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中秀才,舉人和進士,相當於現在高考的什麼水平?

kikilala75

考中秀才,舉人和進士,相當於現在高考的什麼水平?

個人認為,古時候的秀才,相當於高考後考上大專院校乃至考上普通二、三本的考生。

這類考生範圍比較廣,和父輩中的文盲、半文盲比起來,他們稍微有點優越感的,但優越感畢竟有限。

古時候的舉人,相當於考上普通一本的本科生,他們可以名正言順地鄙視那些大專院校、二本三本的“秀才”,但他們並非處於“學歷鏈”的頂端。

古時候的進士,相當於考上985、211的學霸,他們在高考中叱吒風雲、傲視群雄,無論是高考分數,還是就業機會,還是擇偶機遇,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話說回來,古時候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其含金量應該比現在的大學生要稍微高一些,但他們考試的難度相對來說要比現在的考生要小一點:畢竟現在高考考的是一大堆科目,而古時候的文人墨客單單隻考語文中的作文,二者在正常情況下不可同日而語。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微雨潤苗

如果你這麼想,我只能說你太小看古代功名的分量了。古代最不入流的秀才也相當於現在區縣一級下轄部門的一把手,大學講師、教授的級別。學術能力相當於大學博士,是縣試當中的佼佼者。給你說一組數據你就清楚秀才的含金量了。

清朝260多年曆史,大概3、4億人左右,總共才有大概46萬人的秀才,每年錄取的秀才佔總人口的1/15000,目前我國錄取博士7.5萬,約佔人口的1/20000。所以,說秀才和現在的博士地位差不多,應該是不存在問題的。

在古代,秀才也算是縣裡的有頭有臉,算是有特權的統治階級了。可以見官不用跪,受審不用刑,免稅免徭役。而且秀才可以在下轄的各級私塾、學校當講師,如果運氣好的話,遇到極品的皇帝,甚至可以當個縣老爺。萬曆朝年間由於官少,皇帝又遲遲不下批文,搞得陝西,尤其是陝北的官特別少。最後在縣令辭職後都沒人接任,最後巡撫只能提拔幾個秀才來當縣太爺來補缺。

至於舉人嘛,是由鄉試選拔出來的,要去省裡考。大清朝260年的歷史,總共才有15萬的舉人,平均一年不到600個而已。你覺得現在高考全國超過650分的考生才不到600?

在古代,舉人就已經是“官”了,一般來說,舉人可以非常輕易地當上縣丞(副縣長),想一下范進中舉你就清楚了,縣裡最大的土豪來送銀子,稱兄道弟,一夕之間從窮屌絲逆襲成副縣長,擱你你不瘋?所以,有人說,舉人相當於現在考中副處級(或者處級)選調生,或者頂尖大學畢業的博士生中的拔尖兒。

中了舉之後你可能不甘心,想從鉑金打到王者,那就只能考進士。進士一般跟普通老百姓沒啥關係了,大多都是一些官宦世家的子弟。進士多難考?每三年一次的會試,大概全國才300人左右的進士。三年才三百人,現在全國高考三年時間裡700分以上的不會才300人吧?

而且進士入仕的時候,最差的,最無能的進士,最慘也不過是個縣令。一般來說,即使是碌碌無為的書呆子型的進士,你究其一生都混不進中央,那麼至少你退休的時候混到五品知府,也就是市委書記這個職位是沒問題的。而絕大部分的進士,十幾年下來,混個布政使,也就是省長級別都屬於正常,能力強的可以混個巡撫(省委書記)。當然,一甲進士以及二甲的佼佼者肯定又是另一種境況了。當其他的同學被下派地方當縣令的時候,或者入中央六部從主事做起熬資歷的時候,他們不用。這種優等生就直接進翰林院了,擔任“庶吉士”,雖然官職差不多,但是前途卻不一樣。在明朝的時候,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宰相必須是“庶吉士”,當然可能也有特例。不過一般只要當了“庶吉士”,入閣拜相早晚的事。就算當不了宰相,最差也不過是正二品的尚書都御史,等於實權的正國級或者是副國級的職位。

所以,我很慶幸生活在現在這個社會,至少我可以通過網絡跨過階級壁壘,看到不屬於我這個階級的東西。如果是古代,我估計像我這樣的普通人,最多考個“童生”。以上言論純屬個人觀點,勿噴。


