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肢解一國吞併一國,持續數十年的戰爭,為何沒有印度威脅論?

貝多芬的讚歌

為什麼印度肢解了一個國家,併吞了一個國家,卻沒有"印度威脅論"。



所謂印度肢解了一個國家,東巴(現在的孟加拉國)脫離了巴基斯坦成為了一個獨立主權國家,併吞了一個國家(1974年武力侵吞錫金,使其成為自己的一個邦)。而且至今實際控制著不丹的外交權,軍事防務、乃至不丹的基礎建設都是由印度來完成。


印度的人口已經超過13億,即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印度目前總兵力有130萬,印度有航母,有核潛艇也有核武器……印度自從1950年建國以來,就和周邊的國家不停戰爭中,尤其和巴基斯坦的區域戰爭一直持續到現在。為什麼沒有“印度威脅論"一說呢?

印度現在是一個人口大國,正在努力向軍事大國轉變。大家都知道印度的武器五花八門,印度幾乎不自發研製武器,所以武器來自世界很多個國家。印度的武器有一個綽號叫"萬國全"。甚至於現在印度還在使用二戰時期的捷克輕機槍……



沒有"印度威脅論"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他壓根就不具備威脅到世界上的一些大國、強國及發達國家。因為它就不具備威脅的能力……另外一層,印度也與西方某些國家關係良好,不存在根本上的競爭……


其實所謂的"威脅論",也就是某霸權國家和西方的一些國家、強扣給人家的一頂帽子……


水煮老牛慢火燉

好了言歸正傳,印度肢解巴基斯坦和吞併錫金這兩個事件發生的時機非常有利於印度。並且印度的這些侵奪行動都發生在越戰期間。也是美國比較虛弱,蘇聯比較強勢時期。印度在這個時期是蘇聯的準盟友,巴基斯坦則是美國的盟友。

印度肢解巴基斯坦發生在1971年,印度利用了東巴(孟加拉國)內部反對西巴(巴基斯坦)專權統治,而發生動亂,趁機派軍隊進入東巴(孟加拉國),並打敗了西巴(巴基斯坦)在東巴(孟加拉國)的駐軍。使得巴基斯坦被一分為二。而印度背後最大的支持者無疑是蘇聯,巴基斯坦的盟友美國由於深陷越戰泥潭,根本顧及不到南亞次大陸這個政治邊緣地區。從而美國便拋棄了他的盟友巴基斯坦,致使巴基斯坦完敗於印度,堪有被印度吞併之虞。幸有北方大國伸出援手幫助巴基斯坦渡過難關,從此便有了'巴鐵'。

而印度吞併錫金之時,是發生在1975年,美國在越戰慘敗,處於全球戰略收縮期也是美國最虛弱的時期。而蘇聯則處於如日中天咄咄逼人時期。而此時北方大國處於異常尷尬境地,與美國沒有建交,與蘇聯又有嫌隙,內部因素也無力干預印度的野蠻。最終印度在這個短短的機遇期禍害了兩個國家。

而為什麼沒有出現'印度威脅論'伈倓覺得主要是有以下幾點。

1是意識形態原因。印度的政治體制衣缽於英國,所用官方語言是英語,加之其龐大的人口。使得印度成為西方眼裡的自己人,更成為西方體制輸出的'典型'。被西方冠以'最大民主國家,最大英語國家'。如此西方怎麼可能會有'印度威脅論'呢。如果西方喊出印度威脅論那不是自扇耳光嗎?

2印度奉行不結盟運動,又在美國和蘇聯之間左右逢源,使得印度成為了美國和蘇聯極力拉攏的國家。如此的印度美蘇都不會與印度對抗之,加之印度處於南亞次大陸遠離世界政治中心,諸如吞併錫金這樣的事,除了北方大國外,其他國家完全會無感。所有相對於印度威脅西方完全可以忽略。

3是印度是個啊三,根本沒有實力對西方國家構成根本性威脅。加之東方國家的崛起,印度又成為了牽制東方國家的棋子。成為西方國家拉攏和利用的重量級棋子。如此一來印度威脅論也就更無人提起了。

4是,印度有龐大的人口,嚴重滯後的基礎設施,所以印度成為了西方產能和產品的推銷市場。在美國等國眼裡,印度是有取代東方國家的潛力。所以印度近年來成為了西方媒體寵兒,幾乎快把印度捧上天。如此一來西方怎麼可能會提及印度威脅論呢?

