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多少家產才相當於30年前的“萬元戶”?

收藏講堂

我家以前也是當過“萬元戶”的!太多年了!美好的回憶!

我家是在農村,所以看得那些專家級的老師們給出的那些數據和證據,離我遙遠。

我家是1989年年初被評為我們村的“萬元戶”的,那時農村沒有商品房和固定工資的數據來直接對比,也拿不出來啥有利的證據。

當時評定“萬元戶”上邊要求的可能是依據農民家庭一年的收入或者是存款達到一萬元,但是實際在農村的很多萬元戶是靠拼湊出來的,把這個家庭所有的財產都計算在內,形成的數字!應該是不真實的,

我先說說那時我家怎麼評上的“萬元戶”!

我家這裡是1984年解散生產隊,包田到戶的,那年我六歲,就和媽媽下地到自己家的地裡幹活了!

那時因為我父親是退伍轉業到了社隊企業幹銷售,所以沒有“地畝數”,(地畝數就是人均分配土地的面積),我家四口人只有三口人的地,一共是2.1畝,其中有七分地是菜田。

當初生產隊時我家總是“紅筆”的,到年底都是欠生產隊的錢。分了地後,我家當時的“地畝數錢”和買種子的錢都是我父親從戰友那借來的。

幾年的耕種,田地沒有給我們家帶來啥富裕錢,一家四口靠種地也就是剛剛解決溫飽,因為自家有菜田所以吃菜還可以自足,並且菜田的蔬菜可以送到批發市場賣,因為市場很遠,所以大家都是在等收菜的來收,所以價格相對特別低。依靠種菜掙得錢基本都用來去糧店買麵粉和油了。所以一年下來,依靠種地基本沒有啥收入。

那時我父親在社隊企業中的工資收入是一個月70元左右,我家相當“萬元戶”基本不可能的!

在1987年我父親找到了另一份工作,從事建築行業,當時叫“搞副業”!是很不光彩的一種職業。

隨著我父親在建築隊了的努力,收入逐漸多了,家裡日子也好過多了!我家那時我和哥哥上學,就指著父親搞副業掙得那點錢過生活,雖然比以前好一些,但是和那些家裡勞動力多的比還是窮人!

就像好多年前那部電影《月亮灣的風波》一樣,我家的客人逐漸多了,都是來借錢的,可是我家剛剛見好的日子,沒有錢借給他們啊!那時就得罪了很多人!收割水稻的時候沒有人幫忙了,以前都是彼此間幫助,現在卻因為沒有借錢給你別人,所以也得到了報應!

在1989年的時候,我家蓋了新房,三間磚房,有部分錢是我舅舅借給我們家的。當時正趕上評選“萬元戶”的事,也不知道誰就推出了我們家。當時比我家有錢的有的是,偏偏找打我家真不知道是啥居心!

大隊(當時還是大隊,後來變得村委會)的會計和一幫人來到我家,開始計算我家的財產。

新建的三間磚房定價6000元,

建房時找建築隊借的腳手架(那種很笨重的三腳支架)也被算成我家的財產,估價2000元,

在建築隊借來的竹跳板也被算作資產:300元

我家早兩年前打的一套傢俱(大衣櫃、小衣櫃、聯二、高低櫃)被定價500元,

建築隊分的過冬煤(因為山西大同有工地,建築隊的車捎回來的)因為是大同塊,也被視為是資產,定價400元。

我媽媽說家裡沒有存款,居然還翻了我家,確實沒有,還派人到鄉里的信用社查了確實沒有!

最後我家那輛自己攢的加重自行車-“大鐵驢”也被算作財產,那時基本家家都有的,被作價120元,還有縫紉機也算了。

實在是沒有找到再能值錢的了,可是離10000元還差點,於是我家的存量也被作價了。還有就是新房建成時親戚家送的背面也算上了。我家養的雞也被算了,還計算了1年的雞蛋錢。

終於湊夠10000元了!我家成了“萬元戶”了!一個村裡就五家被評上了。我家和那幾家一筆簡直就是赤貧戶!

當時被評上“萬元戶”我父母很忐忑,知道這是得罪人了,人家要讓你現世,或者真的看看你家到底有沒有錢。背上這個名頭,誰知道將來有啥運動也許就會被抓典型的!幸好直到現在也沒有出啥事!

不是有啥別的意思,只是說說那個年代的“萬元戶”不見得都是真的!

不過回到題目裡我算一下啊!

