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經典,每月一本書

一起学经典,每月一本书

我們現在人,為什麼要學習經典呢,有的人說是為了世俗成功,有的人說是為了自我修養,有的人是為了附庸風雅,有的人是為了興趣愛好,有的人是為了陶冶情操,有的人是為了文化消費和文化消遣,有的人是為了把玩一種叫做國學的奇怪東西。這樣學習經典,學習目的都是不夠端正的,也都不可能把經典學好。

什麼是經典呢?經,指聖人原天道,輔以文字而立教化。只有中國才有道,故而只有中國才有聖人,也只有中國的聖人寫的書,才可以稱之為經。典,是指最高的文化和思想準則。並不是什麼書,都可以稱之為經典。經,要以天道為根,由聖人開天立教。有了道,通道才能成聖,成聖方可著經。有了經,教化天下才有了萬世不移的準則,才可以有典。

真正要學好經典,學明白經典,並能夠經世致用,用來建功立業,用來治身治家治國平天下,還是要回歸經典教育的本真。經典教育,是為了教育人能夠超凡脫俗,超凡入聖,成為聖賢君子。而不是為了在不到三米遠的小圈子裡,終日蠅營狗苟,市儈庸俗,碌碌一生。再拿文化給自己刷點漆,讓自己的庸俗可以看起來更精緻些。

我們現在所講的教育,是市井化的教育,教出來的也多是一曲之才。所謂的專業,其實就是曲才和手藝而已。道散為術,只專一術,其餘皆不通,這就是孔子說的小人比而不周。

聖,指能體道盡變;賢,指才能無所不周。怎麼才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周無所不能呢,這就需要通道。唯有通道,才能一通百通。天下所有的事物,根本的道理都是一致的,我們如果掌握了最高的原理,就可以做到一通百通。只追求應用層面的術,而不通達原理層面的道,這樣的教育培養出來的,只能是一曲之才。我們歷史上的教育,最高目的則是為了培養出來,出可為將入可為相的聖賢。

聖賢教育的極致是文韜武略,文韜武略的極致是至聖至神。比如,姜太公既是軍事天才,也是治國天才。周公既是治國天才,也是軍事天才。管仲,既是治國天才,也是軍事天才。商鞅治國是天才,打仗也是天才。吳起,既是軍事天才,也是治國天才。張儀,同樣既能治國,也能打仗。張良既是治國天才,也是軍事天才。

離我們最近的一位可以稱得上文韜武略,至聖至神的人,是毛主席。毛主席為什麼會這麼精通文韜武略至聖至神呢?因為主席就是經典教育的傑作。主席十歲左右,就早早完成了四書五經的學習,就能把諸如《韓非子》這樣的經典讀的滾瓜爛熟。這才是主席一生文韜武略縱橫天下的心智源泉。

我們現在所謂的成功,也是市井化雞湯化的成功。古人所謂的成功,是為了治國安民,治國平天下。這才是真正的成功。而現在所謂的成功,只不過是古人所不齒的貪鄙而富,無恥而富而已。這樣的成功,在古人看來,根本不足以稱之為成功。用孔子的話來說,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我們現在社會所謂的成功人士,大多數都是孔子所說的斗筲之人。他們的眼裡只有錢,而沒有家國,沒有天下,沒有蒼生。

一個民族,如果荒廢了經典教育,成為一個數典忘祖的民族,那麼她的子孫後代,無經無典無則,一定會出亂子。進而,先自亂而後人謀之,先自辱而後人辱之,先自戕而後人伐之,一定會被其他的民族所征服。

二、中國經典教育和文化道統的演變

我們國家的經典教育,從東周就開始亂了。禮崩樂壞,天下大亂,不得已,學術下逮庶民,孔子僭越天子興辦私學,承擔起經典教育的重任。在孔子之後的兩千多年裡,孔子所整理的周朝經典教育,成了經典教育的最高標準。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先內亂,而後遭到蠻族侵略。孔子所立的標準,受到了來自外來夷狄文化的巨大沖擊。這些夷狄文化裡面,最猖獗的,便是來自西域的浮屠邪說。後來的人,把浮屠邪說改稱為佛教。魏晉南北朝的經典教育之所以疲敝,源頭上是漢儒的先天不足。在王夫之看來,漢儒實際上是偽儒。

