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老年人都七老八十了還要找老伴了?

包蕊傑

老人喪偶後也有不再找老伴的,一部分因為保守,一部分確是是因為逝去的另一半給在世的人留下了別人不能代替的影子。但有許多單身老年人樂於尋找伴侶。

俗話說:少來夫妻老來伴,老年人找老伴首先在生活上有個相互照顧。和老伴在一起,高興起床,安心入睡,每天充滿了動力 與期待。當歲月遲暮,行動蹣跚,還能相互依偎。生病時有人照應,散步時有人攙扶,寂寞時有人閒聊……,老年人太需要伴兒了,有的情感不是兒女能夠代替的。


性需求是老年人樂於尋找伴侶的另一個原因。人人都有性需求,老年人也不例外,儘管由於身體器官自然衰老及其它疾病的影響,老年人的性功能逐漸退化,但老年人的性需求是正常的,性活動是伴隨人一生的一種基本需要,性活動不僅會緩解老年人的性緊張,滿足他們的生理需求,還能為老年人帶來精神上的安慰。圓滿性生活的心理歡樂對老年人的生活有積極意義,對於老年人的健康與長壽是一劑無可替代的良藥


需要指出的是,多數老年人尋找伴侶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找條件高的,對於自己的實際情況是否與對方匹配欠考慮?實際上找老伴是為了不孤單,素質、脾氣、習慣適合最重要,還有雙方子女的意見也要考慮。如果處理不好,麻煩多多,還不如單身快樂。


現在老年婚姻市場出現以下情況,1,經濟條件好的男性(女性暫時還不清楚)普遍願意找年輕些的女性做伴侶。2,各方面條件一般但脾氣好的男性也有一定市場。3,不用幫子女帶孩子的女性也有市場。

4,原來有些家庭,會出現全家人鼓勵Ta找老伴的情況。


叢林-

無法準確地猜出題主的意思到底是疑問,還是不屑,甚至是嘲笑,但不理解是肯定的。

都七老八十了,為什麼還要找老伴?

問這個問題的人肯定不是老年人。在年輕人看來,老年人吃穿不愁,經濟寬裕,兒女孝順,就應該知足了。但是他們忽略了老人的情感需求。“少年夫妻老來伴”,喪偶老人的情感是孤獨的,這種孤獨是失落,是不安全感,是一種煎熬。這種感受只有站在老年人的立場上才能懂得。老年人的再婚問題也只有站在老年人的立場上才能真正理解。

老年人的婚姻問題,現在社會上比較熱。央視原來有個夕陽紅的節目,有《再婚》這個專題,分五集播出,探討老年人再婚問題。另外還有一些電視劇,如《激情永遠燃燒》、《再婚進行時》等也都是以老年人再婚為題材的。

有人總結了老年人再婚的幾大好處。

一是可以幫助老人更好的從悲痛中走出來,重拾面對生活的勇氣與信心,有些老人面對曾經朝夕相處的老伴的突然離世,會一下子變得失去依靠,若長此以往,很可能會因為情緒問題而影響身體狀況,當出現一個新的老伴,新的朋友後,兩個人可以互相安慰,更好的敞開心扉。

二是可以減輕子女的精神負擔,多數老人的子女大都已經結婚生子,他們往往會將重心放置在自己的小家庭上,忙於照顧孩子,忙於家庭瑣事,很大程度上會疏忽對老人的照顧,甚至會讓老人獨居等,會對老人的身體心理產生影響,若老人再婚就可以減輕兒女的精神壓力。

三是可以幫助老人找到一個陪伴的對象,很多時候,子女與父母都是分開住的,老人獨居不僅會感覺到孤獨,也會有各種各樣的隱患出現,若老人再婚,白天兩個人可以一起鍛鍊買菜逛街,晚上可以互相體貼,互相慰藉,避免出現意外。

四是可以讓老人找到一個傾訴的對象,現在社會,由於受教育程度,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等的不同,子女與父母之間往往會有比較大的代溝,兒兒女說的老人聽不懂,老人說的兒女不愛聽,會讓老人內心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甚至會失落沮喪,當老人再婚後,兩個同齡人可以一起進行交談,一起分擔心中的快與不快,有利於老人的心理健康。