小灰陪讀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想拿古時的秀才、舉人、進士來對照現在高考考生的什麼水平,首先要清楚這秀才、舉人、進士的分量



以清朝為例

秀才:

清朝時期,通過了“童試”的考生稱為秀才,秀才中第一名稱“案首”

童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三個階段,三個階段都合格的人便通過“童試”

童試是縣和府(地級市)地區的考試,三年兩考,通過了童試的人才能正式參加科舉考試
(考生的考試場所“一人一桌一間”)

清康熙年間童試的錄取人數約為5%左右

而我記得我們縣去年的高考成績是有一名北大


舉人:

通過了“鄉試”的考生稱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三年一考

鄉試在各省省城舉行,考試的監考官員都是由皇帝欽派的

考試分三場,每場考三日。考試期間考生吃喝拉撒都在考間內,不能外出

(為鄉試建造的“貢院”)

清乾隆九年規定:

“直隸、江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廣為大省,準其每舉人一名,錄送科舉八十名;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廣東為中省,每舉人一名,錄送科舉六十名,廣西、雲南、貴州為小省,每舉一人,錄送科舉五十名錄送科舉:可以參加科舉考試

因此當年各省錄取人數和參考人數為:

舉人名額 102 114 94 94 93 85 69 71 60 72 61 60 45 54 40 科試人數 8160 9152 7520 7520 7440 6800 4140 4240 3600 4320 3660 3660 2250 2700 2000

因此舉人相當於一些人口多的省分前100名左右;一些人口少的省分前50名左右


進士:

參加了“殿試”的考試都被稱為進士,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參與了的考生不能“復讀”重考

明清殿試考生分三甲,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

;二甲(清朝)七人,稱“進士出身”;其餘考生都為第三甲,稱“同進士出身”

清朝267年間,共取中進士總計26849人,平均每年取約100人,每次考試錄取240人

因此進士就相當於每年高考全國前100名左右了

狀元:

而殿試自唐朝以來,到1905年廢止的1300年間,共有狀元500餘人,其中文狀元357人

而只要中了舉人,便可以當官(相當於公務員考試),一般都是縣長之類的七八品官員;而進士中一二甲,一般都是以後的朝廷重臣


敘史武士

這個問題提的我認為沒有多大價值,為什麼?

現行高考是體制內的一種應試手段,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是對古代文人通過考試求取功名的一種評定,進士是對所有參加殿試考取功名後人員的一種統稱,凡是考取進士的人員,一般都是要直接走馬上任到地方做官的!特別優秀者很快就會入主朝政在朝廷為官!這與我們現行的高考體制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基本沒有可比性!即使在現行高考中拿得省、市文理高考狀元的頭銜,也保證不了大學畢業後就能直接到中央和地方做官!

至於舉人和秀才更是在整個求取功名中不可或缺的步驟,考取舉人就可以在一縣任職,可以任一縣之長,而秀才還不能直接走馬上任,還要參加更上一級的考試!

個人認為其以上三者的文化水準,不足以與高考的水平相比較!如果硬要與普通高考相比較的話,考取進士者基本上就是985院校的排名前20名的院校,其高考分數應該在650分以上;舉人基本上就是211院校了,其高考分數應該在600-650分之間;秀才應該就是普通的一二類院校,分數應該在550-600分之間比較合適!


冀之筆

秀才相當於今天985名牌高校本科畢業生,儘管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但沒有考取公務員,不算國家幹部。



秀才有資格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考取了叫中舉,舉人相當於今天的科級以上幹部,屬於國家在編公務員。

只有舉人,貢生(鄉試副榜等)才有資格參加會試,相當於今天全國縣級幹部選拔,考取了就是進士,號稱天子門生。大多都要進國子監學習一段時間,相當於今天的中央黨校縣級幹部學習班畢業。考中進士舉人貢生國家都會拔款二十兩銀子,到其家鄉祠堂建旗杆石豎旗杆,以示恩寵和鼓勵。


陽光溫泉伊阿衡

這完全是兩回事。

秀才、舉人和進士是科舉途徑上必須通過的關口。過去中了秀才,國家每年要給錢糧的,一個秀才,在本鄉基本都是橫著走了。

中了舉人,就是進入士大夫圈子,國家免稅,還可以推薦當官。

中進士,則最低都是從七品官。

如今這高考,就算全國第一,也不過是高中的學校給錢,企業贊助些,也就不過進一個好大學而已。畢業後才能自己找工作,哪來的官員待遇,終身免稅?


