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為什麼叫江,黃河為什麼叫河?江和河有什麼區別?

南方小晨

先說「河」字

原字是“可”,見於甲骨文與西周金文,下以金文為例:

(西周同簋銘文)

寫法是這樣的:



只要是中國人都能看出,這既是一個聲旁字(上可),也是形旁字(下水),“可”代表吆喝、「水」代表船——意為“必須有船才能渡過的河流”。

「江」字

依然是以金文為例:

(春秋鄂君啟節)

寫法是:

“江”的本字為「巨」,依然是聲旁(工)也是形旁字(水),意為“大”,因此,“江”就是指特大的河流——眾所周知,我國第一大河流就是長江(也是亞洲第一大河)。

漢字在造字階段,很多是一字一義的,因此,才會出現“北為河南為江”的不同,除此以外,還有下面與水源、水流有關的不同字與義:

源頭為“泉”;
山泉為“澗” ;
溪流為“溪”;
眾小溪為“川” ;
眾川為“河”。

無風即風



根據古代歷史文獻記載,最早的江河都是一個名稱“水”。如華夏文明發源地——夏都二里頭遺址環饒的洛水,伊水;黃土高原西周文明濫觴附近的渭水,以及“四瀆”之一的、發源於太行山,獨自奔流入海的“濟水”,《水經注》中的湘水(今湖南湘江),還有東晉“淝水之戰”的淝水。通過《夏朝地圖》可見當時的黃河稱為“河水”,長江稱作“江水”。



其次才有了“河”的稱謂,一開始是專指上古時期漢民族統治中心所在河洛平原橫亙奔流的“黃河”,夏商遠古時期稱為“河水”,《水經注》中稱“上河”,《史記》中稱“大河”。一直到了西漢,由於泥沙含量增多,開始有人稱其為“黃河”,但是直到唐宋時期,黃河這一稱謂才被廣泛接受。

後來,隨著中原文明向周邊輻射,開疆拓土,文化傳播,受此影響今天南方的不少“江”古時名稱也叫“河”,比如,長江的源頭段叫“沱沱河”,沱沱河下一段又叫“通天河”…就是湖南的“湘江”古代最也被稱為河的(如湘江干流在最上游段稱“大橋河”),霍小姐曾到長沙出差,當地土生土長的司機上來就問,你去“河東”還是“河西”,當時令人大為詫異,便質問這明明是大江(湘江),你們怎麼不叫“江東”或“江西”?司機呵呵一笑,稱從古至今當地語言中一直就是這麼叫的。這也從“語言”這個活的文化標本上,看出了水→河→江的傳承發展關係。



江在古文中曾經專指“長江,大江”,後來擴展至南方的大小河流。由於文化的地域差異,一般而言,長江以北的河流均稱為“河”,以南皆冠之以“江”。

至於東北的幾條大河,為何破例被稱為“黑龍江”、“松花江”呢?以黑龍江為例,原來今天的“黑龍江”,古文獻中的名字叫“羽水”、“弱水”、“黑水”,後來《金史》中稱作“石罕河”,《元史》又稱“撒閤兒兀魯”,直到清初才被稱“薩哈連烏拉”。滿語“薩哈連”意為“黑”,“烏拉”意為“江”。這應該是東三省特殊的地理環境、民族語言文化差異形成的獨特現象。


霍小姐的八卦爐

按照現代地理知識,流入內海或湖泊的叫“河”,比如黃河,塔里木河;流入外海的叫“江”,比如長江珠江。

按照地理區域區分,南方的河流大多稱“江”,北方的河流大多稱“河”。



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在我國古代,無論江還是河,一開始都叫“水”,或者再遲點的“川”。“子在川上曰”中的川就是指的黃河。

大約公元前400年,由於水流渾濁,黃河下游就已經有了“濁河”的稱呼。直到公元100年左右,更有“河水重濁,號為一石而六鬥泥”的記載。這時正值我國古代戰國到秦漢朝之間。《詩經》裡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等詩句,裡面的“河”就是黃河。可見那時黃河仍然叫“河”。而此時,古人應該還沒有“渤海是內海”這個概念。




而根據《漢書·溝洫志》裡的記載:“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黃河為宗”。根據《漢書》的成書年間在東漢初期可以推斷出,大約在公元100年左右,開始出現黃河這個正式的叫法。

後來出現的“河”是專指黃河,“江”專指長江。由於我國文化起源於北方,所以可以理解,在有“河”這個概念時,基本還沒有“江”的概念。待到發現或者意識到“長江”比“黃河”更大時,河已經成了黃河的專用詞了。


我為板磚狂

古代,江特指長江,河特指黃河

古稱四瀆,是中原最有名的四大水系。

江、河、淮、濟。

今天,長江、黃河、淮河都還在,濟水哪裡去了呢?

