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蚊子叮咬了一個艾滋病患者,又咬一個正常人,那個正常人會被感染嗎?

共此時2143275088

不會被感染,或者說概率近乎為零。


大家都知道,蚊子能攜帶傳播多種疾病,比如登革熱、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黃熱病。

於是有人就產生疑問了,既然艾滋病可以通過血液傳播,那蚊子吸完血之後,再去叮咬其他人不就造成感染了麼?並不會

理由如下

蚊子的吸血方式

蚊子吸血是隻進不出的,它的口器內部有6根管子,四根負責穿刺,一根是分泌唾液,一根負責吸血,並且都是相互獨立的。



也就是說蚊子只會吸血,不會吐血,吐的也是唾液

艾滋病毒無法在蚊子體內存活

艾滋病毒在蚊子體內無法進行復制,只會隨著血液一同被消化,進而被排洩掉。

口器表面的殘血量不足以致病

既然蚊子不吐血,那麼它在吸完血之後,“嘴”上還有殘留的病毒血液,沒擦乾淨怎麼辦?

資料顯示:口器殘留血液僅僅0.00004毫升,想要引起感染至少需要連續叮咬2800次。很顯然這種情況極難發生。


那為什麼諸如登革熱等疾病可以被感染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蚊子通過口器傳播病毒的原理。首先蚊子吸取攜帶病毒的血液,進入消化道,之後病毒憑藉其特殊的表面蛋白,同消化道內的腸細胞受體結合,進而可以進入細胞內,最後進入循環系統,感染唾液腺,最後通過唾液傳播給人體

但艾滋病病毒表面沒有這樣的蛋白,所以它無法進入循環系統去感染唾液腺,也就無法唾液感染人體。

期待您點評和關注哦!


賽先生科普

其實科學上已經給出了答案,就是蚊蟲叮咬是不會傳播艾滋病的,理由有以下三個:

一、艾滋病病毒在蚊蟲體內不能存活,會被蚊蟲胃液消化掉,就是蚊蟲沒有了傳染性,不會像瘧疾、登革熱、流行性乙型腦炎等通過蚊蟲傳播。

二、叮咬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蚊蟲口器上的艾滋病病毒數量非常少,遠不足以感染它叮咬的下一個人。同樣,當蚊蟲叮咬人被打死時,從被叮咬的皮膚創口進入人體內的艾滋病病毒數量也遠不足以引起感染。

三、蚊蟲的食管與唾液管是兩套管子,它從一條管子吐出唾液,而由另一條管子吸入血液。也就是說,吸入的血液不會又從食管吐出來,因此,蚊蟲在叮咬吸血時,不會將它已經吸到肚裡的血(它的食物)再反吐到被叮咬人的體內。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確定,蚊子是不會通過叮咬而傳染艾滋病的,但是日常防蚊工作還是需要做好,畢竟蚊蟲還是會傳播很多疾病的。最好的防蚊方式其實是傳統的掛蚊帳,這種方法既方便又能有效的阻止了蚊蟲的侵襲,對人體健康也不會造成危害,何樂而不為呢?


家庭醫生在線

艾滋病讓人聞之色變。而蚊蟲叮咬也是一件惱人的事情。眾所周知,蚊子是吸血的,同時還是多種嚴重疾病的傳播媒介。我國記載的蚊科有361種,所幸傳播疾病的只是其中的很少種類,主要是按蚊屬Anopheles、伊蚊屬 Aedes、庫蚊屬 Culex 和曼蚊屬Mansonia等。按蚊主要傳播瘧疾和絲蟲病等,庫蚊主要傳播流行性乙型腦炎和絲蟲病等,伊蚊主要傳播登革熱、黃熱病、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熱和裂谷熱等。相同的傳染途徑是否會讓蚊子通過吸吮艾滋病患者的血液就傳播出去呢?根據目前的研究顯示,尚無證據表明艾滋病病毒可以通過蚊蟲來傳播,即使在蚊蟲肆虐的艾滋病高發區依然如此。

要知道,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患者,其血流中並不是總有較高水平的艾滋病病毒的含量。像蚊子這類昆蟲的嘴器表面殘留的血液量非常少。蚊子的嘴巴上有兩條管子,由一條管子吐出唾液,而由另一條管子吸入血液。血液的吸入是單向的,不會再由食管吐射出來。研究昆蟲的科學家已經確認:蚊子叮咬人體後。通常不會立刻去叮咬下一位,而是飛到休息地去進行消化才能再吸血。