佛教的興盛,只有站在文化漢奸和文化亡國奴的立場和視角上,才會把它稱之為文化融合的盛事。就好比民國的漢奸,也會把日本人的入侵看做是好事,並把被侵略被殖民,美化為中日親善,民族融合,大東亞共榮圈。而站在華夏民族的視角上,這是可怕的文化災難,是文化亡國,是文化上的被殖民。把夷狄胡鬼的胡說八道稱之為經,並以此為典為則,還加以膜拜,把祖先聖人們所留下的經典都拋之腦後。這是數典忘祖的極致。

經典教育的荒廢,夷狄文化的入侵,在唐朝迎來了新的高潮。這是即南北朝之後的第二個數典忘祖的歷史新高潮。唐朝不僅舉國事妖奉鬼迷信胡鬼禿丁,而且居然不靠經典教育,而是靠寫詩來舉士納賢,想想多麼荒唐。

魏晉南北朝第一波數典忘祖,隋唐第二波數典忘祖。宋朝的士人,終於感受到了文化淪亡的刻骨之寒。他們醒了過來,在韓愈精神的感召和指引下,展開了文化復興運動。宋儒們開展的文化救亡運動,和漢儒對先秦經典教育的復興一樣,都沒有真正的完成正本清源的重任。

在韓愈看來,亡道就會亡天下。所以要匡扶社稷,首先就得文化救亡。我們來看看韓愈的文化救亡和文化復興的強烈危機感,和他的大聲疾呼。

其大經大法,皆亡滅而不救,壞爛而不收,所謂存十一於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與孟尚書書》)

古之聖王所創立的大經大法,都已消亡而沒有得到挽救,都爛成渣了,即便想收治也無從下手。古聖之道,千百之中,我們現在能瞭解的,不過裡面的十之存一罷了。這讓人如何才能正本清源呢?

漢氏以來,群儒區區修補,百孔千瘡,隨亂隨失,其危如一發引千鈞,綿綿延延,浸以微滅。於是時也,而倡釋老於其間,鼓天下之眾而從之。嗚呼,其亦不仁甚矣!釋老之害過於楊墨,韓愈之賢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於未亡之前,而韓愈乃欲全之於已壞之後。嗚呼!其亦不量其力,且見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雖然,使其道由愈而粗傳,雖滅死萬萬無恨!天地鬼神,臨之在上,質之在旁,又安得因一摧折,自毀其道,以從於邪也!(韓愈《與孟尚書書》)

漢代以來,儒生們前赴後繼對儒家經進行細枝末節的修修補補,結果越補越爛。以至於經學已經被他們修治得千瘡百孔,他們對先王之道,學治越亂,越亂越亡。大道眼看著就要在這群賤儒們的手裡,其危險如一發引千鈞。弄到現在,大道基本上就快要斷氣了。就在這樣異常危險的時刻,卻有人倡揚佛教和道教這種異端邪說,鼓動天下人去尊崇它們。

我的個天哪,他們這樣做,也太禍害社會了。佛教道教這兩種異端邪說,對社會的危害遠超過楊朱和墨子。我韓愈雖然不如孟子那樣賢達,孟子雖然沒能在道統未淪亡之前成功拯救它,而我卻想在道統崩壞之後來正本清源它。

唉,聽起來這是多麼不自量力的一件事,並且還會危害到我的人身安全,要不是有人給我求情,我已經被那個昏君唐憲宗給殺了。儘管如此,如果能先王之道,經我韓愈的復興,而能流傳於後世,即便我死一萬次也值了。

