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這個典故怎麼來的呢?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古往今來,人們都將比翼鳥、連理枝作為恩愛夫妻的最好比喻,表達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嚮往。那麼,這個典故怎麼來的呢?它究竟敘述了怎樣的一段愛情故事呢?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這個典故怎麼來的呢?

話說在戰國中期,宋國末代君主——宋康王,一次出巡途中見到一位女子,此女生的花容月貌,如降落凡塵的仙女。宋康王春心萌動,茶飯不思,徹夜難眠,想把此女佔為己有,就派人探查這位美女的來歷。結果很快出來了,原來此女子是書生韓憑的妻子何氏。宋康王派人告訴韓憑,把老婆讓出來,就賜予他榮華富貴,否則就是死。這突如其來的變故頓時把韓平嚇傻了,真是天降橫禍啊!他把實情告訴了妻子何氏,何氏對韓憑那是忠貞不渝,直接拒絕了。宋康王知道後勃然大怒,動用權力把何氏搶了過來,韓憑則被囚禁入獄,緊接著宋康王給韓平定罪,判韓平服勞作這種苦刑,讓韓憑幫著修建青陵臺。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這個典故怎麼來的呢?

服刑中的韓平暗地裡託人給妻子帶了封含義隱晦的信,信中說:“久雨不止,河大水深,太陽照見我的心。”不久宋康王得到這封信,把信給親信臣子看,親信臣子中沒有人能解釋信中的意思。臣蘇賀回答說:“久雨而不止,是說心中愁思不止;河大水深,是指長期兩人不得往來;太陽照見心,是內心已經確定死的志向。”果然,不久後韓平就自殺了。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這個典故怎麼來的呢?

得到韓平的死訊,何氏痛不欲生,在參加韓平的葬禮時,何氏趁身邊隨從不注意,毅然跳入墓中,以頭撞棺而亡。何氏在衣帶上寫下的遺書說:“王以我生為好,我以死去為好,希望把我的屍骨賜給韓憑,讓我們兩人合葬。”殘暴的宋康王既嫉妒又憤怒,心想自己堂堂一國之王,居然不如一窮苦書生?既然如此,我要你們死也不能如願在一起!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這個典故怎麼來的呢?

於是,宋康王就命韓平夫婦同裡之人將兩人屍首分別埋葬於青陵臺左右兩側,讓他們的墳墓遙遙相望。宋康王說:“你們夫婦相愛不止,假如能使墳墓合起來,那我就不再阻擋你們。”第二年,的墳頭上,兩棵大梓樹分別從韓平、何氏的墳頭長出來,十天之內就長得有一抱粗。兩棵樹樹幹彎曲,互相靠近,根在地下相交,樹枝在上面交錯。又有一雌一雄兩隻鴛鴦在樹上棲息,早晚都不離開,交頸悲鳴,悽慘的聲音感動人。聞者都為這叫聲而悲,於是稱這種樹為相思樹,都認為鴛鴦鳥就是韓憑夫婦精魂變成的。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這個典故怎麼來的呢?

“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句古詩就是從韓平與何氏的悲劇愛情故事中衍生出來的。而他們的這段悲歡離合,以及至死不渝的愛情堅守,經過後人補充完善,成為中國最美麗、最感人的愛情傳說之一,千古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