更重要的是昆蟲傳播疾病的方式有三種,生物式傳播,經卵傳播及及機械式,無論是哪一種傳播方式,目前蚊子都不可能傳播艾滋病。生物式傳播是指病原體在昆蟲體內需要一段潛伏期(如瘧疾9~12天,絲蟲病14天,登革熱8~10天)來發育或增殖,然後才能傳播給人。HIV在蚊體內不增殖,且兩三天內即消失,因吸入之血液被消化而其中之病毒被破壞。經卵傳播式是病原體在昆蟲體內繁殖,侵入卵巢,由卵傳送至下一代,再傳播給人。有關蚊子能否經卵傳送HIV,尚未深入研究,但由於所吸入之血液內的病毒被完全破壞,因此這種傳播方法亦似乎不可能。機械式傳播是指昆蟲為病原體之被動攜帶者,病原體既不增殖,亦不發育,人體與昆蟲接觸時遭感染。據血液容量來計算,當一隻蚊子叮吸一個艾滋病病人的血液(內有1000單位的HIV在循環)時被幹擾而中斷吸血,然後再叮吸另一個健康者,則由該蚊帶入一單位的HIV的或然率是 1:10000000。用外行人的說話,如果一個健康的人要得一單位的HIV(此數目低於致病臨界點太多),則須被1000萬隻已在艾滋病病人身上吸飽血的蚊子之叮咬。用同樣的計算法,如果將一隻帶有HIV的血液的蚊子壓破於健康人的皮膚上,所得到的微量病毒亦不能引發艾滋病。

參考文獻:

[1]羅曄.蚊子是否傳播艾滋病[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09(08):39.

[2]賈德勝,譚偉龍,王長軍,韓招久,姜志寬,陸年宏,鄭劍.伊蚊傳播疾病及其防治[J].中華衛生殺蟲藥械,2017,23(01):1-7.

[3]周欽賢.蚊蟲會傳播艾滋病嗎[J].中國健康教育,2000(11):58.


醫學慕課

艾滋病傳播途徑跟著體液走

我們做個大膽的設想,地鐵裡別人打個噴嚏,旁邊的咱就得了艾滋病,這多恐怖。幸而艾滋病毒只能通過體液傳播,只要沒有讓含艾滋病毒的體液進入自己體內,是不會感染艾滋病毒的。

常見傳染途徑,艾滋病通過血液和精液傳播,不過,能傳播艾滋病的體液可不僅限於這兩種。艾滋病還能通過陰道分泌物、母乳及任何可能含有血液的體液傳播。口水,理論上是不會含有艾滋病毒的,接吻會傳染,假如口水的主人有齲齒、牙齦出血或口腔潰瘍等破損,口水就變成了“可能含有血液的體液”,於是就具有傳染性了。除了這些常見的體液以外,醫生之類的特殊行業人士還得當心腦脊液、關節液和羊水。

像聊天握手擁抱之類肢體的碰觸,不會發生與上述提到的那些體液的接觸,就算真接觸了,還得碰巧你那兒有個傷口才有可能被感染。所以,與艾滋病人進行日常的接觸,是不會感染艾滋病的。

蚊子不能傳艾滋

有人擔心蚊子叮了艾滋病人以後,艾滋病毒能借著蚊子的叮咬傳給其他人。其實這多慮了,蚊子體內有一種物質可以消滅艾滋病毒。但蚊子的確能通過叮咬傳播一些疾病(瘧疾等),不過那些病是通過蚊子的唾液傳播的,艾滋病毒則不包括此類傳染,它們只能通過血液傳播。實驗室研究表明,包括蚊子在內的吸血昆蟲在吸血時從不會把之前吸過的血吐出來。


大家醫聯醫生集團

不會。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蟲體內生存,不能通過蚊蟲叮咬傳播。

艾滋病的傳播途徑為性行為、母嬰傳播、血液傳播包括靜脈注射吸毒、人工受精和器官移植等。這些都是人類的社會行為,所以艾滋病是完全可以通過傳播途徑來預防的。



一般的生活接觸是不會感染艾滋病的。比如,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擁抱、撫摸; 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同進餐;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使用公共設施,如廁所、游泳池、公共浴池、電話機、公共汽車;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一起居住、咳嗽、打噴嚏、談話。(相信這一段話,大家在防艾手冊上都見過了)




倩Sur

一隻蚊子叮咬了一個艾滋病患者,又咬一個正常人,那個正常人不會被感染!

因為艾滋病病毒,只要是從人體進入蚊子體內,以後實際上已經被蚊子的免疫系統殺死。所以即使一個正常人被咬過艾滋病人的蚊子咬了,也不會被感染!因此不要杞人憂天。

總之,要正確對待艾滋病毒,學習相關知識,不做容易感染病毒的危險行為!同時也不要過度焦慮、胡思亂想!