張勇達州

應該說,對科舉制揭示最深最細是儒林外史,對秀才舉人進士在那個社會,方方面面的待遇及權力都有描寫。深刻地如范進中舉一節,中舉前和中舉後一系列白描,除了世態炎涼人物變化,也看出了范進地位的上升。一可以和縣長平起平一坐,稱光道弟,享受很多特權了。我們也看看海瑞,也是從舉人的第一步,教渝,大約為縣一級教肻局長。但對上級檢查領導不下跪,雖得了個筆架之名,卻硬氣上邊也沒辦法。雖然過去與現在的體制結構不盡相同,但類似今天的正科級幹部吧?

秀子更了不得!過去農民起義軍一般都有一個落魄秀才當軍師,且詭計多端。梁山上的吳用為典型代表。那時十里八鄉出個秀才了不得!秀才不發國家補貼,但見宮不跪,兔自己賦梲,在鄉親中確是文化人。黨的創始人之一,新文化運動的領導者陳獨秀也是晚清的八股秀才。因此秀才大約於今天的研究生吧,是舉人進土的必經之路。

進士便是頂端人才了。三年一大考,基本上三四百人,前十名一般進翰林院,類似於今天的中央黨校。熬上幾年,六品問題不大。更受宜地是因此而有了一大批人脈關係,入閣任相也成為可能。而一般進士放任外地,知縣是穩的。如此看來,過去的進士,相當於縣廳級後備幹部吧。

現在的大學擴招太水,很難與過去的舉人進土比吧!


萬里雪飄74

考上秀才就相當於你至少考上985,211的一本了,因為過去秀才就有四兩金,那是有資格上公堂,連縣官都要給面子的。如果考上舉人基本就是大學畢業後考上公務員或者碩士的,如果能夠能考中進士,你基本就是公務員混到地市級領導了,最差也是博士級別了。

如果你能考上狀元榜眼探花,那麼基本也可以說你至少是一個院士級別或省廳級的領導了。

不要不相信,過去狀元3年才有一個,舉人什麼的一個縣裡一次能考一兩個都很難。所以和高考比沒有意義。高考只能算學生之間的競爭,還上升不到社會,職場。現在的公務員考試,事業單位考試,高考等等可能綜合起來可以和科舉來比,可能科舉不太完善,有一些弊端,但真的是人才選拔中,在那個年代很優秀的一種制度


羅本-卡布

這個問題很有趣,很多人肯定認為古代的難考,蜉蝣君認為真是想多了。

我們看待秀才、舉人,不能單純看人數比例。如果按照5%的童試錄用來看,秀才真不容易能中,但是大家別忘了,全國人口雖然很多,但是真正讀書的能有多少?讀書人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能有多少?學習的內容能有多少?也就是少數人讀書,讀書的時間不長,學習的是四書五經。這些和我們的高考相比,大巫見小巫了。高考競爭壓力遠遠大於古代,學習的內容遠遠大於古代,投入的精力更不用多說,不是一個人的精力,是全家的精力都放在裡面了。所以說,按照秀才的水準,600分綽綽有餘,考600分所用的功完爆秀才。


至於舉人,650的水平,也就是985水準,其實也夠了。985水平的學習能力,在古代考舉人應該是沒有難度的,舉人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

另一個進士,我覺得就不是700分可以比擬的了。進士得有真知灼見,不僅僅考察學習的能力,還考察實際的能力和見解。700分裡不乏下死功夫的人,中進士還是夠嗆的。按照唐代的標準,不僅文采風揚,字跡工整,而且還要求相貌堂堂,顏值爆表,不是700幾個數字能夠說明的。



所以說,秀才,舉人不如600分和650分,但進士不是700分能單方面比的。


蜉蝣塵埃笑談天下

沒有可比性。就拿民國以前來說,我村有一個清朝最後一批秀才,畢業於菏澤老六中。那時鄄城縣根本沒有中學,只有一處高小,八年制。至於農村,多是私塾。按受教育比例算,95%的只能在本村念幾天書,文盲率佔9O%以上,而現在呢,國家下大力掃除文盲,普及教育,受教育者佔99%。綜上所述,窮人的孩子再聰明,上不起學,就沒有機會參加考試,與秀才無望。單論文化程度,秀才相當於現在的高中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