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萬字五銖是否有收藏價值?

古泉今生

你的提問是:「漢代萬字五銖」是否有收藏價值?我看到的資料,漢代流通的錢幣沒有「萬字五銖」,漢代只有厭勝錢有「萬字五銖錢」:

引自:編纂委員會,《中國錢幣大辭典:厭勝錢編》(中華書局,2013),頁5——6


不知道題主是否知道「厭勝錢」是什麼。知不知道我都說一下,其他讀者可以瞭解一下:

厭勝錢也叫做壓勝錢,也叫押勝錢、壓勝錢,並非流通幣。起源於西漢,一直到明清都有鑄造,是一種用作吉利品或避邪、賞玩、紀念或者用作冥器的古錢幣。有點類似的今天的紀念幣。

因為古代厭勝錢上的文字、圖案,多是體現當時的文化,經濟和制度,因此從歷史研究的角度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物以稀為貴」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當做貨幣使用流通的五銖錢,是中國歷史上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錢幣。在中國貨幣歷史上漢武帝時代發行的上林三官五銖錢,意義十分重大。


引自:維基百科
五銖是一種中國古銅幣,錢重五銖,上有“五銖”二字,故名。初鑄於西漢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東漢、蜀漢、魏、晉、南齊、梁、陳、北魏和隋都有鑄造,重量形制大小不一。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止。但舊五銖仍然在民間流通。


漢代五銖錢《史記》、《漢書食貨志》都有記載:


漢代五銖錢不但傳世量也極大,考古發掘出土量非常之大。比如七十年代滿城漢墓出土了一大堆五銖錢,還有大名鼎鼎的海昏侯墓葬有成噸的五銖錢出土:



但是,《中國錢幣大辭典:厭勝錢編》指出【萬字厭勝錢】十分少見,我估計應該有收藏價值,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文物價值除了文物本身的製作工藝精美,其次是文物所涵載的文化信息。

如上文所述【萬字厭勝錢】跟佛教有關,我們知道,現在普遍認為佛教正是傳入中國,或者說被官方引入是在東漢,也就是所以的「永平求法」,學者陸冠臣認為【萬字厭勝錢】是東漢的供養錢。



陸冠臣. (2008). 面雙 “卍” 字五銖考略. 安徽錢幣, (1), 16-17.


綜上所述:漢代【萬字厭勝錢】存世量較少,而且有一定文化信息涵載,如果學者學者陸冠臣的結論可靠的話,那麼,也就是說這枚錢幣反應了佛教從東漢傳入中國,就有了一定信徒供養制度。

至於「收藏價值」我不知道你指什麼?

我給你這些信息你自己去衡量,我認為如果你有這枚銅錢,就留著吧,因為你去賣,估計發不了大財,留著賞玩吧。

如果你是指【市場價格】?

我也不懂,我在網上查到了一些信息,估計也是扯淡,根本毫無參考價值。銀質萬字五銖錢標價十萬,銅質的幾百塊,再說這種錢造假太容易了。

所以,你有一枚就留著,如果沒有,也不要去買。除非你有九成以上把握是真品。





小漢字見大歷史

朋友你好,你的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說一說這類五銖錢面文的錢幣。其實不屬於流通之行用錢。在五銖錢流通的漢代背景下。這類符號的出現表明了在那個時代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是一種祈求平安,辟邪去兇的願望,在五銖錢中出現的這個符號更多的是佛家寺廟裡出現的。也可能是一種紀念性錢幣。



對於這類錢幣的收藏,個人覺得首先要搞清楚東西的真偽。這點非常關鍵。朋友些美鏽色明顯輕浮。火氣重。整體明顯不自然。和真品相距甚大。如果是真品,這類錢幣由於稀缺性,用途目前有爭議性。價值很高。任何的錢幣都是要看存世量以及稀缺性的。此類錢幣屬於漢代的一類花錢。

在清代時期,民間把花錢的鑄造推翻了一個頂峰。其實在漢代這類帶有花錢性質的錢幣也非常的受歡迎。人們在錢幣中體現各種符號文字代表人們在穩定,富裕的生活中,更加嚮往精神層面的生活。希望本次回答能夠對你有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