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信任機制

被非議和譏諷或許是每項突破性技術從萌芽到成熟必然經歷的成長日記,但如果技術發展劍走偏鋒以至誤入歧途,則很快被打上泡沫化的印記。過去一段時間,原本曲高和寡的區塊鏈卻由於爆炒的ICO概念而備受矚目,很有些風頭無兩的味道。

然而,熱炒中的區塊鏈與作為變革技術的區塊鏈,實際在發展理念上已是大相徑庭。在滾滾而來的熱浪當下,有必要明辨兩者之區別,讓區塊鏈這一面向未來的信任機制,真正閃爍其光,用《紐約時報》一篇文章的說法就是除卻假借區塊鏈之身的騙局、假先知。

捨本逐末的ICO亂象

正所謂有心栽花花未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對於這個面向未來的信任機制和價值互聯技術協議,公眾的熱情卻是被正在龐氏騙局化的首次代幣發行(ICO)概念所點燃,這不能不讓人想起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一波又一波投資泡沫。

區塊鏈的佈道者究竟希望解決什麼問題?簡單地說,其主要是用分佈式儲存記賬方式,搭建沒有中間商、點對點的信任共識機制,真正實現價值互聯。傳聞中中本聰設計比特幣,主要就是一種獎勵挖礦(競爭分佈式記賬)礦工的激勵約束機制。

如果回過頭來看,中本聰等區塊鏈佈道者是技術開發的高手,但並非是機制設計的高手,正是其所開發的分佈式存儲記賬系統之附產品比特幣,被後來者玩轉成了扭曲激勵,為現在的ICO炒作埋下了伏筆。即比特幣本來是激勵分佈式儲存記賬系統的參與者,但其設置了比特幣的總量極值,以及獲取比特幣的難度隨時間呈幾何級數跳開,這使比特幣等加密貨幣具有了絕對的稀缺性,並導致其內在價值極不穩定,為ICO炒作提供了溫床,也影響和妨礙了比特幣的貨幣屬性。短短几年內,比特幣等加密貨幣甚至反客為主,風頭直壓區塊鏈這一極具拓展性的待開發富礦。儘管以太坊、Ripple等加密貨幣的運營者吸取了比特幣的一些經驗教訓,做了一定的修改,但同時也降低了區塊鏈的分佈式功能,如去中心降級為多中心,公有鏈降維為聯盟鏈和私有鏈等,提高了技術實現和人們接受的便利性,這也從另一個維度上加強了加密貨幣的投機性。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大批名為所謂區塊鏈的從業者,相當部分實為一夜暴富的投機者,如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紛紛假借區塊鏈之名,開發出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所謂加密貨幣,玩起了無中生有的金融傳銷遊戲,硬生生地將區塊鏈的“鏈圈”拽到了加密貨幣(“幣圈”)的投機陷阱,將變革性的技術協議玩成龐氏騙局,使其偏離了價值航向。

這個被炒的膽戰心驚的ICO究竟是什麼?如果給最近興風作浪的I-CO錨定參照系,其實與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出現的IPO有某種相似性,但本質卻並不相同。IPO是以私人公司股權為交易標的的,而ICO的範圍則可以海闊天空地憑空設想,任何用來交流和交換的東西都可以進行ICO,如空氣幣等,就如用傳統傳銷中,所謂的產品只是個噱頭和通道,關鍵是能否發展下家,搭建金字塔式等級制度,騙取和收割眾多的冒險家,一夜暴富成為了ICO參與者的目標和追求。

因此,用ICO打開區塊鏈技術協議的大眾認知熱度,在打開方式上卻是捨本逐末的。一夜暴富者嫁接區塊鏈的ICO炒作的黃粱夢,終將被各國的監管強化所擊穿,真正的區塊鏈應用價值將會最終顯現。

