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成為課外班標配的“創意美術”,到底能教給孩子什麼?

几乎成为课外班标配的“创意美术”,到底能教给孩子什么?

這兩年,你去問家裡有小小孩的朋友,平時都給孩子報些什麼班,英文總是逃不掉的,之後還有三四個出現頻率比較高的項目,而這其中就有創意美術。到底什麼是創意美術?它與傳統的美術教育有什麼不同?以創意美術為代表的藝術教育,對孩子的成長究竟具有什麼意義?

帶著這一系列問題,菁kids專訪了精中教育旗下“touchBOX小創客”藝術總監T老師羅貫庭。

用暴龍和鴕鳥設計鴟吻,原來美術還可以這樣玩!

羅貫庭來自臺灣,上學那會兒正趕上七八十年代臺灣的藝術教育反思潮。當時滿大街都是創意藝術教育機構,他也因此得以早早接觸到創意美術,小學還上了一個美術班。

一次,一位雕塑家來給美術班的小朋友們上課,教大家制作鴟(chī)吻。鴟吻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屋脊走獸,會吐水司消防,外形是魚和龍的結合體——當然這裡的龍是中國龍。

然而在羅貫庭手中,中國龍被暴龍所取代,鴟吻的身體也從魚變成了鴕鳥。

作品展示時,其他小朋友質疑他做的跟老師講的不一樣,老師卻對他的創意發揮大為褒揚。在他看來,龍變成魚是古人的創想,

今人師法古人,古人師法自然,古人在學自然時會加入自己的創想,今人在師法古人時當然也要加入自己的創想。

几乎成为课外班标配的“创意美术”,到底能教给孩子什么?
戴著很有藝術家範兒的黑框眼鏡、外表完全看不出已有20多年教齡的T老師笑言:“自從開始教小孩子,我就有點凍齡了。”

高中時,班級裡辦展覽,羅貫庭將石膏像素描作品顛倒放置,並論述了反對大學入學考石膏像的理由。沒想到這種“離經叛道”的想法得到了老師的認同,作品也順利獲得展出。

在那個看漫畫要被記過的年代,羅貫庭的老師還曾挺身而出去找教導主任理論,並說“漫畫也屬於藝術的範疇”,但同時他也要求學生們去看《火之鳥》《佛陀》等有哲學思考的漫畫,帶他們認識了羅伊·李奇登斯坦等波普藝術大師。

有這樣的良師鼓舞和引領,羅貫庭對美術的理解自然就突破了單純的技法研習,而有了更為寬廣的視野。

創造力並非空中樓閣,塗鴉也有章法

當被問及何為“創意美術”時,T老師言簡意賅地回答:就是能培養創意思維能力的美術。美術與創意搭邊似乎很好理解,可是它跟思維也有關係嗎?T老師的回答是“沒錯”!

在他看來,創意美術能從美感美學創作過程兩個方面讓孩子受益。

從美感美學的角度來說,多接觸美術作品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看得多了、瞭解得多了,可接納的東西也就多了,但這一作用其實傳統美術也具備。創意美術最重要的其實是創作過程,即通過不斷練習培養創意思維,而這正是創造力的基礎。

看不見摸不著的“思維”究竟該怎麼培養呢?

T老師以“風車”主題為例,介紹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我檢視”的審辨式思維過程。

首先,老師會展示PPT等相關主題資料,提出“風車為什麼會轉”這個問題,以此引導孩子仔細觀察,並在此過程中詢問他們看到了什麼,有沒有發現什麼有趣的東西——這就是一個發現的過程。

之後,老師會進一步提問:如果要把風車放到別的地方,比如外太空,要怎樣才會轉?這個時候,孩子們就會腦洞大開,自己想辦法蒐集資料,尋找解決方案。如果要動手做一個風車,當小朋友說“我完成了”之後,老師會讓他們再回顧一下那節課的教學目標,提醒他們重新檢查一遍,看看哪個環節還能再調整優化。

如此這般循環往復,孩子們就會習慣自己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坐等答案,最重要的是,這種能力完全可以遷移到其他領域。

几乎成为课外班标配的“创意美术”,到底能教给孩子什么?
孩子的色彩塗鴉

以塗鴉為例,小朋友無意識地塗是一種,但如果大人告訴他一個主題並用繪本故事去引導,他會根據自己的想法把故事重新表達一次。這時候,他雖然還是在塗鴉,但塗出來是有內容的,就已經與之前無意識的塗鴉有了質的差別。