天地神明在上,請給我作證,我怎麼可能會因為一次諫迎佛骨被貶官,就自毀大道,而追隨佛教這種印度猴子異端邪說呢。

宋儒們接過韓愈的文化復興大旗,他們做出了一番非常卓越的工作,超過了漢儒們對先秦經典教育的廓清成就,但是正本清源的文化復興大業,並沒有徹底完成。而且,還滑入了理學的歧路。漢儒的經學家們,動不動就喜歡穿鑿附會往讖緯之學上發散,最後成了一群跳大神的。朱熹為代表的宋儒,雖然比漢儒們更明通一些,但是朱熹高度依然有限。他註解的四書,大多數都是曲解本意自說自話。至於五經,他基本上是看不懂的。

就是這樣的一個朱熹,他卻影響了中國文化道統的後面一千年。朱熹之後的一千年,六經不講了,經典教育下降到了四書。四書只是對經的闡釋,經才是更高的經典。

正是因為後世無法正本清源,複道術之初,所以才各得一察焉以自好,進而互相攻訐。比如道儒法三家,一直互相爭論不休。實際上,它們本是一道,只是其用各異而已。要麼以為看韓愈攻擊老莊,就認為道家不好。或者認為,要推崇老莊,就要非儒。文化還沒復興出來一點火星呢,自己先把自己打垮了。

儒家的正本清源,漢儒,唐儒,宋儒,最根源的文化道統,只能溯源到周。而周之前的文化正本清源,最遠再到堯舜,儒家就無能為力了。所以還要繼續往前推,溯源到天人相通之世。這就需要講先秦的道家原典教育。

我們講道家,是指先秦黃帝老莊的那個道家,而不是指後來打著老莊旗號,實則大興漢儒讖緯之實,喜歡裝神弄鬼的道教。後來俗稱的道教,實際上並不是老莊之道,而是漢儒的一個分支和變種。這一點一定要弄清楚。可見,韓愈他們所反對和鞭撻的道教,實際上是儒家內部的爭論,他們反對的只是漢儒。

朱熹的文化復興工作,做的不夠好,導致經典教育,喪失了培養文韜武略的聖賢君子,並經世致用治國平天下的本真職能。人人都能對四書倒背如流,尚空談高言,而對怎麼治國安民,胸無一策。這便是理學之弊。正是理學之弊,導致沒過多久,宋朝滅亡,韃靼入主中原,神州陸沉,亡國亡天下。

到了明朝,王陽明李贄等人,打倒了朱熹,天下再失文化道統。趁著明朝文化混亂真空之際,李之藻,徐光啟,這些新的文化漢奸們,文化帶路黨們,把夷教天誅教,引入中國。並且他們還成了天誅教教徒。這是繼佛教入侵之後,第二次嚴重的文化亡國災難。再往後,這一支文化帶路黨勢力,充當西方紅毛鬼的傀儡,實際上支配了後來的滿清和民國,一直到新中國的建立。讓大家想不到的是,在民國一手遮天的宋氏家族,只是徐光啟家族的延續。這隻天誅教勢力從明朝到新中國建立為止,對中國的暗中支配能力,就一直沒有中斷過。

陸王所代表的明儒心學,造成神州再度陸沉,亡國亡天下。在國破家亡和文化淪喪的雙重廢墟之上,王夫之進行了一次文化上的絕地大反擊。這次反擊所播下的湖湘文化文化種子,幾百年後破土發芽,孕育出來了偉人毛澤東。中國人終於從被蠻族殖民幾百年的惡夢裡站了起來。

三皇之前是遠古,文字未載。遠古之後是三皇,三皇之後是五帝,五帝之後是三王,三王之後是孔子,孔子之後是董子,董子之後是韓子,韓子之後是北宋五子,北宋五子之後是王夫之,王夫之之後是毛主席。以上就是我們中國的一部文化興替史。國家有興亡,朝代有更替,文化上更有興亡更替。而且,文化上的興亡更替是先於王朝的興亡更替的。天下必先喪道而後喪世,必先複道而後興邦。

學宮主張的正本清源,一方面是堅持先秦原典教育。第二是從更早的天人未決的上古時期,進一步向前溯源,力求複道術之初。按照道術和文化演變的歷史譜系,分為至道四經,四書五經,和法家兵家醫家等各家諸聖經典。按照各家分類的話,可以分為易道儒法醫兵六家。