五是有利於下一代的撫育,現在社會,許多家庭都是子女外出打工,將孩子交給父母帶,但隨著老人年紀的增大,行動力變遲緩,聽力等的退化,很容易在撫育孩子中出現問題,若老人再婚,兩個人可以一起互相照顧,一起分擔撫養孩子的任務,不僅可以豐富老人的精神世界,還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六是有利於減輕國家的負擔,因為我國仍舊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由於生產力的不發達,地區發展的不平衡,科學技術水平與人民素質的不夠高,社會主義具體制度的不完善等問題,導致國家還不足以承擔孤寡老人的生活問題,若老人再婚,不僅可以找到一個好歸宿,還可以減輕養老院等部門的負擔。

所以老年人再婚的有是有好處的。

從另一個方面看,老年人再婚也是法律賦予他們的權利。《婚姻法》第三十條特別規定:“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後的生活。”新《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二十一條規定:“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護。子女或者其他親屬不得干涉老年人離婚、再婚及婚後的生活。贍養人的贍養義務不因老年人的婚姻關係變化而消除。”老年的婚姻受法律保護。

其實,不管多少理由,作為子女,應該懂得,老年人是否再婚應該由老年人自己決定。老年人既然自己認為需要,兒女就應該理解和支持,不可過度反對,若你希望你的父親或者母親得到幸福,得到快樂,就請你大方的祝福他們,畢竟他們年紀越來越大了,孝順孝順沒有順哪兒有孝,遇事多順從一下他們的意願才是正道。

當然,老年人再婚比較現實,也會遇到一些實際問題,比如法律問題,財產繼承問題,與子女的溝通問題,感情問題等,需要周到考慮,謹慎處理好。


卯酉鄉音

沒有什麼比孤獨更可怕,沒有什麼比陪伴更重要。再孝順的兒女也抵不了半路的夫妻,如果給不了老人的需要,讓另外一位老人來陪伴,豈不是更好?陪伴,只為更好的抵達人生的終點,難道不好嗎?

相對來說女人平均壽命要長一點,男人因要承擔養家餬口的責任和本身的性格心理特點,大多數男人要比女人少活10到15歲。要尋找老伴的大多數是男人,七老八十了還要找老伴,原因很簡單。

一、為了生存生活的需要。

年輕的時候,男人們多半在外打拼,退休後一般都由老伴照顧日常起居,一旦老伴走了,一下子面對日常的瑣碎,真的不知道怎麼辦才好。而學好家務對一個上了年紀的老人是何等的艱難。

我叔叔就是這樣的。前大半輩子在外打拼,退休了回到老家。回來不到五年嬸嬸去世。一個人寂寞的過了二年,經常飢一餐,飽一餐的,又不願和女兒一起住,一起住感覺很多的不便。經常一日三餐就是應付著,常常零食打發了了事。久而久之,身體也拖垮了,後來因腸胃炎住了幾次院,子女們又要上班又要照顧,有時確實顧不過來。於是產生了找一個老伴的想法。

後來終於如願,找了一個60多歲的婆婆,照顧著叔叔的日常起居,兩個老人各取所需(叔叔可以給新嬸嬸生活來源),兒女們放心工作。真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兒,何樂而不為之?

二、為了情感蔚藉的需要。

人老了,閒下來,誰不想找個說話的伴兒?誰不想找個人嘮嘮嗑兒?一天到晚、常年累月面對空蕩蕩的屋子,或是說話根本就說不到一塊兒的子女,心裡是不是很添堵,是不是很委屈?