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很多家長會把孩子思維跳躍誤認為是想象力豐富,再進一步推斷出“孩子有創造力”的結論。

T老師卻說,孩子思維的確要比大人活躍,但這並不天然地等同於創造力蓬勃。一個4歲的小孩會說風乾的蓮蓬頭像長頸鹿,這只是因為他的“數據庫”儲備的東西還不多,敢嘗試又不怕犯錯,一跳就會跳很遠。大人需要做的是不斷充實孩子的資料庫,增廣其見聞,不然“跳來跳去就只有大象長頸鹿”,久而久之就會陷入瓶頸。

但與此同時,還是要保護孩子的自信心和創造力,當很小的孩子說出長頸鹿的時候,不要否定他,而是要認同他,讓他敢說敢表達。但認同也需要篩選,用T老師的金句說,那就是“如果什麼都好棒,最後就會一點都不棒”。

而對成人或者大孩子,就需要引導他們去做跳躍性思考,找到符合邏輯但又稍微有點距離的東西——在蓮蓬頭這個案例中,就要儘量讓他們找到類似於挖掘機、路燈、機場的冷氣出風口這樣的東西。

至於為什麼要通過繪畫培養孩子的創造力,T老師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與音樂等其他藝術形式相比,繪畫的創作門檻更低。這似乎也不難理解,在音樂領域,除了打擊樂可以用大力小力表現不同的情緒,大概只有莫扎特這樣的神童才能在三四歲的時候就用熟稔的鋼琴技巧進行作曲創作。因此,在學齡前或三年級以前,創意美術是較為理想的培養創意思維的途徑。

循序漸進激發孩子創造力,開心與玩性很重要

既然創造力的培養也有章可循,那麼作為家長該如何保護和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呢?

首先是保護。

在T老師看來,創造往往伴隨著一定程度的顛覆,這時就會非常考驗家長——到底是耐心瞭解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還是說“別繞遠路了,我直接告訴你正確答案”?

很多家長的反饋是,“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讓孩子去調整”,因此當看到孩子有特別的舉動時,就會發出命令式的阻斷。幾次三番之後,孩子就會慢慢收起創意的翅膀,當一個乖寶寶。對此,T老師的建議是,先制訂好遊戲規則,然後留出空間讓孩子自由發揮。

其次是循序漸進,注意適齡期,不違背孩子身心發展規律。

比如讓3歲的孩子拿水彩筆在很細小的畫框或格子裡塗抹顏色,這種做法就會影響孩子手部小肌肉的發育,並不可取。

T老師介紹了美術創作的三個階段:塗鴉、圖示和寫實。

几乎成为课外班标配的“创意美术”,到底能教给孩子什么?
塗鴉期孩子作品——線性與渦卷塗鴉

三歲半以前是塗鴉期;三歲半至六歲為前圖示期,孩子會畫一些竹竿人,表現一些比較簡單的結構;

几乎成为课外班标配的“创意美术”,到底能教给孩子什么?
簡單線條拼湊出的圖案
几乎成为课外班标配的“创意美术”,到底能教给孩子什么?
X光畫法,畫的是“塑料袋,包的飯糰,裡面有料”
几乎成为课外班标配的“创意美术”,到底能教给孩子什么?
圖示期:倒立的人,其實是在“貓的另一邊”(放射狀構圖)

六歲到八歲是圖示期,繪畫會更完整,通常的兒童畫他們都已經有能力去表現了,但在某些方面還是有別於成人,比如畫一個在車子裡面的人,這個人就在窗戶上,他們不會只畫一個頭,而遮住身體,因為那不符合他們的認知;

九歲十歲以後開始寫實,空間透視開始趨近於成人。

几乎成为课外班标配的“创意美术”,到底能教给孩子什么?
寫實期:孩子具有一定描繪能力(他說他在畫張學友)

當然,個體發展有快有慢,只要適當引導,慢慢都會趨近於平衡。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保持對創作的興趣,保留他們的開心與玩性,比習得具體的技法更為重要。

在T老師看來,開啟孩子的創造力,其實就是一次次創意思維的完成——讓孩子將自己的好奇心與求知慾轉變成為有效仔細的觀察,進而開啟想象而創作。而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他們的學習課題也可以呈螺旋式進階,從生活、遊戲,慢慢延伸到動植物或有趣的文化,再延伸到藝術家與藝術風格、設計與運用等議題。

