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浙江省的發展模式?

黃乃林

浙江,簡稱浙,在我國的東南沿海,因為錢塘江也叫折江,所以以江為省名,省會是杭州,境內主要為江浙民系,使用吳語,改革開放之前,浙江的發展一直沒有什麼長進,國家投資基本上不會在浙江,原因人所共知,在改革開放以後,浙江的經歷飛速發展,主要以民營經濟為主,尤其以溫州人為主的溫州商幫帶動了浙南的發展,在浙北地區,杭州作為省會,經濟發展也非常的迅速,尤其西湖時代的經濟發展,直接使杭州騰飛,浙東地區,寧波為計劃單列市,有相當於省級的經濟權限,加之又有世界級大港北侖港的加持,經濟發展緊追省會杭州,在浙中地區,義烏的小商品城名冠天下,形成了特有的義烏小作坊加工形式的民營經濟。

同時,浙江作為最早實行省管縣體制的省份,縣級財政直接與省級掛鉤,不與地級共享,大大推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省內出現了一大批全國百強縣,比如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百強縣的蕭山,還有號稱中國大陸六大強縣的義烏,還有諸暨,慈溪等等,正是縣域經濟支撐死了浙江,才形成了特有的浙江經濟。

當然,有利必有一弊,浙江省內認同感相比江蘇來說強很多,但是由於縣域經濟的發達,導致大量的縣級與地級出現一定的矛盾,也因為財政上交省級,導致地級沒有得到一定的資金髮展中心城區,出現了中心城區較弱,而縣級經濟則比較強勢,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三例,第一例是沒有撤市設區之前的蕭山,蕭山在沒有撤區之前連續多年是全國百強縣第一名,所以蕭山人在外都說自己是蕭山人,而不是杭州人。第二例是台州與臨海,臨海作為2000年的台州府治,在新中國成立後,地級市政府搬到了老黃岩縣拆分出來的椒江區,而至今台州的市區都是分在三地,沒有連成一片,臨海為此為多有意見。第三例也可能是最嚴重的一例,持續時間也比較長,就是義烏與金華,義烏連續多年全國百強縣,不論是財政收入,市區規模都壓他的上級金華一頭,前些年一度傳出義烏帶著東陽浦江磐安升為地級市,但是最後不了了之,婺城區作為兩千多年的金華府治,沒有像臨海那樣四面環山的阻礙,經濟雖然相對不強,但也不是特別弱,所以沒有特別的理由使市政府搬到義烏,近年來輕軌的開建,第四大都市區的捆綁,應該說,義烏是鐵定與金華榮辱與共了

綜上所述,在全國看來,浙江的發展模式還是得到認可的,雖然屈居全國GDP總量第四名,但是人口相對較少,平原面積也極少,但人均卻排到了全國第二,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全國省級第一名,能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一代又一代浙江人的勤勤懇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