與其寂寞地活著,不如光明正大的找個老伴。我欣賞七老八十的老人提出要找老伴兒的勇氣。有很多老人也想,但因為世俗、因為面子、因為兒女不能。太寂寞的時候只能偷偷去和年紀大的老人約個會、說個話、打個電話什麼的。這往往不能被兒女理解,認為丟醜。久而久之,老人會抑鬱成疾。

如果老人家的身邊有個伴,有個說話的人,他不會寂寞,他不會孤單,他更不會走得這麼快。為了不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還請作為子女的我們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給老人一個無遺憾的晚年。

三、為了更好地有尊嚴的活著、有質量的活著需要。


很多老人都不願與兒女同住,除了“代溝”,更多的是怕“被嫌棄”。

每個人都會有隱私,當然更包括老人。老人年紀大了,但尊嚴還在。而找一個心意相同的老人陪伴,與和“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兒女相比,生活的確更有質量。即使高質量陪伴的孝順兒女也抵不了老伴。

當然,再婚並不容易,何況上了年紀的老人。作為兒女,不妨當好老人的參謀,幫助老人找到最合適的那個人。同時當好軍師,排除因子女、因財產等原因造成的矛盾,將醜話說在前頭,開誠佈公,多一點真誠,少一點猜疑。

“家和萬事興”,對於有緣在一起的老人,作為子女的唯有祝福。更多時候要睜隻眼,閉隻眼,多看優點,多看好處,讓老人真正“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有書共讀

老伴老伴,老來更需要有個伴兒。特別是孤身老人,雖然兒女也都挺孝順。不缺吃,不缺穿。但對於老人來說,這一切不足以讓他們感到滿足和快樂。因為他們更需要一個有說笑,相扶相攙,有共同語言的人。雖然他們的年紀都不小了,但他們都渴望著找一個,知心貼已的伴侶,解決自己的孤單。



雖說有的兒女,並不同意老人找老伴。平時照顧得也還周到。吃穿用也不用老人發愁。可一旦兒女們忙起來,就很難有時間來陪伴和照顧他們了。這樣老人們就有了一種淒涼感,和對於兒女們的埋怨。便有了一種想找老伴兒的想法。可又怕兒女們不同意。當然,兒女們也有他們的想法。也不是不同意老人找老伴。而是怕別人認為,沒有照顧好老人,老人生氣了,想自己找個老伴兒分出去過。

總的說。老人找個老伴,如果身體還硬朗。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既可減輕兒女們的負擔,也讓老人有了個依靠。讓他們的生活起居,有一個更穩定的,快樂的生活空間。

找個老伴,生活相互有個照應。有個頭疼腦熱的小毛病,兩個人就可以處理。閒時嘮嘮嗑,遛遛彎兒。可以愉悅老人的心情,能減少兒女們的負擔。可以讓兒女們有更多的精力,幹好他們的工作。

從生理和心理上,找個老伴兒。能提高老人們生活質量。使老人們的心情更快樂。相互有了依靠的同時,白天遛彎兒,晚上嘮嗑兒。最主要的是,他們都屬於同齡人,也更容易溝通。也有共同的語言。雖說兒女們照顧的也周到,但他們想的跟老人想的,還是有不小的區別。更是有代溝的差距。

所以說,正常的情況下。老人如果有有想找老伴的意願,做兒女的儘量不要反對。給老人點空間,給他們點自由。讓他們的晚年更幸福快樂!


這片白樺林

為什麼有些老人都七老八十了,還要找老伴? 如果我沒有說錯,問這個問題的人,肯定是個年輕人。你的家裡沒有獨居老人,對到了這個年齡,還找老伴兒的老年人,內心深處是不接受的。



在這裡,我要說說自己的看法。我對老年人再婚,特別理解,也支持。為啥這麼說呢?因為我的母親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得心梗去世了。當時我的父親70歲,他和老伴兒從來就沒有分開過,是大家公認的恩愛夫妻。在母親突然去世,可以說還沒有出殯的時候,就有長輩跟我們幾個子女說:“少年夫妻老來伴,現在你媽不在了,得考慮讓你爸再找個老伴兒。”

當時,我們都很開明,三個子女都同意。父親當時還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不讓我們提這件事。

開始那幾個月,親朋好友,老鄰舊居總是陪著他。等到給我母親燒完百天,大家都各自忙各自的了,他開始陷入孤獨中。他看到我母親用過的東西,看到母親的照片,都會哭半天。整個人都顯得抑鬱了。



