

2.養殖業的風險大

養殖業受市場的調控波動十分大,就拿生豬的價格來說。基本上就沒有過穩定的市場價。今天市場價格高,很多人投入到這個行業中。明天市場猛然下降,到現在生豬的收購價快要跌破4元大關。這樣以來飼料的上漲,養殖戶連本也回不上來。而不管是養殖什麼,都會受到動物疫病的影響,這樣以來就會處於無人收購的慘淡局面。



3.產業供應鏈不完備

似乎這兩年隔一段時間就能聽到農業市場的慘淡。比如前段時間的辣椒、土豆、西紅柿等都面臨著大量的滯銷,而這段時間的洋蔥、玉米市場也開始下跌。生豬的價格更是跌到了地板上。這種情況的發生就是因為市場供應鏈的不完備,國人的跟風現象比較嚴重,導致市場一時間受供求關係的影響而不得不出現巨大的波動。

不管怎麼說,苦的都是農民個人,大家在種植的過程中首要的目的就是建立健全的市場鏈。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


農業補貼

直接用身邊事實案例來回答你。

案例二:我們村有個70後,兩年前本來是做傢俱組裝的,可工資也不高,僅僅夠養活家裡四口人,後來改行養起了羊,由於地處山區,坡都是免費的,羊由人趕著放在山裡自由吃,一天兩次,買羊的時候12元一斤,去年買了20幾隻羊,6元一斤賣的,目前還有30多隻母山羊和開春剛下的10幾隻羊崽,現在也萌生了退意,如果有人接手就不養了,規模小,一直在50只左右,技術方面也不行,肯定是要賠錢的。

綜上,養殖行業入行已經要謹慎,好東西往往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小弄小賠,大幹大賠,無論是養殖什麼,我們始終處於產業鏈的低端,沒有話語權,如果你可以一直做到養殖產業的頂端,那還可以,不然真的莫入。

喜歡我的回答就關注【老秦農的那些事】


洞察三農萬象

這個可不是什麼坑只要是看看你有沒有這方面的技術和能力了又能力的人能夠把不好的行業做 沒有能力的人能夠把很好的行業做衰瞭然後說這個行業不好做

首先我們的行業是否選對了行業?

我們農村裡面也有著很多的行業,每一個行業的技術需求高低不一樣如果,每個行業的掙錢利潤也不一樣。所以我們應該選著那些適合我們自身需求的行業來做創業的選擇不能夠說那個行業掙錢就不顧一切往裡面衝 。


當我們選著好了行業之後就要考察背後的難度是不是我們能夠承受得了的呢。

我們看到的是不是個坑?

當我們看到了一個行業非常多的人去做並且還能夠掙到錢的話那麼說明這個行業已經進入了次熱化的階段。如果還要選著這個行業的話就要認真注意地選著了哦

那麼我們綜合市場情況來得到這個行業適合自身做的時候是不是還在上升的階段如果處於上升的階段的時候只要我們的資金和技術足夠的話也是可以跟得上去做的。


農村創業市場應該注意那些問題

我們如今很多人返鄉創業往往都是憑藉著一股衝動的勁來投入一個已經次熱化的行業裡面然後摸爬滾打幾年之後,才發現這個行業已經不能掙錢的。又到處埋怨命運不好等。

第一;市場需求量

市場需求量永遠是創業的前提如果市場需求量很大的話,我們可以跟緊去做從而獲得利潤。

第二;技術含量

每一個行業都需要一定的技術含量,沒有哪一個行業是不需要技術的但是技術的高低是我們看得到的隨意我們應該結合自身的情況來看看是否有能力能夠做到完美的地步


第三;利潤空間

很多的行業比較能夠掙錢,但是其中的利潤比較低,需要大量才能夠掙錢所以我們應該注意這些問題哦

好了以上的幾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別人


農村新視覺

就我所知, 我們村這幾家養殖戶,就養豬的還可以,其它養羊的,養鵝的,養雞養鴨的,基本都賠錢。有的甚至血本無歸,欠著高額的貸款。

我想說的是種植業。因為我自己就承包了二百畝地。說起來我也是響應了國家的號召,為農村加快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儘自己一份力量。跳沒跳坑裡,跳下來就知道了。



地是去年承包的,確實是好地,排水灌溉 都很方便,離家也不遠,僱人,管理啥的隨叫隨到 挨著公路, 進出都不發愁。

第一年,沒有經驗,上季種的小麥,下季種大豆和辣椒,是我們這常規的作物。說實話,因為自己就是經營農藥種子,肥料的。侍弄莊稼絕對不含糊。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小麥的產量比一般老百姓的都好,辣椒也是。包括大豆,產量比我們預計的要好。無奈天公不作美,後期下起了連陰雨,收穫的作物品質不行,賣不上價。最後,賣幹 除淨。也不賺多少錢。這是為何呢?利潤都攤給人工和地的租金了。所以說,地價過高和人工費用過高的情況下,你無論怎樣精打細算都賺不到多少錢,除非你的農產品價值高


再說說我村裡種大棚蔬菜的。他們的幾個大棚種的是黃瓜。前幾年效益還不錯。其中一戶還是一個農大畢業的大學生,主動放棄城市的白領工作,甘願當新時代的農民。昨天,看見他們賣黃瓜,問效益咋樣,一個個直搖頭。但是,既然紮了這麼大的本錢,他們準備繼續幹下去。是啊,有利沒利長在行。邊幹邊總結經驗,相信他們會迎來一片曙光。

另外幾家種植大田經濟作物的,就不一一贅述了,作物不同,有賠有賺的,去年基本靠的是運氣。

總體來說,種植業只要不遇到大的自然災害,和過於動盪的市場行情,也是可以維持的。但是也不能貪多圖大,或種植沒有銷路的農產品。那樣直接導致的後果:費力又陪錢。



今年,我承包的土地租金有所下降。

我種植的還是常規作物。因為這些作物機械化程度高,受市場價格波動小一些。只要管理得當,氣候適宜,還是比經濟作物省心的多。

歡迎種植業的朋友共同探討,互相學習交流。

把地種好,是我們的希望,也是我們的小小成就。在農村,當農民不易,且種且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