前兩年寫至道四經,目前為止,完成了《道德經》和《黃帝陰符經》。寫四書五經,目前為止,完成了《論語》中的一部分。後來,經典著述中斷了,開始轉向寫時文,以及一些解道文化和思想論文。為什麼會中斷呢?後面詳細說。

三、至道學宮系列經典解讀,新增韜略全書系列和蒙學全書系列

至道四經系列。我們要正本清源,就需要先返本求源。在六經開始之前,在以禮治國開始之前,上古聖王是怎麼治國安民的,就需要從作為三皇之學的道家思想裡面,尋找答案。

《道德經》(已寫完)

《黃帝內經》(還沒開始寫)

《莊子》(寫了第一篇逍遙遊)

《黃帝陰符經》(已寫完)

四書五經系列。黃帝之後,逐漸開始天人兩分,儒家開始誕生,並逐步形成了六經等經典。六經並不是孔子所創,儒家也不是孔子所創立。孔子只是起到了在亂世保存文化的火種,並把它傳於後人的偉大作用。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五經部分尚未開始寫)。

四書《論語》(寫了一部分,尚未寫完)《孟子》《大學》《中庸》,後面三部尚未開始寫。

現在會新增兩個系列,一個是韜略全書系列,另一個是蒙學全書系列。韜略全書由六本書構成。《素書》《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三略》《六韜》《孫子兵法》《鬼谷子》。接下來學宮會開始寫作韜略全書系列。至道四經和四書五經未完成的部分,繼續往後放一放。請大家耐心等待。韜略全書,一共分為四個學期講完,每個學期,大概一個月左右。學期短,一個月一本,大家才能學起來,容易積累信心。畢竟,學習經典是非常苦其心志的一件事。

第一學期 《素書》+《鬼谷子本經陰符七術》

第二學期 《三略》+《六韜》

第三學期 《孫子兵法》

第四學期《鬼谷子》

教學的目的,是為了給民族復興,文化復興大業,培養棟樑之才。之所以把至道四經和四書五經放一放,先講韜略全書,是因為這個世界後面會越來越不太平了。同道們通過學習韜略全書,往大里說可以治國安邦,往小裡說,可以保身護家。

我們現在所說的戰略、策略,運籌學,管理學、領導的藝術,等等,都只是韜略之學的低級別的運用。而且,韜略之學,包羅萬象,可以運用在一切方面和領域,比如政治,經濟,金融,外交,軍事,職場,商業等等。我們現在的人所推崇的成功學,全部打包在一起,也比不過古聖韜略之學的隻言片語。聖人之所以是聖人,就在於他們講的是最高原理,他們說的話一句能頂一萬句。

新增的另一個經典教育系列,是蒙學全書。蒙學,孩子的教育,一直是學宮同道們關注的焦點。所以這個系列的經典教學,也比較急迫。

蒙學全書系列的內容構成,後面可能會有所增減,先暫定為以下內容:《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蒙求》、《龍文鞭影》、《幼學瓊林》、《聲律啟蒙》、《千家詩》、《笠翁對韻》、《朱子家訓》、《顏氏家訓》、《論語》、《中庸》、《大學》、《孟子》。

學宮後面的經典解讀,以及經典教學,都會加速。如果按照之前,兩年才寫一本《道德經》的速度,要把先秦經典全部寫完,起碼得好幾十年。這樣的速度顯然是不行的。要花幾年時間,把先秦經典,全部用現代人看得懂的方式寫出來,一個月一本是差不多的進度。當然了,這非常艱苦,看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時間不等人,必須只爭朝夕才行。後面還有那麼多的事情等著做。