區塊鏈真正的迴歸

比特幣、以太幣也好,其他ICO的所謂加密貨幣也罷,諸為區塊鏈技術協議的旁枝側節,主要解決的是分佈式存儲記賬等激勵問題,而非區塊鏈主攻的真正場景應用。

剔除ICO炒作的插曲,區塊鏈無疑將是推動未來網絡生態的基礎性技術架構。相比現在的互聯網,區塊鏈能夠通過去中心的分佈式儲存記賬有效實現價值互聯,為萬物互聯提供基礎性技術準備。

比特幣網絡給人們帶來的震撼就是,一個沒有中心化權威的系統,能夠解決交易和交流的信任問題,實現價值互聯,而不會產生欺騙性的雙花等問題。尤其是隨著線上線下活動的日益交融,以萬物互聯為特徵的物聯網逐步走進人們生活,價值互聯下的未來生活使個人數字資產的權利意義正在覺醒,人們越來越關注個人數字資產的權益、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安全等問題。

這為區塊鏈提供了廣泛的應用舞臺。因為現在的互聯網大量充斥著對網絡消費者隱私的侵犯和佔有,如俄羅斯黑客通過FACEBOOK影響美國大選,部分互聯網巨頭利用用戶“人過留跡”等,進行廣告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販賣,獲取商業利益,甚至有人公開表示人們會為了便利而放棄或犧牲個人隱私等等。

更為重要的是,現有的中心化網絡連接,個人的數字資產權益不僅未能得到有效的申張,甚至其數字資產的產權屬性也出現模糊化的趨勢。數字資產產權不明晰,使數字資產面臨激勵不相容問題,即數字資產的直接生產者未能享受到數字資產的剩餘索取權和收益,其行為、消費、社交偏好等個體隱私反而頻繁被當作流量販賣,給自身帶來諸多煩惱,這將強化用戶盡隱藏個人偏好取向,導致信息冗餘和短缺並存的噪音化信息格局更加複雜。同時,中心化、集中化的信息存儲使個人的數字資產極易遭到洩露、存在非常突出的安全隱患,如黑客集中攻擊中心化的服務器就可以盜取海量級的數字資產。

顯然,當下讓互聯網公司利益極大化的流量經濟模式,以及個人數字資產不清晰的產權屬性,其實正在妨礙著真正的價值互聯。畢竟,隨著越來越多的線上線下資產互聯,資產安全顯然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而區塊鏈分佈式儲存記賬的互聯架構、不可篡改、可追溯、全網共識、非對稱加密等功能,使區塊鏈能夠有效滿足價值互聯的趨勢訴求。

其次,非對稱加密的分佈式存儲記賬,提高了用戶數字資產的安全性,黑客要盜取用戶的數字資產,需要攻擊分佈在不同存儲位置的機器,才能獲得用戶完整的信息,進而導致黑客攻擊成本過高而獲益有限的激勵不相容性,這種非對稱加密的分佈式存儲,提高了價值互聯的安全性,為價值互聯提供安全保障。

再次,區塊鏈技術協議相對有效地解決了陌生人間的信任問題,使人們敢將更多價值進行互聯。全網共識、分佈式記賬和可追溯,使運行在區塊鏈上的交易可以全程加密跟蹤,當事方對交易進展具有可控性,人們不需要通過第三方提前確認雙方信用,這不僅有助於降低交易風險,而且沒有了中間商賺差價,降低了交易成本,並且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和可控性。

總而言之,更方便地理順個人數字資產的產權屬性,非對稱加密對個人數字資產安全的保障,交易行為的可控性等等,使區塊鏈能夠搭建起沒有中心化組織信用輸出的面向未來的信任機制。

因此,當前各國監管嚴格加強和規範ICO是非常及時的,這有助於為區塊鏈正本清源,激勵更多的創新資源投入到真正的區塊鏈場景應用開發中,而非捨本逐末於爆發戶式的炒作。隨著更過區塊鏈應用場景的開發,也許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就不再是個廣告詞了。

(作者系越秀金控副總經理)

本文源自經濟觀察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