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城區西南方向那座山,駱仙嶺還是“騾仙嶺”?

郴州城區西南方向那座山,駱仙嶺還是“騾仙嶺”?

很多人都把市中心城區西南方向那座山叫做“駱”仙嶺,不僅老百姓這樣叫,郴州官方也這樣叫。官方文件中就有“駱仙嶺新區”的提法,還有“駱仙鋪村”、“駱仙小學”等衍生出來的團體名稱,等等。大家都這麼叫,自然我也是這麼叫的,相當一段時間以來從未覺得有什麼問題。可是最近當我讀到有關的歷史資料後才發現這種叫法是錯誤的,正確的叫法應該是“騾仙嶺”。

騾仙嶺與成武丁的故事

  相傳,東漢末年,臨武縣出了個神童。此人姓成,名武丁。成武丁很小便能無師自通,不經任何人指點,就能背誦“四書”“五經”。等到13歲的時候,他便身高七尺,在縣城做了小吏。成武丁平常不喜言談,更不喜趨炎附勢,有時候還恃才傲物,衝撞上級與同僚,官場上的人就都不喜歡他,叫他“成傻子”。

  有一次,他被派到京城出差,回經長沙郡時,沒趕上驛站住宿,就在野外一顆樹下休息。三更半夜時,四周靜悄悄的,伸手不見五指。

  忽然,從樹上傳來說話聲:“明天,我們要到長沙買藥去……”

  第二天醒來,成武丁抬頭一看,,見樹上有兩隻白鶴,便覺得很奇怪,於是就若有所思地來到長沙城。在街道上,他碰見了兩個人,打著白傘一起行走。成武丁越看越覺得他們像是那樹上的兩隻白鶴。於是,他就請這兩人吃飯。吃完了飯,那兩個人連聲謝都不道就走了。成武丁一點兒也不氣惱,只是默地跟著他倆走了好幾裡地。這時,兩個人才回過頭,看見了成武丁,有一個人就問:“你一直跟著我們,是有什麼要求嗎?”

  成武丁說:“我乃臨武人氏,姓成名武丁,自幼孤陋寡聞,卻酷愛奇門異術,只是根基太淺,無論怎麼學都學不會,心裡常常羞愧不已。自從路上巧遇兩位,便見你們形貌非凡,必有非比尋常的道術,所以就一路追隨到這裡。”

  兩個人相視一笑,拿出一個玉石匣子中的本子仔細翻看,看到上面果然有“成武丁”這個名字,於是就給了他兩枚藥丸,讓他吞下去。其中一人對成武丁說:“你將來會得道,成為你們當地的一位很有名的地仙。”

  成武丁聽說後,激動無比。一回到臨武,果然功力大增,如有神助。他不僅能夠聽懂野獸的吼叫和鳥兒的鳴聲,還能洞悉出世間萬物的奧秘,感知周邊發生的事情。桂陽郡府君聽說成武丁乃一方奇士,就把他從縣裡調到府裡,並任命他為主簿。

  當時,郡府中有些官員瞧不起成武丁,怨怪府君不該將他這樣出身微賤的人破格提拔。府君說:“你們可千萬不要小瞧了這個成武丁呀!“

  到了春節那天,官府舉行團拜會,三百多人聚會宴飲,讓成武丁行酒令。酒令行了一巡後,成武丁忽然大含一口酒向東南方向噴去,滿座人都驚訝地責怪他,只有府君說他這樣做一定是有什麼原因的。於是,府君就問成武丁怎麼回事。

  成武丁說:“臨武縣城失火了,我怕火災傷及無辜,於是就顧不上場面禮節,立刻噴酒滅了一場大火。當時在座的聽後,都哈哈大笑,覺得成武丁這回牛皮是吹大了。

  第二天,臨武縣的張濟上書說:“正月初一,縣府舉辦節日宴會,下午3點多鐘縣衙忽然起了大火,火從西北方向燒起,火焰漫天。眼看整座縣城就要被火魔吞噬,忽然從西北天空湧起陣陣烏雲,鋪天蓋地地向縣城捲來,接著下起了瓢潑大雨,一下便把火澆滅了,讓人不解的是,雨水中竟然還散發出陣陣酒氣。”

  府君很賞識成武丁。府君晚年時,給成武丁在城西邊蓋了一座府宅,成武丁就和母親、弟弟和兩個孩子一起搬了進去。兩年後,成武丁死了。死後的第二天,有一個人,從臨武趕來郡裡,說他在武昌的山岡上遇見了成武丁騎著白驟子往西走。

  當時,他還問成武丁:“天快黑了。你要去哪裡?”