前幾年農村整合,包括我老家周圍的很多村莊都拆遷了,都分了樓房。

我家那三間磚房和後來又建的三間一共六間房子算上門樓小房,一共給了150平米樓房,和其他人口和土地轉換的面積一共是200多平米,在添了點錢換了三套樓房!

當萬元戶的那三間房子,就算個整數花了6000元,那房子60平米,平均是100元/平米,前幾年分的樓房也升值了,現在值20000元/平米,這就是整整的增加了200倍!

所以那時的1萬元核算到現在是200萬元!當然這個算法之是適合我們這,那些房價高發展快的地方用該還多!

當時10000元就是個巨大的數字了,現在200萬真不算個啥啊!不是說都有那麼多的存款,只是估計很多房奴都揹著這個數在生活!



杜陵閒人

首先必須要知道“萬元戶”這個概念怎麼來的。

1979年,改革開放正式開始,人均收入開始明顯提高,以家庭為單位的資產累計也節節攀升,於是許多家庭逐漸衝破1萬元大關。

但請記住,這1萬不是月收入,不是年收入,而是指的總資產。

1萬塊錢在當時能幹什麼呢?來看一下當時的物價就好了:米價0.14元,肉價0.95元,走親戚送禮2元左右,壓歲錢0.1-0.2元。

所以這麼來看,1萬元可以買很多東西了。

而當時的收入水平以工人為標準,每個月為28塊錢,夫妻二人同心協力,要達到10000塊錢的資產數,需要15年。

而走小商小販路線的,因為佔據了時代的發展趨勢,所以不需要15年這麼久,有的兩三年,甚至1年即可達到10000元資產。

那麼好了,參考這些指標,咱們再根據如今的物價標準,即可得到答案。

1萬元當時可以買肉10526公斤,根據中國豬網在2017年12月7日的數據,如今市場肉的平均價在20元,那麼10526*20=210520,也就是按照吃的標準,30年前的“萬元戶”相當於現在的21萬元。

哎,21萬元?看起來也沒那麼困難呀!好像達到這個標準很容易!

那我們再換另外一個指標:月收入。如果按照15年這個標準再來看,數據又會有少量變動,根據社保查詢網在2017年6月7日發佈的《中國34個城市平均工資》,可以看到在北京兩口奮鬥15年,相當於332萬元,排在第34位的長春,是192萬元。

哎,這個數字看起來靠譜多了!

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呢?這要牽扯到一個概念,叫做

恩格爾係數。

所謂恩格爾係數,指的是一個家庭用收入的多少比例來購買食物,如果這個比例越大,說明這個國家越窮,而國家越富,恩格爾係數就越低,人們花在吃上的錢的佔比就越低。

中國越來越富,而且始終在保障市民菜籃子的價格不會出現暴漲,所以恩格爾係數下降是必然的趨勢,因此按照米和肉來推算出來的結果,是不準確的,按照月收入來計算得出來的數字,才是相對之下比較正確的。

30年前積蓄到1萬,相當於現在積蓄200萬以上。

但問題是,30年前這1萬是值得驕傲和炫耀的,如今即便有了200萬,為什麼感覺並不值得炫耀,甚至感覺依然很窮呢?

目前房價過高,或許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馬丁馬小虎

基於物價、購買力,以及不同時期人們生活品質追求的不同,特別是30年來個人對安全感的體驗不同,我們建議用財富體驗感來判斷現在多少家產才相當於30年前的“萬元戶”。 30年前,“萬元戶”代表的是一個家庭的總資產超過1萬元,當時城鎮職工平均工資是30元左右,夫妻二人60元,年入720元,想要成為萬元戶,不吃不喝得14年。90年代,銀行1年期定存利率約為8%,那麼,1萬元存款的年利息是800元,相當於兩個雙職工的全年收入。

不過,即使是“萬元戶”對於當時緊俏的產品,如桑塔納轎車、大哥大來說,卻也要慎重消費。當時普桑的價格為12萬元左右,大哥大的價格在1萬元左右,而且話費昂貴。不過,現在家庭用車、智能手機早已經是家庭普通消費的一種了。

當然,“萬元戶”之所以能成為有錢人,其收入來源一定具有改革開放初期,商品經濟放開的特點。比如通過倒買倒賣的小老闆,憑著開出租跑長途的司機等,這些人往往快速掘金,雖然缺乏一定的遠見,但當時已經是相當了得,其財富體驗感可以說非常愉悅。當時人們在住房需求上也不太高,具有一定購房意識的人也早早的謀得單位福利房或者在私房的基礎上進行加蓋。