5威脅論出自西方,其目的不過是政治需要而已。未必是真正的威脅,加之西方媒體的主導地位,只要西方國家政治需要,完全可以把瑙魯稱之為'威脅'😱。所以威脅論瞭解一下就好了,千萬別太當真。😂

如果真能炒出印度威脅論,對於北方大國在南亞次大陸地緣政治上完全可以掌握主動,印度則會處於被動。可惜現在的政策不是這樣的😰。


伈倓焸

一心想當南亞-印度洋霸主的印度自獨立之日起就時不時發動戰爭,不僅分裂巴基斯坦促成孟加拉國獨立,還武力吞併了鄰國錫金,就連不丹也承認生存在隨時可能被印度吞併的陰影之下。

可即便如此,西方並沒有鼓吹或是炒作出印度威脅論,究其根源至少有五大原因

其一,威脅論是個政治宣傳手段,真對人存在威脅的可能性,西方才會為你搗鼓威脅論。

雖然印度發動了多次軍事戰爭,但它的目標都是小國、小國,沒有真正意義上與其存在同樣體量的國家,因而,其威脅只在於對它毫無抵抗之力的周邊小國。仔細回想一下,印度哪次從大國手中討到過便宜。於西方更是如此。

其二,威脅論很大程度上,首先來自於軍事威脅,是軍事國防科技或是尖端武器系統讓人感受到了現實威脅,才會衍生出威脅論的論調。

近些年來,印度確實大舉加大國防建設,確實也取得了不少的突破,但畢竟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國際軍事強國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這一點只要看看他們的國慶閱兵、摩托車團,以及因垂涎俄羅斯軍艦而各種被逗的橋段就可知,西方也就沒工夫搭理它了。

其三,除軍事之外,威脅還來自強大的經濟實力。

在這一點上,哪怕印度人口規模再大、未來潛力空間再有吸引力,但只要看到其國內普遍性的貧困與落後就讓西方人放心了。

2017年起印度,實施新的“十五年發展計劃”,目標是早日成為10萬億美元規模的超級經濟體,進而在15年後變身20萬億規模經濟體。(舉個別人家孩子的例子:2017年GDP總量超82萬億元,約為13.17萬億美元)

印度人要想從經濟層面對西方產生真正壓迫性威脅,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其四,所謂的印式民主體制,被西方視為同一戰壕的人。

威脅常常來自一個強大、卻又與你不同心、不同德、互相看不上的競爭對手。如果對手很大、卻與你同心同德,那叫盟友。

雖然印度還沒有讓西方產生強大的認同,但印度所謂的民主體制,包括選舉機制,卻讓西方人找到了某種親近感。

不少西方人都認定,只要彼此在同一個軌道上行進,哪你步伐再慢,也不怕你跑偏,怕就怕那些沒有軌道上,還強勢趕超的“壞小孩”。

其五,印度的人口規模短期內難轉化為人口紅利。

雖然印度人口去年已急劇增加到13.26億人,不少人還熱衷繁衍,但這些巨大的人口能否轉化成為眾人熟悉的人口紅利卻是一個大問題。簡單講:人口紅利可以帶來勞動力和消費市場,但這兩點在印度卻都成了問題。

首先,勞動力方面,印度宗教教育國民求來生,認為這一世的窮或苦是“該”,只要熬過去,來世就能過上好日子了。於是,他們認同的不是“徒手改變命運”的人生哲學,而是大多無心奮鬥、安心受窮。

又一方面的制約因素是文盲率,印度官方2017年宣稱其文盲率在20%-30%之間,但實際難高於這個比率,這就阻礙了新世代勞動力的水平,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前兩者帶來的另一個後果是國民普遍性貧困,沒錢哪來的消費能力,哪裡會產生出巨大的消費市場。