  成武丁說:“我要到迷溪去一趟。很快就回來。我走時把大刀忘在了我家門旁,還有一雙鞋放在雞窩上,你回去給我家裡人捎信讓他們收好。”

  朋友來到成武丁家,聽到一片哭聲,大吃一驚,便把路上剛碰到成武丁,以及與他談話的內容都說給成家人聽。成家人說:“刀和鞋都在他棺材裡,怎麼能在外面呢?”

  於是,打開棺材,只見棺內只有一支七尺多長青竹,肉身早不知哪兒去了。大家這才想到,原來成武丁已得道昇仙了。

  後來,人們便把成武丁尊稱為“成仙”,把他騎騾而過的武昌岡改名叫“騾岡”。騾岡,其實就是成仙羽化昇天的地方,於是騾岡又叫“騾仙嶺”,成仙又叫“騾仙”。據說,嶺上至今還清晰地印著四個騾腳印呢。

其實,中國很多歷史文獻都記載了這個故事。 譬如宋代人李昉寫的《太平廣記》三洞群仙錄卷七「武丁被召」條就詳細記載了成武丁得道成仙的全過程,茲照錄如下:“成武丁,桂陽人也。年十三,為縣宰遣送物上州,州牧周忻異之,留為文學主簿,因被使,自京還,過長沙郡,投郵舍不及,遂宿野木下。忽聞人有語云:「向長沙市藥」。平旦,見二鶴,君異之,遂往市門伺候,果見二老人。君從之數里,老人問:「子隨我何求耶」 曰:「聞君有濟生之術,因來侍從耳」。老人顧笑,於袖中出玉函,看素書,果有武丁姓名,各出藥一粒與之,因而得道.一日,謂弟曰:「七月七日,牽牛詣織女,吾被召還宮,不得久留」。言訖而卒。後葬,太守使人發棺,不復見屍,但有青竹杖並舄而已。”

宋代郴州知州阮閱寫的詩歌《郴江百詠》中有二首是專門詠騾仙嶺和成仙觀的,亦照錄如下:

其一:武昌山

朝辭湘楚暮山東,今在蓬萊第幾峰?

可笑詩人空擾擾,武昌山下問騾蹤。

其二:成仙觀

仙去寥寥幾百春,故居依舊在湖濱。

枝頭禽語人難會,石上騾蹤事已陳。

明代徐霞客所撰《徐霞客遊記 楚遊日記》中亦有“郴州為九仙二佛之地,若成武丁之騾岡在西城外”的記述。

從以上援引的歷史資料足以證明這座山正確的稱呼是“騾仙嶺”,而不是駱仙嶺。

為什麼騾仙嶺以後會以訛傳訛叫成駱仙嶺呢?這很可能是由於“駱”與“騾”在郴州方言中發音相同,老百姓諧音誤叫造成的。由民間的誤叫再傳染到官方,使官方亦不能免俗。民間還有把騾仙嶺叫做“螺螄嶺”或“樂仙嶺”的(“樂仙大酒店”很可能就是這樣來的),其原理跟駱仙嶺一樣,也是屬於諧音誤叫。

從騾仙嶺使我想到蘇仙嶺。蘇仙嶺原名叫“馬嶺”或“牛脾山”。為什麼騾、馬、牛這些幫助人類運輸負重的動物,會出現在郴州一些山川的命名上呢?我猜想,這可能反映了郴州古代人民當時的一種生活狀況。郴州處在南嶺山脈之中,自古關山阻隔,交通不便,人們出遠門不得不借助騾、馬、牛這些原始的交通工具。以騾、馬、牛的名字命名這些山川,反映了這些動物與當時人們生產生活的密切性。而蘇仙乘鶴昇天和成仙騎騾昇天的想象,則多少寄託了人們希望找到一種更快捷、省力的交通工具,走出大山的這樣一種願望。

地名裡包含有一個地方豐富的歷史信息。假定我們把郴州誤叫成“稱州”,很明顯就會把郴州2000多年的歷史割斷。由於我們把“騾仙嶺”誤叫成“駱仙嶺”,已經使上面援引的那些關於騾仙嶺的豐富的歷史故事變得幾乎要失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