地震博士

有些艾滋病防治人員會和艾滋病患者一起涮火鍋

這個並不是我親眼所見,但確實聞自艾滋病防治人員之口,有些地方的艾滋病防治人員抗艾工作已經做到非常深入的地步,大家知道真正確診艾滋病之後,患者的日子是很難過的,孤獨,恐懼,屈辱樣樣都來,我們不能說他們人人都罪有應得,事實上誰有衝動,誰都年輕過,只要不是故意傳染艾滋病,都是可以原諒和理解的。艾滋病防治人員和艾滋病患者一起涮火鍋無外乎是為了讓艾滋病患者感受到人間溫暖,事實上即使是接吻這樣的親密行為也是幾乎不會傳染艾滋病病毒的。

各種傳播行為感染可能性排序

如果把性傳播HIV的風險根據無保護下“啪啪”方式進行排序,大致結果是這樣的:1男男行為(“受”方),2男男行為(“攻”方),3 男女行為(女方),4男女行為(男方),5 其他方式。但即使是感染風險最高的 “小受”,其單次傳播概率也僅為1.4%左右(每71次暴露行為1次傳播),男、女結果相近。而男女行為的男方感染概率只有0.04%,那為什麼男性患者更多,那是因為男性更容易有多個伴侶。

蚊子到底會不會傳染艾滋病

當然有可能,這就好比每個人都有可能中1億元彩票,理論上,將一個病毒注入人體內都有可能最終發展成艾滋病,何況是蚊子叮咬,但這種可能性已經低到在你有生之年看到人類能夠長生不老的概率以下(有人預測一百年內人類科技會讓人長生不老,各位努力活到一百歲哦),想想單次男女行為傳播艾滋病的可能性只有0.04%,我想除非同時受到上萬只蚊子攻擊才有可能被傳染艾滋病吧。最終原因並不是蚊子不會傳播傳染病,而是和艾滋病病毒並不像其他傳染病那樣在人體外還能保持很高的活性以及蚊子的身體不適合艾滋病病毒很難在蚊子體內存活。蚊子體內的艾滋病病毒數量遠無法和人體體內相互傳染病毒時的量相比。

正常的生活狀態基本上沒有傳染上艾滋病的可能性,大家只要潔身自好,就可以大可放心,另外,多一點對艾滋病患者的關愛,給他們一點溫暖,是對每一個落難者應有的態度,沒有人徹底的乾淨,也沒有人生來就骯髒,只要不是持續作惡,刻意傳染他人,都可以視情況而原諒!


胡洋

這個問題的切入點應該是艾滋病的傳播方式,在艾滋病的傳播中,性傳播是首位的,佔到80%,男女性交,以及男男同性戀之間的性交,是艾滋病的主要傳播渠道。另外還有輸血引起感染艾滋病,上世紀90年代,河南的艾滋病村引發全國人民的關注,這個血站管理混亂有很大關係。另外就是母嬰之間的傳播,母親如果是艾滋病患者,那麼胎兒通過產道時,如果發生感染,容易患上艾滋病,還有就是如果吮吸身患艾滋病的母親的乳汁也會感染艾滋病。不過現在很多國家已經採取了艾滋病母嬰阻斷方法,嬰兒患上艾滋病的比例大大下降。

蚊子是一個疾病的傳染源,它可以傳播瘧疾、絲蟲病、乙型腦炎等疾病。蚊子叮咬的疾病傳播也是不是必然的,它主要由生物性傳播和機械性傳播兩種模式,生物性傳播要說到乙型腦炎病毒,它進入蚊子體內後迅速繁殖,隨著蚊子的叮咬進行快速傳播。機械性傳播只是吸血而已,而且血液的吸入並不是雙向的,而是單向的,先由唾液管吐出唾液作為潤滑劑,然後通過食管吸入動物血液。

就算蚊子叮咬了艾滋病患者,再來叮咬你,也沒有問題,因為蚊子嘴上的殘血量僅有0.00004毫升,數量過少,沒有達到能夠讓人體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數量。

而且蚊子有一個習性,就是不會持續吸血,要等到上次吸食的血液被徹底消化後再去找吸血的對象。它一般2-3天吸食一次。就算咬上了艾滋病病人,帶有微量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已經被蚊子徹底消化。下次去叮咬其他動物的時候,蚊子體內已經沒有艾滋病病毒了。


