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知識付費只是花錢買安慰”這種說法?

喬鬆

雖然這個說法有失偏頗,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知識付費的前提是認知盈餘與認知不足的供需矛盾所導致的。

能夠提高知識付費的人,是在某一領域具有淵博的知識儲備,能夠系統化輸出知識的專家。且在輸出方式上,具有其個人特色,易於被人接受和認知。

那麼,這樣的專家,不僅在某一方面的大牛(Kol),還是公眾人物,甚至是知識明星,更是演講家。只有這樣才能便於知識的傳授與思想的傳播。

可是,互聯網時代下的“知識付費”又有別於傳統的面對面傳授,屬於模擬化的傳授知識,就難以監控和監督傳授效果。

比如,無法實現點名監督付費者每次都到場,每次都認知聽講做筆記,更沒有辦法檢查學習效果,這樣的傳授全靠學習者的自覺性,效果甚微。

這就導致了問題中所言:“知識付費知識花錢買安慰”啦!

這個說法是從學習者的角度而言的。事實上知識付費者是能夠提供知識的,注意不是文化,是碎片化的知識,不成系統。

再加上學習者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習方式,讓本身碎片化的知識,更加零散,甚至是斷層。

學習者,沒有真正學到自己想學的知識,只是從心理上獲得了“安慰”。

這個說法沒有錯。但是不能忽視知識付費本身的意義!


唐氏二少

知識付費是不是花錢買安慰,這事還得分人分付費內容。作為一名老師,我來說幾點看法。

我知道幾個PUA學(泡學)大師,他們成天開課教男生如何更快速地泡到、睡到女孩。這種課程還很貴,動輒幾千上萬。

這幾位大師東拼西湊學過點心理學知識,對於戀愛基本心理有些瞭解。拿著這點知識,就開始販賣掙錢。學員買了課程後,就是聽他們講如何成功推倒女生的案例。

我的一個男學生因為性格內向,也學過一段時間的這種付費課,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姑娘真心和他交往。而且但凡是個正經姑娘知道他以前學過泡學,姑娘就會各種嫌棄、討厭他。

所以,這種知識付費確實是花錢買安慰。學了以後不但找不到真心喜歡的人,還連帶著把自己的名聲拖累了。

有些知識付費還是挺有用的,這些有用的付費知識通常都是講具體某個技術或者專項知識的。比方說,教PPT製作的、教表格的。

我的助手小美同學,她之前做的PPT真的是慘不忍睹,簡直讓人看不下去。還有表格的運用。她壓根就只能做最簡單的工作,稍微複雜一點,就做不下去。

自打她付費學了PPT、表格這類的辦公軟件知識,明顯感覺她的辦公軟件處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現在的PPT非常美觀專業。我拿她做的PPT出去講座,感覺超有面子。

所以,知識付費有沒有用關鍵看你選擇學的是什麼內容。選擇“7天讓你成為財富達人“3天讓你寫一手好字”這類的付費知識那就是自我安慰,沒一點用。

相反,選擇那種技術類、專業性強的付費知識,還是能學到不少東西的。

所以,大家在選擇付費知識時,別被那些學幾天讓你成為高富帥、白富美的課程騙了。

還是靜下心學一些具體技術類、知識類的實用課程吧。


我是柳柳很忙,您身邊的教育專家、心理諮詢師。

請關注我。更多教育、心理、人際關係前沿知識推送給您。

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給我發信息,樂意為您答疑解惑。


柳柳很忙

“知識付費”的這個名字其實取的不好,我覺得更應該叫做“勞動付費”。

為什麼你去找個師傅給裝修房子,給家裡通下水道之類的,你付費的心安理得,但是到了知識這一點上,很多人卻覺得很難接受?

本質上,這並沒有什麼區別。

師傅給你裝修房子,除了基本的材料費,大部分的都是工時費,你要為師傅的勞動支付報酬。

同樣,你的工作也是如此,你付出勞動,然後別人付給你勞動報酬。

但是到了知識這裡,很多人難以接受,其實本質上是很多人偷換概念的結果。

是的,我們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知識是無價的。

這句話只對了一半,事實上,為了知識付出的勞動,卻是有價的。

一則知識的確是無價的,而把這些知識寫在書本上的人,他們是付出了勞動,所以寫書的作者,是可以收費的;把書籍裝訂成冊出版的人,他們付出了勞動,所以你購買書籍,是要付費的。把書籍中的內容整理成講稿講出來,也是付出了勞動,所以教師是要有工資的。

