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佛法,就是智慧和慈悲的綜合體

真正的佛法,就是智慧和慈悲的綜合體

真正的佛法,就是智慧和慈悲的綜合體。其中的慈悲,是指菩提心;而智慧,則是指證悟空性的智慧。雖然精通世間的醫術、工巧技藝等等也稱為智慧,但此處所說的智慧,則特指證悟空性之智。除了智慧和慈悲之外,不存在什麼真正的佛法。

比如說:唸經、燒香、拜佛等等,都只是一些方法而已,通過這些方法所要獲得的,還是智悲雙運的境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才要行持佈施、持戒、忍辱等等,這些都只是一些手段而已。

菩提心的修法,我們已經講過多次了;此處要講的,是證悟空性的智慧。

如何證悟空性呢?第一個,就是要聞思。通過聽聞佛法,然後自己去思維。僅僅聽聞而不思維是不行的,比如說:如果聽到別人說,因為龍樹菩薩說是空性,所以就是空性;因為釋迦牟尼佛說是空性,所以應該是空性,便不假思索地照單全收,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雖然龍樹菩薩和釋迦牟尼佛說了,但我們還是應該通過自己的思維去體會、去感悟、去消化,只有這樣,空性才能成為我們自己的境界。在沒有證悟之前,空性的境界是不屬於我們的,因為哪怕佛經當中講了空性,但我們卻一點都沒有體會到。

意識離不開空性,肉體以及周圍的一切都離不開空性,但如果不瞭解、不證悟,僅僅本體是空性,對我們是起不到什麼作用的,所以一定要證悟。

如果要證悟,首先就是要去聽。為什麼要聽呢?因為,證悟的境界是超越一切凡夫思維的智慧,如果不去聽聞,任何人也不能自己創造出這樣的智慧或思路。

只有在聽了,並大概知道今後的前進方向以後,才能靜下來自己去思維;思維了以後,就是要通過修行而證悟。

僅僅思維為什麼不夠呢?因為我們的語言,是我們的祖先創造的。我們的祖先是怎麼創造的呢?比如說:如果讓一些小孩子根本不與外界聯繫,一生下來,就關在一個封閉的環境當中。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會創造出一些只有他們自己才能理解的語言,屋裡所有的一切東西,包括鍋、碗、勺、盆等等,都會被他們賦予新的名詞。他們創造語言的來源是什麼呢?就是他們所處的環境,他們周圍的各種物質,因為要用碗吃飯,所以就要給碗起一個名字;因為要上床睡覺,所以也要給床起一個名字;因為要用某個東西,所以就要給這個東西起一個名字……這些物質,都是肉眼看得見的、宏觀、粗大的物質。我們的語言,也只能表達、傳遞宏觀、粗大的概念。一旦超越了這個範圍,我們的語言就鞭長莫及了。

如果真正要了解空性,則只有通過修行才能解決,因為空性的境界,不是語言所能如實表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