T老師特別提醒家長們:千萬不要拿9歲孩子的水彩畫去要求3歲孩子,總覺得“要畫得像才是好的”,或是“要塗滿,不要塗出來”之類。

兩種途徑,讓孩子學會創意表達

對於有意讓孩子接觸創意美術的家長而言,既可以送孩子去專業的藝術教學機構,也可以自己在家教。在T老師看來,兩者其實可以有機地結合起來。

專業藝術機構的優勢是能提供系統化的課程,有完整的引導和較為齊備的材料。

具體來說,就是針對每節課不同的主題,老師會有多方位的切入,會帶領孩子們觀察。需要使用大量顏料時,不用擔心不小心沾染到其他傢俱,玩陶土也不用擔心會產生大量灰塵,因為這些在專業的教室都是問題。而且在專業藝術機構進行創作,更具儀式感,不會像在家裡那樣輕易就受到干擾,打亂創作思路。

儘管如此,T老師仍強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藝術啟蒙老師,家庭藝術教育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進入孩子的學習與生活。這也是T老師主持研發的“touchBOX小創客”課程將媒材寄至孩子家中,讓親子共同參與完成一件作品的初衷。

此外,如果家長能經常帶孩子欣賞藝術作品、觀看兒童劇、參觀藝術場館、聽音樂會等,對孩子來說就很有可能成為一輩子的習慣。由於學齡前的孩子對不同的感官刺激有不同的反饋,所以最重要的是發現什麼樣的藝術活動對孩子具有最好的引導效果,讓孩子接觸更多元的藝術方式,不偏斜。可以從孩子三四歲開始,為其提供儘量多的視覺經驗,讓孩子快速增加不同圖像刺激與記憶,並累積相關的認知。

T老師以參觀美術館為例,給出了他的建議:先從欣賞一兩件作品開始,欣賞完之後與孩子一起聊聊看法,甚至一起批評一下藝術品。不論評價如何,重要的是仔細客觀的觀察,也能主觀地發表想法,當然別忘了再回過去看看作品介紹,討論藝術家是否言之有物——這會讓孩子覺得藝術是非常容易親近的,甚至可以鼓勵孩子去創作出更好的作品,拿來和藝術家的作品比較一番。

在家裡,也不妨創建一個可以進行藝術創作的藝術角或活動角,提供繪畫材料、繪本、不怕汙漬的空間、可以陳列作品的空間等等。T老師提議讓孩子在家裡陽臺的落地玻璃窗或浴室的瓷磚上進行創作,畫完之後不用處理,讓其成為家裡的裝飾。等到下一次要再創作時,用水衝一衝即可。這些做法都能讓孩子逐漸習慣創作。

至於畫材或者說創作工具,T老師也給出了非常詳盡的建議:

  • 2歲以前,因為孩子仍處於口欲期,什麼都會往嘴裡放,可以用果醬、麵糰分別來代替顏料和黏土,然後用果汁或紅薯汁給麵糰上色。等孩子習慣創作,不會一直想往嘴裡放的時候,可以選擇無毒的積木、黏土、水粉等材料。

  • 2-4歲的孩子也可以使用煊彩棒(又叫彩繪油畫棒),它比較軟,也不會沾染到手上,適合大面積塗抹和上色,對孩子也具有大面積色彩變化的刺激效果。與水粉相比,又比較容易收拾。

  • 3歲以後的孩子可以使用油畫棒,油畫棒可以處理較多細節,也可以混色。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對於細節的掌控能力加強,油畫棒就會是很好的選擇。此外,我們常見的水彩筆也是既方便又不會沾染的材料,3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觸,但畫起來仍會略為費勁,因此更適合5歲以上的孩子。對於4歲以下、畫畫時會使很大勁兒的孩子,可以選擇筆頭有防內縮設計的款式。

既然學創意美術最主要的是培養創意思維,那麼創意思維到底有多重要呢?

對於這個更為根本性的問題,T老師顯然已經過深思熟慮。在他看來,世易時移,昔日很多高級專業人才正在為電腦和人工智能所取代,僅僅會識記、能掌握一些知識已經不再是核心競爭力。現在的我們是在為未來培養人才,有好奇心、會自學,才是更為核心的能力。

在這個意義上,創意美術早已不僅僅是美術。

本文轉自菁kids上海,作者牛菁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