你看,這樣一來,知識付費,其實本質上就是“勞動付費”。

有的人是醫生,他的知識可以從書本中獲取,但是他學習了知識並且將其轉換為看病的技能,你得病的時候,不需要自己去翻書查找病情,而是根據醫生的職業判斷就可以得到什麼病,然後醫生開藥,這就是一次知識交易過程,你掛號付費,沒什麼質疑。

有的人是律師,律師使用的的知識來源法律條文等知識是免費的,但是律師根據你的案件情況,然後梳理整理自己的知識,給出相應的判斷和決策意見,這部分是勞動,是需要付費的,所以諮詢律師是要付費的,而律師為你打官司,更是付出了種種勞動,因此,也是勞動付費。

其他的比如導遊、導購,甚至說書的,本質上是一次勞動付費。他們付出了時間和精力去梳理內容然後彙總講出來,而你的付費是針對他的這份勞動。


所以,關於知識付費,我的看法就是:勞動付費。


李雷博士

我們從小被灌輸的觀念之一,就是“知識是無價的”。不過事實上,知識是需要“付費”的。就像所受到的高等教育、買到的書、聽到的講座、學習的職業技能等,都要花費金錢。而在互聯網時代,一切知識似乎都唾手可得,讓知識本身變得“廉價”。

但就在近兩年,知識付費卻突然興起,邁入高速發展階段。知乎、豆瓣、直播平臺、微博、網絡公開課等,都成為付費模式迅猛生長的肥沃土壤。比如在去年8月,知識付費用戶就超過5000萬。需要付費的知識,往往不能在互聯網上以免費形式獲得。而且它們涵蓋了多個領域,滿足了人們對於深度、專業、精準知識的訴求。

從知識付費的模式看,其為知識民主化提供了可能,讓人們為喜歡的知識用“錢包”投票。如果能夠將購買到的知識完全吸收,對個人世界觀的構建、知識的儲備量、職業技能的強化等有著較多好處。

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現在部分知識付費產品卻只是抓住了當下人們的焦慮感。通過各種誇張式的噱頭,來讓人們購買而已。《只要60分鐘,讓你學會快速讀書法》、《5個技巧帶你玩轉Excel最強數據透視表》、《教你巧用心理學,過更有效率的人生》、《聽讀書怪才解讀24部名人傳記,收穫最寶貴的人生經驗》……

這些明顯自賣自誇的知識付費,在“撩動”著人們的焦慮感。給人們帶來的感覺,就是買了這些知識自己就能實現一夜蛻變。而且如果不購買的話,就會落後於人。

可惜的是,在焦慮感之下一時衝動購買了這些項目外,卻沒有多少人能夠將知識真正華為己用。之前媒體通過調查發現,知識付費產品的平均到課率僅為7%,主要知識付費平臺的人均啟動次數僅在每週五次左右。蒼白的數字,在證明著知識付費產品實際上並沒有被真正所接納。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有人就認為“知識付費只是花錢買安慰”——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再好的知識、再貴的知識,如果自己沒能吸收就只是“無用之物”。

就發展趨勢看,未來知識付費必須要邁過販賣焦慮感的階段。最終在出產有品質內容的基礎上,去激發人們的自主學習。


科技新發現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以偏概全了。

身邊確實有一些朋友,是在“花錢買安慰”。早上醒來打開羅輯思維在羅胖講述美國曆史中若有所思,中午吃完飯後帶上耳機聽聽吳曉波聊下未來10年的經濟趨勢,晚上失眠的時候打開喜馬拉雅fm聽聽名師講如何克服失眠和享受健康人生的關係。

在各大名師抑揚頓挫的聲音中,我們聽到了各種各樣新奇的觀念,認為洞察了當下時代發展的脈搏。就連擠上地鐵時你都愁眉不展的思考著,未來的機會到底在哪裡?是區塊鏈還是人工智能?

我們讀書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那種看起來很刻苦但是成績卻不好的孩子,現在有些人面對知識付費時也或多或少展現出這樣的姿態。學到什麼並不重要,這個學習的過程很棒,至少被冠以“學習”的時間無論如何都不會和“墮落” “虛度”等字眼掛鉤。

但是知識付費的核心和任何互聯網商業產品一樣,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所以增加用戶粘性是他們運營目的,當然我們不否認學習是有益的,但是如今確實有些知識付費產品把學習這個行為過分拔高了,經常反覆說無疑起到洗腦的作用。再者,你耳機裡聽到的知識音頻都是精細化運營下的產物,聲音很有磁性,內容基本上幾秒鐘就有一個讓你爽到的g點,還有潛移默化的告訴你這個時代的壓力來增加焦慮,然後在恰到好處的時刻拋出一劑對抗焦慮的良藥-跟我學習吧。

