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三國曆史進程的三大戰役之“夷陵之戰”

做為三國迷,深受羅貫中《三國演義》尊蜀漢為正統的影響,三國中佩服曹操的霸氣、孫策的英勇、劉備的沉穩,一直內心裡都是希望劉備能把蜀漢大旗插在中原大地。

可惜歷史進程不能改變,該發生的還是得發生,三國精彩戰例不斷,故事層出不窮,其中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為改變三國曆史進程之三大戰役。

夷陵之戰又稱猇亭之戰[Xiāotíng](公元221年-222),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由,舉傾國之兵東征孫權。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住蜀漢軍的攻勢,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先來張夷陵之戰前的形式圖。

改變三國曆史進程的三大戰役之“夷陵之戰”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同年徵東吳

雙方兵力對比:

劉備(蜀漢),前鋒馮習、張南4萬,江北黃權5千,蠻兵沙摩柯數千,江南夷道2萬,劉備1萬,共8萬多;另一種說法是4-5萬多。

陸遜(東吳),來源《三國志•吳書•陸遜傳》,朱然江陵5千,北方潘璋數千,孫恆江南夷道數千,步騭荊南數千,陸遜3萬,共5萬多。

改變三國曆史進程的三大戰役之“夷陵之戰”

蜀漢昭烈皇帝劉備(63歲)

改變三國曆史進程的三大戰役之“夷陵之戰”

少年將軍陸遜(39歲)

戰役第一階段:

公元222年七月,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同時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陸遜,採用吳軍暫避蜀軍鋒芒,再伺機破敵積極防禦的策略,說服吳軍將領並果斷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高山峻嶺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戰役第二階段: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進抵猇亭,建立大本營。至些,蜀軍深入吳境數百里,由於吳軍扼守要地、堅守不出,蜀軍不得不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戰地設立數十個營寨(地形限制,演義中的“火燒連營七百里”就在這)。

從正月到六月,雙方相持不下,劉備用盡手段,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但陸遜縮頭烏龜到底,堅守不戰。

六月份正是酷暑季節,長期相持使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精力鬆懈,同時實力弱小的水軍為避酷熱,舍舟移到陸地結營,明顯給了陸遜聚而殲之的機會。

戰役第三階段:

公元222年八月,陸遜抓住機會展開決戰,乘夜突襲,順風放火,蜀軍大亂。朱然、韓當所部圍蜀軍於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蜀軍退路。潘璋所部大破蜀軍馮習部;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守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攻破蜀軍營寨四十餘座,並且截斷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繫。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投降。

遭此大敗的劉備還是展現了一名“老司機”的機智,先是收擾兵馬在馬鞍山堅守,然後趁著夜色撤退,並且燒燬鎧甲物質阻擋追兵,最終逃進白帝城。此戰後衛將軍傅彤等陣亡。

而蜀軍鎮北將軍黃權在江北防禦魏軍,歸路被吳軍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同月,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時被步騭截擊而死(應該是死於亂軍之中)。

改變三國曆史進程的三大戰役之“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態勢圖

改變三國曆史進程的三大戰役之“夷陵之戰”

陸遜反攻圖

至此,夷陵之戰結束,蜀漢大敗,從此徹底失去荊州,參戰主要將領多數陣亡,兵力損失三萬以上。多年積累下的戰爭資源損耗巨大,蜀漢由強盛轉入衰敗,隆中對再難實現,隨著前期文臣武將的逐個故去,內部派系鬥爭,外部曹魏壓力,註定蜀漢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PS:

雙方兵力爭議,受三國演義誤導,蜀漢方面有70多萬兵力(那就真的是舉國出動了)。但《三國志》沒有明確記載,所以參照孫權向曹丕寫的求救信上所說的“劉備支黨四萬”、另《資治通鑑》中記錄的一段:“漢主遣將軍吳班、馮習攻破權將李異、劉阿等於巫,進軍秭歸,兵四萬餘人,武陵蠻夷皆遣使往請兵。”這說明蜀軍加蠻夷兵,差不多五萬人。

改變三國曆史進程的三大戰役之“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統計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