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美國打貿易戰的合理性

現在,中美貿易戰正如火如荼,幾乎每天都有新舉措。

誰對誰錯?各有各的理。誰對得更多,錯的更少?也各有各的理。

本文不爭論這些,就從經濟角度說說,美國打貿易戰是合理的。

請注意,僅僅是從經濟角度噢。如果從更高層次的政治角度來考慮,嗯,中國有理,中國必勝。

經濟學的鼻祖是亞當·斯密,基本上相當於牛頓在物理學甚至科學中的位置。

第二個巨人是大衛·李嘉圖。他認為,各國應該發揮自己的所謂“比較優勢”。比如,葡萄牙善於低成本生產出高質量的葡萄酒,物美價廉;英國善於生產紡織品,也物美價廉,那麼,兩國可以相互交換。

只要利潤率一樣,對兩國來說,相當於用自己的低成本同時生產出紡織品和葡萄酒。花費同樣的勞動,生產出了更多東西,當然更富了。

進而,每個國家都應該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這樣全球貿易不僅可以順利開展,而且整個人類的生產率大幅提高,大家都富裕了。

他把他的這個理論寫到《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1817年出版。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美國打貿易戰的合理性

由於當時英國剛打敗拿破崙,國力蒸蒸日上,需要和全世界做生意,所以英國高舉他這個理論,在全球推行自由貿易。

他的理論對不對呢?

不管對不對,李嘉圖將一直是排名前五位的經濟學家。因為他的理論,不僅早已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而且仍將是經濟學教材中永遠繞不過去的重要內容。

但我們還是想問問,他的理論對不對。

貿易,交換,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有什麼不對嗎?

但在當時就有疑問:如果英國每年生產2000萬英鎊紡織品,而葡萄牙只能生產100萬英鎊的葡萄酒,英國怎麼能消化過剩產能呢。

那麼,葡萄牙會不會大幅提高葡萄酒價格,你不是覺得便宜嘛,我提價20倍,如果你還購買同樣數量,兩國貿易就平衡了。

那不是太便宜葡萄牙了。

就算葡萄牙能提價,價格高到一定程度,英國能不能自己生產?

是的,我生產葡萄酒,本來是得不償失的,但你漫天要價,市場價被你抬高到變態的水平,我能不能自己生產?

第一個漏洞已經出來了:一國自以為自己很牛逼,能生產別人不能生產的,很可能漫天要價。而漫天要價的結果,就是徹底喪失所謂“比較優勢”。“落後國”引入生產線和技術,自己生產,進而搞研發,更划算。

所以,李嘉圖的理論,即使在市場上,也面臨一個價格波動導致的“比較優勢”喪失的問題。

而市場經濟,是不可能沒有價格波動的。在某一方面有優勢的國家,會不會認為控制價格,讓價格越來越高呢?

第二個漏洞是:就算葡萄牙沒有對葡萄酒漫天要價,而是儘量平抑價格波動(噢,這可能要動用政府力量了),英國用紡織品換了足夠的葡萄酒回來,但英國的產能還是遠遠不能消化啊,那怎麼辦?

這就是第二個漏洞:貿易的嚴重不平衡:我只需要你的葡萄酒,而你需要我無數產品。時間一長,葡萄牙拿什麼來買?自己印錢嗎?

英國的解決辦法是:鼓動全球更多國家來貿易。

你葡萄牙的葡萄酒不僅可以賣給我,還可以賣給法國、德國、美國、大清帝國……你不就有錢了嗎?

那麼,由此會引來第三個漏洞:法國、德國、美國、大清帝國……,拿什麼買你葡萄牙的葡萄酒呢?仍然拿工業品來換?那不就和英國形成競爭關係了嘛。

所以,最好法國、德國、美國、大清帝國……也拿農產品換你的農產品,或者他們頂多只有一點工業品,不會對英國造成威脅。

這樣,作為世界工廠的英國,可以拿自己的工業品在全世界貿易。而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以農產品為主,這樣就天下太平了。

但這樣的後果就是:英國反而可以拿著自己成本越來越低的工業品,和全世界交換各種好吃好喝的,而且還有錢周遊世界,吃好喝好玩好,娶好……

第三個漏洞就是:每個國家和民族,都不想在客觀上成為別人的下手,被別人所制約,都想獲得更多獨立性。

這必然導致國與國之間的競爭關係,從而,有可能激發更大矛盾,甚至引發全面戰爭。

小國、弱國也想強大,也不想受制於人,只是他們的力量不足,不可能什麼產品都自己生產,也沒有足夠強的軍力。所以在國際舞臺上,最好脾氣好一些。

但是有一定人口和幅員的大國,面臨國與國的矛盾,感覺自己手裡的牌多,就會硬氣得多。

由於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不可避免的競爭性,大國都想發展自己的工業體系,然後是軍事力量。三觀不合的大國之間,更是這樣。

李嘉圖的理論,能解決國家競爭問題嗎?

