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亡

本文選自中信書院閱讀時差欄目。閱讀時差動態實時同步全球前沿新知,為你打破知識的國界。

本期分享的書是《銀行業的終結》。

銀行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亡

《銀行業的終結》

喬納森·麥克米蘭 著

本書認為當今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傳統的銀行業已經變得多餘,而銀行業與生俱來的許多弊端,使得我們難以避免金融危機。

雖然已經有很多書想要解釋清楚銀行業的問題,但是大多數都不能觸及本質。有些書在闡釋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往往會把這場風波講述成貪婪銀行家欺騙無辜平民的故事。在本書作者看來,這些揭露醜聞的書雖然讀起來很過癮,但沒有用,我們依然不知道怎麼應對金融危機。

書的作者有兩位,原書封面上寫的“喬納森·麥克米蘭”實際是兩位作者共同的筆名。

其中一位作者名叫于格·穆勒,他擁有劍橋大學的經濟學碩士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尤其擅長研究銀行調控對於宏觀經濟的影響。

另一位作者就有點神秘了,書裡說他不願意透露自己的身份和職業,喬納森這個筆名就是用來保護他的,我們只知道他是一位金融極客,對於財務報表,交易流程以及數據有著狂熱的興趣。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書裡能夠觸及到一些少有人涉及的內容。

全文提綱

本書大致就是要讓讀者明白,在今天的這個環境下,無論是銀行本身還是政府監管部門,都已經難以對銀行業進行有效的監管了。

全文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早期銀行業回顧,回到工業時期,重新審視脆弱的銀行業。

第二部分,政府的政策,取得了可觀成效,也製造了更多問題。

第三部分,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給銀行業帶來新的改變,傳統的管理監管辦法面臨挑戰。

01

早期銀行業回顧

在作者看來,銀行業的歷史並不太長,我們普通人理解的銀行業,是直到工業時代才出現的。

銀行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亡

這個時期,資本主義在蓬勃發展,資金的流通就要比以前頻繁得多,社會上就會出現一些人,手裡有錢,想要通過借錢給別人獲取收益,又有一些人,有想法做事業,但是需要資金。這看上去,就是一種供需關係了。

但是事實上,雙方的需求很不一樣。借錢出來的人,當然希望收益越多越好好,風險越小越好,所以,他們不會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更希望把他們手中的錢拆分成不同的部分,然後借給不同的人,並且希望借款者能快點還錢。而對於需要借錢集資的人來說,他們往往更需要大額的資金,並且能越晚還錢越好。

你看,看起來雙方有著供需關係,但其實他們的要求又很難達成一致,於是,銀行和銀行業就出現了。

對於銀行業來說,它的主要使命就是去平衡存款方和貸款方之間的不同需求。一方面,銀行通過利息從儲戶那裡獲得存款,一方面,又將存款借給貸款方,並賺取利息之間的差價。

在歷史上,這種模式曾對人類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但是,這個使命也為銀行的生存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因為它要求任何銀行都必須要有足夠的現金流,否則它既無法將本金返還給儲戶,也不能滿足貸款者的需求。但是如果沒有政府提供信用保證,絕大部分銀行的現金流都很脆弱。

原因很簡單,一旦某家銀行的經營出了一點差池,哪怕就是出現了一丁點資金短缺的跡象,對於儲戶來說,這家銀行就很可能面臨著倒閉的危險,他們在這裡的存款可能就要不回來了。所以,這時候儲戶會爭先恐後地去這家銀行取回自己的存款,先去的還能取出來一部分,後去的那就可能什麼都取不回來了。

以至於有些時候,一些毫無根據的謠言都可能嚴重影響銀行經營。我們可以設想,一旦儲戶們聽信了某家銀行經營不善的消息,不管消息來源是否可靠,他們很可能都會先去把錢取出來,因為對他們來說,這是最安全的做法:如果銀行真的倒閉了,他們取回存款,成功保護了自己的資產;而即便他們聽到的消息最終被證明是謠言,那麼對於儲戶而言,他們也沒有任何損失,大不了把錢再存回去而已。所以,即便是經營得最好的銀行,也無法避免風險。

