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汽車三團和青藏線

一九四八年五月,根據解放戰爭的形勢需要,在吉林市組建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汽車第三團。從一成立,汽車三團就註定承擔起了歷史的責任,從東北轉戰到華北、華東、東南、西南,直到解放海南島,從西南轉戰朝鮮半島、膠東半島最後又調防青藏高原;先後參加了遼瀋、平津、西南剿匪等重大戰役;全國解放後又參加了抗法援越、抗美援朝戰爭,把各種軍用物資在敵人槍炮、飛機轟炸封鎖下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前線,被譽為“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為全國人民爭得了榮譽,是一支戰功卓絕的英雄團隊。

一九五六年從朝鮮回國後,汽車三團隸屬於濟南軍區,駐紮在山東沿海,主要承擔修建國防工事的任務,為工程部隊運送各種建築物資。團部在膠縣,連隊分別駐紮在膠南縣、即墨縣、煙臺市、威海市、青島市,住在沿海附近的民房裡。幾年來,由於各級領導的重視,與施工部隊、當地政府、村民和房東關係都很融洽,各種盤山道路也已經熟悉。五九年初,正在緊張有序執行運輸任務時,突然接到上級的緊急命令,執行新的緊急任務,要求立即停止施工運輸任務。把車輛裝備物資移交給留守部隊,附近有火車站的連隊就地乘火車,團部附近的連隊統一集中在膠縣上火車。團領導做出發前的動員,要求幹部戰士服從命令聽指揮,遵守紀律保守機密,部隊的行動不準向親友透露,不準帶家屬和貴重物品,人員要輕裝。我們連在膠縣上了火車,沿途除在軍供站吃飯外,都在火車上。經幾天的行程到達甘肅的峽東車站,下車一看鐵路兩旁已堆滿了武器彈藥和各種軍用物資,新解放牌汽車也已運到。我們在車站附近戈壁灘的山溝裡安營駐紮。住的是臨時挖的地窖,吃的水是火車拉來的。團領導在動員大會上講,我們的任務是支援西藏平叛,緊急運送戰備物資的任務。這裡條件雖然艱苦,但我們能夠直接參加保衛祖國的統一、西藏的穩定和邊防的安全,這是我們的光榮。希望同志們在西藏平叛戰鬥中立新功。上級指示汽車三團暫歸總後勤部青藏辦事處直接領導和指揮,西藏平叛任務完成後三個月回山東。

接上裝備的新解放牌汽車,裝上物資經過20多個兵站到達拉薩。接著參加了運送平叛部隊和物資的轉運任務,拉薩平叛後接著又運送部隊追剿叛匪,後又參加了對印反擊作戰任務。

西藏平叛後為了邊防的安全,為了西藏民族改革的順利進行和西藏人民的安定團結與發展,長年累月源源不斷的向西藏運送各種軍用、民用和援外物資。從峽東(柳園、西寧)至拉薩,4千里青藏線上一呆就是五十多年,三個月回山東的承諾已成空想。在這期間3次移防,一九六一年搬到敦煌,一九六三年搬到西寧市,一九六四年和76團換防搬到到格爾木至今。

回憶汽車三團和青藏線

在這五十多年裡,尤其是前二十年物資條件很差,加之複雜的道路、惡劣的氣候,汽車部隊吃盡了苦頭。聞名中外的青藏線不是暢通無阻的陽關大道,它是道路複雜、多山多河的道路,加之氣候惡劣、變化多端。從峽東到拉薩要翻越祁連山、當金山、崑崙山(海拔4700米)、唐古拉山(5300)、烽火山、念金唐古拉山等山脈,還要通過楚瑪爾河、崑崙河、通天河、三江源沱沱河、唐古拉河、雅魯藏布江等數不清的河流和湖泊。

到了夏天要經過春夏秋冬4個季節的變化,多端惡劣的氣候,經常遇到狂風暴雨雪和冰雹。冬天就是冰天雪地,經常遇到大雪封山和冰凍道路。那時的路是簡易的沙土路,由於部隊和地方援藏物資的車輛長年累月川流不息的行駛在青藏線上,路面被壓成坑坑窪窪的搓板路,車根本就跑不起來,每小時也就是30公里左右。由於道路的顛簸,駕駛人員的衣服後背都被磨爛了。

有些地段翻漿嚴重,尤其是烽火山和當雄以南等地段,路面軟綿綿的,象橡皮似得泥濘路,稍不小心車就被陷進去需要車來拖。有時連拖車的車也給陷進去,只有把車上的物資卸下來,車拖車的拖出來。

一九六零年七月下大雨,山洪暴發把溫泉和唐古拉山之間的一座橋沖斷了,十幾個連隊被堵在兩岸,無法通過。部隊領導會同公路段和道班有關人員,找到一處河提低、河水淺的河道可以勉強通過。那麼多的往返車隊,都想搶先過河,有時車還誤在河裡造成擁堵,經常發生矛盾。上級為了防止發生意外,就協調各團的相關領導組成聯合工作組,現場組織指揮有序通過,這才解決了矛盾的激化。

