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特別講究門戶等級,所以繼妻沒地位,庶子庶女待遇差,是這樣的嗎?

葉鏘鏘

陶澍,生於1779年,死於1839年。他是湖南安化人,嘉慶七年進士,歷任庶吉士、翰林院編修、御史、布政使、巡撫。1830年,陶澍開始擔任兩江總督,他在位9年,直至故去。兩江和直隸,可謂是清代一南一北最重要的兩大總督之位。

陶澍是清代經世派代表人物。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都受到過他的影響。可以這麼說,道光年間的陶澍的地位相當於同治年間曾國藩,林則徐的地位則相當於李鴻章。林則徐就是陶澍賞識並提拔起來的。

1、黃德芬

陶澍的原配,她活了65歲,比陶澍多活了5年。陶澍生前,黃德芬夫榮妻貴,獲得了一品夫人的稱號。

2、賀元秀

陶澍的二房。她在陶澍的老婆中生育最多,共生了四個兒子,五個女兒。然而,賀元秀並不是因為生兒子有功而被封為的一品夫人。賀元秀生了四個兒子,四個兒子都未成年就夭折了。然而,賀元秀的女兒有出息。她的女兒之一嫁給了晚清重臣胡林翼,賀元秀得到了一品夫人,是沾女婿的光。

胡林翼像


3、張李

陶澍最後納的小妾。她生下了陶澍唯一活到成年的兒子。張李死的很早,21歲便過世了。張李的兒子名叫陶桄,是大名鼎鼎的左宗棠的女婿。

陶桄儘管為湘軍籌過餉,後來也被朝廷賞過二品頂戴,但終身沒在官場有什麼作為。然而,陶桄擁有左宗棠女婿的頭銜。他成年後向朝廷為早逝的母親討了個一品夫人。

左宗棠像


張李獲得一品夫人,不是靠兒子,靠的是親家公。

4、楊鈺

陶澍的六房。楊鈺不是原配,別說兒子,半個女兒也沒給陶澍生,卻照樣得到了一品夫人的稱號。

原來,楊鈺和陶桄的母親張李十分交好,張李死後,陶桄還很幼小,楊鈺負責照顧陶桄的衣食。陶澍長大成人後,為生母,也為養母向朝廷討封。楊鈺同樣獲得了一品夫人的尊榮。

所以說,清朝是男權社會,女人只要通過種種途徑獲得男權社會的認可,都會得到讚賞的。所謂妻妾嫡庶之間的鴻溝,都是後世嫡庶教yy的結果。


雁小驢

也可以這麼說吧,因為在清朝,尤其是大戶人家,嫡庶尊卑鮮明。如果原配健在,而娶側妻,那側妻所生子女皆為庶出,在以前,是不能隨便納妾的,如果男子五十而沒有子嗣,或者嫡妻不能生育,才能納妾,而妾所生的子女,就必須過繼給嫡妻一個教養,稱為“嫡母”,如果嫡妻亡故,而續絃,所生子女則為庶出嫡子。我們現在看到的電視劇裡,大戶人家娶的三房四房都很受寵,而嫡妻不受寵,沒有地位,那是不可能的,原配到什麼時候也在府裡說一不二,我的曾祖父娶過三個媳婦,家譜記載【曾祖安公諱××配嫡妻曹氏(無嗣)、側妻李氏(嗣三子兩女,繼曹氏一子一女)、庶妻方氏(嗣一子五女,繼曹氏兩女)】,所以這種制度是特別嚴格的

下圖就是我的嫡曾祖母曹氏和三曾祖母方氏,拍攝於民國二年,從照片上來看其關係應該非常好。


自己得樂

中國的婚姻關係只有在三皇五帝時期才是一夫多妻制,比如娥皇女英都是妻。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國的婚姻制度其實是一夫一妻制,今天的社會也是一夫一妻制,但不同在於,封建社會可以納妾,因此又稱為“一夫一妻多妾制”,清朝也不例外。



