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的營養價值大大降低,與人類的這一“惡行”有關

稻米的營養價值大大降低,與人類的這一“惡行”有關

《Science Advances》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由於人類活動增加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大米的營養價值大大降低,這對於欠發達國家的人口營養狀況影響重大。

稻米是繼小麥之後,發展中國家第二重要的糧食作物。超過二十億的亞洲人以及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數億人依靠稻米來滿足日常的能量需求。據估計,栽培稻的種類達40000多種。

稻米還是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重要來源,這就是東京大學研究人員的最新發現如此令人擔憂的原因。他們的實驗表明,大氣中上升的CO2水平降低了大米的營養價值,特別是鐵、鋅、蛋白質和維生素B1、B2、B5和B9。

日本東京大學的Kazuhiko Kobayashi教授和他的同事在中國和日本開放的田地而非溫室中種植稻米,他們採用了FACE系統,即在近地面空氣中增加CO2濃度。他們模擬了本世紀下半葉的CO2濃度,將這種空氣吹到植物頂部上方約30釐米處。研究人員總共分析了18個不同品種的稻米的蛋白質、鐵和鋅的含量,並對中國種植的九個品種進行維生素B1、B2、B5、B9分析。FACE實驗有助於研究作物如何響應於大氣中可預測的CO2水平升高,但必須克服一些挑戰,包括不速之客的到來,比如會啃咬塑料管的浣熊以及高CO2吸引而來的吸血昆蟲。鮮為人知的是,CO2濃度升高導致稻米營養降低的機制。一些作者提出了“碳水化合物稀釋”,但一直沒有定論。

在許多國家,稻米是非常重要的,它們簡直就是食物的代名詞。在孟加拉、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緬甸、越南和馬達加斯加,居民每日至少從稻米中攝取50%的熱量和蛋白質。缺鋅與5歲以下孩子的死亡密切相關;而缺鐵是貧血的主要原因,每五個孕婦會有一個因為缺鐵而死亡。

Kobayashi認為,這一發現提醒我們需要關注欠發達國家中較貧困的人口的營養問題。我們需要採取行動緩解CO2水平升高引起的稻米營養的下降。

隨著世界人口的不斷膨脹,發展中國家不僅要種植更多的稻米,提高產量,還必須找到辦法來提高作物的營養價值。不僅是稻米,以前的研究發現,大氣中CO2含量的上升也會降低其他主要作物如小麥或大豆的營養價值。

“這是氣候變化帶來的眾多挑戰之一。在所謂的發達國家,我們大量利用化石燃料,稻米降低的營養並不會對我們構成什麼威脅,因為我們的食物來源豐富,然而欠發達國家會受到很大影響,而且他們對氣候變化的責任要比發達國家小得多。”Kobayashi總結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