大家有所不知,濟水河,在清朝咸豐年間,因黃河的決堤改道,被黃河借道入海,從此濟水便從地球上消失了。

從這幅地圖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古黃河的入海口在現在天津河北一帶的渤海灣,而如今入海是在原先濟水的山東境內。

河與江的差別

這兩個字的區別,在於“工”與“可”。

其實,在古代造字的過程中,工的字形原有巨的意思,所以有大的意味。

大水為江,大木為槓,大貝為貢,大蟲為虹。

所以,古人造字“江”者,是寓意長江的浩瀚無垠。

而可是歌者,是讚歎。所以黃河的雄奇,令人讚歎,嘆水為河,嘆土為坷,嘆,而嘆山為阿。

所以,古人造字“河”者,是寓意黃河的雄險,令人驚歎的恢弘!

至於後人所說的江入外海,河入內海,都是今人的附會罷了。

中國的文字,韻味奇美!


老爸的修行

一般而言,南方多稱大水流為“江”,北方多稱水流為“河”。中國古漢語中江特指長江,河特指黃河。

“江”從水,從畺(故中國許多地方讀“江”為gang)。“畺”指“邊疆”、“疆土”、“國家、”“疆域”。“水”與“畺”聯合起來表示“屬於疆土和國家的水道”。後來用於長江的專稱。也是江河的通稱。

需要說明的是“江”在中國早期文獻中是特指今魯西地區的東平湖—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一線的河湖系統,而非長江。《殷本紀》引《湯誥》:“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商湯應是在商初的首都亳(今河南偃師)說這番話的。所以商湯所說的“東為江”,是指魯西地區的五湖水系,不是現在的長江。

現在南方的河流多稱“江”。如:“贛江”(江西)、“珠江”(廣東)、“信江”(江西)、“沅江”(湖南)。

東北的河流也多稱“江”。如黑龍江、牡丹江、圖們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嫩江。

“河”本意是指一種自然形成的水道。一種水體形式。在中國古代專指黃河。中國古代河流文化中有“四瀆”之說,即江、河、淮、濟。這裡的河即是黃河。

現在一般認為四瀆裡的江特指長江,其實是想當然。古代中國指今中原一帶(以河南為中心),南到淮水。

但現在解釋“四瀆”裡的“江”就指長江。

北方的河流多稱“河”或“水”。如:“洛河”、“渭河”、“漳河”。古代也稱“洛水”、“渭水”、“漳水”。

西北的河流也多稱“河”。如塔里木河、額爾齊斯河。

江和河是河流的統稱。字典對江的解釋是大河。

在語境和造字上“江”與“河”都帶“水”部。江有“工”字,工原有巨的意思,所以有大的意味。大水為江,大木為槓,大蟲為虹。河帶“可”字,可是歌部,有讚歎的意思。黃河曲折雄奇,令人讚歎。嘆水為河,嘆土為坷。

長江發源於“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西南側,注入東海,全長約6300km,在世界大河中長度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和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居世界第三位。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及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現在注入渤海。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

長江比黃河長800餘公里。

其實簡單而言,也可以這樣認為: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所以叫“長江”;黃河因水含泥沙多呈黃色就叫“黃河”。

另外長江地表水流天然形成比較穩定。黃河地表水流一年四季變化很大,夏季水旺,冬季常斷流,而且多人工治理痕跡。

在風水學上也常將長江黃河視為中國兩條龍脈。


趙燕雲

中國古代將大的流域性的江河稱為“水”。例如:涇、渭、濟、汾、淮等等,這些河流也都可以配上“水”字,稱為渭水、濟水。

中國古代文化中最兩條江河,其一黃河,單字稱“河”,專指黃河,不會出現在其它河流的名字中。出現在此舉中,比如“河殤”、“河圖”,都是專指與黃河相關的事物。



其二長江,單字稱“江”或“大江”,也是專用的。

只是現代漢語中“河”“江”二字被擴展使用了。九州之內是漢族的熟地“舊世界”,河流通常稱為“X河”。新世界包括長江以南、燕國以北,是九州之外,大的河流習慣稱為“X江”。




AspTT

長江因為地處南方,所過之處多為高山峽谷,且確實比較長,因此被人們習慣性的稱為長江。黃河因為地處北方,所過之處,多為平原,又因為泥沙含量大,水呈黃色,所以被習慣性的稱為黃河!黃河長江的稱呼由來已久,是約定俗成的名稱,因此還有歷史地理因素。


江河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江的水量通常大於河;二、江流入大海大洋,河則是流入江或者湖或者內海;三、南方喜歡稱水為江,北方喜歡稱水為河;四、江多從峽谷而過,河則是在平原地區。

長江是我國最大的河流:其中上游稱金沙江,雅礱江在攀枝花匯入金沙江,岷江與大渡河在宜賓匯入,在重慶與嘉陵江匯合後稱長江。



大秦鐵鷹劍士

其實,江就是長江,河就是黃河。江河就是長江黃河的古名。

上古有四瀆,江河淮濟。是當時華夏認知中,僅有的四條流入大海的長河。而同期還有其他河流,或者四瀆的支流,也是以水字旁的單字命名的。比如,渭 清 漢 湘 汾等等。只不過後來隨著語言和文字的發展,河流的名稱不再是一個字。比如,江河淮濟這四瀆的名稱,就變成江水、河水、淮水、濟水。而再後來,才出現長江、黃河、淮河的名字(而濟水沒有稱作濟河的原因,恐怕也是濟水河道被黃河吞併的關係吧)