有人說,妾也是妻。不對,只有合法的婚姻才算是妻。何為合法?不只是明媒正娶,還要在官府或相關的機構備案才行。妻只有一個,不是隨隨便便休的,也不是可以隨隨便便離的。而妾則不同,只要有錢或有情,納了便可,最多長輩及妻同意即可。



為什麼有“娶妻納妾”一詞?妻子是娶回來的,妾只需納入便可,有點物品的意味,某物喜歡,納入便可。



妾說白了是下人,只有妻是主人,妾要聽從妻並伺候妻,只是有些妾比較得寵會驕橫一些,但地位終不是主人。


感動中國正能量

事實上,繼妻是否比原配的出身低,歷來並無定論。比如,某位秀才十五六歲時娶妻,當然大多是身份地位接近的富農小地主家。十來年後妻死了,秀才本身則完全可能已經中進士當官了,如果要求他繼娶比原配身份稍低或者基本相當的女子,顯然是不合理的苛求。

從宗法和習慣上說,繼妻在丈夫家族的地位確實比原配要低。但繼妻終究還是明媒正娶,八抬大轎進門的正妻,管家權力與家族身份與原配無二。所以,原配與繼妻最大的差別就在於兩者所出都是嫡出,但原配所出諸子的爵位、宗祧繼承順序在繼妻所出之前。

正因為如此,繼妻被稱為填房。一般人家不願女兒做繼妻,即是此理。本來,繼妻給原配靈牌行禮就已經足夠糟心,進門給人家兒子當便宜媽,是輕也輕不得,重也重不得,肯定不會令人舒服。結果爵位還沒自己兒子什麼事。

關於庶子女。

理論上與嫡子女的待遇是一樣的。自漢代開始後,庶子與嫡子享有財產同權。即剔除爵位官職及附屬的宅邸、官田,家族公共財產後,所有兒子平分。

比如,袁世凱死後,正妻於夫人與自己唯一的兒子也是嫡長子,長子身份的袁克定抱怨丈夫小妾11個,子女一堆(錢實在不夠分)。這當然導致糾紛不斷,結果次子袁克文發了狠,帶著所有的庶兄妹跪在於夫人面前說,您(既然捨不得分錢,那就)賜我們(這些庶子女)死吧。然後,場上哭聲一片。於夫人母子兩面面相覷,話都說不出。後來,代表北洋出面調解矛盾的徐世昌建議,嫡長子袁克定可多享一份財產(嫡長子需承擔祭祀責任),此事才得以最終解決。

當然,財產同權在禮制時期只是書面待遇。因為嫡母作為管家人有一萬種辦法隱匿、轉移、分薄待分配的公共財產,從而讓庶子只能分得很少的錢。甚至更可以用其他手段壓迫庶子放棄財產分配權。

同時,庶子雖然也有受教育的機會,但師資力量,出仕後能否得到家族的資源支持,都是遠不能與嫡子相比的。


張勇達州

嫡庶尊卑有別,這在清朝是一種封建禮法。正妻所生的孩子才算是真正的嫡子,而妾室所生的皆為庶子。



正妻是大戶人家裡的女主人,有且只有這一個女主,任何妾室沒辦法逾越或者凌駕於正妻之上。《紅樓夢》裡趙姨娘就是最好的例子,妾就是妾,哪怕賈政偶爾寵她,你的女兒也會因為自己的出生而看不上她,而去巴結王夫人和賈母。同樣地,妾室的地位並不會因為生了兒子比正妻有所提高。

而繼妻是指正妻過世以後,男人續絃,這個妻子是超過了妾的地位的。但她地位仍然低於正妻,她生的孩子同樣是庶出,不過比妾所生的孩子地位高了一等,是為庶出嫡子。


小王子愛上狐狸

當然不一定,只是清朝主流倡導嫡庶有別,但在事實上並非是絕對的。

首先,題主所言“繼妻”應當是“繼配”,也就是相對於“原配”而言。在清代,對妻妾的稱呼有多種,如妻有元配與繼配,或稱嫡妻與繼妻,一般只有在元配去世以後才會另娶,即繼配;妾則有側室、侍妾等。所以繼配作為元配的繼任,並非沒有地位,還是擁有一定地位的,如果是皇帝,繼配其實相當於繼任皇后。不過,在實際上,繼配地位一是取決於丈夫的態度,二是取決於子女的地位和態度,不僅是親生子女。