也許有些小夥伴們會說,印度富人消費力驚人,但一個國家能被用上“威脅”這兩個字,一定是因為普遍性產生的巨大體量,即規模的威力

綜上所述,面對這神一般存在的印度,不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哪還有必要費心費力炮製威脅論。


陳一諾

一戰前,美國的經濟規模和發展潛力實際上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但此前世界秩序由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美國國內孤立主義盛行,這既有美國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帶來的“萬事不求人”的心態,也有美國精英政治家們“韜光養晦”的戰略思維。此時的美國,默默地發展自己,看著歐洲大陸各大國你爭我搶。

一戰和二戰沉重打擊了歐洲各國和日本。英法已經陷入二流強國,德國和日本被卸掉了武裝,只有蘇聯雖然損失慘重,卻依靠龐大的體量迅速恢復。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讓歐洲恢復了生機,也正式通過經濟、政治和軍事的極大優勢正式成為全球,這一行事規則從二戰後再也沒有改變過。

超級大國美國的行事規則是:打壓老二、提防老三。

蘇聯強大時,美國聯合歐洲各國,在全球和各個領域與蘇聯競爭,最終蘇聯在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終於解體。然而,美國並沒有放過繼承蘇聯的俄羅斯,通過北約東擴、能源降價、盧布貶值等軍事、政治和經濟手段,再次打壓俄羅斯。

蘇聯解體後,第二經濟大國日本成為美國的目標,80年代“廣場協議”讓日元全面升值,迅速把日本經濟炒熱,房地產泡沫越吹越大,日本財團一波又一波地赴美國收購地產,美國紐約的主要摩天大樓紛紛被日本人收購。美國人甚至驚乎日本人要買下整個美國。

只是好景不長,日本的地產泡沫迅速破裂,日本人迎來了痛苦的二十年經濟衰退期,原來被日本人收購的摩天大樓又紛紛被迫賣掉。日本人越來越覺得,當初日本大力擁護的“廣場協議”,其實就是美國人壓制日本的陰謀。

印度建國後雖然在南亞稱霸,可印度現在還當不上世界老二和老三。

印度建國後,以尼赫魯為首的印度國內高層企圖建立一個稱雄南亞的地區大國,尼赫魯甚到聲稱“印度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世界大國”。此後,印度發動印巴戰爭,肢解了巴基斯坦;公然出兵不丹,直接吞併了一個主權國家;頻頻干涉南亞各國內政,要把印度洋變成“內海”。

雖然印度四處出擊,但始終在南亞範圍內活動。在國際舞臺上,印度奉行不結盟政策,充當“不結盟運動”老大,在國際關係上並不出風頭,且影響力也有限。

在內政和經濟上,雖然印度近年來也積極推動經濟改革,經濟發展較快,但要威脅到美國還有待時日。此外,印度工業並不發達,大量的軍事武器還要靠引進。

美國還要藉助印度遏制其它國家。

世界各國的迅速發展讓美國擔心失去獨霸世界的地位,美國人現在到處叫囂各種危脅論,企圖通過各種手段打亂別國發展的陣腳。印度作為南亞當仁不讓的大國,成為美國用來遏制它國的一枚好棋子。當然,印度很美國也有相同的想法,他總害怕東邊的大國威脅到自己。所以,美印兩國暫時有了共同的訴求,美國也就不會高喊“印度威脅論”。


華哥雜談

怎麼能沒有印度威脅論,在巴鐵那裡可是切身的體會。他們已經和印度已經交手了幾次,東巴已經讓印度成功肢解出去了,巴鐵拼命發展核武器防的是誰,防的就是印度。

印巴問題是當年英國埋的一個雷,英國人前腳剛走,後面雷就炸了。印度次大陸一直是大英帝國海外最重要的資產,印度被稱為英國女王王冠上的明珠,丘吉爾好像也說過:別的殖民地都可以放棄,唯有印度不能放棄。人算不如天算,歐戰爆發,英國本土岌岌可危,為了取得印度人民全力支持度過難關,英國政府承諾戰後讓印度獨立。