這時候,有人張羅給他介紹後老伴兒,也有人自己找上門來。經過一段時間,他的“活心”了。經過認真思考和衡量,跟現在這個老伴兒走到了一起。 這個老伴兒身體健康,為人熱情,又跟父親早就認識,很快父親心情就好多了。

在這裡,我說句實話,老年人再婚首要需要解決的是“財產問題”,這個問題如果能夠解決好了,子女對父母再婚,大多數是支持的。一提到財產問題,就比較敏感,也比較棘手了。



我父親是離退休教師,每月有5000元工資。家中也有房產、地產。而別人給他介紹的阿姨是個農民,沒有勞保,也沒有其他財產來源。這就讓我們心裡上不能接受,因為父親年齡大了,不僅需要找一個能夠照顧他的人,還不能讓他太操心了。我們曾經多方面跟父親分析過,父親最終還是要跟這個阿姨過。 何為孝順?要“順”寫著老人的心意,才能體現孝。

看著父親身體硬朗,心情鬱悶的父親,想到他不會做飯,不會洗衣服,整天唉聲嘆氣的樣子,我們都順從了他的心意。 兩位老人經過幾年的生活,如今都很健康快樂。雙方子女相處得也比較融洽。

我總結了老年人再婚的幾大好處。



1、老人有人照顧,我們不那麼擔心他的日常生活,可以安心在外工作。

2、老人一方有個頭疼腦熱,小病小患的,可以相互照顧。如果有什麼大病,也可以及時有人發現,打電話通知子女,解決了雙方子女的後顧自憂。

3、老人年齡相仿,有許多相同的經歷,可以相互傾訴。兩個人相依相伴,讓自己內心不再孤單就好。

希望所有老人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如果寡居老人想要找個老伴兒,不論年齡多大,兒女要支持他們。


有書於千原

為什麼七八十歲還想找個老伴?我想,這樣的事情離不開孤獨兩個字。有些人獨自就能繼續生活下去,有些人卻抵不住孤獨感。抵不住孤獨的人,可能會經歷下面的階段:

老伴比自己先去世,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隨之而來的是無盡的悲傷。儘管還有家人、朋友的陪伴和安慰。但在一段時間的沉寂之後...

早上醒來,突然發現身邊空無一人。整間房子異常地安靜,就像是時間停滯了一般。突然,聽到了人的走動聲,原來是鄰居趕著上班。這時候我才明白到,時間並沒有停滯,而我的生活卻停滯了。

我不禁思考:兒女?不可能一直陪著你,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朋友?連親生的兒女都不可能陪著你,朋友能做的並不多;這時候的孤獨感,很難承受。這種孤獨感,是精神上的孤獨。而在各種孤獨之間,人最怕的,就是精神上的孤獨。

沉寂了一段時間。“再找一個老伴?”心中突然萌生這樣的想法,“但是...兒女會答應嗎?畢竟...好像不太好。”況且,我擔心別人的看法,也擔心財產問題。

然而兒女不可能時時刻刻在身邊,“我萬一死在家裡,會有人知道嗎?”

之後,我決定了,我想要再找一個老伴。社會在不斷進步,老齡化也比較嚴重。以後夕陽戀會越來越多。我認為,老人和年輕人一樣,也要追求自己的幸福。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麼說,我都認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

關於財產的問題,做個婚前公證就能解決,抑或是,不領證。

關於夕陽戀要處理的問題

1. 傳統觀念的阻礙。傳統觀念肯定講究從一而終,這一點肯定深入很多老年人的心。但隨著時代的進步,老年人是否也應該轉變老舊的思想,學著接受新事物呢?

2. 兒女是否同意。不少兒女會反對老年人再婚。一方面,認為老年人這樣做是對不起去世的父親/母親;另一方面,怕老年人的財產被騙走,影響自己的利益。這時候,老年人和兒女之間的溝通就顯得十分重要。

3. 財產問題。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認為,財產的問題阻礙了夕陽戀的進行,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顧慮。這時候可以選擇的方法有兩種,一是不領結婚證;二是做婚前的財產公證,一旦婚後發生了財產的糾紛,就有了法律作依據;


頤福來養老

感覺問這個問題真的很幼稚?