其次,庶子庶女地位較低也是不一定的,以所謂的除皇族以外的第一家族即孔氏嫡支系為例,孔氏第六十六代衍聖公孔興燮,生母陶氏,為宛平人陶承德長女,只是六十五代衍聖公孔衍直妾室,因孔衍直僅一子,所以庶子孔興燮得以承襲衍聖公爵位。因為孔興燮襲爵,陶氏也得以誥封衍聖公太夫人

所以如若無嫡子,庶子也是可以襲爵,取得一定地位的,而庶子襲爵之後,首要的就是想提升生母的地位,甚至不惜代價,這裡以明代徐達子徐增壽後裔為例(明清對嫡庶態度大體類似),徐增壽因功追封定國公,其子徐景昌襲爵,第三代徐顯忠、第四代徐永寧先後襲爵,顯忠、永寧均為庶子,所以徐永寧在襲爵以後,請求將生祖母沈氏與徐景昌合葬,並將已經與徐景昌合葬的嫡祖母張氏遷葬別處,同時為自己的生母請求誥命,徐永寧因為這一請求而遭到官員的彈劾,並因此下獄。


楚邾

不光是清朝,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分別為正妻一人,姬妾數人(妾還分為良妾、賤妾等),其它如通房等不限人數。正妻(亦成嫡妻)、繼室(正妻早亡,或其它原因未生子女,可另立妻妾為繼室),所生子女為“嫡出”,即正宗之意。非正妻的嬪妃所生的孩子叫庶出,旁支也。嫡為大宗,庶為小宗。妾死後不列入宗族牌位,所生子女為"庶出"不可襲爵,但是可分得家族財產。若無嫡子,則可襲爵。而且立長、立嗣都是以男性為限,否認女性的繼承權。


孤狼嘯月31600808

繼妻俗稱為填房,就象現在的候補委員一樣,比正式委員低一級。

原配與繼妻主要的差別在於,兩者所生的雖都是嫡出,但原配所出諸子的(爵位、宗祧)繼承順序在繼妻所出之前。

按照傳統時代的宗族制度,原配的子女的舅舅們對家族事務也有參與的權力,並且比繼妻的孃家人權力要大一點。

應該更準確的說,在整個帝國時代,都是這樣的,不單純是指清朝。

比如說三國時代,袁紹就比袁術低一頭。儘管袁紹才能勝過袁術,但接替袁家正統地位只能是袁術,而不是袁紹。袁紹不得不自己創業,拿下河北之地。

中國帝國時期講究的是一妻多妾制。正統的老婆只能有一個,在家中內部的事務由正統的老婆說了算。將來接替地位財產的也只能是正統老婆的長子。如果老婆沒有子女,可以強制從妾的子女中抱一個當正統老婆的子女。


新知傳習閣

清朝特別講究門戶等級,記得之前看電視劇《甄嬛傳》,裡面的皇后就非常介意別人說她是庶出,雖然貴為皇后,但是畢竟是自己的親姐姐去世後才當的,只要自己的姐姐在世就會永遠低人一等。雖然這是電視劇裡的劇情,裡面的情節是後人虛構的,但是門戶等級不能說不存在,從曹雪芹的《紅樓夢》裡也能看出了,庶出就是庶出,地位就是比嫡出的地位低。其實不僅是清朝,古時候大多講究如此,有時候就連立太子傳皇位等都是嫡長子,大戶人家分配財產也是嫡出得到的財產多,庶出得到的少,甚至庶出的女兒都會得不到財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