如果個別銀行因此破產了,對於它的儲戶來說的確是重大的損失,但看上去似乎對於國家經濟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群體的行為並不是隨時都是理性的。本書就認為,在工業時代,銀行的倒閉往往是具有傳染性的,一旦某些銀行因為資金短缺,或者其它的原因無法維持,儲戶們會因此對其它的銀行甚至整個銀行系統失去信任。這種情況就會像1929年到1933年美國的經濟危機那樣,儲戶會蜂擁來到所有的銀行門口,然後搶著把自己的錢兌換出來,然後導致某些原本經營狀況良好的銀行也遭到滅頂之災,整個國家的金融系統都會受到衝擊。

因此,為了維護銀行的健康運營,政府也出臺一系列的支持與監管方法。

02

政府政策與監管

在對銀行的監管與扶助方面,政府往往會採取以下兩種措施,一種是設立存款保險制度,而另一種則是設立中央銀行。

所謂存款保險制度,顧名思義,就是政府對儲戶的存款提供保障。如果某家銀行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政府則會接手,為這些不幸的儲戶們提供補償。這一措施大大減輕了儲戶們的焦慮,使得過去那種擠兌銀行的行為大幅度減少了。

而另一項措施則是成立中央銀行,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簡稱美聯儲。中央銀行不僅用國家信用體系為儲戶提供保障,同時也制定各項貨幣政策,監管金融機構。

這兩項措施一出臺,儲戶們過去那種對於銀行倒閉,存款蒸發的恐懼就大大減輕了。在今天,我們大部分人都覺得把錢存進銀行,和放在自己手裡沒什麼區別。同樣,在今天,我們去銀行開戶的時候,也不大會考慮這家銀行的風險狀況,我們主要關注什麼呢?哪家銀行利率高,哪家銀行網點多,存取款方便等等。

政府的干預雖然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前面所說的現金流問題,也減輕了儲戶的焦慮,但最終結果,卻是像打開了潘多拉盒子一樣,引發了更多的問題。也許你會對此產生疑問,政府前面的做法不是為了解決問題嗎,怎麼又會搞出新的問題來。

銀行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亡

要弄懂這一點,我們就要先搞懂一個名詞,叫做

有限責任。這是今天最常見的一種公司形式,就是指債務人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對某種債務承擔責任。不理解?沒關係,那我們換個說法,就是說某個公司資產100萬,但是欠你200萬,那麼你最多隻能把這個公司現在的100萬資產拿回來,剩下的100萬你就不能再找這個公司償還了。

有限責任制度的出現,導致貸款者更加大膽的去追求效益,因為損失是有限的。貸款者往往會更激進地從銀行貸款投資,然後選擇高風險的投資項目。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瞭解這層關係,我們先來看看兩個項目,看看你會投資哪一個。

第一個項目,它的投資回報是固定的10%,如果你投資100元錢,那麼最後就會獲得110元;

而第二個項目則不同,盈虧率高達80%,那就是說,如果你投資100元錢,運氣好你能收回180元,但是運氣不好就只能拿回20元了,兩相抵消,這個項目的預期回報實際是0。

好了,如果是你個人選擇投資,大部分人可能會選擇第一項,因為第一項有10%的確定回報,而第二種則純屬碰運氣。

銀行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亡

但是,如果你的身份發生變動,你不再是個人投資,而是成立了一家有限責任公司,雖然你個人投資100元不變,但同時,你已經通過融資,從投資人那裡獲得了900元錢。如果這時候去投資,你的損失最多就是你自己手上的那100元,那麼你會怎麼選擇,這個時候,相信不少人就會選擇更高風險的第二項,因為損失最多100元,其餘的損失由投資人分攤。