七八十歲了,為什麼不能找老伴?

芊芊不僅要問一句,那些找了老伴的老人子女些,你們有多少時間陪自己的父母?

以我自己來舉例吧!

我的母親去世得早,那時候我父親才40多歲,而我才十多歲。母親去世之後,父親一直都沒有再找,因為他怕找的後媽會對我不好,家庭不和諧,還有就是再組家庭,面臨很多的問題,合適的也不好找。

因為各種原因,直到我成家立業了,父親年滿60,一直都是一個人。

因為在外忙事業,我在家陪父親的日子屈指可數,也沒有對父親的個人問題上心。而父親本人也對找老伴也沒多大興趣。用他的話來說,單身20多年了,習慣了!

而之後發生的事情,讓我對父親的個人問題重視起來!

我們村也有一個喪偶的老人,跟我們家情況差不多。在一個夏天,老人突然在家過世,直到臭了才被鄰居發現。老人的子女回來哭天喊地的,人都沒了,哭有什麼用。看見別人家發生的事,我突然很擔心自己的父親了,萬一哪天有意外,連個報信的人都沒有!

我想把父親接走,老人又不願意挪窩。我們不可能一直待在家裡,於是我萌生了給父親找老伴的想法!

剛開始父親也不是很願意,他說這麼大歲數了,還結什麼婚?我給他做工作,說你年齡大了,我們又不在身邊,給你找個說話的人。

老人晚年最怕什麼?不就是孤獨嗎?這話說到父親的心窩裡了,他不再言語,默認了!

替父親找老伴的過程我就不再多說,是長篇故事。總之現在父親有了老伴,兩個人在農村過得很好。

也許現在的你不能理解為什麼七老八十還要找老伴,但是等到你老了,子女不在身邊,你就會明白,孤獨是多麼可怕,陪伴自己最久的,也只有老伴!


聽芊芊說事

有些老年人都七老八十了還要找老伴,是因為他們和年輕人一樣,有正常的情感和生活需求。但前提是雙方都要擁有健康,才能走到一起。不然,兩個病怏怏的身體,誰照顧誰?找老伴也得有找老伴的條件和能力。如果不考慮老年人這種特殊年齡的客觀因素,而只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一味宣揚老年人情感的浪漫和快樂,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在情感上,由於自己原來配偶的離世,他們在情感上是孤獨的,他們需要有個年齡相仿的老人去傾訴。雖然自己的兒女和孫子也時常能陪伴他們,但據我所知,一般的的中青年人大多不太願意和老年人去進行語言的交流,由於年齡懸殊,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和想法,他們也無從揣測得到位。

在生活上,由於年齡的客觀生理原因,從衣食住行上來說,和中青年人也不太一樣。

在穿著上,他們講究樸素實用,比較隨意和活動方便的衣服,如果老年人找一個老伴,也不會因為穿著上嫌對方礙眼。在飲食上,由於大多數老年人牙齒和消化功能不好,吃得少,而且食物要多湯汁、煮得爛。所以對於他們來說,相仿的年齡,更方便在“一口鍋裡吃飯”。為了有時活動的自由,老年人大多不適宜住高樓,有時外出散步或走動,七、老八十的更能達到步履的一致。



垂暮之年找老伴無可厚非,但在現實生活中,處於這種年齡的老人,由於各種各樣的家庭因素和自身的健康狀況,已經不適合找老伴。或者是由於自己年老體弱多病,已不具備照顧自己和照顧對方的能力時,只能留在兒、孫輩的身邊安享晚年。