現在看來還遠遠不能。甚至,他的理論有可能會激化國家或民族之間的矛盾。

中東為什麼對西方發動恐襲?你丫什麼工業品、文化品,打著自由貿易的旗號都來了,我們伊斯蘭文化怎麼辦?自由貿易,會不會是一場強行推行西方文化,滅絕當地文化的陰謀?

或許這種想法很荒謬,但我們不能禁止別人這麼想。

在這個世界的很多人心中,文化的傳承,民族的獨立性,仍然要遠高於自由貿易。

而且,現在特朗普的“閉關”做法,不也說明美國人的利益高於他國嗎?另一方面,我們加入世貿十幾年了,很多當初的承諾,實現了嗎?

看來,國家強大了就推行自由貿易,而貿易受到威脅、長期赤字就要樹立貿易壁壘,或者維持自己的統治和國家、民族利益,世界各國都一樣。

中美兩國的貿易戰,以及歷史上無數貿易戰,乃至發生的更嚴重後果,都說明: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高於自由貿易。

所以,我對李嘉圖的理論在經濟學教材中仍然具有那麼高的地位,百思不得其解。

不僅在中國,而且在美國都是這樣。曼昆的《經濟學原理》是現在世界上最成功的經濟學教科書,第一章就是《經濟學十大原理》,其中一條就是“貿易能使每個人的狀況更好”,其理論基礎就是李嘉圖的理論。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美國打貿易戰的合理性

我必須重申:我不否認這個貿易的重要性。但國家和民族的決策者,在很多時候考慮的事情要遠高於自由貿易。西方領導者也一樣。

那麼,李嘉圖理論的漏洞,是誰發現的呢?

很晚,晚到2004年薩繆爾森(1915~2009)的一篇論文。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美國打貿易戰的合理性

成名已久、89歲的薩繆爾森,2004年在美國一個著名學報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質疑李嘉圖的理論,居然引起了經濟學界的轟動。而我國經濟學家周其仁,又把他的論文引入國內,時不常地拿來宣傳一把。

這次中美貿易戰,周其仁又寫了篇文章,宣傳薩翁的這個見解。

因為李嘉圖理論的漏洞,在我看來是明擺著的。只是我之前無法用高大上的語言來反擊。

用正規的經濟學語言來說,李嘉圖的“比較優勢說”理論,也就是兩個經濟各自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自由貿易就可以提高兩國的福利水平,因為這樣的經濟總產出水平最高。

按照這個理論,中國就不應該搞工業化,而應該一直搞農業,搞茅臺、同仁堂什麼的,這是我們的“比較優勢”。

別說中國,就連當初的美國、德國、日本、蘇聯,都不應該健全發展自己的工業體系,因為他們的“比較優勢”就是農業和傳統手工業,還有一些民族藝術什麼的。

所以,李嘉圖的理論到現在還沒破產,美國經濟學家仍在大肆宣傳李嘉圖的理論,本身就令人奇怪。我甚至懷疑,經濟學家們是不是都痴呆了,以至於需要一個89歲、成名已久、可以不在乎名聲的老人,來指出問題。

重複一遍:不是李嘉圖的理論沒用,而是經濟學嚴重忽視了政治。經濟學過於偏重貿易,用貿易來解釋社會的發展,本身很有問題。

或許,作為經濟學圈子裡的人,宣傳貿易的重要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國家的決策者,誰被這個忽悠,誰就是SB。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美國打貿易戰的合理性

回到薩繆爾森。他反駁李嘉圖理論的一個重要論據是:如果中國生產飛機的“比較優勢”大為增加,中國不需要再拿襯衫來換美國飛機了,會怎麼樣?

是啊,會怎麼樣呢?

有人可能說:中國生產飛機的比較優勢怎麼可能大幅增加呢?

嘿嘿,如果一架波音747需要我們生產幾億件襯衫來換,是不是飛機的價格太高了?價格這麼高,我們為什麼不能自己研發和生產呢?

看看通信設備的演變不就明白了:華為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華為發展起來之前,西方的一個普通的程控交換機賣幾十萬。華為自己研發,價格不到西方的一半,甚至只有個零頭,華為還大賺,為什麼?

因為西方工程師一週工作五天,每天懶懶散散,工資還是中國人的幾十倍。出差住五星級酒店,跟旅遊一樣,合適嗎?

不管合不合適,這不都打在產品價格中了,哪兒有什麼“比較優勢”?

