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大家還會用飯甑蒸飯嗎?

農情TV

在南方大部分地區,傳統的做飯方法就是使用飯甑蒸飯,我們看到的飯甑,大多是一種用松木板或杉木板做成的無底圓桶,木桶中下部放置一個竹子編成的箅子。也有用楠竹做成的飯甑,但較少,原因是竹子的容積有限。無論是木甑子還是竹甑子,做出的米飯有一股清香味兒。

做飯時,先將大米用鍋煮至五六成熟,然後撈出來倒進坐於鍋中的飯甑裡,由開水的蒸汽將米飯蒸熟,這和蒸籠的功能完全一致。

從甑字的結構看,左邊一個曾,右邊一個瓦,說明古代的飯甑是由土陶做成。在九十年代之前,除了廣東珠三角地區外,廣大的南方農村都還普遍使用飯甑蒸飯。九十年代後期,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經濟條件的提升,廣大農村也普遍通電,電飯煲的使用也從東部發達地區蔓延到西南部地區。

十年前,我回到滇東北老家,人口少的人家已經使用了電飯煲,人口多的還繼續用飯甑,最近幾年回家,幾乎家家都在使用電飯煲,飯甑則很少看不到。目前市場上售賣的飯甑價格高達一百多塊。現在好多公職人員還會去買飯甑,在星期天做一頓木桶飯吃,找一找兒時的感覺,嚐嚐那已經久違了的,散發著竹木清香的甑子飯,即使一種享受,也是一種詩意。


若愚趣談

看到這個問題,我有些驚奇,因為我從未見過這個飯甑,更未用過,在北方的農村也未見過用飯甑做飯的。如今就更不用說了。

飯甑,中國民間炊具。流行於南方各地。一般是用木條箍成。用來蒸飯的甑。飯甑一般呈上大下小桶狀,中間用竹篾編織的藤條捆住,兩側有耳方便端持,有蓋,底部有鏤空底盤讓蒸汽透過。

甑,是中國古代的蒸食用具,為甗(讀yǎn)的上半部分底部鏤空結構的飯甑,與鬲(讀gé)通過鏤空的箅相連,用來放置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將甑中的食物煮熟。在後來的漢語裡,便將這種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格的炊具稱之為甑,飯甑即為蒸飯用的甑。飯甑是南方地區傳統的家庭做飯蒸食的炊具。

飯甑一般呈上大下小桶狀,中間用竹篾編織的藤條捆住(現代的飯甑多用鐵絲箍住),兩側有耳方便端持,有蓋,底部有鏤空底盤讓蒸汽透過。飯甑能成為南方居民做飯主要工具是有其歷史原因的,南方自古以稻米為主食,而古代而古代的飯甑以及南方傳統土灶 家庭人口一般較多,一次需煮食的米很多,加上農活也較多,家庭主婦們為了節省時間,通常早晨就要一次把三餐的米飯做好,而南方的居民都使用了三步蒸飯的做法。


過去85年以前,我一直在北方的農村生活,那時我們很少吃米飯,因為大米對我們農村來說是非常貴的東西,一般人家是吃不起的。偶爾有點大米,都是用大鐵鍋添上水燒上,再把米淘淨,等水燒開了,把大米放到鐵鍋裡,把碗反扣到鍋裡,不知道是怕鍋底火太大糊鍋,還是想通過碗的響動判斷米飯的生熟,多數是後者。

再後來,家裡慢慢有了電飯鍋,都用電飯鍋做米飯,電飯鍋做米飯既簡單又好,過去蒸飯的傳統辦法早已不用了。

至於說到飯甑做米飯用種竹子的清香,我沒吃過,但聯想起粽子的味道,覺得香味可能是有一些的,但如果說到香味有多麼好吃誘人,那都是大廚的理論,平常百姓怕是顧不上體驗這個味道的。

如今,如果說還有人用這個飯甑蒸米飯,那一定是有些地方農村搞旅遊創收,弄出些地方特色,如果有些味道,那也是加大了竹葉的量,味道自然要濃很多。從未吃過的外地人吃出了竹葉的清香味,乍一吃會覺得與一般米飯不一樣,其實吃多了也就沒味道了。

如果有人現在還想吃用這種飯甑蒸的米飯,可以到江南那些竹子遍地的農村去看看,旅遊興旺的地方也學會有。


用愛溫暖全世界

用木桶蒸飯這個歷史很悠久,但是在農村被淘汰,也淘汰了很多年了。主要是太麻煩了。就像很多城市裡羨慕農村人用鐵鍋做飯。可以吃的香香的鍋巴。他們覺得用柴火燉雞也很香,很好吃。然而柴火燉雞,其實有的時候也是一種錯覺。不是柴火燉雞好吃,而是雞好吃,只要是小火燉土雞照樣好吃。

很多人羨慕農村的生活,那是因為他們沒有看到農村裡生活的艱辛。農村的確環境很好,空氣也沒得到大規模汙染,要吃菜自己種,沒有打農藥很健康,糧食也自己種。然而農村裡的各種生產資料都比較貴,比如種子比如化肥,農民賺點錢很不容易,最重要的是,當城裡人羨慕農村的生活的時候,農村的人照樣在羨慕城市裡的生活。就像圍城裡面說的一樣,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農民拼了命,想往城裡跑,城裡人拼命想往城外跑,農民花錢在城裡買房,然後去吃各種添加劑做的食品,城裡花錢往農村跑去高價買農村人拿來餵豬的野菜。

其實不要羨慕農村人的生活,農村早已不是以前的農村。家家戶戶已經開始用電飯煲煮飯,用高壓鍋煮飯。寬帶天然氣什麼的都開始普及。即便農民沒有搬到城裡去居住。現在也開始過去了,城市人的部分生活。用木桶做飯不是沒有,但是在大多數地方已經淘汰了。

其實我也喜歡木桶做飯呢,很鬆軟很好吃,很香。現在在城市,有些飯店還是在用木桶做飯,比如在綿陽,有的時候我們都還在飯店吃得到這種。


其實我和這個世界不熟

在農村大家還會用飯甑蒸飯嗎?