一九六一年五月,我連到柳園火車站,裝上了物資返回至柳園敦煌中間時,突然遇到沙塵暴,風力大約10級以上,重車刮的搖動,輕車有的被吹翻。蓋布捆不牢的就被刮跑了,帽子刮飛了。駕駛室葉子板的漆被風沙砸成白鐵皮,人在駕駛室裡用毛巾堵著嘴還嗆的喘不過氣來,耳朵裡都塞滿了土聽不到聲音。大風過後,人員都像從土裡爬出來似的。閆西林副連長(山東人)氣憤的說:他奶奶的這樣的鬼天氣快把人嗆死了。

有一次運送援外物資進西藏,行駛到羊八井兵站時,上級來電要求直接運往中尼邊境口岸,行至羊八井至日喀則中間時,突降大雨,山洪暴發,河水暴漲,道路淹沒,等了1天多河水仍然退不下,只好返回羊八井兵站,把物資卸在西藏軍區倉庫返回。

驚心的一幕,一九六七年冬,我時任二營營長,帶領五連(油罐車連)運油進藏,由格爾木出發經納赤臺不凍泉到達五道梁兵站食宿。全連正在食堂吃飯時,突然有人報告車場起火了,一看是五連一輛車發動機著火,全連飛快的衝向車場救火。既不能用水滅火,沙土又凍得挖不動,只能用衣服棉被。為防止身上著火引燃其他車輛,指導員李志林讓幹部戰士衣服上沾上水,經過努力,終於把火撲滅,不然的話後果不堪設想。因為除五連的四十三臺油罐車外還有四、五個連隊的車也停在車場,存有大量油料的兵站加油站也在附近。如果火勢蔓延引爆油箱會造成一片火海,兵站也就不存在了,當時可把人的膽嚇破了。火被撲滅後,戰士的身上都結了冰。

到了冬天遇到大雪封山,就更困難。要和道班工人一起剷雪,有的時候一等就是十幾個小時。這種情況多數都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山地帶,困難可想而知。又凍又餓,只能設法通知兵站送飯,等路挖通後通行。遇到冰凍山路,車輛打滑上不去,裝上防滑鏈都不行,就要趴在車底下挖雪鏟冰。再不行就要把皮大衣脫下來鋪在輪胎下,非常小心的一段一段地通過冰凍路。如果不小心翻下山,將會車毀人亡。

連隊的行程、一趟任務往返食宿哪幾個兵站都由上級統一安排,不能隨便更改。因為往返車隊很多,最多時有九個汽車團在青藏線上,如沒有統一指揮,到兵站食宿的連隊過多超過接待量,不是吃不上飯就是住不上房。要是住不上房就要住到車廂上去,這種情況經常發生。有一次我連到達格爾木兵站食宿房子已經住滿了,就被安排在臨時備用的單帳篷裡住。不幸的是夜裡突然刮LLL大風把帳篷吹飛了,有的被子刮跑了。這才提醒以後睡覺要把被筒用揹包繩捆起來,防止類似事情的發生。

車輛在行駛中發生事故或拋錨,就要設法拖到就近的道班或兵站。如無法拖走,就停在公路上,駕駛員留下來看車和承運物資,晚上睡在車上,等待來車急KKK救。餓了就搭便車去兵站找吃的,遇到往返車輛太多影響通行時,就要把事故車推下公路。沿途的事故車隨處可見,有的翻下山翻下河根本就救不上來了。四連長曹憲坤帶連隊執勤,車隊行駛到唐古拉山附近,不慎車翻到河裡犧牲。六連排長吳連文翻下山犧牲。六連指導員劉春生和駕駛員翻進雅魯藏布江人車都沒找到。還有副團長王登柱勘察道路時翻車犧牲。

沿途兵站的住房也非常簡陋,多是木桶房和帳篷。有土木房也是到處漏風,一個排或一個連住一個筒子房,鋪的是草蓆草墊。到了冬天零下二、三十度,這麼大的房子用2個汽油桶做的爐子取暖,加之煤炭質量不好,室內的溫度都在0°以下,床下牆根都結成了冰。駕駛員為了給汽車加水,都備一桶水放在爐子附近,水桶上都結了冰。晚上都要帶著皮帽子睡覺,有啥辦法,就是這個條件,也要咬著牙度過去。

生活方面,從納赤臺至羊八井之間有十三個兵站,海拔都在四千米以上,飯根本就做不熟,吃的是夾生飯,饅頭硬的啃不動,吃的是乾菜鹹菜罐頭。連隊的食宿都由上個兵站發電報通知下個兵站人數和到達時間。兵站經常是做大鍋飯,等幾個連隊吃,有的晚到,就要吃涼飯剩飯。

從排長、連長、副營長、營長都要帶跟連隊執勤。執行一次任務,往返將近一個月。十幾年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都奔波在青藏線上,尤其是親自參加了西藏平叛、剿匪、中印反擊戰。任四連三排長時由於安全完成任務優異,我立了三等功。任七連長時參加中印反擊戰,運送炮兵部隊上前線,連續七天七夜,安全順利的完成任務。全連榮立集體三等功,我也立了三等功。為此赴青藏的全國慰問團還專門來我們連隊進行了慰問。任營長時,所屬四個連隊三年未發生人員亡人事故,受到了上級的好評。

青藏線上的情況我比較瞭解,所以講不完的高原苦訴不盡的辛酸事,雖然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和犧牲,但鍛鍊了意志,樹立了能吃苦、能忍耐、能戰鬥的青藏線精神,是對後幾代兵站部官兵的激勵,為繼續支援國防建設保衛邊疆和西藏人民的安康打下了基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