因此,90年代“萬元戶”的優越感比較強烈。那麼,反觀現在,能夠實現這樣的財富體驗,相對獲得更多的優越感,可以用以下幾個指標衡量:

1、擁有一份充足保障的保險產品,保額在300萬元左右。

2、擁有2至3套二線及以上城市的住房,單套住房面積大於120平米。

3、可以從容的實現來一場想走就走的旅行,並且已經遊歷過大多數熱門景點。

4、對孩子的教育較為注重。

5、家庭現金理財規模在600萬元左右。

6、家庭風險類投資產品300萬元左右。

7、用於1、2臺中高端汽車。

8、每年聽2、3場音樂會。

綜上,我們大概測算了2018年版萬元戶的標準為,總資產2700萬至3000萬元左右。


財經無忌

由於現代經濟水平的提高,一萬塊錢對於大部分家庭只是一個普通的數字。但是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萬元戶”可是富豪的代名詞。如果沒有記錯的號,“萬元戶”一詞應該出現在40年前。一個縣城內出現一個“萬元戶”遠近聞名。而在今天,百萬富豪也要比當年的“萬元戶”人數要多得多。根據一個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的計算,三十年前的1萬塊錢相當於現在的255萬元。今天坤鵬論針對這個問題簡單的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產品價格增長幅度不同

三十年前的物價很多、應該說基本都和現在有著很大的不同。就拿大家每天都會在餐桌上見到的主食大米來講,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米的價格一般在每公斤0.15元左右,而在現在,大米的價格一般在每公斤5元左右。現在的價格是三十年前的30多倍!再拿一種我們比較常見的蔬菜來舉例:大白菜。三十年前大白菜的價格一般是0.05元每公斤,在今天的價格一般是在1.5元每公斤。現在的價格是三十年前的30倍。再來講講現在很多人最關心的住房問題。在三十年前,一個一百平方米的房子的月租金一般是1.2元,而在今天,一個月的租金最少也要兩千五百塊。現在的價格是三十年前的兩千零八十三倍。吃的住的都談過了,再來講講出行。三十年前還沒有高速收費這一說,因此現在的價格也就是當年的無數倍。由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這三十年間無價的改變的非常大,而根據不同的市場供需關係物價上漲的幅度也不同。因此現在多少家產才相當於三十年前的“萬元戶”這個問題上不可以就一種產品的價格增長幅度來看。但也正是這個原因,更增加了北師大教授所計算得出的結果的可信度。

二、生活基本需求不同

上世紀八十年代,如果記憶不錯的話,父母的工資在幾十元錢。一家四口擠在一個大火坑上,住著是平房。那時候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高,肉食在坤鵬論的記憶中一個月吃不上一次,八五年之前似乎沒吃過炸刀(帶)魚,一次到同學家去玩,中午人家吃飯的時候,聞到同學家飯桌上炸刀魚的香味直流口水至今難忘。而現在經常會想起小時候喜歡吃的東西,比如豆牙炒肉,現在也經常做著吃,但再也找不到小時候那種口感了。小雞燉蘑菇,現在想想也饞,但真正做出來端在飯桌上夾幾口就夠了。是人們的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題主所說的萬元戶,即使在三四十前,也不如現在普通人家的物質生活水平高。可見近三四十年,祖國富強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人們的精神壓力卻比三四十年前無形中增添了很多。那時的萬元戶會感覺一輩子沒有問題了,很放鬆很快樂的活著,而現在即使有255萬元,仍然會有很大的危機感,精神絲毫不敢放鬆,每個人都象一個轉軸一樣,飛速的運轉著,否則就會被社會所淘汰。所以曾經的“萬元戶”真的不能與現在的百萬富翁、千萬富豪同日而語了。


坤鵬論

這個數字,完全精確計算顯然是不可能的。但可以通過實際貨幣存量來進行一個簡單的比較,這樣應該是最接近的一個數字。

30年前,那就是指1988年,這樣精確到具體年份,可以增加可比性。

在1988年,我國的M2存量是7425億元。

2017年年末,我國的M2存量是167.7萬億元。

那麼計算一下就知道:1677000/7425=225(倍)。

如果用簡單的話來說,1988年的1元錢,相當於現在的225元購買力。

這樣轉換一下,1988年的萬元戶,也就是30年前的萬元戶,就是相當於現在的10000X225=2250000(元)。也就是現在至少要有225萬家產的人,才能達到30年前的萬元戶標準。換句話說,現在擁有225萬元家常的人,是“新萬元戶”。