無論是自有壓力還是知識付費的渲染,總之這個時代大部分身處一二線城市的青年人都會經常感覺焦慮,那焦慮了怎麼辦呢?有的人選擇健身釋放,有的人選擇夜店蹦迪,這樣看來學習減緩壓力這種買安慰的說法反而也不是那麼帶有偏見了。

但是無論怎樣,我個人觀點還是學習一定要帶有目的性,否則人很容易在“我很努力”的錯覺中迷失。


阿亮Sherlock

以偏概全了,知識付費是花錢買時間。

知識付費從去年開始又是內容的一個新風口,但事情的急劇變化,使得市場中出現了非常多的知識付費內容,典型的有邏輯思維得到、喜馬拉雅咪蒙職場課、荔枝公開課、插坐學院等等,太多了根本數不過來。

事實上呢,大多數知識付費產品把關是不嚴的,內容質量也是參差不齊,拿咪蒙的加薪課來說吧,通篇強調的是職場關係如何處理,怎麼和同事撕逼腹黑,怎麼和領導搞好關係湊近乎,總之是把原來那一套雞湯文放到了知識付費課程中。那當然只能花錢買安慰了。

好的知識付費產品一定是做到了幫用戶學習省時間的。目前我見到的眾多產品中,有兩個我覺得還不錯。一是邏輯思維得到中的聽書,二是三節課的互聯網培訓課。

羅胖的聽書延續了他當年死磕讀書的精神,會從大量的書籍中挑選出最好的書,然後再從書中庖丁解牛的撈出精華內容餵給用戶。用戶花幾塊錢就能在幾十分鐘內吸收掉一本書的精華,這樣是不是幫讀書人節約了很多時間。

三節課的培訓課在業內很知名,以高壓學習任務和集訓項目考核為主,凡是交了錢去上課的人都沒有一個是輕鬆的,用花錢找罪受來形容,絲毫不為過。

說知識付費是花錢找安慰,一是因為現在市場魚龍混雜,二是沒有選好知識付費產品。知識永遠是這個世界上最難買到的東西,它一直都是風口,只是突然間有人意識到了這是機會,才炸出了很多互聯網的新玩法。因為人的時間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花錢去在有限的時間縮短去知識的距離,實現睿智人生,這將是多麼值得和划算。


張知悅

純粹說“知識付費只是花錢買安慰”顯然不合理。

第一,每個人對知識的理解不一樣。歷史是知識、物理是知識、科學是知識,但除了嚴肅課本上的知識外,每個人對於知識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一些看似很淺顯的信息,對於另一群人來說,可能非常有用,有可能因此而打開一扇大門,這算不算知識的範疇呢?你認為的沒用,對於他人而言,可能非常有用,既然是有用的知識,花錢購買又有什麼問題呢?

第二,知識付費裡也有有價值的部分。不可能所有的知識付費都是無用的,裡面顯然也是有價值的部分,哪怕只有10%,知識付費裡確實混雜了一些“濫竽充數”的東西,但不能否認所有的都是糟粕,都是無用的,正如垃圾也是有用的一樣,任何信息換個角度,都有可能是有用的。

當然,用戶更應該理性的角度來看待“知識付費”,不是隨便被誰一吆喝、一忽悠就去購買,重要的不是花錢,而是知識,確認這個知識是否對自己有用,至於究竟是免費還是付費這不是重點。

對於用戶來說,從浩瀚的互聯網信息裡篩選出有用的知識,這是一項非常有用的技能。如今,從互聯網獲取信息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並不會因為你從書本里獲取知識,你就會比別人優秀,恰恰相反,學會如何在互聯網的“垃圾堆”裡找到對自己有用的知識非常非常重要,也會體現出個人能力的優劣性。

知識並不會忽然從腦海裡出現,每個人都需要有打破自身知識邊界的觸點,有可能付費以後,這個觸點就被激發了,觸點也是知識付費的價值,畢竟,這是一些水平還不錯的人整理出來的,遠遠要比你漫無目的瞎找要靠譜。

花錢有可能買到的只是“安慰”,可免費也不一定就會讓你更好,是否有用,還是看個人自己的判斷力,別人怎麼說,怎麼評論,你不能全信,還是要依據自身進行判斷。


郭靜的互聯網圈

個人覺得這種說法說的過於絕對了,知識付費是花錢買安慰的這種說法,代表一定的現象,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知識付費都是這樣的一個結果或者現狀。

