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做市商“集體撤退”,有做市商一次退出15家企業做市

新三板做市商“集体撤退”,有做市商一次退出15家企业做市

5月17日晚間,東吳證券連續發佈多份公告,自5月18日起,“一次性”退出為15家企業提供做市服務。算上東吳證券,5月18日當天,共有70家企業出現做市商退出。

一次“放棄”15只做市股

5月17日晚間,東吳證券公告,自5月18日起,退出為愛立方等15家新三板公司提供做市報價服務。這是東吳證券繼5月16日退出為5家公司做市以來,再一次大規模退出做市。

股轉公司官網信息顯示,5月18日當天,新三板做市商共退出為70家企業提供做市服務。除了東吳證券,當天光大證券、中山證券也分別退出為12家企業提供做市服務。

東吳證券在新三板做市業務上耕耘已久,公司官網顯示,公司是首批獲得股轉系統做市企業備案的幾家主辦券商之一,也是首批參與做市交易的券商之一。

然而東吳證券近期在做市業務上的的退出動作十分頻繁。算上5月18日當天的數量,今年5月以來,東吳證券的做市企業數量就減少了34家。

東吳證券也是自做市制度實施以來,做市企業總數下降最明顯的幾家做市商之一。

Wind數據顯示,東吳證券首批做市股數為195只,而截至5月18日做市企業數量僅40家,減少155家,減少幅度達80%。

在所有新三板做市商中,做市企業數量減少最高的是廣州證券。其初始做市企業為329家,截至5月18日,做市企業僅剩145家,減少184家;其次是光大證券,初始做市企業276家,最新做市企業僅有94家。

與做市商退出數量屢創新高形成明顯對比的是,2018年以來,許多做市商新增做市企業為零。

如目前做市企業數量排名第四的上海證券,共有204家做市企業,最近一次新增做市企業還是2017年12月19日。

再如廣州證券,其目前擁有145家做市企業,數量排名第12名,最後一家做市企業錦瑞新材是2017年1月3日開始做市,至此之後再未新增做市企業。

目前做市企業最多的中泰證券,其235家做市企業中,僅有4家是今年以來新增的;興業證券231家做市企業中,僅有2家是今年以來新增。

做市商的大批退出,也導致今年以來許多做市企業做市商數量不足2家,被強制暫停轉讓,直至被強制變更為集合競價轉讓。

新三板做市商“集体撤退”,有做市商一次退出15家企业做市
新三板做市商“集体撤退”,有做市商一次退出15家企业做市

【部分做市商做市企業增減情況 數據源於:Wind】

做市商縮減規模

做市指數不斷下跌,做市商大量退出,成為近期新三板做市方面最明顯的變化。

在集合競價實施之初,曾有業內人士認為,集合競價的流動性相對較弱,可以連續交易的做市交易將受到追捧,未來變更為做市轉讓的企業數量可能會增加。

然而這一情況並沒有出現,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18日,新三板做市股共有1282只,其中今年以來由協議轉讓或集合競價轉讓,變更為做市轉讓的股票僅有13只。

對於這一現象,深圳深昇投資諮詢有限公司一位高管告訴論壇君,做市轉讓的流動性雖然稍好,但企業沒辦法掌握價格,如果採用集合競價轉讓,流動性較弱,股價還有可能維持表現上的相對高位,這是很多企業選擇集合競價的原因。

至於做市商大面積退出,該高管表示,這主要是很多新三板公司經營狀況惡化導致的。做市指數不斷下跌,做市商目前很難賺到錢,只能採取守勢。

“很多企業將股價下跌歸結於做市交易,這是不公平的,股票價格下跌大多是企業自身經營等問題導致的。實際上,做市商的資金對企業是有利的,這部分資金往往不需要企業對賭,成本低,對企業而言是非常好的。”上述高管表示。

據論壇君瞭解,目前市場上,的確有很多做市商已經暫停承接新的做市業務,另有部分做市商在逐步縮減做市業務,還有一部分做市商在對其做市業務結構進行調整。比如為優質企業提供做市服務,退出為部分狀況較差的股票提供做市服務,達到優化結構的目的。

但這種操作並不容易,由於流動性好的股票往往是優質企業,因此很多做市商退出的企業正是優質做市股,反而部分流動性差的股票難以退出,就留在手中。

在做市商大量退出的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許多優質企業的做市商數量也還在繼續增長。

如成大生物,2016年7月20日開始做市轉讓,首批做市商僅有3家。此後為公司提供做市服務的做市商不斷增加,最新做市商已達45家,其中今年4月份公司還新增了2家做市商。

中潤新能2015年7月6日開始做市轉讓,首批做市商5家,截至目前共有做市商已經增至23家,也有2家為2018年新增。

號外!!~~

想了解最火的新三板公司?

想與新三板各門派華山論劍?

想在中國的納斯達克實現財富自由?

拉你進“新三板論壇交流群”

·END·

新三板論壇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