四、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其次,很多淺人曲人,喜歡辯論和爭論,喜歡在道儒法三家之間,製造無休止的門戶之爭。不管學宮怎麼說道儒法三者同源一體,他們還是冥頑不靈。要麼就是咬文嚼字,打文字口水仗,對大道義理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第三,學宮寫所寫的時文,閱讀數是最多的,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其次是文化論文,基本上也有十萬左右的閱讀數。閱讀數最少的,則是經典著述。最嘔心瀝血的部分,卻最不被人重視。這不禁讓人有所傳非人,慢洩天寶之感。最好的東西,追著給別人,別人缺不稀罕,一巴掌打掉地上,還要講各種莫名其妙的奇怪話。岐伯天師曰,餘誠菲德,未足以受至道。可見,聖人對傳道這件事的認識還是很清醒的。

第四,社群只是交流和社交的場所。之前做了一個實驗,是希望通過社群進行經典教學,但是結果並不理想,還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是說在教學中,如果學生不到自己想求通而不可得的時候,就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自己想說出來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的時候,就不要去啟發他。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對於兒童教育也是如此。一個孩子未發矇的時候,就填鴨式教育,他就會感覺全是負累,而毫無樂趣。一旦發矇了之後,他不僅不會覺得學習是負累,還會覺得被好奇心引領著,去認識世界,增長智慧,是一件奇妙無窮的事。幼兒教育的關鍵,在於發矇。青少年和成年人教育的關鍵,在於發憤。

具體的講,發憤是什麼呢。我們來看兩個案例。主席年輕的時候,看了鄭觀應寫的《盛世危言》小冊子,便發憤圖強,立下救國救民之志。

李斯年輕的時候,只是一個小小的基層公務員。有一天他上廁所,廁所裡的老鼠看到他就嚇的四處逃竄。而米倉裡的老鼠,則吃的膘肥體壯,看到他根本一點都不害怕。這讓李斯一下子覺悟了,他覺得人跟老鼠同理,其實並不是老鼠和老鼠本身的差距有多大,而是所處的環境不同,就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生。這件事讓李斯開始發憤求學,師從大儒荀子,終於成為他所夢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我們現在的心靈雞湯教導人們,存在即是合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就是禁止讓人們發憤的混吃等死思想,是愚化和奴化教育思想。現實是,一切都有更好的安排,和最好的安排。所謂的發憤,便是走出渾噩的夢遊狀態,和突破被現實奴役並矇蔽的狀態,從意識覺醒開始,意識到現實的不合理,明白自己應該過一種怎樣的人生,明白自己應該怎麼改變一切,併為此走向慕道求道和成道之路。人必須得先有所志,才能有所求。有所求,才能有所為。

所謂韜略,聖人體道盡變趨吉避凶之至理也。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便是發憤。人處於糟糕的生活狀態中,社會處於糟糕的狀態,如果都不覺得有問題,都渾渾噩噩的如同夢遊,這樣的人是不會發憤的,更不會去追求大道和智慧。

可見,如果人不發憤,光讀死書是沒有用的,也是沒有什麼大意義的。只有人要強烈的改變現狀的意志時,他才會去書裡尋找解答,這時候讀書才具有真正的意義。更有甚者,把經典學習,變成一種文化消費,變成一種文化消遣,這都是沒有什麼意義的事。不發憤,意識都不覺醒,讀書也就是做樣子罷了。

之前學宮連續更新經典,很多喜歡看時文的同道,覺得非常不耐煩,要求停止更新經典著述,恢復寫作時文。寫時文的時候,很多同道覺得不耐煩,要求停止時文寫作,恢復更新經典著述。

如果只寫時文,有違學宮的初衷。如果只寫經典,學宮的讀者規模,就會越來越萎縮,這樣也不是長久之計。權衡之下,學宮後面的寫作,會做一些新的部署和調整。

二、繼續保留社群,但因為精力有限,不再對社群規模進行擴張。公益性質一直是學宮所秉持的,社群的定位以交流和社交,以及公益性質的文化傳播為主。在這些角度看,社群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但是,在經典教學方面看,社群所展現出來的教學場景和效果並不是很好。

並且,管理員團隊,日常維護社群非常非常的累,非常非常的辛苦。而且還經常被人惡意攻擊。秩序是最昂貴的,平時故意拿錢來搗亂的水軍,故意陰陽怪氣說怪話酸話的人,都特別的多。