現在很多自媒體都提供了付費知識的這種平臺。特別感謝現在所出現的這種知識付費學習傳播方式,說明我們國家在尊重知識產權,完善知識產權的保護方面又更近了一步。讓每一個有才華,有知識的人都能夠獲得相應的回報。



付費知識,不但能讓所有有才華的人更願意傾其所有,將自己所知道的知識,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告訴所有的收聽者,同時也可以讓接受知識的人獲得更權威,更具有價值的實用乾貨。

現如今職場競爭是非常激烈的,以後能夠在職場當中脫穎而出的都是肚子裡有乾貨的全能性人才,每一個人都在不斷學習的道路上。眾所周知,學習是需要成本的,學習是需要花很多的精力和時間的,每一個學習成功的人都是經過了艱苦的學習過程,通過無數次的理論實踐才總結出了自己一點點的精華或者專業技巧。

沒有一個人有義務將自己的這些訣竅或者技能無償的分享給大家。因為畢竟人家獲得這些本領的時候也是付出一定的代價的,所以付費知識這種學習傳播方式就很好了平衡解決了這個問題。

但是我們也不排除在這些領域和平臺當中存在一些濫竽充數,以次充好的現象。其實不管是知識付費也好,還是像我們作為律師的這種付費法律諮詢也好,更多的人其實並不是太在意是不是付費,而是在意我付費之後獲得的回報是否與我所付出的費用成正比。因為每一個人都想獲得物超所值的東西。



其實對於這一問題大家大可以放平心態。因為購買知識與購買普通的商品是一樣的,都需要有一個優勝劣汰,擇優選擇的過程。

也許我們這一次購買某一個人的課程,覺得他講的並不好,或者與他所定的知識價格與他分享的內容並不成正比,那麼我們下一次自然可以不再購買他的課程。或者可以將這種知識付費的學習效果,也想在淘寶上買東西一樣,讓每一個購買者都對這個主講人作出一定的評價,大家在下一次購買時可以根據評價來決定是否購買他的課程。這樣可以儘可能的減少花一些冤枉錢,或者花了一些不符合我們預期期待效果的付費課程。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碰到了一兩個這樣的劣質分享,就否定整個付費知識平臺存在的價值,我覺得這樣是不公平或者說有失偏頗的。


北京任麗麗律師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這就是讀書無用論的另一種說法。如何評價讀書無用論?這當然是種很荒謬的說法了。

從幼兒園、小學到大學我們上學的過程難道不是為知識付費?我們買的那麼多書難道不是為知識付費?我們從嬰兒成為一個有工作能力的成年人,在這個過程中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全都是免費得來的?

當然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會有“知識付費只是花錢買安慰這種說法”,因為現在知識付費領域是魚龍混雜、騙子橫行,真正值得我們去付費學習的並不是很多。但是也不能因此以偏概全就說知識付費只是花錢買安慰。

什麼樣的知識是真正值得付費去學習的?我們先看看哪些是不值得學習的。舉個最近的例子,比如這幾天正在被輿論討伐的ayawawa,給她的學員灌輸女性這輩子要想活得好就該靠男性的思想(她的核心意思就是這樣,具體的不細說了),這連雞湯都算不上,簡直就是毒雞湯。而且她的課程還收費不菲,受眾有300多萬。怪不得這麼多人衝進知識付費這個行當,掙錢是挺容易。

像ayawawa這種毒雞湯比較少見,更多的應該是像咪蒙這樣的心靈雞湯式的東西。用優美的文筆跟你談人生,談理想,談生活,談心態,談做人等等,看完讓你感覺到很有收穫,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還有一種就是羅振宇式的販賣焦慮,當然羅振宇做的比較隱蔽,不像很多自媒體那樣赤裸裸的。先用免費的方式向你販賣焦慮,等你真的變焦慮了,再用付費的方式向你兜售他們解決焦慮的課程,確實是門好生意。

個人認為,真正值得付費去學習的是可以讓你在視野、認知、價值觀、知識儲備、技能方面有所提升的知識。比如你在某個平臺上關注了一個知名的心理學教授,他的付費課程是有關心理學的,你學完之後感覺在心理學專業方面確實有所提升,這錢就花的值。再比如你在微博上關注了一些大V,他們對一些事件的評論讓你感覺在認知和價值觀方面有所提升,也確實改變了你對一些事情的看法,這錢花的也值。類似這樣的內容才是真正值得去付費的內容。

在我們打算通過知識付費平臺去學習的時候,第一步就是要分清楚哪些是值得付費去學習的,哪些不值得。如果你在知識付費平臺學的是真正值得去付費的內容,對自身提高確實有幫助的話,你是不會有知識付費只是花錢買安慰這種想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