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規律,不可不讀!12年全科老師告訴你輔導孩子的重點是什麼

鄙人從教12年,做了一些小小的數據統計,發現一個現象……

1、從一年級開始到初三,平均分越來越低。

學習規律,不可不讀!12年全科老師告訴你輔導孩子的重點是什麼


2、為什麼?

因為……

低年級只是基礎知識。與知識深度幾乎無關,與習慣幾乎無關,與思考方式方法幾乎無關。所以差別不大,離滿分更近。

隨著年級增高,所學所考與知識本身關係越來越小。與知識深度,與習慣,與思考方式的關係越來越大。

簡而言之,就是,從一年級開始,擁有好習慣的人越來越少,擁有科學的、正確的思維方式的人越來越少,碰到難題,願意去思考,願意去探索,願意去主動發問的人越來越少。這是隨著年級的增加,優良的“因素”在依次遞減,故平均分在依次遞減。

3、所以……

年齡越小,越要學習那些一輩子都用得上的東西;年齡越大,越要學習短時間有用的東西。

比如:

認真寫字的習慣,一輩子用得上,會讓人有喜歡寫字的衝動,

認真獨立思考的習慣,能讓人積極主動思考,試錯,再思考,進而能讓人更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以上都是對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有用的,所以,越早培養越好,越早學習越好。

隨著年齡增加,所學專業領域越來越窄,這個專業知識,只對“專業知識”有用。更大的成就,來自於對問題的思考方式是否科學,是否有挑戰難題的勇氣等等因素。

簡而言之,能否在專業領域有所作為,取決於以前所學思考方式,解決問題的方式,對待難題的態度。

所以,年齡越小,越要學習終身有用的東西。

4、然而……

道理好像很簡單,為什麼都做不到?

5、因為急功近利,因為沒有深度思考。

都想短時間看到學習效果,所以很多人只考慮眼前。也就是急功近利。對於,什麼習慣培養,什麼思維方法培養,只是嘴上說說而已,從內心裡,還是急功近利。

因為父輩的急功近利思維,導致自己不可能有深度思考,即使說透了道理,也是白說。故,最後結果是都是孩子按照“急功近利”的模式在培養,不可能長久有效。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家庭素質越高,孩子的思維越好,習慣也越好,成績也越高。


說明……

本人是老師,輔導班的老師,一直在為,到底是為培養孩子長久的良好習慣為核心任務,還是為短期的提升成績服務。雖然兩者可以協調,但是有本質區別,輔導方向決定服務方法和策略。

苦惱中,家長的需求和思維很難改變,幾乎所有家長,在實際中,只看成績,嘴上說的重視習慣,也只是說說而已。到最後有多少孩子是毀在了“成績”上,我見的,聽得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