從現在來說,這個目標,中國至少有一半人扣實現了225萬元資產: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擁有自主房貸人,全部實現;在二線熱點城市,擁有自住房的人也基本實現。

但實際上,“新萬元戶”生活質量不一定達到30年前的萬元戶標準。因為那時候的萬元戶,基本上是屬於社會上最高收入哪一個群體,農村裡一個村莊有一名萬元戶就很不錯了。因為以前什麼都便宜,吃的都是純種健康食品。而“新萬元戶”大部分資產都沉澱在房子上,即使是農村,一個村莊沒有幾十上百個“新萬元戶”都說不過去。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除去資產之外,現在普通工薪階層的生活也比30年前的萬元戶生活滋潤:那時候萬元戶不一定裝的起電話,現在手機是人手一部;以前萬元戶穿的衣服,也是很普通,現在普通家庭哪一位沒有幾套衣服一雙鞋子換洗;30年前段萬元戶,冰箱彩電洗衣機都是奢侈品,現在那個家庭裡冰箱彩電洗衣機不是正常配置?

總而言之,社會是在進步,單純比較30年前的萬元戶與“新萬元戶”的標準沒有價值。價值在於社會整體在進步,人們生活整體在改善。


波士財經

萬元戶是指存款或年收入達到萬元的家庭

30年前是1988年,80年代末90年代初“萬元戶”已經不新鮮了,或者說那時候的萬元戶家庭算比較小資但還算不上富豪,90年代的大哥大上萬元,寶馬也要八十萬,沃爾沃960也要70萬,本田低端車也要30萬,豐田四五十萬,年收入才萬元的萬元戶也買不起,只有富豪才能消費。

即使是萬元戶在80年代初還是比較少的,那時候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上海普通工資也不過是30左右,能有50已經算高收入了,那時候的上海非中心地帶房價3000左右/平,每平房價相對普通工人工資是100倍。即使是所謂的“萬元戶”也買不起,只有真正的富豪才能在上海買房,小資想在上海買房也是相當有壓力的,畢竟家庭年收入也不過萬元而已,更何況那時候小資家庭也很少,不代表主流收入群體。

如今的上海非中心地帶按均價50000/平的算,工資就算按3000算也不過是16倍,對於不少人來說雖然還是買不起,但相比“萬元戶”年代的普通人工資來說整體購買力是上升的,當年能玩得起大哥大的很少,如今幾千上萬的蘋果機都“爛大街”了,更何況在在上海長期工作還只有3000的人也太廢了吧,不如回鄉下老家工作。

80年代初米價1毛5,肉價1元,相對於30的月工資購買力可以買200斤米,30斤肉,如今的米價4元一斤,肉價15元一斤,3000的工資能買750斤米,200斤肉,相比於當年,購買力是上升的。

當年的年萬元收入的萬元戶大約相當於現在年20萬左右的家庭,在如今的中國已經不稀罕,這個檔次的家庭還是比較多的。買幾十萬的車並沒有太大壓力,買房也比當年相對輕鬆,20萬的購買力按米價,油價算遠遠超過了當年的萬元了。所以說當年的1萬相當於現在的20萬其實也是高估了。


夢裡夏鄉

我記得前幾年都有老人家問:你要做“萬元戶”還是“斷鹽戶”?,那時幾乎家家都有幾萬元的固定資產了,有的存款也有好幾萬塊了。但是老一輩仍人還記得“萬元戶”這一詞,可見那時的“萬元戶”影響力衝擊很大啊。



1,如果從今天人均收入、購買力和購買慾望來說,相當於現在的60萬左右。1985年全國職工的年均工資為1148元,2016年全國年平均工資為67569元,1萬=60萬,原來的工人,教師,幹部工資都是成百倍翻的,那時老師工資一個月三十多元,現在四千左右。除了農民的糧食,別的幾乎都是百倍。當然,電器和房子的購買力另算,不同地區不同位置的房子差距太大了,少至幾十萬多至幾個億,而電器就坑了,80年代

一臺大哥大一萬多,現在最好的手機也就幾千塊,那時買一臺21寸彩色電視價格是5000左右元,現在液晶55寸的只要3000左右元,那時汽車20萬,現在也20萬,所以用家電汽車等高科技衡量沒意義,不漲反降呢。權衡之後,那時1萬能辦的事現在60萬左右才能辦到(除家電汽車和房產外)。