而華為,把員工工資提升三倍乃至五倍,產品價格比西方便宜得多,還大賺。

中國的市場又很大,大規模生產又可以進一步成本。這樣一步步地,中國就獲得了通信產品的“比較優勢”。

如果西方人一週賣血賣腎地工作70個小時,而且產品價格低,哪兒有華為的機會,哪兒有中國的機會。

有14億人口的中國,人口比美國和歐洲加起來還多3億,本身就是個超大市場。如果中國的人均工資只有西方的十分之一,假以時日,在相對自由貿易、關稅不太變態的情況下,中國可以在幾乎各種領域、各種產品上,都獲得越來越大的比較優勢。

現在中國的人均工資據說有8000美元了,比過去高得多,但仍然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

所以,只要能有一定自由和公平(請注意是“一定自由和公平”)的國內環境,假以時日,中美、中歐之間的貿易,中國必將獲得更大的優勢。

最後就是碾壓。

2018年前兩個月(目前三月份數據還沒出來),中國進出口總額4.5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7%;其中出口2.44萬億元,增長

18.0%;進口2.08萬億元,增長15.2%;順差3622億元,擴大37.2%,就是明證。

以前,中國需要美國的各種產品,現在只需要農產品了,對各種電子、通信、汽車等產品的需求大幅降低,貿易怎麼可能平衡?

難道美國可以一直靠印刷美元來交換嗎?

就算美國還能繼續這麼做一段,美國的實體經濟、傳統工業繼續嚴重萎縮,手裡的高科技怎麼可能一直具有優勢?

別羨慕蘋果只做研發,把生產交給富士康們。蘋果這種滋潤的日子,不可能長久。

蘋果就是美國的縮影。只要稍微有點長遠眼光,請注意是“稍微”,都能看到美國日益空心化的恐怖後果。

那樣,美國將變成一個金融和農業國。

而金融,需要實體經濟的支撐。如果實體經濟不興,金融中心的位置也一定被取代,就像紐約取代倫敦那樣。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最終,美國的實體和金融都將大幅衰退,從而軍事、文化力量也將嚴重衰退。美國沒有足夠強大的實力,還不起幾十萬億美元的債,美元大幅貶值。那時的美國,真要變成一個農業國了。

這樣下去,美國會不會變成另一個巴西或者放大版的阿根廷?

根本不需要過高的智力,深深具有文化和制度自信(或自負)的特朗普們,肯定知道如果任由事情這麼發展下去,以後美國的結局是註定的。

辛辛苦苦,貌似活得像個狗,其實是佔便宜,因為你將收穫生存的技能;而天天喝咖啡、到處旅遊,好像很悠閒,其實是吃虧!因為你將喪失生存的技能!

簡單地說,吃虧就是佔便宜,佔便宜就是吃虧。這是深刻的辯證法,是長久生存的基本道理。

深受白左影響、得過且過的奧巴馬,不懂這個道理也就算了,但特朗普完全不是這樣。

他看到了,如果這麼和中國貿易下去,美國將遭到長久的損害。

而且,過去二十多年和中國的貿易,在他看來,美國早就遭到損害了。

而現在的他,要停止這種在中國看來所謂的“損害”,至少要大幅減弱。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美國打貿易戰的合理性

回到經濟學的語境,薩繆爾森說:“後進經濟在原先不具備比較優勢的部門大幅提高了生產率”,但“並不能得出應該還是不應該採取選擇性的保護主義的結論”,只是指出“有時一國生產率的提高只能對自己有利,卻永損他國的利益

”。

薩繆爾森否定了李嘉圖的理論,這難道不是經濟學界的一件大事嗎?

而李嘉圖的理論,老鄧上面已經說過,本來就是漏洞百出的。

既然永久損害了他國的利益,那麼別管什麼WTO、合同、條約之類的無數口水式吵架,一個受損的國家要採取堅決的行動,維護自己的利益,不是很顯然的嗎。

侷限在經濟範疇,中國感到受損,也會維護自己的利益,道理當然是同樣的。

具體到美國,如果美國現在把中國看成最大的貿易對手,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想大幅縮減所有國際貿易,也有相當的合理性。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美國打貿易戰的合理性

具體到特朗普,如果他認為中國在大賺美元的同時,在很多事情還不配合美國,還在頻繁給美國使絆子、動陰招,讓他不滿意,那麼他會不會更憤怒。

當然,這是他的憤怒,我們有自己的獨立性,也有自己的憤怒,所以各有各的道理。我只想通過本文,希望大家更好地理解中美貿易戰,以及從經濟角度,更好地理解中美更全面的關係。

可以這麼說,中美之間的貿易矛盾已經非常突出,到了必須正視和採取切實行動(而不是各種扯皮談判)的程度。現在中美之間,都在付諸於行動。

千萬不要認為美國是虛招,現在的貿易戰(實質上就是!)剛開始。如果認為特朗普只是把貿易戰作為一個幌子,想達到什麼其他目的,將大錯特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