如果老年人身體力行,又有感情的默契的話,攜手一段黃昏戀,也應該為他們祝福。


榮貳小姐姐

在回答問題前,我想說說日本百歲女詩人柴田豐。女詩人一生經歷坎坷,歷經苦難,但無論何種苦難面前,她都一笑泯之,甚至當她年老回憶那段歲月時,不是感嘆它的艱辛,而是“幸福的”。直至女詩人九十二歲高齡時,才在兒子的鼓勵下開始寫詩。她的“我陷入愛裡。我也有夢想,我想在雲端飛翔。”“就算九十歲,也要戀愛呀。”曾感動過無數人。

女詩人101歲去世,但她留給世人的是,是對幸福的最美詮釋,以及對夢想永不停歇的追求。問題中的七老八十,在女詩人眼中,還是年輕人,他們為什麼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呢?雖然他們的身體老了,但夢想和靈魂從未老過,甚至,比年輕時更渴望得到屬於自己的愛。

實際上,我更敬佩女詩人的兒子,正是他對母親全身心投入的愛,使他知道母親最需要的是精神的豐澤和滋潤,他給了母親寫詩的勇氣和信心,給了母親“就算九十歲,也要戀愛呀”的少女情懷,這才是對中國“孝”文化的最深詮釋。


我們總以為,對父母恭恭敬敬,給他們衣食無憂的生活,就是孝了,可以問心無愧了。殊不知,我們只給了父母一件華麗的外衣,給了我們自己心靈安寧的撫慰,可他們真正需要什麼,最渴望什麼,我們並不知道,因為我們沒有用心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我們忙,忙孩子,忙家庭,忙生存,我們甚至忙得找不到了自己,我們以我們的標準為父母規劃著一切,他們已經學會了默默接受……

我們的父母苦了一輩子,老了,還要隱忍壓抑著內心的渴望去生活,我們做兒女的,該好好反思,因為,我們的父母,要是看到兒女們這樣隱忍壓抑地活著,他們心裡會很難過,他們會想盡辦法,讓孩子們開心起來。我們,也應該將心比心,用心去理解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照顧好他們的生活,但不干預他們的活法。老人年紀越大,內心的孤獨感越強烈,尤其是獨身老人,他們需要的一個老來伴兒,不僅僅是生活上的伴兒,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安慰與踏心,

現實生活中,傳統觀念使一些老人想找個伴兒,卻羞於啟齒,我們做子女的如果無法洞察到這些,那老人也就慢慢不了了之,嘆息無奈地關上他內心世界裡的一扇窗。而縱然察覺了,有很多人覺得照顧自己的親生父母沒問題,再照顧一個外人,心理上也不能接受,從而忽略了老人的感受。當然,有勇敢的老人,也有知心的子女,才有了高齡老人找得老伴兒,幸福度過餘生。尋找幸福,什麼時候都不晚。

希望子女們多體諒父母,讓老人少點孤獨和心酸,多些幸福和陪伴。

歡迎交流評論——銀杏樹下的時光


銀杏樹下的時光

我覺得有些老年人找老伴的主要原因,不是老人承受不了孤獨,更多的現實生活所迫,被逼無奈和心理上的恐懼所致。

在這些找老伴的人中,男性主動找老伴的比較多,當然這些男性老人一般都條件比較好,有固定的比較高的退休金,有生活保障,找老伴一般多是想有個人能夠照顧自己,為自己做做飯,陪自己說說話,畢竟單獨的男性老人即便有錢,生活條件也不會很高,生活中有了女人才會快樂和幸福。

然後,就是老人中的女性了,女性一般在思想上到了七老八十都不會主動去再找老伴的,心理上也會覺得不好意思,對不起丈夫或者給孩子丟人什麼的。之所以有些女性老人找老伴,多是自己的孩子不孝順,而自己有沒有經濟來源,生活質量比較差,為了生存或生活,被逼無奈才會找一個條件比較好的男性老伴的。

還有一個主要原因,那就是心理上的恐懼,老人年齡大了,自然會有這樣那樣的疾病,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的老人不是和兒女住在一起的,多是空巢老人,這樣的老人最怕的就是萬一哪一天自己去世了,兒女都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離開的,想想就可怕,有病的話,更是擔心,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還是有個老伴照顧自己,心裡踏實。這樣自己在走的時候,身邊也有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