科壇春秋精選

首先說明,艾滋病是不會通過蟲媒傳播的,不只是蚊子,其他昆蟲都不會傳播艾滋病。

這和艾滋病毒(HIV)的特點有關。

艾滋病毒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很差,換句話說,它只能寄生於人的血液中,離開了人體會很快死亡。研究發現,除了和人類相似的黑猩猩能患艾滋病以外,其他動物和昆蟲均不能被艾滋病毒感染,因為艾滋病毒不能在其他動物或昆蟲體內存活。所以蚊子、跳蚤叮咬均沒有被艾滋病感染的危險。

另外,艾滋病毒對溫度也很敏感,在56℃的環境中,30分鐘內即可死亡,而且溫度越高,生存時間越短;很多化學物質也能輕易殺滅艾滋病毒,如:20%的酒精、2.5%的漂白粉,均能5分鐘的浸泡內殺滅艾滋病毒,就連平素飲食中的油鹽醬醋以及胃酸也能殺死艾滋病毒,所以艾滋病也不會經過消化道傳播。

以上可以看出,艾滋病毒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一旦脫離人體,很快死亡。而且人體完整的皮膚黏膜是艾滋病毒的天然屏障,所以生活中的接觸是不會導致感染艾滋病的。

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性傳播、血液傳播和母嬰傳播:

1、性行為:與已感染者發生無保護的性行為,這裡包括異性,也包括同性接觸;

2、靜脈注射吸毒:使用感染者未經消毒的注射工具,是吸毒人員最重要的HIV傳播途徑;

3、母嬰傳播:在懷孕、生產和母乳餵養過程中,感染HIV的母親有可能會把病毒傳播給胎兒及嬰兒;

4、通過血液及血製品傳染。

以上可以看出,生活中的接觸不會導致艾滋病傳播,和艾滋病人的社交性接觸,包括共同進餐、握手、擁抱等都不會被傳染。


    深藍醫生

    有關蚊子叮咬不會傳播艾滋病,這已經為權威科研機構所證實,並得到了樓下諸位答友的肯定。但是從這個問題中可以看出,相當部分的人群對此心存疑慮。實際上不止蚊蟲叮咬讓人們擔心艾滋病,甚至其他一些行為,比如共用公廁,也讓不少人擔心被傳染艾滋病。這些都是典型的恐艾症的表現,據說這一群體在中國就有30萬人之多,幾乎達到了中國艾滋病毒攜帶者的一半。

    為什麼會如此呢?目前並沒有權威的研究,而且很多人不會公開承認自己有恐艾症,所以有關這種心理疾病,很難像鑑別艾滋病感染那樣有實打實的結果。但我們仍然有很多線索可以對此進行推測,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解決方案。

    首先當然是艾滋病比較可怕,而且在目前既沒有根治的辦法,又沒有疫苗,在中國語境中又與行為不檢點有關,雖然靠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和飲食、鍛鍊,可以達到有效控制(如魔術師約翰遜已經宣佈載毒30年了),但終究讓人覺得恐怖。用學術語言表述,就是威脅程度極大。

    其次,則是諸如蚊子叮咬這類感染方式防不勝防,讓人感覺自己能進行控制的可能性非常少(用學術語言講,就是自我效能非常低)。實際上,如樓下諸位答友所述,蚊子叮咬後不會把吸過的血再吐回去,文字吸的血的載毒量也遠遠達不到感染的地步,所以這方面根本不需要擔心。但是,對於恐艾者來講,他們一旦覺得自己對一件威脅程度極大的事情自控能力極弱,就會進一步放大此事的威脅,而不會進行主動的知識獲取來消除威脅。

    第三,與之相關的則是我們的科技普及內容有問題。缺乏細節,沒有對公眾關注的一些核心問題所涉及到的知識空白提供解釋。比如公認的艾滋病傳染有三大途徑——血液、性行為和母嬰。但又簡簡單單地斷定蚊蟲叮咬不會感染艾滋病,這就讓人們疑惑了,不是血液會傳染麼?那為什麼蚊子吸血不會?要解決這個邏輯上的缺陷,需要明白“蚊子叮咬後不會把吸過的血再吐回去”以及“蚊子的載毒量很少”這樣的知識,但這樣的知識並不是一個常識,應該在防艾普及教育中做出明晰的解答。可惜,在艾滋教育的一手材料中,“蚊子叮咬後不會把吸過的血再吐回去”以及“蚊子的載毒量很少”這樣的知識往往不會被提及。與之類似的知識空白點還有很多。製作科普專業資料的專業人員,也應該站在公眾的視角上去想想,哪裡存在空白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