三、對經典教學,進行新的嘗試。

韜略全書系列經典教學,打算做成一個虛擬的課堂,力求營造一個學的專心教的用心的教學氛圍。這樣也是更好的寫作氛圍。人都不發憤,學習經典就變成了消遣,那還有什麼意義呢。在發憤的前提下,安靜,專注,思考,通透,致用。這才是向道之路。

為了文化和思想更好的傳播和教學。平臺化,專業化,機構化,規範化是必由之路。必須得有人以此為事業,以此能養活自己的家庭,這樣的才會有優秀的人才,來把經典教育的事業落地並執行,最終遍地開花。

文化必須得有活生生而具體的器物載體和生活載體,必須得無所不在地存在於人們生活中,人們才能潛移默化的接受它。學宮的定位是學校,不是媒體,我們永遠不接廣告。團隊和機構的運營費用,需要通過教學本身,大家來共同分擔。這樣才能形成良性的正循環。

我們大家一起,共同學習。目標是一個月學習一本經典,完成對先秦經典的系統性學習。這看起來似乎是不可能的壯舉,實際上也是可以完成的。關鍵在於創造一個良好講與學的環境。共同參與並完成這個過程。

秩序之所以昂貴,是因為搗亂沒有成本。如果搗亂有了成本,那麼秩序也就變得不那麼昂貴了。為了防止亂七八糟的人進來惡意搗亂,就像他們以前搗亂社群一樣,干擾韜略全書系列教學活動,學宮給教學活動設置了一個門檻。每學期收費200元。

設置學費,也是希望學習者能有最基本的誠心。起碼說明是真心來學習的,不是故意陰陽怪氣說怪話酸話來胡攪蠻纏的,不是抱著看人在街上賣藝的心態來看熱鬧的,對胃口的說個好,不對胃口的馬上吐口水。這樣的人,不適合學習聖人之道。

通過對韜略之術的學習,我們可以從最高原理上,理解這個世界如何運轉,如何用根本原理來影響這個世界。從而可以從各個方面,各個領域裡,無論治身治家,還是治國平天下,都能縱橫馳騁,稱雄一方。人怎麼才能變強大,一方面是通過自我控制和自我修養讓自己變強大。而韜略之術,則是通過對世界的控制,讓自己變得無比強大,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這是國學和成功學,所遠遠不能比擬的。成功學不得道,只是損人利己的賊偷之術。國學雞湯則只是文化泔水。這些東西,並不能讓人變得有智慧,更不能讓人變強大,它們只會有百害而無一利。

通過韜略全書的學習,能夠成為一個強大的好人,併為把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而奮鬥,為民族復興和文化復興而奮鬥,成為民族復興偉業的棟樑之才。這正是本系列課程的最高目標。

五、韜略全書的寫作與教學計劃

課程安排

全系列分四個學期講完,每個學期大概一到兩個月,每個學期報名一次,上一學期結束後,進行第二次報名。每次報名到開學,大概提前一個星期左右。更新頻率,按照一個月一本書的講解進度,安排更新頻率。

出版計劃

等講完韜略全書系列,就會安排出版本書。出版的進度,和教學的進度,間隔不會太大。如果沒有報名參加本系列學習的同道,也可以等候書籍的出版。寫完韜略全書,後面會接著寫至道四經的莊子和黃帝內經。

一起學經典,每月一本書。從韜略全書系列開始,以後的每個月,爭取都會解讀完一本經典。《莊子》和《黃帝內經》這樣內容比較長的經典,一個月寫不完的話,則會分成幾部分來寫。

六、如何報名參加並學習韜略全書的系列課程

報名方式

4、不建群。添加好友後,把至道課程,選右上角,標為星標朋友置頂。

5、查看至道課程朋友圈更新並學習課程。

6、報名後一週左右,會正式開課。敬請等待。

課堂紀律

1、不得有辱聖人之學。

2、不得有辱斯文。

3、請勿私聊。如果需要交流,請在文章下面發表留言。

一起学经典,每月一本书

韜略全書課程第一學期報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