二戰勝利後,英國想賴賬,印度人民炸了,英國只能兌現承諾,讓印巴分制,本身他們在一起生活了幾十個世紀,只是信仰不同的宗教,各拜各的神,各進各的廟,相安無事,結果硬生生讓他們分開,兄弟倆分家都有矛盾,更何況涉及上億人的利益,一言不合拔刀相向,雙方都死傷慘重。

印度政府完全仿自英國,自詡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所以獲得英美等國的認同,他們掌握了世界的主流媒體,他們自有雙重標準,只要他們認可的政府,做什麼都是對的,儘管印度對鄰國大動干戈,威脅地區和平,他們也會理解,甚至印度發展核武,口頭上說制裁,也雷聲大雨點小,不了了之。再加上印度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想得罪印度,就更不會指責印度了。


浩蕩揚子江

西方人在評價一個國家是否構成威脅時,首先看實力而不是意願,也即說什麼不重要,能力才重要;在實力相等的情況下,則看身份,即是否屬於“自己人”;對待自己人時,則主要看這個國家是否動了自己的核心利益。

從實力上看,印度實力和影響力侷限在本地區。印度自建國以來,雖然人口體量龐大、領土面積廣闊,但是國家經濟實力弱小,軍事裝備主要來自蘇聯的援助,力量投射範圍更是侷限在南亞地區,根本無力在次大陸之外參與大國競爭。在西方人看來,印度只是一個角落裡的孱弱巨人,根本夠不成威脅。

從身份上看,印度將自己打扮成“民主國家”,比較對西方大國的胃口。印度建國後,經濟上學習蘇聯,具有濃厚計劃經濟色彩;政治上則全面學習英國,搞議會民主制度,組織全民普選。後者很受西方大國的歡迎,被視作自己的同類。而且,西方還流行一種“民主和平論”,也即民主國家之間不會爆發戰爭。如此一來,“民主”的印度自然就不是威脅了。

從利益爭奪看,印度“稱霸”的南亞屬於“次要地帶”,屬於西方不重視的“奶酪”。冷戰時期,美蘇爭霸的重點,一是歐洲,二是東亞,三是中東。南亞次大陸一沒資源(比不上中東),二缺工業產能(發展落後、人民貧窮,工業基礎薄弱,遠遠比不上歐洲),三無地緣重要性(比不上東北亞、印支半島,這些地區被視作和蘇聯對抗的前沿),戰略重要性較低,所以美蘇等大國才會坐視印度在南亞稱王稱霸而不擔心。


布萊克懷特

英國的蒙巴頓分治方案是印巴問題的始作俑者,簡單介紹一下肢解巴基斯坦和吞併錫金的過程 肢解巴基斯坦是由於東巴基斯坦(現在的孟加拉國)發生內亂尋求獨立,印度趁火打劫與東巴內的分裂勢力合夥打敗了巴基斯坦在東巴的駐軍。此時印度以與蘇聯結盟,美國不願意去趟這趟洪水,最終東巴獨立。至於錫金美國一直有拉攏印度的意圖,因此對印度的所做所為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再就是錫金對美國也沒有什麼重要的價值,至少當時是。



印度現在是西方向全世界推銷的自由民主的寵兒,是自己人,當然會百般袒護,威脅論就更不會有了。以前由於冷戰的特殊原因美國一直希望拉攏印度,因此對有些事基本上就是默許。即使印度不顧全世界的反對在1998進行了核試驗,制裁急先鋒的美國也只是在制裁上做了做姿態而已,對印度沒有什麼實質影響。沒過多長時間美國就恢復了與印度的正常往來,兄弟還是兄弟。