2,從人們幸福感來說,那時的“萬元戶”就相當於現在的千萬世家了,那時物質匱乏,生活質量差,教育水平低,購買能力差。雖然可以買的東西比較少,但是萬元戶絕對不會為了油鹽醬醋茶、出行和一些費用而煩惱,

那時你揣著一萬你會有濃濃的滿足幸福感,現在就是有五十萬最多隻能在二三線付個首付,那時的一萬大概能買一套房,現在一口氣全額付完大概要200萬左右。但是現在有200萬不一定幸福,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也好過了,人們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是無止境的,要滿足住大房子,開好車子的慾望,所以現在千萬世家的幸福度才能達到那時萬元戶的幸福度。


3,從自身優越感和社會地位來說。那時一個縣才有幾個萬元戶,那時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人,基本都是模範戶和帶頭戶,社會地位較高,時不時還得去演講教學什麼的,人人都羨慕,現在如果讓人羨慕最低也得1000萬以上,甚至一億以上。感覺那時的萬元戶就和前幾年的煤老闆一樣。

4,來自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偉的一篇權威學術研究報告。通貨膨脹,30年前的1萬元相當於現在的255萬


最後,萬元戶淡出公眾視野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人民的收入在逐步提高,萬元戶也就不再是最富裕的人家了。進入21世紀,在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後,萬元戶的說法已演化成了“十萬元戶剛起步,百萬元戶馬馬虎虎,千萬元戶才算富”的調侃。這一變化的背後,折射出中國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更反映了人們對財富追求慾望的放大。

萬元戶消失時間是在1997年前後。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人民幣失去了連續30年穩定地位後,農民手裡那點錢再也沒有值得炫耀的地方了。

萬元戶失去原有的標杆作用後,就成為了歷史名詞。雖然在現在的人看來,1萬元不算什麼。但是,在當年,萬元戶是很多人追逐的夢想。在當時,很多先富起來的人的財富,很快就突破了萬元,甚至10萬元,但萬元戶已深入人心,也印證了人們致富的強烈渴望。


羈旅前行

現在多少家產才相當於30年前的“萬元戶”?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偉在2007年曾寫過《多少錢才夠中國人養老》這樣一篇文章,他當時的結論是,以實際購買力看,1987年的1萬元,大致相當於2007年的30萬元-255萬元,最有可能是相當於35萬元-50萬元,這個全國不同城市實際上是有差異的,我就以上海市為例給大家算一算!


我們看看一個1987年的萬元戶在2017年的上海相當於什麼水平?

第一:先從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看當年的一萬相當於現在什麼水平?

1987年上海市職工平均年收入是1893元,2017年職工平均年收入是85584元,如果按照這個收入增長幅度,1987年的一萬元相當於2017年的45.21萬元。

下表是1985年-2016年三十多年的人均工資及人均可支配收入變化情況,相對而言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的幅度沒有人均工資多:


第二:我們看看實際的商品購買力是什麼結果?

一:我們先從官方提供的宏觀數據看看變化情況。

我們就以CPI作為參考吧,如果將1987年設為基準,2017年相對1987年而言CPI增長了5.334倍,當年的一萬元綜合購買力只相當於現在的5.334萬元!是不是感覺非常不靠譜?的確很不靠譜!這是由CPI統計的方法決定的。

CPI是怎麼計算的?

目前房價是沒有納入到CPI統計範疇的,居住這一項統計的是房租變化,以下是CPI構成的八大類,具體權重不同時期還不一樣,所以CPI的變化情況與我們老百姓的感覺完全兩樣,三十年才漲了5倍多,這不是逗我嗎?


二:我們從微觀上看看實際的情況:

1:我們先看看房子,這可是大頭!

就上海而言,在1987年的時候商品房才剛剛嶄露頭角,當時絕大多數老百姓是福利分房,如今商品房在整個住宅來源中已經佔比40%以上,1989年上海令人瞠目結舌的房價是2300元/平方,如今上海知名的豪宅湯臣一品成交價達到34萬了,如果按照這個標準漲了近150倍,當年的一萬相當於現在的150萬!

2:我們再看看車和家用電器:

這兩項是少有的貶值非常厲害的商品,當年的一萬還不如現在的一萬!當年的一輛桑塔納都要二十多萬,現在也就原來的三分之一,冰箱彩電等白色家電均是如此。

3:食品、教育和醫療呢?