因此,許多貸款者會激進地從銀行貸款,而這一時期的銀行因為沒有了現金流方面的顧慮,為了盈利,並不會對貸款加以太多限制,而這最終導致了某些銀行因為存款無法收回而破產。

這種結果不僅會影響國家的金融秩序,同時也會讓政府來收拾爛攤子。

各國政府對此自然也是想盡一切方法來解決,比如說美國因此成立的聯邦存款保險公司,這個機構不僅要負責存款保險等業務,同時也要監督並限制銀行的投資行為。這一時期,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各國也在這一方面展開了合作,1988年,十國集團在瑞士巴塞爾通過了著名的巴塞爾協議,協議中通過了資本充足比率以及風險等級評估等政策,都是為了限制銀行的過度投資。這樣一些做法雖然也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依然不能徹底改善銀行業中普遍存在的高風險投資行為。

雖然這一時期的銀行業變得更加複雜,但本書作者認為,在這個階段,政府對於銀行業還是有一定程度的把控能力,而此後網絡信息技術的興起才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也是今天要分享給你的第三部分的內容。

03

壓垮銀行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過去沒有網絡的時代,傳統銀行業的財政清單上大概只需要包括存款,借款,現金流與抵押物這幾項。而一切具體工作也是靠人工和紙筆加以記錄完成,每一筆交易都需要信函或者電話溝通。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對銀行業的管理相對簡單,一方面,人工操作的話,交易頻次相對就不太高;其次,當時的記錄都是以書面形式保存的,信息也相對透明,容易監督。

但是,隨著電腦與互聯網的出現,傳統的銀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銀行處理業務的能力迅速得到提升,時間成本與人力成本都大大降低,銀行業的業務量大大增長;其次,現代銀行業許多工作都是在網絡上完成,而不再像過去紙筆記錄那麼清晰可靠,政府的監督功能也因此大打折扣。而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大量的影子銀行開始出現,這更是為政府的監督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銀行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亡

所謂影子銀行,就是那些提供與銀行類似金融服務的非銀行機構,簡而言之,就是沒有銀行牌照的金融機構卻做著存款貸款的業務,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許多民間借貸以及民間理財機構中,有很大一部分實際上都屬於影子銀行的範疇。雖然政府部門依然能對銀行機構進行較為嚴厲的監管,但是對這種嚴格意義上並不能算作銀行的影子銀行,政府的監督機制就顯得有些無能為力了。

而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某些金融機構為了擺脫政府的監督,也將自己的一些業務藉助影子銀行來操作。舉一個簡單的例子,2008年金融海嘯前,雷曼兄弟公司一直將自己的次級貸款證券化,來規避政府的監督以及某些其它風險,但是這種做法最終導致了全球金融危機。

銀行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亡

面對網絡技術的不斷髮達與影子銀行的發展,各國政府依然力圖加以控制,比如在2010年所簽署的第三次巴塞爾協議等等。但是在作者看來,這樣一些小修小補無法解決問題,從工業時期發展到今天的銀行業難以被監管,而難以控制的銀行業勢必會帶來更多且更嚴重的金融危機。

在本書的最後,面對今天已經難以監管的銀行業,本書認為如果想解決問題,那麼解鈴還須繫鈴人。既然是網絡技術造成了今天銀行業的困局,隨著網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去中心化的經濟體系等新產物也能為我們管理銀行業提供新的思路。

總結

好了,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今天的主要內容。

首先,銀行業誕生於工業時期,曾對人類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貢獻,但是對現金流的過分依賴,使得銀行自身的生命力相當脆弱;

其次,政府

為了維持銀行業的發展,採取了存款保險與成立中央銀行等措施,這些措施雖然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現金流問題,但是卻使得銀行開始選擇高風險投資,並最終給國家經濟帶來影響;

最後,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政府對銀行業的監管日趨微弱,我們也越來越難應付目前的金融環境,金融危機也可能會變得更加嚴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