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酒綻放的科技之美——茅臺科技美談(一)

一個術語的意義(meaning)和指涉(reference)雖然有一定程度的穩定性,但終究處於不斷流動之中。“美”這個術語也不例外。

科學時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技術文化日新月異,科技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斷刷新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也悄然滲入人們的審美意識,為原本更多的屬於感性和想象的“美”起搏了理性與智慧的律動。從一向以“高原紅”為美的拉薩人塗起“防曬霜”,到“人造美人”引來的譁然輿論;從網絡文學、短信小說,到體現最新科技進步和時尚潮流的概念車;有人甚至認為,20世紀的藝術(美術、音樂、文學等等)就是在科學的溫室裡發育的,就是在技術的醬缸裡泡大的,21世紀要談文論藝,要談美,絕對離不開科學和技術,否則,全是隔靴搔癢,或者霧裡看花(錢定平《文化軀殼科學魂》文匯報2000年4月4日)。

——由此,“科學美”,這個上世紀80年代後期科學界和美學界提出的一個新的美學概念逐步發展成為一門較為系統的交叉學科,科技之美作為美的一種高級形態,通過反覆的感知與實踐在更多的人的大腦皮層中,固化了。

美是品牌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即使是今天,人們也沒有苛求所有的品牌產品都必須具備很高的科技含量,但可以肯定的是,通體閃爍科技之美的品牌必為我們這個時代和未來的消費者列為首選。

說到這,不禁叫人想起了擁有酒國“九五之尊”的國酒茅臺。近年來,茅臺在品牌戰略中與時俱進大打科技牌,走出傳統的審美模式,利用茅臺酒自身的多種獨家優勢資源,於世人耳熟能詳的茅臺悠久、厚重的人文積澱之外,又挖掘提煉出“健康茅臺”、“綠色茅臺”、“科技茅臺”三個極具現代色彩、科技色彩的全新概念,從而極大地豐富了國酒的審美內涵。可以說,此“三茅”的提出,是建國以來,國酒茅臺對既成品牌可持續發展啟動的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自我超越工程。

然而魯迅說,在中國,想要搬動一張桌子都是要流血的。茅臺近來的這些勇於創新的大手筆自然會招來些議論。有人認為,茅臺不去宣揚自已傳統的特色,反倒去趕一些大家都共有的時髦,是犯了可口可樂1984年犯過的錯誤;有人甚至將正常的學術之爭、嚴肅的科學探索用於惡性商業炒作。結果怎樣呢?茅臺以連續6年保持快速鍵康發展的一系列數據作了事實的回應。

國酒畢竟是國酒。王楊盧駱怎能和李杜同日而語呢?反對“搬動桌子”的人是沒有真正讀懂國酒之美內涵多側面的深邃與博大。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李政道先生有句名言,藝術和科學事實上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確實不可分的。如果說這個比喻是恰當的話,那麼國酒茅臺就應當是這樣一枚完整的硬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