這個方面老百姓的體會最深,就各抒己見吧,我的感覺是平均漲了幾十倍!上百倍的也有!



我的結論:

總的來說對於絕大多數商品老百姓收入水平上漲速度是超過物價上漲速度的,我們的生活水平是比原來高的,這也是生產力大幅提升的結果,因為通貨膨脹的原因,當年的一萬元放在現在按照購買力算,平均相當於幾十萬比較靠譜!但是如今貧富差距更大是毫無疑問的,現在的百萬富翁應該比當年的萬元戶更多!


心安理得君

現在多少家產才相當於30年前的“萬元戶”? 在過去的農村,有一個專門的詞語說得就是萬元戶,當然距離今天已經有30年的時間了。當時的“萬元戶”標準是根據每家每戶的總資產,包括存款和固定資產。所以說那時候的萬元戶水分還是很大的,但當時的生產力比較落後,就算家裡總資產達到萬元的也非常少,一個村裡被評上萬元戶的也就寥寥無幾的幾個人。 那麼從今天開始算起,30年前的萬元戶相當於現在的多少資產呢?


首先我們可以從物價上來計算。當時的糧食價格是1毛4,而豬肉的價格是9毛5,一般走親戚吃酒席的價格是2元。孩子的壓歲錢也就一毛兩毛的。而當時的工資標準兩個人加在一起也就28元,想要達到萬年戶也是非常困難的。一般都是做生意才能很短時間達到萬元戶。而現在的肉價就拿10元一斤來算,當時的一萬元可以買10500斤肉,而現在則需要11萬元左右。

由此可見這個數字並不準確,因為物價受國家的調控,任何時候都不能大漲。這中間牽扯到恩格爾係數,用來表示人們的幸福水平,係數越小說明人們生活越幸福。而現在人們旅遊、遊樂、購物等的消費比例更大,自然用物價算不準確。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用廣義貨幣M2來計算。



當時的M2總量為7500億元,而去年的M2存量為167.7萬億元。這樣的話兩者之間的倍數為225倍,也就是說當時的萬元戶就相當於今天的225萬元。而現在擁有200萬以上就可以被稱之為萬元戶,當然如果200萬表示的是總資產的話,那一線二線城市的房價直接取代了,由此可見今天的生活水平的提高,“萬元戶”也越來越多。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


農業補貼

三十年前不恰當,最好按八十年代初來算。八十年代初,1萬元夠三口之家吃穿一輩子。如果以夠一個人一輩子吃穿作為標準,我們來算算現在需要多少才夠一輩子吃穿。根據我個人的情況,每月我吃穿住用大約要1800元才夠,主要是抽菸大約需要1000元。用我個人的標準算,明顯是不行的,至少抽菸就是可以克服的。不過觀察發現,一個人如果不抽菸,可能就喜歡零食或者是喜歡買些小東西,到最後,不抽菸的實際不見得比抽菸的消費少多少。當然,象我這種抽菸較多的,不能作為一般標準。根據我個人情況推斷一般情況,我想,現在大約每月消費800-1000,大約可以算一般情況。我們取一個較低值800元,那麼,一般情況下,一年就需要9600元。

一輩子是多少年呢?根據人的壽命,一輩子標準顯然也不同,現在我國的平均壽命大約七十多,我們有點追求,把一輩子按80年計算吧。那麼80*9600=768000元。按三口之家計算,就是76.8萬元*3人=230.4萬元。

根據上面推算,是不是可以說八十年代初的一萬元相當於現在的230.4萬元呢?不行的,為什麼不行?想想那時的生活吧,那時電器產品普通人家基本沒有,沒有電視,沒有手機,沒有洗衣機,沒有電話,每月吃一頓肉,粗糧細糧各半,大米0.138元一市斤,一年買一段棉布縫一套新衣褲,人人都穿補疤衣服,個個都抽9分到3角一包的煙,平均每年看5-10場電影,電影票5分到1角。孩子讀書,每學期學費1元,雜費0.50元。自行車、手錶都是奢侈品。如果按這樣的生活標準,現在即使物價上漲了,可能三口之家每月四百來元就夠了,這樣計算,一個三口之家,按八十年代初的標準,每年也就消費五千元到六千元吧。我們按6千元計算就是:6000*80=480000元,四捨五入,就是50萬元。

根據這個來看,我以為,八十年代初的1萬元,相當於現在的50萬元吧。

一家之言,興之所至,胡亂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