錫金國王

要是換做其它國家還不往死的整,伊拉克不也是說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麼。這回直接導彈飛機坦克就招呼過去了,最終大規模殺傷武器也沒找到。後來英國前首相布萊爾也承認當時的確沒直接證據證明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現實版的莫須有就這麼發生了。要想不被扣上莫須有的帽子,必須與歐美有共同的價值觀。印度就是這樣它可以為西方提供各種原材料,也可以作為西方工業品的傾銷地,還可以作為牽制中國的好幫手。對西方來說它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這太重要了。



印度在地緣上與西方也沒有厲害衝突,在某些領域還有共同的戰略利益,就是為了這些共同的戰略利益西方也不會去宣言印度威脅論。


異域邊緣

啥啥威脅論能不能成為流行話語,要看是誰覺得受到了威脅。印度的軍事擴張活動針對的南亞次大陸的中小國家以及印度的北方鄰國。前者在國際社會沒有話語權,他們的生存是否受到威脅根本就不是國際體系及其主導國家會在乎的事情。別說錫金,當年印度吞併果阿,那還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呢,歐洲國家也什麼都沒說。歸根結底,大家都是要計量成本的,印度的擴張行動沒有威脅到冷戰期間的兩大霸主,冷戰以後也沒有威脅到後冷戰時代的霸主美國,才不會有人費心炒作啥印度威脅論。

南亞地區很長時間都屬於國際體系的邊緣地區,世界強國沒有把它們的爭霸重點放在南亞地區。冷戰和冷戰後都是這樣,他們的南亞政策主要是出於成本節約的考量,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更願意看到有一個地區強國代管這裡,只要這個地區強國不倒向對手那一邊,不增加對手的力量就夠了,至於它在本地區欺負人還是不欺負人,並不重要。當然,如果南亞地區變成了國際格局的核心地帶,那一切就都不同了。那時候形勢就會變成鐵匠打鐵的時候,老鼠不能伸爪子。印度再想隨心所欲,就不會那麼容易。不過至少在當下,不會有南亞地區上升為國際焦點地區的可能性。印度威脅論也就不會成為國際流行詞,但是,對於渴望在南亞有所作為的其他大國來說,印度威脅論還是有價值的,達不到國際流行,地區熱詞還是可能的,而且也有助於團結南亞中小國家。可惜,目前的政策並不是這樣喔。


葉海林

1丶主流的國際關係,實質上是大國間利益的搏弈。所謂的這個“威脅論”,那個“破壞國際穩定論”,不過是掌握話語權的霸權國家或大國同盟對博弈對手的輿論圍剿、攻擊和抹黑。

2丶世界霸主美國認為,當今對其霸權地位和利益構成挑戰的國家有兩個:一個經濟上即將趕超上它的中國,另一個是軍事勢力與其不相上下的俄羅斯。這是美國要遏制和抹黑的主要對手。

3丶至於印度,目前在美霸眼中還是個小貨色。經濟體量與軍事、科技勢力在世界上屬三流水平,構不成對美國戰略地位的挑戰。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印度是拉攏、利用、扶持的對象。利用其與中國的矛盾,制約、平衡中國。同時離間印度與俄羅斯的關係。

4丶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久的朋友。假設有一天,印度真的超越中國,與美國平起平坐,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美國同樣會收拾印度這個美國眼中的“混蛋”。


趙凡丁201

因為印度也之有能力威脅周邊一些小國,他連巴基斯坦都打不過、怎麼有能力去威脅西方大國呢?中國就不一樣了,經濟上世界第二比第三的日本多兩倍、而且每年還以7%左右的速度增長!在軍事裝備上中國可以生產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先進武器,有些武器裝備如:電磁炮,量子雷達、量子衛星通信系統、微電子航空機載設備,反艦導彈,等等!最關鍵的還是中國解放軍打敗過從來沒有戰敗過的美軍,打敗了印度軍隊,1969年還打敗過原蘇聯紅軍!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解放軍只用了13天就打到越南首都河內100多公里處、先頭部隊已經進入了河內外圍!這是印度能夠比較的?印度做英國人的奴隸200多年、已經奴性化了,他現在還在英聯邦裡、英國主子說話他還要聽、這樣的三流國家能對西方國家有什麼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