不用了,叫用不著,用不起,用不了甑蒸飯了,大家現在都用電飯煲煮飯了,簡單,快捷,又省時省力。

過去每家每戶都喜歡用甑蒸飯,是因為家中人口多,勞動力多,家中又缺少油吃,桌上又沒什麼葷菜,所以大家吃的飯多,用小時候我一個同伴的話來說,一餐吃大碗,還是個半飽狀態,大家說說,你一家子上十口人,不用大甑去蒸飯,在甑里加上些紅薯,土豆等粗糧能行嗎?


甑蒸飯的好處

甑蒸飯燒柴火,飯吃起來特別的香,又不會因時間蒸得過長,或者放多了水,女主人去忙其它事去了而飯會蒸爛不好吃,反正只要在甄底部加上幾瓜瓢水,灶裡燒上柴火,蒸一小時就行了,並且蒸出來的飯又不糊,不起鍋巴,又不浪費糧食。

甑蒸飯的壞處

甑蒸飯的壞處就是費時,費力,需要燒柴火,破壞生態環境,很不環保,再加上現在家庭人員少,大家吃飯的人少,有點兒小題大作了,不適合於現代家庭發展的需要,所以它基本上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了。


不過現在我們老家在做紅白喜事,開特色飯店的人,大家都還在用甑蒸飯吃,蒸菜,蒸雞鴨,蒸扣肉,蒸豬腳等,不過現在大家改用了燒液化氣,煤炭蒸飯吃了,雖然說現在的甑蒸飯變了一點兒性質,但比較起來比電飯煲煮的飯可好吃多了,但是一家一戶現在不再用甑去蒸飯了,大家都為了趕時間,吃了飯趕緊去上班了。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七星老農回答,不勝感激!]


七星老農

飯甑,用了這麼多年,今天才知道它的學名。

在我的家鄉,皖西的大山裡,至今還是用飯甑的。平時蒸飯,大家直接用大鍋蒸就行了,而人多的時候,或者農忙的時候,就要用飯甑了。為什麼?看看農村蒸飯的流程你就明白了。

一、淘米、下鍋

米洗好,燒一大鍋開水,然後將米下鍋。期間需要時不時的攪動一下,以防止米粘鍋了。

二、撈飯

待水開了,米煮到6、7成熟,將米撈起來,用筲箕過濾,上面的就是快熟的飯,下面就是米湯。

三、下鍋蒸飯

再將快熟的飯下鍋,加入少量的水,小火完全蒸熟,這樣飯才算做好了。

當人多的時候,或者忙的時候,用飯甑蒸飯是有明顯優勢的。其一,一次性可以蒸很多飯直至蒸熟,夠很多人吃。其二,可以一次性多蒸一點6、7成熟的飯,下頓再吃飯的時候,直接扒拉一些到鍋裡稍微蒸下即可,很節約時間。另外,飯甑還有一個優點,直接蒸熟不會產生鍋巴,等於不浪費糧食(不過本人不喜歡它這個優點,因為我愛吃鍋巴)。

飯甑多是用杉樹做的。南方杉樹很多,木材較直,軟硬度適中,不翹不裂。另外也不會像松樹那樣有樹脂滲出,適合作為飲食工具。在農村喝喜酒的時候,經常見到飯甑的身影,另外,在正月,我們也會用到飯甑,因為正月客人多,實在是太忙了。


愛打漁的樵夫

有,而且我們這裡用的時候比較多的,但隨著科技的發達,現代化的鋁製,不鏽鋼蒸籠也出來了,但有些時候還是少不了它,因為它很方便,下面來說說飯甑用在哪些地方,一般怎麼用!



1、飯甑一般農村用處特別大的是家裡有紅白喜事時,我們農村用的多,特別是白事,一般老人去世時擺的幾天,飯甑就用上派場了!配合農村柴火灶,易熟,飯也好吃!這是它的特點!

2、農村重陽時節用來蒸重陽酒,也是必須要用到,,由於糯米分量比較大,所以一般農婦都會用飯甑放柴火上蒸,蒸出來的糯米雞特香,有木桶的香味!



3、農村過年時,椿餈粑時,糯米也是放飯甑上蒸,加上農村的柴火,非常旺,不斷火椿的餈粑擺的久!



總之,農村飯甑是古代木匠跟古人智慧說結晶,一般現代化的東西代替不了,所以它的身影隨處可見!在飯甑底層加一層農村絲瓜囊墊底,透氣又幹淨!


農攝天地

小時候比較常見,飯甑已經很少看見有人用了。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個:一、想要用飯甑基本上就要有灶臺,除非偏遠農村,不然基本都是液化氣;二、以前用飯甑是因為農活也較多,家庭成員也比較多,為了節省時間,通常早晨就要一次把三餐的米飯做好。現在因為計劃生育,每戶人口也不是太多,而且普遍都外出打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