至於題主問的江和河的區別,應該問的是為什麼後來以江和河來給諸多河流命名。這應該是以河流的流量來區分的,比如南方河流流量普遍比較大,大多以江來命名。而北方河流,大多流量較低更多的以河來命名。


淡藍色榮譽02

“江”與“河”從字面上來說,它們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指的是水!從其他方面來說呢,我們來分析分析:為什麼長江叫“江”,黃河叫“河”,這裡簡短的歸納了兩個方面。



第一:地域

一般我們查看我國的地區河流名稱會發現這樣一個特點:南方的河流多稱為江。如:長江、珠江、漢江等等……西南和東北地區的河流大多數也稱之為江……


而在北方就稱“河”的較多了。如:黃河、淮河、海河等等……西北流域大多也稱之為河……


第二:注入流向

還有一個方面的劃分,人們是以河流的注入流向來命名的。通常人們把注入“內海”或“湖泊”的河流叫做“河”。把注入“外海”或“大洋”的稱之為“江”。比如:黃河注入渤海,長江注入東海、珠江等地……


不論是“長江”還是“黃河”,它們一直是我們生命的源泉。滋潤著“祖國大地”,孕育著“華夏子孫”!


Sunshine娟子

我從歷史語言學角度來談談這個問題。

在漢語裡,水、瀆(竇)、江、河、川,都可以表示河流。水作河流講,基本都是連接在某個河流專名之後,用作河流的一類名稱。瀆(竇)專指大河;江、河本專指長江黃河,後來用為南方、北方河流的通稱;川是河流的總稱。

上古時期,每條河流都用專名,比如黃河叫“河”,長江叫“江”,漢江叫“漢”。後來,漢語語音簡單化,降低了單音節的區別度,系統內部通過詞彙的雙音節化來彌補,於是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專名+水”的叫法,比如:

  • 《尚書·禹貢》:“漆沮既從,灃水攸同”。

  • 《詩·衛風·氓》:“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 《呂氏春秋·有始覽》提到“何謂六川?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淮南子·墬形》作“六水”,水名同。

長江、黃河在當時,也叫做河水、江水。《說文解字·水部》提到的所有河流,都加了“水”字。不過,到了魏晉以後,“專名+水”的叫法就逐漸減少了,今天幾乎只有很少的河流還叫水,比如易水、渭水、泗水、洙水、漢水。

瀆,是大河的專名

  • 《釋名·釋水》:“天下大水四,謂之四瀆,江、河、淮、濟是也。”江、河、淮、濟是中國的主要大河,有很多支流匯入,說明了它們的重要地位和特徵。

  • 至於竇,則是瀆的通假字,如《墨子·兼愛中》:“北為防原派,注後之邸,謼池之竇。”孫詒讓間詁引顧千里(顧廣圻)曰:“竇即瀆字。”《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貍沈祭山林川澤”漢鄭玄注:“不見四竇者,四竇,五嶽之匹,或省文。”陸德明釋文:“竇,音獨,本亦作瀆。”


現在說江、河的問題。

先秦時期,江、河本是長江、黃河的專名,也可以指長江、黃河的支流,後來就成為了南方、北方河流的通稱。明方以智《通雅·方域》說:“凡水在嶺南者,南行,通名曰江;水在嶺北者,北行,通名曰河”。這裡的嶺,指的是秦嶺。

江、河泛指南北方的河流的構成過程比較晚,目前只能說大約發生在中古時期。至於這兩個詞的來源以及為何能分別成為南北河流的通名,學術界目前還沒有統一認識。有的學者認為江、河都不是漢語固有的基本詞,而來自南亞語和蒙古語。這兩種語言的人口流動影響了漢語,故而江、河分別成了南北河流的通名,比如羅傑瑞、梅祖麟、橋本萬太郎就持這個觀點;有的則認為二者是漢語本身固有的基本詞,後來影響了別的語言,比如張洪明堅持這個觀點。

橋本萬太郎的“語言類型地理推移理論”代表作

至於川,《周禮·地官·遂人》:“凡治野,夫間有遂,遂上有徑;十夫有溝,溝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塗;千夫有澮,澮上有道;萬夫有川,川上有路,以達於畿。”鄭玄注:“萬夫,四縣之田。遂、溝、洫、澮,皆所以通水於川也。”所以,川的範圍在上古比“水”“瀆”“江”“河”都廣,相當於今天用“河”來表示一切河流,以至於翻譯外國的河流也不例外,如多瑙河,萊茵河,亞馬遜河,伏爾加河,尼羅河,湄公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